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赵晨莹 于 2024-12-18 19:09 编辑
犹记在南校区项目式学习的培训会上,我满心敬佩地凝视着南校教师团队在项目化教学中付诸的实践以及最终呈现的成果,可与此同时,心中却也惆怅着该如何引领我的孩子们踏上项目式学习的奇妙征程。 在我个人的认知里,项目式学习要从真实世界的问题中破茧而生,通过精心组织学习小组,引领学生巧妙运用多种资源展开探究之旅,在既定的时间内攻克一系列紧密相连的问题,并以合适的形式发布研究成果。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在策划、组织、提问、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实现角色的转变,而老师则如一盏明灯,扮演着引导者与协助者的角色。毫无疑问,这对师生双方而言,皆是一场充满挑战的冒险。就拿“提出问题”来说吧,二年级的孩子们犹如刚刚破土的幼苗,知识储备尚显不足,不知该如何从学习内容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而转化为富有价值的问题。而且,他们长久以来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习惯了等待老师和家长告知正确答案,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与训练。思来想去,我认为,我首先要变革学习方式,将被动学习转化为合作、探究式学习,并将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融入常态课的教学之中,一步一个脚印地改变,一点一点地成长。 怀揣着对项目式学习的思考,结合本学期的教学与阅读安排,我与孩子们最初敲定的项目式学习主题为:制作班级科普角。我们计划以走廊展板作为项目展示区,全班学生依据兴趣分为四组,负责每个月科普角的内容与版面设计。一开始,孩子们充满热情,我们一同讨论、通过投票选择科普角的主题,自主结组,选定组长等,一切都进行得顺顺利利。然而,当进入小组合作准备内容的阶段,问题却接踵而至。有的学生懵懵懂懂,无法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有的小组在材料的选择上起了争执;还有不少学生“投诉”组内成员不干活、捣乱……这让我意识到,我对每个小组的指导还不够到位,而且并非每个学生都愿意或者有能力完成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应该是学生发自内心地想要解决问题,而非听从老师的安排被迫参与。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初次接触项目式学习,也不能急于求成,他们需要更多的指导与支持。于是,我做出了一系列调整。 首先,我与学生们深入讨论,将项目式学习的主题从“制作班级科普角”变更为 “布置班级文化墙”,致力于打造一个既能完美展示学习成果又充满班级独特特色的文化墙。接着,我向学生们详细阐明什么是项目式学习以及在本次项目式学习中他们即将面临的挑战,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决定是否要勇敢接受挑战。最后,我利用《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们说明我们即将开展的项目式学习内容,诚挚寻求家长的支持与协助。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有学生和家长向我咨询了解项目式学习,课间也时常能听到学生们热烈讨论是否要参与到项目式学习中来。这便是我们改变的第一步:学生们拥有了更多自主、独立的思考空间,手中紧紧握着选择权;老师也学会了放手与尊重,向着“学生的学习伙伴”这一温暖角色悄然转变。 最终,班里有20人决定参与到本次项目式学习中来。他们自由结组,选择墙面,讨论主题。我多次参与各组的小组会议,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与进度,为他们提供有力的帮助。比如手工组想将手工区布置成美丽的花园,我便为他们联系手工社团的老师,让他们学习用扭扭棒制作花朵;当素材匮乏时,我建议他们向全班征集作品。而如何征集作品、挑选作品、落选作品怎样处理等问题,则交给他们去思考和解决。再如布置读书角的几个同学,他们的想法别具一格。当我提出他们布置的图书角不太美观,想帮他们请美术老师做指导时,四个小伙伴经过一番商量,坚定地告诉我,他们觉得自己设计的非常好,不用再做修改。听到这个回答,虽然明知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但我还是没忍住,劝说他们再调整一下。而他们经过再次商量,依旧不想改,并且向我阐述了他们这样布置图书角的逻辑。最终,我也选择尊重他们,并为他们不惧权威、敢于坚定自己想法的勇气而由衷点赞。瞧,学生在成长,我也在进步。 这次项目式学习,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学生们无限潜力与创造力的大门。班里这20位学生也似星星之火,感染了其他的同学。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自愿加入,也有的同学凭借一技之长被项目组的同学盛情邀请。最终,班里共有 27 名学生参与了这次项目式的学习。他们所展现出的热情、自主和合作精神,让我们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作为引导者和协助者的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放手,学会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助力他们在探索和实践中茁壮成长。这是我们班级教学的一个崭新起点,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实践项目式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益,而我也将与他们携手共进,共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