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86|回复: 3

郄小芳的主题帖

[复制链接]

2

主题

11

帖子

12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2
发表于 2024-10-14 11: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贴于9月26号发表至南校区,由于发表错校区了,所以重发到北焦校区,麻烦领导统计到9月份的帖子里。


摘抄:《教育从爱开始》

    教育从爱开始,因为只有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关怀和温暖。当教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时,学生才会对学习充满热情和积极性。爱是教育的基石,正是因为有了爱,才能够培养出一个个有才华、有品德的优秀学生。在教育中,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鼓励和关注,让他们感受到被爱的力量。只有爱的教育,才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温暖,都能够快乐地成长。


感悟:
   在教育的长河中,我深切地体会到:爱不仅是师生情感的纽学带,更是激发学生潜能、点燃学习热情的魔法钥匙,每当我用心聆听学生的心声,用爱去关注他们的成长,那种从内心深处涌出的温暖和力量,都让我更加坚信:爱,是教育最动人的篇章力量。
   记得有一次,班级里有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总是默默坐在角落,不敢与同学交流,我注意到他后,主动走近他的世界,用关爱和耐心慢慢打开他的心扉。渐渐地,他开始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融治起来。这个转变让我深刻体会到,爱的力量能够让学生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自卑走向自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1

帖子

12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9 09: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摘抄:《什么是教育》   
原文摘录:
1.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它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
2.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中的重要的一维。与人的爱的天性相对的是怯懦,然而怯懦恰恰会助长别人对自己的控制,人的良知和良心规则之下的爱与交流是逐步减少怯懦的重要途径。
心得体会:
      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知识才能成为精神瑰宝,这让我认识到教育的真谛在于心灵的触动和内化。教育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应该是一种深刻的灵魂对话,是学生主动吸收、理解和内化知识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当追求那种能够触及学生灵魂的教育,让学习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表面的、短暂的积累。
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展现他们的爱心,通过交流来减少怯懦,增强自信。爱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教育中最有力的力量。通过良知的引导和良心的规则,我们可以在教育中创造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1

帖子

12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2
 楼主| 发表于 2025-3-26 10: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读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是一本关于亲子沟通的经典书籍。作为一位年轻老师和一个新手妈妈来说,通常感觉自己说的话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有时沟通效果不太理想,所以选择了这本书籍才学习如何更好的与孩子交流,希望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以下是我读这本书总结的几个方面:
1.        尊重孩子的感受
大人应该要尊重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忽视和否定。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更愿意表达自己。要学会倾听和共情来回应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急于给出批评和建议。
2.        避免命令和指责
命令和指责容易引发孩子的反抗。相反,可以通过描述问题或表达自己的感受来引导孩子,比如“我看到你没有认真听讲,这让我担心你会落下功课”,而不是“你怎么又走神了”。
3.        鼓励孩子参与解决问题
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孩子通过各种方式解决,而不是一味的灌输。
4.        用“我”代替“你”
在表达不满时,使用“我”开头的句子(如“我感到担心”)比“你”开头的句子(如“你总是这样”)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减少他们的防御心理。
5.        倾听的艺术
倾听不仅仅是听孩子说话,还要通过肢体语言和回应表达对他们的关注。书中建议大人在倾听时保持专注,避免打断或急于给出建议。
6.        避免过度赞美
虽然赞美可以激励孩子,但过度或空洞的赞美可能让孩子感到压力或依赖外部评价。书中建议要赞美孩子的具体行为,而不是泛泛而谈。
7.        给孩子选择权
给孩子适当的选择权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主性。把命令的话语改成可供选择的话语,这种方式让孩子感到被尊重。

这本书让我找到了与孩子互相尊重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我深刻认识到亲子沟通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艺术。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们要用爱去倾听,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将书中的技巧运用到与孩子的相处中,努力成为孩子更好的倾听者和引导者,陪伴孩子在充满爱与理解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1

帖子

12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2
 楼主| 发表于 2025-6-16 16: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 读《人生只有一件事》的教师成长手记​
一、当教育成为情绪修行场:看见情绪劳动的本质​
《人生只有一件事》里有句话让我深省:人活一世,不过是不断学习如何做好自己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本质是情绪劳动 —— 课堂上的神采飞扬、与家长沟通时的耐心平和、处理学生矛盾时的从容理性,背后都是对自我情绪的持续管理。曾有段时间,我陷入情绪内耗:批改作业时因学生的反复错误焦躁,筹备公开课期间整夜失眠,甚至看到办公桌上的待办清单就心跳加速。直到读到书中把自己活小的理念 —— 当我们总把我要掌控一切、我必须完美的念头放大,焦虑就成了必然。教育不是征服任务,而是用自己的生命状态去点亮另一个生命,若自己内心是狂风暴雨,又如何给学生筑起平静的港湾?​
二、从对抗焦虑到接纳共生:三步转化负面情绪​
反求诸己的思维转向:把问题当功课而非麻烦​
书中提到所有外在的冲突,都是内心的投射。教师常将教育难题视为学生或家长的问题,却忽视自身视角的局限。当我们放下纠正错误的执念,转而思考问题背后的深层需求,不仅能化解矛盾,更能实现自我成长。教育中的挑战,实则是修炼共情与理解能力的契机。​
活在当下的行动法门:用小事锚定内心秩序​
书中提倡做小事修心,我们可以在日常建立情绪缓冲带:每天课前 5 分钟深呼吸聚焦课堂;批改作业时将烦躁转化为教学改进思考;通勤路上把抱怨转化为对生活的观察。这些微小的行动,像给内心装了减压阀 —— 当我们不再被未来的压力、过去的失误拉扯,专注做好眼前事,焦虑就会失去滋生的土壤。​
归零心态的复盘练习:把情绪垃圾变成成长养料​
受书中每天归零的启发,我们可以尝试写情绪反思日记:用观察者视角拆解情绪,发现很多焦虑源于我应该…… 的思维定式,而当把应该换成可以 —— 我可以不完美,只要真诚地和学生一起成长,情绪就会软化下来。就像书中说的人生没有输赢,只有经历与成长,每一次情绪波动,其实都是自我认知升级的契机。​
三、幸福力的传染效应:当教师成为情绪稳定器
教师的情绪状态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备课中的从容、处理矛盾时的微笑、疲惫时的坦诚,这种真实且有弹性的生命状态,远比说教更能感染学生。当我们将自己修炼成一束光,自然能照亮身边的人。​
教育是一场温柔的修行,而幸福力的修炼,始于承认我也会焦虑,终于懂得我可以和焦虑共处,并在每一次情绪波动中,让自己变得更柔软、更坚定。愿我们都能做自己的心态园丁,在照料好内心这片花园后,再带着芬芳走向课堂 —— 毕竟,最好的教育,从来都发生在教师平和的目光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7-4 11:22 , Processed in 0.08059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