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孙丽娜

孙丽娜的主题贴

[复制链接]

3

主题

92

帖子

35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9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知觉醒》——心智带宽的自我修炼

《认知觉醒》对“元认知”的解读,打破了我对“自我观察”的浅层认知——它并非简单的自我反省,而是以多角度观察为核心,让个体跳出主观局限、以客观视角审视自身的高阶能力。这种能力,恰是连接自我觉知与高情商表达的关键纽带。

书中将多角度观察与元认知直接关联,揭示了认知升级的底层逻辑:当人能脱离单一的“自我视角”,从不同维度审视思维、情绪与行为时,便拥有了“觉知”的基础。这种觉知不是被动的察觉,而是主动的认知调控——它让人清晰看到自身认知的盲区、情绪的触发机制,以及语言表达背后的潜在意图,从而摆脱“被本能驱动”的状态,进入“主动掌控认知”的层面。

而元认知催生的高情商表达,本质是“觉知后的精准输出”。当个体具备自我觉知能力,便不会被即时情绪裹挟着说出冲动的话,而是能在表达前预判语言对他人的影响、理解沟通对象的认知立场。这种表达不依赖话术技巧,而是源于对自我与他人的双重认知——既清楚自己想传递的核心信息,也能适配对方的接受逻辑,最终实现“有效共情”与“清晰沟通”的统一。

《认知觉醒》的价值,在于将元认知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认知工具。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是通过元认知筑牢内在的“觉知力”,我们才能在复杂的世界里,既保持自我,又懂得体谅他人,活成更清醒、也更温暖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92

帖子

35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9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思一研工作印记 一步一履幸福足迹

授课报名、团队组建、课堂试讲、教研评析、外校听课取经......一帧帧温暖的画面,刻在我和同伴们的心里。

同伴说:最难忘的不会是最终的完美呈现,而是过程里的彼此托举——完善教学逻辑,补充学情分析,课后反思成了互相启发的契机,每个人都在这场双向奔赴里汲取力量。

同伴说:原来教研没有“你”和“我”,只有“我们”,是一群人朝着同一个方向,把细碎的思考拼成成长的阶梯,这份携手并进的踏实,就是最真切的职业幸福。

同伴说:教研共同体从来不是凭空搭建的空中楼阁,而是藏在每一次教研的热烈讨论里,藏在老师们彼此扶持、共同进步的点滴里。这份沉甸甸的“教育真心”,就是教研共同体最扎实的底气。

同伴说:“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学实践中的互动与反思,在学“不足”和教之“困”中提升能力。这种能力只能在课堂实践、在与学生互动中逐步练就。你看我的同伴们,从怯于展示到自信开讲,从思路局限到创意迸发,每个人的成长被看见。

是啊,高品质的教研应该让每一个教师都卷入其中,成为教研的策划者、主体参与者。在全校联动中筑建教研体,在全员参与中丰盈教研面,在深度推进中落实教研点,才能让每一次的教研都能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成就教师的专业成长梦。

我们要探索、学习、思考的还有很多,教学研究永远在路上,而保有一颗初心,怀揣信仰,留下最坚定的步伐,是教育人最美好的芳华,也是老师们共同的精神尺码。

得知活动取消,心情复杂。让我欣喜雀跃的是,同伴们一致表示教研还要继续,我们相约周五第三节六(4)班。这是一节六年级数学课《求百分数的问题》,这更是一节同伴给予我的幸福课程,我也试图用数学语言记录下我的成长:

一、课程理念契合性
2022年数学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导向”,注重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本课以“节约用电”“植树造林”“商品降价”等生活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百分数问题,体现了“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通过小组讨论、分步推理探究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落实了“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最终以百分数为工具描述数量关系(如“节约百分之几”“超过计划百分之几”),实现了“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

二、核心素养培养
数感与符号意识:在求百分数的过程中,学生需理解百分数作为比例关系的符号意义,通过“少用的电量÷3月份用电量”“超出的产量÷计划产量”等计算,强化对数量关系的感知。
运算能力与推理意识:两步计算的解题过程(如先求差值再算百分比,或先求比例再算差值),锻炼了学生的运算技能和逻辑推理能力,符合新课标“发展推理意识,形成运算能力”的要求。
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从校园节电到社会植树造林、商业促销等多场景应用,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培养了应用意识;两种解题方法的探究也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思考的空间。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设计
内容选取上,紧扣“百分数的实际应用”,在学生已掌握“一步计算求百分数”的基础上,延伸到“两步计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符合新课标“内容组织重视整体性和一致性,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要求,实现了知识的螺旋式上升。
教学目标从“过程经历”“知识掌握”“情感体验”三个维度设计,既关注知识技能的习得,又重视数学思考和情感态度的发展,与新课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目标一致。

四、教学实施与评价
教学实施:采用“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当堂练习—总结收获”的流程,结构清晰。探究环节通过小组讨论、线段图辅助讲解等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现了新课标“教学活动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理念。
评价维度:虽未明确呈现多元化评价方式,但“小组代表发言”“当堂练习”“收获总结”等环节,可从知识掌握、思维过程、语言表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若能增加对核心素养发展的针对性评价(如对学生“推理意识”“应用意识”的评价),则更契合新课标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92

帖子

35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9
 楼主|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五七言》—李白秋夜里的直白与深情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乌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本来今天就冷,无意间读了一首小诗,字句间的清冷像风裹着霜,体感的冷又重了几分。幸好往下看了网友的文字,竟有暖意漫进来,像忽然撞见炉边的光,也像秋夜的风再凉,懂的人自然能明了藏在落叶里的惦念。隔着千年,我们接住了李白的怅惘,那份共鸣瞬间捂热了方才的寒凉。

网友撰写:
一、景语即情语:秋景里藏满情绪伏笔
诗的开篇四句全是写景,却无一字不藏情。“秋风清,秋月明”以极简的白描勾勒秋夜——秋风的“清”是凉意,秋月的“明”是冷光,看似清朗的画面,实则是“以乐景衬哀情”,用环境的空阔,反衬内心的孤单。接着“落叶聚还散,寒乌栖复惊”,把无形的思念转化为有形的动态:落叶短暂相聚又散落,像极了人生中抓不住的离别;寒鸦刚安定又被惊扰,恰似因思念而辗转难安的心。四句景语层层递进,没有刻意说“愁”,却让“愁”像秋夜的雾一样,悄悄漫满读者心头。
二、直抒胸臆:一句“难为情”道尽所有
前四句的铺垫,最终在“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中爆发。李白没有用隐喻或典故,而是以近乎白话的追问与慨叹直抒胸臆——“相思”点出情绪核心,“相见知何日”是对现实的无奈叩问,明知相见遥遥无期,却偏要追问,把思念的执着写得真切;而“此时此夜难为情”更是神来之笔,“难为情”不是“不好意思”,而是“这份情绪压得人难以承受”,把秋夜独处时,思念翻涌、无处安放的狼狈与脆弱,直白地剖露出来,没有丝毫遮掩,却比任何华丽辞藻都更动人。
三、短章胜长卷:极简形式里的绵长余味
全诗以“三、五、七”字句式交替,节奏灵动,读来朗朗上口,却字字有重量。没有铺陈复杂的故事,也没有堆砌华丽的意象,仅靠秋景与一句直白的慨叹,就把“思念”从抽象的情绪,变成了能被感知的“秋夜的凉、落叶的散、心头的堵”。这种“删繁就简”的写法,恰恰让情感更纯粹——就像秋夜的月光,不浓烈,却能照进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让这份相思跨越千年,依然能让每个有过牵挂的人,读出自己的影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0-20 23:11 , Processed in 0.1054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