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许璐 于 2025-6-30 20:26 编辑
你今天“教练”了吗? 读完《高绩效教练》,我最大的震撼是发现教育和教练技术底层逻辑相通——与其当苦口婆心的“填鸭式”老师,不如做个会提问的引导者。以前总觉得把知识掰开揉碎喂给学生才是负责,现在明白,真正的教育是帮孩子拿掉思维上的“绊脚石”,让他们自己跑起来。 书里“绩效=潜能-干扰”这个公式一直在提醒我。回想教学,我们总盯着学生的分数和错误,却很少琢磨那些看不见的“干扰”:害怕犯错的心理包袱、找不到学习意义的迷茫、被否定后的自我怀疑……这些才是真正拉低学习效率的元凶。作为老师,与其一遍遍重复知识点,不如学会倾听和观察,帮孩子卸下这些隐形负担。 “滑雪教练教网球”的案例彻底颠覆了我的教学观。传统课堂里,老师总以“权威者”自居,习惯直接输出答案。但教练技术告诉我们,最有效的学习往往发生在自我探索中。当我们用“你觉得哪里卡住了?”“还能尝试什么方法?”代替“你应该这样做”,学生反而会主动调用思考能力,这种主动建构的知识远比被动接受的更牢固。 GROW模型就像教育工作的“万能钥匙”。设定目标时,不再是老师单方面制定标准,而是引导孩子明确“我想要什么”;分析现状也不是简单的批评不足,而是客观梳理“现在到哪一步了”;探讨方案阶段,把“老师教你”变成“你能想到哪些办法”;最后用行动计划帮孩子把想法落地。整个过程中,老师从“知识的灌输者”变成“成长的脚手架”,学生的内驱力被自然激活。 书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专家,教练要做的是激发对方的潜能,而不是直答案”这句话特别打动我,它更新了我对教育的认知。以前总觉得学生犯错、遇到难题时,我交给或者引导他们认识正确做法是最有效率的,但现在明白,直接投喂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就像上周有个孩子总忘带作业,我没急着批评,而是问他“你觉得怎样能让自己明天一定记得带作业?”结果他主动提出设置手机闹钟,还在作业本上贴便签提醒。这让我切身体会到,当我们信任孩子的解决能力时,他们反而能迸发出惊人的主动性。 我也在课堂上做出了这样的尝试,把“别走神!”换成教练式提问:“你刚刚好像有点分心,接下来想怎么让自己重新跟上课堂节奏呢?”把“坐端正!”改成:“你觉得怎样的坐姿既能让自己舒服,又能让老师和同学感受到你在认真听讲?”这样的提问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会觉得被尊重,也更愿意主动调整行为。 我准备把书中的GROW模型用在班级管理里。比如有学生值日任务完成得不好,我会先问他“你的目标是把教室打扫到什么标准?”(Goal),再聊“现在打扫时遇到哪些困难?”(Reality),接着引导“你觉得可以尝试哪些办法解决?”(Options),最后明确“下一次值日你具体会怎么做?”(Will) 。用这个模型代替单纯的批评指责,既能帮孩子梳理思路,又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最近试行时,有个孩子就主动提出要向小组长和其他组员请教并且请好朋友监督,已经有些进步了。 以前备课总想把每个细节讲透,现在更愿意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链。虽然初期学生可能会沉默、卡壳,但当他们慢慢习惯这种思考模式,眼睛里开始有发现答案的兴奋。这种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才是教育最珍贵的成果。教学不该是一场老师自导自演的独角戏,而是师生共同探索未知的冒险,这大概就是《高绩效教练》带给我最深刻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