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王晓春,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有家庭教育、教师观念更新和语文教学改革等,多年来出版家庭教育难题会诊、家教参谋、走进孩子的心灵、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等十余部专著,总计逾150万字。 这本书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 教师问题(提供了29各案例)第二部分学生问题(提供了24各案例)第三部分师生问题(提供了9个案例)第四部分 家长问题(提供了13个案例)第五部分 管理问题(提供了25个案例)。这本书中所引出的案例都是网络上一线教师向王晓春老师发出的求助、疑惑等,而王老师根据案例帮助老师们解决困惑。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学生在A老师刚讲完不许爬树之后,他仍然爬树,当老师问他为什么爬树的时候,他的回答仅仅是:“找不到小朋友,我看不到他们,我就爬到树上想看看他们在哪里。”而老师则微笑的问他:“如果我找不到小朋友站到你的肩膀上去找,你愿意吗?”孩子摇摇头。“是啊,小树一样不乐意你踩到它身上啊,下次可要知道不能这样做了。”孩子点点头。“去吧”看着孩子快乐而去的身影,我的心也为这件小事而明朗了半天。 王晓春老师的点评:面对问题,要探究。刚说完不让爬树,学生就公然违反,这岂不是向老师挑战吗? 很多老师就是这样想事情的 。他们总认为,学生“顶风作案”,明摆着就和老师作对。其实很多学生违反纪律,本来主观并没有和老师作对的意思,是老师自觉主动的把矛头引向自己的。教师这样不加分析的贸然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区,而且多次如此“导向”,最后孩子就索性和老师对立起来了,真的成心捣乱了。案例中的这位老师就很聪明她能“化敌为友”,能压住自己的对学生的不满,而且能成功的把这种不满迅速转化为“探究”,去询问孩子“为什么爬树”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平常实际很了不起的转折。大部分的老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没有能力实现这种转化,他们的思路沿着“不满”向前进,变成了“发泄”,于是就点燃了。所以要搞好教育,前提是教师自己心里要健康。还要有科学精神,有研究心态。有科学的结论才会有正确的教育方法。那么爬树的孩子需要的就不是简单的批评和纪律的重申,而是要想办法使他下次遇到同类的事情的时候“不这样做”这比“承认错误”更重要。这位老师在为微笑中,举重若轻就处理完了,教师还因为此时心情“明朗了半天”。这位的老师把麻烦酿成了快乐,她热爱学生,热爱教育,更重要的是她热爱生活。教师的素质不同,理念不同,思路不同,人生哲学不同,教育效果就会有如此大的区别。 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只是简单记录下教育事件,一方面发泄心中的情绪,另一方面记录自己的疑惑。事后却置之不理了,王晓春老师在本书中对很多案例的分析中都指出: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可见教育智慧的重要性。 读了书中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的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地教书育人。总之,《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就像一个海洋,它不是我一时之间就能理解和领悟的,还有待以后的慢慢的品味和学习,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