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45|回复: 6

樊文静主题帖

[复制链接]

1

主题

15

帖子

6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7
发表于 2023-5-6 16: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樊文静 于 2023-6-6 16:46 编辑

   随着第二届“百部童书,润泽童年”读书节活动的启动,孩子们期盼已久的图书“跳蚤市场”在这个温暖的春日与大家见面了。
   “摊主”们动手齐准备 ,一起布置场地、给班级摊位起名、制作招牌海报、讨论分工售卖书籍。 同学们有条不紊地布置着场地。
   “看一看,瞧一瞧,这里的好书不容错过啦!”
   “限时抢购,清仓促销,大家看一看,一定有你喜欢的”……
   琳琅满目的图书加上“摊主”们卖力的宣传,点燃了孩子们的购买欲望。各个书摊前,人头攒动,同学们争相选购自己喜爱的图书。卖出书的孩子,脸上掩不住的兴奋得意;买到书的孩子,如获至宝,喜形于色。
   热闹的“书市”也吸引着老师们的目光,大家纷纷走到各个摊位前,听孩子们卖力的讲解,精心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小小的跳蚤书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温暖与爱的延续。
   一本本书像“跳蚤”一样,从一个孩子的手里“跳”到另一个孩子的手里。每个孩子都享受着淘书、交换和分享的乐趣。

   读书节开启了阅读的奇妙旅程,图书跳蚤市场实现了书籍资源的交流,锻炼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更激起了读书的热情,在这个春日里把书香洒满了校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

帖子

6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7
 楼主| 发表于 2023-5-17 16: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趣的民间故事《漏》
——童书推荐
小的时候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今天的这个故事就是从“从前有座山”开始的 。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间房,房里住着老头子和老太婆,还有一头小胖驴。山上的老虎和山下的小偷都瞄上了这头小胖驴,这天,老虎和小偷不约而同地来到房子,准备等老头子、老太婆睡着了就把驴偷走。他们一个躲在房顶上,一个躲在墙壁后面,谁也不知道对方的存在。这时屋内传来老头儿的声音:“老太婆,好像有什么在响。”老太婆说:“管他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房子外面的老虎和小偷听到这话,心潮起伏各自展开了想象:“漏?漏是什么?”这俩做贼心虚,越想越害怕,这时小偷脚一滑摔了下去,不偏不倚掉到老虎身上……,然后各怀鬼胎的一人一虎——狂奔——撞翻——虚脱……最后都不禁感叹这个“漏”真厉害呀!你们猜这个可怕的“漏”到底是什么?
《漏》是一本中国原创绘本,由民间故事改编。无论是画风还是叙事手法都十分夸张,但读完之后又忍俊不禁,回味十足。我推荐它的理由有三个。
首先它画风独特,采用的是中国传统水墨画+拼贴的艺术表现手法,配上这个故事尤其出彩,体现了浓浓的中国特色,这种风格在绘本里是很少见的。天色已晚,大雨滂沱,水墨的晕染恰到好处,拼贴的雨显得雨势更大。看惯了那些可爱的画风偶尔来点不一样的也很新鲜,对于孩子们来说正好做为水墨画的启蒙。
其次,故事的语言是十分难得的带着些许口语化色彩。简单、利落,节奏感强;比如说“山上住着一只老虎”“山下住着一个小偷”,再比如“小偷用手在屋上挖”“老虎用爪在墙上抓”等等韵味十足,非常推荐亲自阅读。本书的文字字体也是一大特点,手写体和印刷体的交替,字体的大小也在表现角色的情绪,细节处理非常到位,值得一读再读!
最后的不得不说就是“漏”在文中的巧妙安排,在我们成人眼中“漏”就是一个动词,可是在孩子眼中不知道漏是什么。我在和孩子一起读的时候,读到小偷和老虎被漏吓得到处乱跑时,我就问他“你觉得漏是什么?”他说:不知道,是个怪物吧。就如小偷和老虎一样,压根不知道什么是漏,就自己内心的浮想联翩,这也正是它的有趣之处,激发着孩子无穷的想象力。当看着小偷从屋顶紧张摔落到老虎背;二人因害怕狂奔撞树后;以及最终滚落山坡后的直面相对,到最后老太婆的一句话:“唉,怕漏还是漏了……”一系列的反转滑稽、幽默将故事的趣味推向极致。
就是这样一个很乡土的故事它让一个民族的智慧那么直接而不露痕迹地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梁川老师在创作小记中说到“平平常常的心就会有平平常常的日子,心中有了贪念,才会变出种种“漏”来”!中国民间性的幽默、讽刺等因素被作者生动传神地表现在人物造型与环境营造中,让人毫无压力又津津有味地接受中国传统民间故事。
还有一个我喜欢它的原因,与现代那些花花绿绿的新潮绘本不同,这种中国本土的味道总让我想起小时候躺在床上听奶奶讲的故事,安静、美好!所以,有人说:童书是适合0——99岁的读物,非常赞同,好的童书跨越山海、跨越代际、跨越时间治愈人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

帖子

6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7
 楼主| 发表于 2023-6-6 16: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参加了承德民族师范学院组织的这次“国培计划”项目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新的理念,在培训在中有幸倾听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精彩讲解,使我对教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
一、五点收获
1.更新了教育观念
经过这次学习,我深深的感觉到只会“传道授业解惑”也不是好的教师,只有与时俱进,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以学生为主体,具有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才可以做一个好教师。
2.拓展了视野,把握最新教学动态
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了我的业务素质。每一天都能面对不同风格的专家,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
3.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做一专多能的教师
这次学习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又有脚踏实地的教学研究,每位专家的讲解都很接地气,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们开阔了眼界。
4.收获了友谊
与各位同仁之间广泛的互动交流,也给我打开了一扇进一步提升教研、培训质量和水平的天窗,老师们之间的共同话语、浓浓情意也在这短短的几天日子里与日俱增。
5.自己在反思中提升。
国培学习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通过学习和反思,我认识到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给自己不断充电,消除职业倦怠。
二、我能应用的
1.        要在教学中树立学段意识、目标意识、单元意识。
2.        在习作教学中为学生搭建“脚手架”,给学生写作的资源。
3.        利用李爱霞教授讲解的关于课题的方法,完成自己的课题。
三、我要付出实践的
把语文课程标准中育人功能实践在每一节语文课中。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

帖子

6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7
 楼主| 发表于 2023-6-12 09: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收获
《人是如何学习的》是美国作家约翰 D 布兰思福特所著的一本学术类的书籍。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学习的原理:怎样才能更好的学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无论对自己还是学生,研究“如何学习”都是很有必要的。书中覆盖了心理学、脑科学、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在这里我略过学术的部分,只谈关于教师的这一部分。
首先,书中谈到一个概念叫“前概念”。放在我们教学中其实就是老师跟学生在理解、认知上的差异。我清楚的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跟低年级的学生说的最多的就是:你们听不懂吗?自己很生气,觉得说的够清楚了,为什么听不懂?慢慢才发现他们是真的听不懂。不是我说的话有问题,也不是学生听得不认真。而是我们的前概念不同。所以,在教学前要改清楚学生的前概念才能把你要讲解的知识准确的传达给学生,就有点像我们教学设计里的“学情分析”。
第二个是:了解原理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教育的目的是希望被教育者能够有效的迁移知识,而不是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而迁移能力的前提就是懂得原理。
第三个叫“元认知”这个词经常出现在心理学上,就是你对自己认知的认知。书中提到了“达克效应”简单说就是无知且自信,对自己的认知不到位就不会反思,也就不会学习。我们发现在教学中很多学生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觉得他什么都懂。这就是对自己元认知不够,这个时候老师需要迁移运用知识让他感觉到原来我还不行!这样他才有学习的动力,书中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学科到学科的迁移、校内到校外的迁移等。
我就得最吸引我的部分是第四点——学习环境的设计。书中指出四种学习环境的设计逻辑。第一种叫作学习者中心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也是我们现在提倡的教育环境。第二种叫作知识中心的环境。这一层的环境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并迁移知识。第三个叫评价中心环境。最后一个是共同体中心环境。它包括班级氛围、学校效果、对社区的影响、对国家的影响。一个优秀的教学环境设计就是把这四层融合在一起。
教师在课堂上实际教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自身发展的渠道之一。我还会继续研读这本书,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

帖子

6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7
 楼主| 发表于 2023-6-12 09: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樊文静 于 2023-6-20 16:35 编辑

新课标(2022版)五个基本课程理念理解和体会
        2022版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集中一个重点,分别阐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方面的整体设想,这五个方面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新课标已经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变得开放了,教师注重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同时注意了把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尽量多的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自主学习。
下面谈谈我关于课标中课堂评价的理解和体会
        一、注重评价的导向鼓励功能,而非甄别和选拔功能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改革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多地从工具性的角度出发,忽视了人文关怀,评价的最后目的是为甄别和选拔学生服务。新课程改革后的评价应当是布满了人文关怀的评价,布满了人文关怀的评价应充满鼓励。小学生需要教师的鼓励,渴望教师的鼓励。鼓励性评价犹如扬帆的劲风,是学生的外在动力。童年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在刺激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积极的情感能增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发展。如:教师在学生答复问题的基本上,核心评价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不重在成果评价。教师在关注学生表述与否对的基础上,更应关注学生做出答案的思维过程,提出:“如果你在某某方面更努力一点,那就更好了。”一次次的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增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杜绝了此前课堂上只有少数人参与课堂活动,大部分学生甘当听众、观众的现象。
        二、评价应当是"欣赏",是"鼓励",还应是"导向"。
        教学改革使得教师的确放下了"架子",改"呵斥"为"庇护"了,教学氛围也的确使学生身心感到愉悦了。但是,在课堂评价中如下几种状况应值得我们反思:一是部分教师还不会评价学生,把握不好评价的时机,不会从学生的体现和语言之中挖掘出评价因素,评价培言教学改革使得教师的确放下了“架子”,改改“呵斥”为“庇护”了。教学氛围也的确使学生身心感到愉悦悦了。
但是,在课堂评价中如下几种状况应值得我们反思:
       一是部分教师还不会评价学生,把握不好评价的时机,不会从学生的体现和语言之之中挖掘出评价因素,评价语言平泛,语调平直,缺少情感。
       二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往往缺少个性和价值。总是“你说得真好”、“你说得太好了”等这样的既空又泛的放之四海皆管用的一路赞歌式的评价,长时间的这种缺少个性的评价措施使得学生也逐渐变得不以为然,连精神上的慰籍也没有了。一堂课中对学生的体现评价得体,就能达到软较好鼓励效果。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更好,积极性就会更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

帖子

6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7
 楼主| 发表于 2023-6-12 09: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收获
最近听了樊登读书的《家庭的觉醒》,发现对这本书共鸣很多,家里有一个中学”叛逆者“我每天都跟她斗智斗勇,疲惫不堪。书中讲的方法非常值得我反复学习,有这么几个技巧。第一个,叫作“从期待到投入”。投入会带来自由,就是放下你对孩子、对你的家庭过多的期待,而投入地生活在每一天的互动当中,这是第一个巨大的转变,叫作从期待到投入。第二个,叫作“从无心的反应,到用心的陪伴”。这是结果,要让他感受到自然的结果,而不是用本性的东西来定义他。这都是来自你要学会用心地去陪伴,不再盲目地反应,而开始真挚地表达。你跟孩子说话,你要走心,不是唱高调,不是说那些教训人的、站在高处的话这是第二招——从无心的反应,到用心的陪伴。第三个,叫作“从混乱到平静”。对于一个家长来讲,淡定的情绪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会为一些内在的成长而感到喜悦,会为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感到开心,会为大家在一块儿看了一场电影而觉得非常地快乐,这种内在的喜悦是能够打败混乱的一种平静,这个静默的力量是很强的。老子曾经讲过一句话:“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是《道德经》里的话,意思就是一个人不重则不威。如果你能够学会冷静,学会沉静的力量,展现出父母真正的尊严,不是靠大喊大叫,而是靠你平静的情绪,而且你能够倾听,那么你在家里的话语权会更大。一个家里边声音越大的人,权威反而越小。作者有一个方法,叫作“五分钟之内不要说话”。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家长五分钟之内不要说话,也不需要用威胁的眼神盯着他看,那样太吓人了。你试试看五分钟之内不要说话,你会发现气场会发生改变,这样你再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就更容易达成。这一招叫作从混乱到平静。第四个,叫作“从有角色到无角色”。“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大地是无私的,好人可以踩在上边,坏人也可以踩在上边,不管大地失去了谁,它的内心当中都是沉静的、稳定的,这就是大地的德性。第五个方法,叫作“从情绪到感受”。作者提出了一个建议,叫作“给自己的感受铺一条直路”,这是很诗意的语言。第六个方法,叫作“从干涉束缚到独立自主”。我们要学会情感自主。第七个方法,叫作“从批判到共情”。真正的共情是,我们不会对他人有所期待。真正的共情,不是要操纵他人,是不会对他人有所期待。“真正出于共情的回应,是马上认识到他人的处境与我们的处境有极大的不同;认识到要想与他们建立联系,我们必须完全抛弃自己的期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

帖子

6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08: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人文读本》分享
今天分享的是《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这一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16封信中关于爱情的一篇。信中对女儿无微不至的关怀深深打动了我,同时他作为一位父亲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怎么给女儿上好青春期情感教育课。信中苏霍姆林斯基并没有正面回答“什么是爱情”而是用祖母给他讲述的童话,给孩子一个做人的标准。在感慨之余我也想到了我14岁的女儿,好像从来没有跟她聊过关于做人和爱得话题。升入中学以后,我的手机每天被各科老师轰炸,回家我就轰炸她,每天都硝烟弥漫,好好的母女关系生生过成了阶级敌人。在这些信中我感受到,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而这也恰恰是教育的意义:以人为本。我们的孩子作为一个人,她的情感需求可能远大过于对知识的渴望,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更想得到来自父母、老师的关爱和面对困惑时的指导。我也正是忽略了这一点,无论作为父母还是老师我也在不断反思自己,在今后的教育中多一些亲切的问候,不吝啬的爱护孩子,给予他们信任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同行人。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能称其为人”。人类正是由无数的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的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才有了芸芸众生,才使得人的生存超越了万物的生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03:46 , Processed in 0.07787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