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519|回复: 5

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微视频课例分享

[复制链接]

48

主题

99

帖子

54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48
发表于 2022-9-14 11: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聚焦巴蜀“学科+”课堂教学,从国家课程切入,其出发点不再是学科知识的碎片化教学,而是结合新课标的学习,提炼学科课程的思想方法,与素养目标有效对接的整体思考。请在此主题帖下回复发帖,分享相应的课例教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2

帖子

82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29
发表于 2023-5-15 10: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辩论”诞生记
——大单元语文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
大家看到的这段小动画是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二则》中《两小儿辩日》的一些场景,本单元围绕“科学精神”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论说类文章常见的表达方法。《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围绕着“辩”字,就“早晨和中午时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的问题”展开争斗的故事。单元的语文要素通过本课“了解文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来体现。
因此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学习单的方式了解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实际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理解内容的障碍。在这里,学生根据注释理解了“汤“的含义,同样像讲解《学弈》时那样,链接到了”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引导学生思考”赴汤蹈火“的意思,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发生迁移。
进而让学生聚焦“辩斗“,以表格作为支架,帮助学生梳理他们各自的观点和理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他们是从不同角度表明自己观点的,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辩斗的激烈氛围。这样,学生能够明白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才能令人信服。有了这样的一种认识,在开展后面口语交际“辩论”时,学生才能更恰当地选择材料,创设更适宜的氛围。(插学生视频)
孩子们以他们敏锐的观察力以及自己的阅读体验在试着说服对方认可自己的观点,可以看出他们互不相让,针锋相对。这样的一种小辩论,正是基于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而得以呈现的。位于本单元首篇的《两小儿辩日》也为这样的一场辩论做了铺垫,当然它的作用不仅仅止于一场辩论。
《两小儿辩日》中讨论的观点,我们现在的学生并不认可,因为现今的科学表明,太阳距离地球的距离在早晨和中午几乎是不变的,可以说是相等的(科学图示)。因此,通过反问“那文中的辩斗是不是就没有了意义?”引导学生深思。学生开始质疑,辩斗是有意义的:他们能够说出这种思考,探究关乎人类的进步;还能联系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出思考的重要性(学生能够说联系之后的内容并不奇怪,因为在本单元的学习之初,已经给孩子们布置了预习整个单元,目的就是让学生也能从整体上了解本单元的内容)……所以好的问题能够引人深思,能够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其中,而学生在课堂上这种思想上的交锋不正是能力提升,个人进步的一种体现吗?当然这也是本单元科学精神的体现。
学至此,学生已了解了这篇小短文的价值,但是是否真的能够学以致用呢?因此,在课后的分层作业中为学生选取了同样是文言文的《论语•宰我问》,让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找出孔子和宰我的观点和理由,看一看到他们能够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另外还为感兴趣的同学布置了一个小任务,去发现生活中类似“近大远小,远凉近热”的现象并一探究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呈现。让学生们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那些不可思议。可以看到学生们热情高涨,有用手抄报,视频讲解,动画的形式来展示,我们也来看一看……相信,孩子们学的是一篇课文,但收获的却远不止这一篇,而这也正是我们教师所应给予学生的。
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上,着眼于单元的整体安排,深度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始终践行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出发,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2

帖子

82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29
发表于 2023-5-15 10: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聚焦科学探究,培养观察能力”以《昆虫》一课为例
邢颖秀
大家好我是机场路小学的邢颖秀老师,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资源》,以探究技能——观察实践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而昆虫一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核心素养是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描述昆虫的结构,找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征。为了培养学生的4c能力(创造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协作能力,)也结合我校深度学习的教学方式变革,我尝试将《昆虫》一课整合成基于儿童的项目式学习活动简称PBL。以下是PBL的流程:制作资料卡、观察昆虫形态、分享资料卡和趣味饲养。
第一制作资料卡,课前向学生布置搜集常见昆虫的相关资料,并制作成资料卡。目的意在引领学生通过调查等活动,认识更多的昆虫,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插入学生资料卡视频)
第二观察昆虫的形态,首先回顾常用的观察的方法,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昆虫,课上和同学们共同观察了蝗虫的身体结构,并强调可以从整体到局部的进行观察。并给出了金龟子、蜻蜓和蜜蜂三种昆虫让学生自己观察他们的结构。经过观察,学生总结出昆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膀和一对触角。顺势教师给出一些动物的图片,(插入视频)让学生找出哪些是昆虫,并说明理由。学生根据昆虫的共同特征,很容易就找到了昆虫,也能够很好的说清楚不是昆虫的判断依据。
课后学生告诉我,现在他们见到虫子都会仔细观察一下,仔细观察他们的结构,判断他们是否是昆虫,并且会寻求家长的帮助搜集这个昆虫的名称和喜欢吃的食物等。孩子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从书本上习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实践中去理解、消化理论知识,才能让孩子对于世界的认知提升一个台阶。
第三分享资料卡,在昆虫的庞大家族中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同学们拿出课前制作的资料卡,进行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昆虫。知道到了昆虫喜欢吃的食物以及他是益虫还是害虫。这个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和大家沟通交流提高了学生思维表达能力。
第四趣味饲养,在完成以上三个活动后,学生对于昆虫已经初步的了解。(插入视频)顺势给出了一些面包虫,问问他们这是不是昆虫,学生异口同声的说不是昆虫。此时我告诉他们,面包虫是一种昆虫。让学生带着疑惑一起饲养他们,通过饲养来观察他们的变化,再来判断他们是不是昆虫。课后给学生分发了面包虫,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饲养面包虫,观察面包虫的蜕变。
给学生分的面包虫有很多已经是老龄幼虫了,所以当学生开始喂面包屑和蔬菜的时候,他们就很快蜕皮、变成了蛹。在同学们的记录中发现,蛹期很漫长十天左右都没有变成成虫。通过查询资料知道,蛹期是面包虫的危险期,也是生命力最弱的时间,不过幸运的是在成蛹的7只面包虫中,有一只成功的蜕变成成虫。学生带着这只成虫来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喜悦,并观察仔细观察了面包虫的结构。判断出面包虫也是昆虫!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提升了长期的观察能力,体验了饲养的乐趣,在实践中获得了成长,让孩子们乐于接受,乐于学习,让学习真是的发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2

帖子

82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29
发表于 2023-6-7 09: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Where Is Danny?
---语言学习与学生成长高度融合
本节课来自冀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Hello Again! 主要谈论新学期开学后的校园生活。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五课,是一节词汇课,主要介绍了某人或某物位置的词汇和句型,核心词汇是in front of 和behind,主要语句为Where is _______? He (She...) is ______ _______. 学生通过听、说等活动学习理解文本,能够正确使用方位介词表达人或物的位置。
在对本课时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解读中,我发现本课内容缺少语言情境,尤其第二部分的两幅图,缺乏关联性与逻辑性,并不利于学生理解和使用语言。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话题的兴趣,基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学习需求,我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将本课第二部分的两幅图有逻辑的整合,创设了一个讲述Jenny 和Li Ming在教室中寻找Danny并一起到操场上去玩的大情境,文本聚焦本课核心语言,服务于意义的表达。情节简单,核心语言的不断重复,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并运用方位介词表达人或物的位置。文本重构(改编课文插图,创设主题情境)
本节课整体设计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分为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将语言学习和学生成长的高度融合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学习理解环节中进行词汇学习时,我们通过“义-音-形”步骤进行,并且将“用”贯穿其中,在进行意义学习时,首先我会问学生“What’s the meaning?”通过学生的回答继而追问“How do you know it?”从而引导学生掌握词汇的学习策略:通过图片来理解生词的意思。
    在应用实践环节,学生动手帮Jerry整理它的小屋,在这里,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完成Jerry小屋的收拾,每个小组都有一个房间的照片以及物品的贴画,以此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结合实际自己的生活经验,并运用本节课核心语言进行表述,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和学生的真实生活高度融合,解决了知识与生活分离的问题。在整理完毕后我会邀请一部分同学给大家展示他们组的小屋整理情况,并在此,我会提问“Do you have any other ideas?”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去表达真实的想法,同时锻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表达能力。                                                                                       通过动手帮助Jerry整理小屋,对比小屋的变化,评价整理后干净又整齐的房间,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整理房间、保持房间干净整洁的重要性。最后在应用实践环节,学生通过观看小伙伴整理房间的视频整合本课所学核心知识,迁移个人认知和情感,明白了我们要养成整理房间的好习惯。
本节课在深度挖掘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将知识学习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2

帖子

82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29
发表于 2023-6-7 09: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项目为基本途径,信息科技课程发展新起点
从课程标准出发,精准把握教育教学方向;从学科育人出发,重构课程类型;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以项目为基本途径,信息科技课程发展新起点。
新课程标准倡导真实性学习。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新冠病毒无疑是当下的热门话题,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从相关新闻入手,引出项目主题——病毒大作战。整个项目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为主,与其他核心素养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
备课时,参考巴蜀项目中大单元备课模式,我对本项目进行了整体备课。初步将本项目分解为5课时,结合单元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定了详细的课时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刚学信息一个学期,学习能力差异较大,能完成这样的项目吗?
本项目教学,以小组的合作互助为实施形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会相互合作,共同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边做边想,再想再做。从学新知到用新知,使知识点有效地构建和整合,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第一课时为例,进行一下展示。
微视频
(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让学生在教师启发提问、知识迁移等方法下,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分享交流”等形式在一个个任务中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
一、放飞思想,大胆猜测
你觉得哪一个模块可以让病毒动起来?在这里,让孩子们放飞思想,大胆猜测。听,他们说得津津乐道;看,他们说得多么自信!尝试目标也在这热烈的氛围中悄然诞生。
二、动手实践,验证猜测
猜想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呢?还需要我们一起来验证。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进行尝试。把猜测目标依次进行验证,有的收获到了意料之中,有的收获到了意料之外。但是遇到问题是给我们再成长的机会,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怎么解决?再试一试,如果不能解决,小组成员可以互助,还没有解决,就等待全班交流,然后进行下一个尝试。通过多次尝试,学生提升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交流分享,共克难关
全班交流共享验证收获,攻克遇到的问题。交流的同学锻炼描述问题的能力,听的同学提高提取信息的能力,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补充,如果有疑问,可以直接提问。多个想法经过碰撞,擦除智慧的火花。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找到分析问题着手点。最后,通过所有效果对比,我们找到最优方案。
四、学习迁移,作品创新
在学生初步形成思-试-辨的思维后,给学生一个学习迁移的机会,根据新冠病毒的“变异性”,尝试给病毒添加其他脚本。让学生将创新理念,融入自身学习、创新中。根据学习需求,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交流学习资源,同时让学生建立探索与创新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最后的交流分享中,孩子们的创意点亮了整个课堂……)
通过这个微视频,我们能看出,项目式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学生在共同体中都能平等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倾听他人的见解。他们既是收获者,也是贡献者;既能实现高效学习,又构建了团队协作精神。整个教学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驱动任务内容密切相连,由易到难,既能保证人人参与,又考虑了学生能力发展区,实现了从“自主认知-动手实践-再学习”的过程,鼓励“做中学” “用中学”“创中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9

帖子

3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21
发表于 2023-6-24 01: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心动”到“行动”——立足儿童立场实践育人
     《道德与法治》以家庭为主题的学习内容在教材的几个学段都有所体现,低年段以家庭为主题的学习,强调家庭生活中的安全与健康问题以及初步体会家庭的温暖,中年段以家庭为主题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理解和接纳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了解父母,以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紧接上一课父母对我们的关爱,这一课的内容则从我们对父母的关爱这个角度来展开。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能更加了解父母,也更关心父母。
       孩子都是爱父母的,都有爱父母的自然情感。但是8-9岁的孩子,他们虽然很清楚父母爱他们,但是不会主动关注父母日常生活细节中的爱,他们理所当然享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因此,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爱,更重要的是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对生活的道德敏感性,让他们关注和体谅父母,获得在内心世界对父母的理解。
      本节课将以“情”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在每一个活动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地走近父母,了解父母,让“情”流淌迂回在教学活动中,营造出温暖、幸福、温馨的氛围。
教学伊始,从生活中一些具体场景切入,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担心、体贴与想念,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一种浓于血脉的情感,那就是父子情与母子恩,这是世界上最纯粹、最自然的爱。这些情感如何激发,需要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比如,第一个生活场景中一个小男孩,在夜幕降临时,准备与家人共进晚餐,一句“爸爸怎么还没回来?”体现了儿子对爸爸的牵挂与担忧,可牵挂的是什么?担忧的是什么?就是对问题深度的追问与思考。各种猜测就是学生内心的感受,真实的想法,就是情感的流露,在猜测中,学生就学会了担心,知道了牵挂,就这样激起了学生对父母埋藏在心底却不曾唤醒的真爱。   
      第二板块话题是“我们了解父母吗?”“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了解父母呢?”,我设计了“亲情小剧场”活动中,通过学生表演的形式展示书上三幅图,提示学生了解父母的途径,比如在与长辈的聊天中、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中、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中,与他们的朝夕相处中的感受等。为开展给父母写档案的活动做铺垫。
父母精心呵护着我们,对我们非常了解,但我们对父母了解多少呢?围绕此话题依据书上“我为父母写档案内容”设计了“课前调查”的表格,这份表格不是简单的问答填空,而是让孩子们第一次认真地目光聚焦在自己的父母身上。孩子们有的通过跟父母进行深度交谈,了解父母的喜好、身体情况、烦恼;有的跟随父母来到单位,了解父母工作状况,体会父母工作的忙碌与不易;课上小组讨论调查内容的同时,引导孩子说出调查过程中的发现与收获,通过交流讨论孩子们感受到:原来父母的身体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健康,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只是有事不太在意;父母的原来也是有烦心事儿,他们也会心情低落,需要疏导和安慰;原来他们在工作时很忙碌,工作千头万绪很繁杂,他们也会遇到困难,也会受到指责;只有当孩子们深入的了解父母,才会有“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感触,真正达到明其意,悟其理。
      课前调查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着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父母,了解他们的喜与忧。此刻,我请同学们把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在心形卡片上,以此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当然,爱的表达方式有许多种,我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继续用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引导学生真正能从身边的实际小事做起来孝敬父母;同时做好对下一课时做准备。
      从家长们的反馈可以看出,孩子们从而课堂上的“心动”到了生活中的“行动”,已经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具体的行动表达非父母的爱,让爱永驻每一个人的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26 09:53 , Processed in 0.07741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