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孩子的品格》作为三年级班主任的实践思考 1. 最触动的观点与核心品格培养 书中“品格不是靠说教灌输,而是在真实生活体验中萌芽”的观点最触动我。它打破了“靠道理教品格”的传统认知,明确三年级学生的品格培养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场景,而非空洞的规则宣讲。 当前学生最需培养的核心品格维度结合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但规则感仍需巩固、开始社交合作但共情力不足”的特点,优先培养以下3个维度: • 情绪力:三年级学生开始面临学业压力(如作文、计算),易产生焦虑、烦躁情绪,需先学会识别“我现在很生气”,再掌握简单的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暂时离开冲突场景)。 • 共情力:此阶段学生常因“抢文具”“不配合小组活动”产生矛盾,需培养“站在同学角度想问题”的意识,比如理解“我打断别人说话时,对方会难过”。 • 责任力:从“对自己的事负责”开始,比如按时交作业、保管好个人物品,再延伸到“对集体负责”(如做好值日、爱护班级绿植),避免“依赖老师提醒”的被动状态。 2. 如何将书中理念落地教学日常或自身生活? 落地教学日常:3个“微场景”实践 1. 课堂:用“情绪分享”替代“批评说教” 当学生因答不出问题而紧张落泪时,不急于安慰“别哭了”,而是引导全班分享:“有没有同学也有过‘怕答错’的感觉?当时你想了什么?”让学生在共情中理解情绪,再一起讨论“答不出时,我们可以说‘我还没想清楚,能再给我一点时间吗’”,将情绪力培养融入课堂突发情况。 2. 课间/小组活动:用“问题解决角”培养责任力 设立班级“问题解决角”,当学生因“小组任务没完成”互相指责时,引导他们按3步沟通:①说事实(“我们组海报没画完,因为什么没带彩笔”);②说责任(“我应该提前确认大家的工具,也可以提前告诉我们没带彩笔”);③想办法(“下次小组活动前,我们列一张‘工具清单’,互相提醒”),让责任力在解决真实矛盾中形成。 3. 班会:用“品格小故事”替代“规则宣讲” 每周班会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品格小事”,比如“我今天帮同桌捡了笔,他说谢谢,我很开心”(共情力)、“我忘记带作业,主动跟老师说,晚上补好了”(责任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故事,让品格变得可模仿,比“你们要乐于助人”更有效。 落地自身生活:2个“小习惯”同步成长 1. 做“情绪榜样”:公开分享自己的情绪调节过程 当自己因工作忙而感到烦躁时,可跟学生说:“老师今天有点忙,现在需要先深呼吸3次,让自己平静下来,再给大家改作业。你们也可以试试,当觉得烦的时候,深呼吸会有帮助。”用自身行动让学生看到“情绪是可以调节的”,而非隐藏负面情绪。 2. 用“家庭小任务”链接家校,延伸品格培养 布置“家庭品格小任务”,如“本周帮家人做一件‘需要坚持的事’(如每天摆碗筷、给宠物喂食),并记录‘做这件事时,你有什么感觉’”。通过家校联动,让学生在家庭中巩固责任力,同时也能让家长理解“品格培养需要场景,而非说教”,形成教育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