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推荐——《教育的减法》朱永新 著 (一) 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书籍,与我们学校的年度主题词“反内卷”理念相契合。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常常容易陷入各种加法的误区,不断给孩子增加学业负担、各种培训和期望。这本书深刻地剖析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导我思考如何减去那些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让教育回归本真,让孩子们能够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释放他们的天性和潜力。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教育的全新理解。以下是各章节读书笔记摘录,希望能点燃你阅读此书的心: 以框架性思考,把握未来教育方向; 以减法思维,践行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序言: 过去我经常说,人的生命可以分成长度、宽度、高度。长度是自然生命,是身体的健康与安全;宽度是社会生命,是受人欢迎的程度;高度是精神生命,是信仰和价值观。教育是为人的生命而存在的,命都没了,教育还有什么意义?拓展生命的长宽高,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一、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讨论教育的减法? 1.生命的意义。珍惜孩子作为独立个体,一生仅有一次的人之为人的机会。 你一生的质量可以用长宽高三个维度的相乘来看,其实你所要做的是让自己的长宽高变好,而不是在比较当中超越别人的长宽高。你只能在个体有限的生命空间里去做选择,那就是做一个更好的自己或者是最好的自己,这是整个生命最大的意义,也就是活出自己来。 什么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首先,教育应该是幸福的,应该让师生和父母都能够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愉悦、智慧的挑战和成长的快乐,让教师享受职业的尊严与教学的乐趣。其次,教育应该是完整的,是身心灵的完整的统一。教育应该培养完整的人,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同时,受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天,我们在学校读书,既是受教育,也是过生活,教育与生活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要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千万不能把今天接受教育理解成明天过上幸福生活的手段,教育生活的目的应该是幸福,而不是其他。 2.我们对子女的期待不应该是群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把成功当作生活的目标,把教育当作手段,是我们对教育生活方向性的误解。为人父母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对子女的期待不应该是群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个体生命意义上的幸福。多数情况下,父母把对孩子的期待当成了事实,这是不正常的。 3.把对孩子的期待当作事实,会让教育苦大仇深。如果不能够享受学习、享受教育、享受生活,我们接受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呢? 4.我们的教育生活不幸福,是因为我们的加法太多。内容的加法,学制的加法,还有文凭的加法,让今天得学生不堪重负,严重内卷。 5.中国哲学经常强调思维减法。道家最直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儒家——孔子表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佛法——佛法就是减法,佛家认为,断执念、消业的减法完成之后,清净无染的“自性本心”才会自然显现。 二、人生的减法:如何防止越活越累? 减法不是“极简主义”,也不是尊奉“闲适之道”,而是要通过减法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这是减法思维的第一要点。 1. 为什么我们越活越累?物质生活比前辈好很多倍,但是我们的幸福感远远比不上他们。是加法思维惹的祸。 2. 孩子为什么越学越累?学制的加法,内容的加法。学制太长,内容太多。 3. 幸福人生需要做减法。《减法》后记部分,克洛茨总结了运动减法的四条原则:第一条,“思维反转,用加法前先尝试用减法”,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有减法优先的思维习惯,同时用合适的方法让别人理解和接受减法的选择。第二条,“拓展,既考虑加法,也考虑减法”在不排斥加法的同时,也要努力尝试减法,把加法与减法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这样突破单一的加法思维,往往会有出其不意、超凡脱俗的效果。 4.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第三条,“提炼,把关注点放在人身上”抓本质,如何穿越复杂的表象,抓住本质,去除细枝末节,删减细节信息,是教育者面对孩子的时候需要反复自省的。删减不需要的物品,留下快乐的记忆;删减不需要的细节,积累人生的智慧。这是面对复杂的世界,让我们能够拥有简单轻松的生活的重要方法。 5. 教育的减法,贵在坚持。第四条,“坚持:坚持做减法”。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做减法,也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退一步海阔天空,减一下活得轻松。人生的修行,就是一个从做加法走向做减法的过程。 在“双减”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如果能真正慢下来,多一点留白,少点功利,孩子的童年便多一份悠闲,少一分焦虑,距离智慧人生也就更近了一步。其实,任何好的创造,都是消除多余的部分,让真正的价值得以呈现。养育之道,又何尝不是一个父母不断做减法,看着孩子走向独立的过程呢? “食物做加法,带来清爽;事务做减法,带来清福;人物做减法,带来清净。” 6. 减法的教育,需要学习。 二、陶行知的减法:“六大解放” 1.如果陶行知还健在,怎么谈“双减”?为了实现儿童的创造性,把学习和创造的自由还给儿童,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2. 解放小孩子的眼睛,把大自然、大社会还给孩子。要培养儿童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的能力,从繁重的“圣贤书”和作业中解放出来。在陶行知看来,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要让儿童走出校园、走出教室、走出家门,去接触真实的大自然、大社会,通过对大自然、大社会的观察和分析,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能整日地让他们围绕着书本和考试做文章。 3.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聆听窗外声音。传统的教育把孩子的大脑作为一个容器,把知识不断地往容器里面装,考试的时候再一点点往外拿。这样的教育,无疑是无法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的。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因此,解放儿童的头脑,首先要解放父母的头脑,去除迷信、成见、曲解等,让孩子走进创造的天地,展示创造的才华。 4.解放小孩子的双手,把课后三点半还给孩子。要培养学生爱劳动、会劳动、尊重别人的劳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们的“手指头上”,“双手越是在创造着、做着、改造着什么,智慧就应当越丰富,智力兴趣就应当越深刻、越广泛”。因此,在解放孩子头脑的时候,还要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制作、去劳作、去创造新的生活。 5.解放孩子的嘴,鼓励孩子提问。学问学问,学的秘诀在于问。李政道先生说:“求学问,先学问,知学答,不学问,非学问。”问而后有学,真正的学习是从问问题开始的。除了要鼓励孩子提问之外,还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问题,细心地解答他们的疑惑,用心与他们一起探索和解决问题。法国注明思想家埃德加 莫兰曾经说:“教育应该促进精神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自然的禀赋,和相应的激励一般智能的充分运用。”人与生俱来就具备好奇心,具备探索世界的自由的天赋,所以,父母和教师应该在人的幼儿期和青少年时期努力地去唤醒它、呵护它、滋养它、刺激它,而不是忽视它、嘲笑它、扼杀它、扑灭它。这种好奇心也很难被刻意地去培养,不能“被编写在一个程序中”,难以通过正规化的课程体系加以培训,只能够通过父母和教师的热情,鼓励孩子们调动自己的内在力量去探寻、去追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