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冬燕 于 2021-10-9 15:28 编辑
让阅读吸引学生 —— 暑期浙江上虞语文培训分享 石家庄市北郡小学 陆军红 首先感谢学校提供了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今年暑假,我们一行8人远赴浙江上虞,进行为期5天的学习培训。我有幸能聆听了几位名师的现场授课及讲座,真是高屋建瓴,醍醐灌顶。其中,全国著名教师蒋军晶老师执教《海的女儿》。蒋老师在课堂上落落大方,教态自然,课堂气氛轻松自在。蒋老师留给学生足够的表达时间和空间,在蒋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思考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蒋老师的教学设计指向单元目标: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通过比较不同文体的语言特色,让孩子体会童话的语言特色;通过孩子练习比喻,启发孩子的想象力。 授课完毕,蒋老师进行了精彩的讲座。他对阅读有自己的独到的看法,并对一线教师怎样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做了详细的阐述。1、让孩子多读一点书。2 、让学生多读一些好书。3、把教材里的文章教好(学表达,学方法,学思考,教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用好教材,如何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其实蒋老师已经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阅读要吸引学生:“阅读的吸引已大于老师、大于食物和睡眠的时候,那么这阅读已成为伴随孩子终生的一份子,不离不弃。而我们教孩子们阅读,就要以终身吸引,终身阅读为最大的目标。” 在我们语文教学目标中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蒋老师又添加了两项:1是表达(写作方法),2是阅读策略、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区别: 阅读方法:受制于语篇类型,包括形式、体裁、流派、风格等元素。 什么叫受制于体裁?体裁分类有散文、诗歌、小说、寓言,受制于体裁就是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说读诗歌,联系背景,抓住诗眼,读诗的方法是善于联想,如果是小说,抓住人物形象来感受主题,寓言的阅读方法就是迅速提炼文章道理等等。 阅读策略指的是为了达某些阅读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策略是解决问题的,只有当已有知识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时候,才需要策略,策略才有用。只有掌握了阅读策略,学生在自己阅读时才能举一反三,成为卓越的阅读者。 随后,蒋老师列举了祝新华、赵镜中两位学者提出的阅读策略。其中三年级有预测,四年级有提问,五年级有提高阅读速度,六年级是有目的地阅读。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摸索总结出—— 策略要教好,我们要明确以下几点: 1.教策略,要让学生明确“学什么”。 2.教策略,要让学生集中精力学。 3.教策略,需要教更下位的方法、技术。 4.教策略,要尽可能把策略可视化。 5.教策略,要遵循“三分讲七分练“的原则。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阅读策略”?我们为什么要教给学生“阅读策略”?因为不是每个人天生爱阅读、会阅读的,每个人的阅读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教给他们一些阅读的策略,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向前走一步,缩短天生能力的差距。 蒋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关于阅读策略的七个小技巧。 1.预测和推论 1.预测的内容多元,推论要强调线索和依据。 2.线索和依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个人已有的背景知识;文本中的有用细节;阅读同类文本的经验。 3.知识性文本也非常适合练习预测和推理。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聊书的过程中,将孩子们的预测转化为一种有意的行为,然后通过反复练习,让他们将此策略融入自己的阅读风格中。 预测能力强的读者会边读边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然后为了确认或修正先前的预测而继续往下读。下面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推断或导出结论。 看了题目,你觉得文章可能会讲什么? 看了第一段后,你觉得文章可能会讲什么? 这个事件、决定、冲突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你用书中的什么资讯作预测? 2.启动先备知识 毫无疑问,阅读者在阅读文本时都是带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的,所以同一个文本在不同读者那里意义完全不同。 例如,孩子们读《江雪》,读“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句诗时,你如果问孩子们:“这位老翁为什么要在寒江中垂钓?”孩子们的答案可能会让你哭笑不得,有的说:“可能是老翁家境贫穷,他钓鱼是为了贴补家用。”有的说:“他一定非常喜欢钓鱼,喜欢户外运动。” 面对这样的答案你可以忍俊不禁,但不能简单否定与批评,因为学生并不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学生并不知道柳宗元的身世经历——柳宗元出身名门,少有才名,早有大志,入朝为官总想成就一番事业,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可是革新失败,被一贬再贬,《江雪》这首诗就是他人生处于低潮的时候写的。 当学生知道了这样的背景知识之后,再来理解那个问题,很多人就会体会到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的诗境实际是诗人当时孤独处境的一种象征,诗人借此抒发自己遭受迫害的抑郁、悲愤之情。 一个好的阅读者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会先回忆与文章有关的知识,例如,文章的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写作意图等,使之被激活,处于备用状态。 这些先备知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1)与文章内容有关的知识;(2)有关社会联系和自然界的总的知识;(3)有关文章组织结构的知识。 如果发现自己头脑中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 (1)是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别人补充这些知识; (2)是通过讨论“主题中什么是我们已经知道的”这一话题,活络学生的先备知识,讨论时要强调重读书名(标题)、作者、插图、表格、照片等分析出一些新的信息; (3)是利用双文本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进入知识性文本的学习前,先阅读相同或相关话题的叙事性文本,帮助他们建立背景知识、熟悉该话题的语词、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 3.视觉化 帮助孩子们提高“图像化”能力的过程艰难而漫长,主要方向有两个。 (1)让孩子们多读有情境感和画面感的文字 什么样的文字是有情境感和画面感的?台湾的李玉贵老师做过一个实验,让孩子比较阅读《巨人的花园》的教材版和原著版,结果绝大多数孩子喜欢原著版。其中一个孩子的意见很有代表性:“原著让我容易看见故事里的景象,作者描写得很详细,使我好像看见了一张张图片,头脑里好像有一个画面印在里面。” 比较之后不难发现,原著中有许多场景描述。这些描述看似与情节无关,增加了孩子们阅读的文字量,增加了阅读负荷,实际上能让小读者产生共鸣,帮助小读者建立整体故事的图像、人物形象,帮助小读者建构场景,让表面上看起来是文字阅读的认知活动,在心理上同时产生图像建构以协助理解。这样的文字就是情境感和画面感比较强的文字。可惜的是,原著入选教材后,多数场景描绘被删去。因此,很多时候,要让孩子们读到情境感和画面感比较强的文字,就要到原著里去寻找。 (2)多做图像化的交流 如果一个孩子说 “作者描写得很详细,使我好像看见了一张张图片,头脑里好像有一个画面印在里面”,实际上,他已经是一个“图像化”能力比较强的读者。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阅读策略不足的孩子形成一种自觉。怎么帮助?聊书时通过问题促使他形成这种意识。 4.整合资讯 我们每一个人身处“碎片化”时代,我们每天都会主动、被动地接收到零散的信息,但是我们不能只背零碎知识,而是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我们要学习整合,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可以提升为系统化的知识。我们要帮助孩子去学习、面对阅读的挑战。到了五、六年级,概括段落大意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几乎是全国各地小学语文测试的必考题。 我们可以教学生一些更具体可行的方法。1992年布朗•戴和琼斯在帮助读者形成“整合资讯”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的5种方法: 1略去不相干的资料 2略去重复的资讯 3把资料分门别类 4试着找出文本中代表主旨的句子,利用它们作概述 5文本中如果找不到代表主旨的句子,不妨自己动手写。 5.自我监控 一个“自我监控”能力强的读者经常会自问:如我是否明白文中的意思?相反,阅读程度偏低的读者倾向于跳过艰深的段落和不熟悉的字词,浑然不知那些资讯是很重要的。导致学生的理解力降低,复述时也无法记得细节,加深了读不懂时的挫折感,自尊心也越来越低。(1997年,斯威特)所以,要提高孩子的自我监控能力,就要在“聊书”时经常让孩子面对下面这些问题: 文章言之成理吗? 有没有字词或片语把你难倒? 重读那部分,想想那部分是否合理? 重读,看看你是否能够记得更多? 寻找那书中人物的名字、特定地点等,有没有需要重读的地方? 你对这个主题已经知道些什么? “自我监控”能力特别强的人常用的消除阅读困惑的方法: 选择性阅读:在阅读时对于不懂的部分跳过去不读,或只选择想要知道的部分,或记忆文章有趣的部分,而略过其它部分不懂。有助于节省阅读时间。 再读一次:对于不懂的部分或针对某一章节重读一遍,以提升阅读理解。 速读:很快的读过去,不管阅读的目的为何,一方面可加速掌握阅读的重点,一方面减省阅读的时间。 调整阅读速度:依阅读文章内涵的不同,读更更快或细心的读,以掌握阅读理解。 省略不读:在阅读文章时,就某些部分跳过去,或略过不读。特别是一本书的非重点部分,有时会省略不读。 反复推敲:遇到阅读新词、难句、理解困境,会连结先借知识或相关线索,以寻求阅读理解。 利用上下文:遇到生难字词了?不急,利用上下文猜测单字意义,或推敲句子的意义,来了解文章的内容,有助阅读理解。 利用插图:插图通常都很醒目,它的说明常是重点概念,具有画能点睛的作用。利用插图的连贯,有助于建构认知概念及掌握阅读重点,或利用插图了解内容。 寻求外在资源:请教老师、父母、同学或他人,来解决阅读理解的难题,或协助回答文章的问题。 6.连结 这就是在“连结”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读者,他们会从别人的故事中想到自己,他们会用旁人的经验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在“连结”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读者,会自我提醒自己去联系曾经经历的见闻。一个好的聊书人,善于提问,也善于建构话题,通过话题连结“书本”与“生活”。 7.问问题 以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这是一个提问策略单元的教学,核心在于学生能进行“真”思考,提出“真”问题。要打开学生的思路,就不能用功利性的追求限制学生的思考,要引导学生基于思考探究和真实意愿提出真实的问题,从问题意识的原点引导他们学会提问,并将单元学习的成果不断运用到今后的课内外阅读中,才能逐步形成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能力。提问本身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无问便无思,无思何谈学……学而不思,思而不学,皆源于发问的求知欲触及的学习动机。本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提取关键信息:“尝试”“尝”一点儿一点的试试,体会“提问”的滋味,在阅读的基础上,为学生营造“尝”的时间;“试”试验,基于自身提问的起点,拓展提问的空间。 教学建议:不必过分纠结问题与课文的意义大不大,问题是否跟教学有关,问题是否问的恰当……因为“试”本身就允许“犯错”,就是实践调整完善思维的过程。基于学生学情,在阅读体验中渗透提问策略。 怎样帮助孩子掌握阅读策略? 在“阅读策略”方面,我们在聊书的过程中,希望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帮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它。 (1)正面示范——策略下面有更下位的具体方法 (2)大声思维——让孩子看到你阅读、思考的过程 (3)阅读单——将策略显性化,也使其更有整理性 (4)独立练习——直接教学与应用的二八原则 蒋老师说:“光教策略是没用的。重要的是要去多尝试运用这些略。”“教”和“运用”在课堂上如何分配时间?需要记住的是“二八原则“。也就是说把每一段时间的五分之一放在教学生策略上,五分之四的时间运用和延伸这些策略,这样练习的机会就多了。 如果大家想对阅读策略有更深刻的了解,请大家来读一读《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蒋军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知名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人,浙江省2015教育年度影响力人物,2015年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教师,曾获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一等奖,应邀赴台湾、北京等各地执教研究课、讲座500余节次。出版专著《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等,编著《小学生老舍读本》《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