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4|回复: 0

许璐的主题帖

[复制链接]

10

主题

95

帖子

48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86
发表于 2025-9-28 16: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许璐 于 2025-9-30 09:54 编辑

你看到了吗?
                                   ——《肖申克的救赎》里,藏着教育的本质
  教育究竟该给人什么?是规训后的顺从,还是成长中的力量?这本书照出了教育里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本质,也让我对“育人”二字有了更深的思考。
  一、别让“制度化”困住教育,它该是打开世界的门,不是围起的墙
  肖申克里最让人窒息的,从不是冰冷的铁窗,而是“制度化”带来的麻木。老布鲁克斯在监狱里待了五十年,出狱后握着公交车扶手浑身发抖,连去厕所都要先跟店主“请示”;瑞德刚获得假释时,每晚在旅馆床上坐到天亮,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他们不是被监狱的墙困住,是被日复一日的规训磨掉了对自由的感知,忘了自己还能选择另一种生活。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当下的一些现象。我们总在不自觉中给教育套上“标准”:给孩子规划一条成长路,先看“是不是主流”,甚至连兴趣培养,都要问“有没有用”。就像肖申克里的囚犯要按点起床、按点劳动,孩子们也被按进“上课-作业-考试”的固定轨道里,慢慢忘了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只知道“这样做才对”“那样做不行”。
  可教育不该是“肖申克的高墙”。它不该把所有人都塑造成一样的“标准件”,而该是打开世界的门——让喜欢画画的孩子能在纸上肆意涂抹,不用怕“画得不像”;让喜欢钻研的孩子能在实验室里反复尝试,不用怕“失败浪费时间”;让喜欢表达的孩子能在舞台上大声说话,不用怕“说得不好被嘲笑”。真正的教育,是帮人守住自己的“独特”,而不是用制式的打造磨平所有的“不一样”。
  如果教育变成了“制度化”的复刻,培养出的只会是像老布鲁克斯那样的人——习惯了顺从,不敢去尝试,哪怕机会就在眼前,也只会退缩着说“我不行”。这不是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做的,是拆了那些看不见的“制式之墙”,让每个受教育者都敢说“我想试试”,敢去追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二、安迪的“救赎”,藏着教育者该有的“成长逻辑”
  安迪最让人动容的,从不是他逃出监狱的“奇迹”,而是他在绝境里的“不慌不忙”。被冤枉入狱,他没像其他囚犯那样哭闹、抱怨,反而用一把小小的石锤,每天挖一点墙,一挖就是二十年;他懂财务,就帮狱警算税、帮典狱长管账,慢慢把“监狱”变成了自己的“保护伞”——他不是在“等救”,而是用自己的“本事”和“坚持”,为自己凿出了一条生路。
  这像极了教育者的成长之路。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可这“一桶水”从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靠“突击学习”就能装满的,得像安迪那样,靠“专业能力”打底,靠“持久行动”积累。
  比如面对教育里的新问题:现在的孩子接触信息多,想法更活跃,传统的“说教式”教育越来越不管用。这时候,“专业能力”就是我们的“石锤”——我们得去学心理学,懂孩子为什么会叛逆;得去研究新的教育方法,知道怎么跟孩子平等沟通。而“持久行动”,就是每天多学一点、多试一点:今天读一篇教育论文,明天跟有经验的同事聊一次,后天在课堂上尝试一种新的互动方式。
  我们很多教育者可能会有这种情况,刚入行时充满热情,可遇到几次挫折就打了退堂鼓——就像安迪挖隧道时,要是中途觉得“太费时间”“不可能成功”,就永远走不出肖申克。但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一步登天”,是像安迪那样,每天做一点“小事”:今天比昨天多懂一个教育原理,明天比今天多解决一个问题,慢慢积累,日子久了,这些“小事”就会变成我们的“底气”。
   三、教育里的“希望”,该是“摸得着”的光,不是“够不到”的星
  电影里安迪说:“希望是件好东西,也许是世上最好的东西。”可他的希望从不是“我明天就能出去”,而是“我每天挖一点,总有一天能看到海”;不是“我要变成有钱人”,而是“我要在墨西哥的海滩上开个小旅馆”——是具体的、能落地的,不是飘在天上的“空话”。
  这恰恰是教育里最该有的“希望观”。我们总爱跟孩子说“你要考名牌大学”“你要成为优秀的人”,可这些“大目标”就像肖申克监狱外的“星星”,看着亮,却离得太远,孩子伸伸手够不到,慢慢就会觉得“我做不到”,反而失去了信心。
  真正的教育,该是给孩子“摸得着”的希望。不是“你要考第一”,而是“这次比上次多对一道题,就是进步”;不是“你要写出好文章”,而是“这次比上次多一个生动的句子,就值得开心”。这些“小目标”就像安迪藏在圣经里的石锤,看着小,却能一点点凿开“不可能”的墙。
  教育里的“希望”是帮孩子把“大梦想”拆成“小步骤”,让他们每走一步,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是当他们没做好的时候,不说“为什么别人都会”,而是说“没关系,咱们再试一次”;是让他们知道,希望不是“必须成功”,而是“哪怕没做好,只要不放弃,就有机会”。
  就像安迪在监狱里播下的种子,慢慢长成小树苗,最后变成能遮风挡雨的大树——教育里的希望,也该是这样,不用多耀眼,却能稳稳地照亮孩子的路,让他们在成长里敢闯、敢试,哪怕遇到挫折,也能笑着说“我还能再试一次”。
  看完《肖申克的救赎》,我更明白:教育从不是“改造人”,而是“唤醒人”,“给人力量”。我们不该做肖申克里的狱卒,而该做像安迪那样的人——带着希望,带着坚持,帮每个受教育者找到自己的“自由之路”。
  这大概就是教育最本质的意义:不是培养完美的“标准人”,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带着底气,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0-20 23:31 , Processed in 0.07801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