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语文课本进行改革后,新的课程观正逐渐改变着师生传统的教学观念,呈现给人们新的教学视野,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到建构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价值已为大势。在这些新的教学呼唤声中,开放式教学以其独有的价值取向,成为我们当前教学中新的热点。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要“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可见“创新能力”是未来人才的一个核心素质,必须从小培养,为其打好基础。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因此,怎样在新课改下把传授知识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学生能干的事,教师包办代替,就剥夺了学生增长能力的权力。真正的素质教育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而不是高分低能的学生,当人的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后,成绩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自然就会水到渠成,水涨船高。因此,在新课改的课堂下,教师要交还主动权,把时间还给学生。自主活动时间是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的首要条件,如果学生自主活动时间被占用,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作为教师要转变观念,由课堂的主角转变为课堂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这样,就可以从教师的嘴里省下时间,留给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在上《地球妈妈》一课时,先板书“地球妈妈”四字,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地球妈妈究竟是谁的妈妈?学生会展开想象的翅膀:是小鸟的妈妈?是小朋友的妈妈?是小花的妈妈?是万物的妈妈?等等。在学生争先回答后,再请学生去找找课文中的地球妈妈究竟是谁的妈妈?这学生会带着好奇的心情自主的去阅读、发现。 三、课堂教学的创新 1、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经常变换新颖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善于模仿,喜欢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转换学习角色的方法,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表现欲,从而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可通过学生与教师间的角色转换、学生间的角色转换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扩大自己知识面的主动性,在这学习、思考的过程中,挖掘其创新意识 2、将生活融于教学 语文,枯燥乏味的代名词,那是因为许多老师将语文教学当作一门应考的科目。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处处有语文,语文并不仅仅是民族语言,还蕴涵了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让学生“内心的冰壳”被发现美的心融化,成为一门让学生终生受益的课程。走出琐碎练习的泥坑,拓宽教学的领域,实施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有意识地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相结合,小课堂与大课堂有机结合。在课外阅读中,在课外作文中,在生活的听说中,在大众传媒中,以及在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中,学生可以学到大量鲜活的语言,自身的创造力也得到充分施展。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学起课文来自然思维活跃,情趣盎然。这样,学生既得益于课堂教学,又得益于课外生活。课内、课外两条腿并行发展,互相配合,才能走向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3、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四、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在学校教育中要想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最大程度上去顺应学生的兴趣,恢复学生的天性。正如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说的那样:“一个人要出成果,因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 五、指导学生设疑、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每次上课,学生的思想都会由下课时的松弛变为上课时的紧张,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为此,我们在上课前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绪,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发挥。同时,让学生对于课文相关的图片、动画等展开讨论,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从而促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语文是中华文明的真谛所在,让我们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带领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发现生活的美,在学习语文中找到沟通的桥梁。用心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适时地点缀引导,真心给其正确评价,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成为 21 世纪的创新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