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20|回复: 5

廖建勇的主题帖

[复制链接]

1

主题

10

帖子

5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9
发表于 2024-9-26 16: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廖建勇 于 2024-9-26 16:37 编辑

  《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成书至今已有100多年。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群体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等群体智慧,但本书却直言不讳、简单粗暴地指出群体的诸多劣根性,认为群体中累积起来的只有愚蠢的智慧,而非天才的智慧,正如群体不会比伏尔泰更智慧,而是伏尔泰一人要比整个世界更智慧。
  尽管书中的一些理论前后有些矛盾,有些观点过于极端和消极,有瑕疵,不敢苟同。但这本书问世一百多年了,某些观点可以说是先知先觉,当下仍适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为己所用吧。
  《乌合之众》是法国作家勒庞对于群体心理研究思想成果,其中在第二卷第一章对蓄积因素中对教育的论述,颠覆了人们传统认知。他认为教育不会带来十分有益的教育成果,教科书教给我们的知识,只是让我们教条地背诵记忆,灌输肤浅的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会通过教科书的学习在智力上有所提高。统一的教育模式下,学到枯燥并不实用的知识,不利于创造力发展。所以被教育捆绑的孩子,心怀不满,不适应传统教育。
  “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经验、开拓精神和个性。”
  在勒庞看来,教育并不会对人进行改造,教育在最适合学生学习年龄,隔绝了成功的必要因素。人真正对自己有用的东西需要从社会实践中获取,去沟通交流获得自己需要信息。无论事情成败都需去实践,离开封闭的环境去接触生活,学习那些与生活切身利益相关的技能。
  在人的智力发展方面,教育是可以改变的。但教育并不是提高智力的唯一因素,因为智力不同于知识,堆砌的知识并不一定能转化为智力的提升,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是智慧代替了智力。对于人的智慧,是靠悟性。有人读一辈子书,掌握了很多知识,但进入社会后未充分利用起来,只是死读书、读死书罢了。而有人读书不多,但善于从其它渠道获取知识和经验,并善于吸收和转化,从而成为拥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这可以说增长了智力。
  关于作者的教育观,如今看来颇有同感。有些教育就如作者文中描述那样,一代又一代的人坐在教室里,反复机械背诵记忆,祈祷在考试中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考试过后,那些知识迅速从大脑中删除,忘得一干二净。那些空洞的知识浪费了大量时间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在社会实操技能中却吃了很多苦头,使得在大学毕业后变得迷茫,不知所措。进入工作,才恍然大悟,发现理论与实际从不是那么完美的结合,短时间难以实现自己价值,更不要说成为行业中佼佼者。很多东西还得从零开始,重新构建知识体系,甚至要重新认知世界,树立新的角度去认识某一行业,放眼世界。由此可见,教育不是在教室里啃本书背理论。这种教育方式与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是不适应的,是违反自然规律的。特别是填鸭式应试教育、人为强制的训练、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等不当教育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
  正如庞勒所说: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未考虑到年轻人毕业后的年龄以及他们可选择的职业,未考虑到年轻人将要投身生活的世界,未考虑到在融入社会之前必须先学会适应社会,未考虑到要在社会中站稳脚跟须有强大的意志......
  现实中,课本之外的很多实用知识学校没有给年轻人,没有给他们应付生存所需装备、坚强意志和良好的综合能力。在教科书和考试之间,更需要实践教育来支撑,帮助学生们提升综合能力水平。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遗憾的是在他们最适合综合素质提升之时却未能得到提升,使他们在跨入社会后尝到了苦果,不得不重零开始。
  回首一百多年前《乌合之众》中提到的教育之殇,不仅在当时背景下有用,放到当下教育之中,也极为适用。因此“办一所有趣的学校,做面向未来的教育”让孩子们诗意地飞行,向着远方,就是教育回归本质的具体表现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

帖子

5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1 16: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书名听起来像童书,其实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咨询入门书。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他借用经典童话《柳林风声》里的动物主角,模拟了病人与咨询师之间互动的全过程,讲述了一名抑郁症患者是如何通过心理咨询得到疗愈和改变的。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也跟着蛤蟆先生一起看了一次心理医生。
      书中的蛤蟆先生是谁?他陷入深深的沮丧、无助和悲伤,却无力挣脱出来;他缺乏自信,总是不由自主地讨好别人,当别人看不起他、批评他、欺负他的时候,他也不敢把愤怒表达出来,却又痛恨自己的软弱;有时候,他甚至找不到自己有什么优点,活着有什么价值。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蛤蟆先生,会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突然陷入爆发式的消极情绪中,自我评价降低,陷入难以控制的悲伤,不知道希望在哪里。一只小小的蛤蟆,给了很多人真真切切的代入感。
      蛤蟆先生在朋友的督促下找咨询师苍鹭。苍鹭没有告诉蛤蟆该怎么过好人生,因为“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在第一次会见时,苍鹭就说出了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共同的心声:“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假如我们能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为了帮助蛤蟆成长,苍鹭带领他往自己的内心世界深处走去。一趟惊心动魄的心灵探索之旅开始了,蛤蟆关于自我的种种幻象,也一个接一个地粉碎了:
      当蛤蟆习惯性地说“我很好”的时候,苍鹭让他看到自己的悲伤与绝望。他追问蛤蟆“真实的感觉”,让蛤蟆学会看到自己的情绪:“如果以1~10分来评判你现在的感受,你会给自己打几分?”当蛤蟆把这个“情绪温度计”纳入自己的脑海,就意味着他不再压抑和无视情绪,而情绪正是了解内心世界的入口。
      当蛤蟆说“我从来都不会生气”的时候,苍鹭让他明白,他不是不会生气,而是选择了另一种“非爆发式”的方式生气。他带领蛤蟆追溯童年的经历,看到自己童年不被关爱的创伤,看到自己仍然是以小时候讨好父母的方式讨好着身边的人,而这样做,并不会给他带来健康的人际关系。
      当蛤蟆责怪身边的人如何错待他、让他不快乐的时候,苍鹭为他打破了最大的谎言:没有人能让你不快乐,是你自己选择了让自己不快乐。蛤蟆终于发现,原来那个一直在批评他、贬低他的人,是他自己。
      戳破真相是痛苦的。在咨询过程中,蛤蟆几次差点崩溃:“讨论了这么久,结果就是我发现自己大半辈子都很愚蠢?”但他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改变,哪怕再痛苦,他也愿意继续走下去。荣格早就说过:“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在蛤蟆先生的故事里,你会更深刻地明白这句话的含义。这十次心理咨询的过程,是蛤蟆迅速成长的过程。他通过回顾童年而真正走出了童年。苍鹭让蛤蟆意识到:在自己心里,不但存在着一个无助的、渴求爱的“儿童自我状态”,还存在着一个严厉批评自己、让自己始终得不到肯定的“父母自我状态”。只有打破童年情绪的围困,用理性的方式来面对当下,活出“成人自我状态”,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才算是真正长大成人。
      其实,《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最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普及了一些心理知识,更在于具体生动地呈现了心理咨询的全过程,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读这本书的时候,不妨放下对“道理”的执念,跟着蛤蟆先生一起去做自我回顾和自我设问。也许阅读的过程会伴随着戳心的痛苦,但读完之后你会发现——属于你的疗愈和改变,也已经开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

帖子

5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7 08: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虽然只是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我还需要慢慢的学习理解。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挫折呀,困难呀。必然会产生多多少少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障碍。以前的人遇到心理问题,大部分都是去求佛问道,也有去问卜求卦的,现在都是去就看心理医生了。苍鹭医生是怎么通过十日谈话给蛤蟆先生看病的,我还在继续学习理解中。我主要想聊一聊鼹鼠和河鼠,河鼠帮助鼹鼠从了无生趣的老宅子中走了出来,两只鼠一起生活。河鼠在暴风雪中救过鼹鼠,河鼠做事情完成的好,很出色。同时他对鼹鼠做事情的要求也高。河鼠关心其他小动物,把他的爱心和热心体现在了方方面面,所有的一切,鼹鼠想做的一切事情,他都要安排的妥妥当当。而不从来不考虑鼹鼠内心的感受,鼹鼠没有对河鼠说过什么,但是生活在了河鼠的影子里,内心对河鼠是有一些被支配的恐惧。
        看到这些我就在想,作为一个老师,如果我对孩子的所有的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孩子的学习、行为和生活,都必须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到。其实我这种行为,就是书中所说的“父母自我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孩子可能生活在了我的影子之中,孩子的个性没法得到发展,甚至会产生逆反或是叛逆等各种心理问题。
        最近在视频中看到一个导游,小黑诸鸣老师说过一段话,这是小黑老师带团在杭州灵隐寺,讲解的一段话。人生哪能多如意?事事只求半称心。他讲了三种层次的布施(我们也可以将帮助别人摆脱困境看作对别人的布施),最低的布施叫做财布施;就是哐哐捐钱。比这个境界更高的叫什么?叫做法布施,把我谋生的法门交给你,把我知道的知识传播给别人,让别人也一样拥有和你一样的知识。授人以渔,这也是一种布施,这叫做法布施,让人找到谋生的法门,我们国家的精准扶贫,其实做的就是这种事情。让人家有尊严的活着出来看外面的世界,而最高的境界,叫做无畏布施,让人们看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真善美,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当中,茫茫的黑暗当中也有光,黑暗当中我们能看到希望,希望是是最有价值的。这叫无畏布施。如果说你对自己家的孩子或学生要求过高,而他确实做不到那么高的要的,那就放他一马,他是一个学渣,但是他不要成为一个人渣就可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学习成绩很好,放过他,也放过自己,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吧。不是读书那块料,但未必过不好这一生。
        这本书确实不错,推荐给大家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

帖子

5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9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9 09: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完《王阳明知行合一》后,有了更深的感悟。心学很强大,强大到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我认为现在的年轻人都要读一读王阳明,在这个社会上少一些追名逐利的浮躁之气,多一些内心的至善至纯的良知之心。王阳明的观点不外有三:
    第一,心即理。
    第二,格物致知
    第三,致良知
    王阳明心学告诉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己的心,尊从自己的内心,让我们能够更快乐、更自在、更有良知地生活,是要把人生中的所有欺辱、轻贱、困苦、挫折、逆境、磨难等等,全都视为砥砺品德、磨练意志、提升能力、完善人格的必不可少的助力。
学习心学后,我们自会懂得,真正的生活在内心,不在外界。一切斗争皆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我们要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灵,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在浮躁的社会中独享一份宁静,此心不动,万物宁静。
    王阳明在被放逐到龙场驿的艰苦时期,沉静苦思,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只有忠于内心,经过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才能一步一步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他的悟道教会我,每天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反思。今天的工作干得怎么样?待人接物上有没有不妥?谈吐言语有没有不到?等等这些问题都要一一拷问自己,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那我们必然会不断进步,必然会取得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

帖子

5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9
 楼主| 发表于 2025-3-19 08: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廖建勇 于 2025-3-19 08:39 编辑

幸福修炼手册

        幸福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如何面对。
        做个比喻吧。
        人生如火锅,佛祖往锅里丢了八种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像极了麻辣锅底里飘着的花椒,一不留神就呛得人鼻涕与眼泪齐飞。这时候隔壁桌的基督教老铁端着盘子走过来,您点的七宗罪套餐!“傲慢、暴怒、贪婪、色欲、暴食、嫉妒、懒惰。”活脱脱一锅猪杂海鲜大杂烩,吃多了胆固醇和尿酸一起飙升。
        正当我们对着沸腾的锅底犯愁时,旁边的孔夫子举着漏勺说:"年轻人,火锅要配蘸料啊!"只见他舀起一勺"乐天知命"酱——用三分幽默稀释苦难,七分豁达过滤欲望,庄子撒上点"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的葱花,竟把苦辣酸甜调成了黯然销魂饭。
        幸福就是临济宗僧人慧开在《无门关》中写下"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禅诗;是边嗦着佛祖开的八苦体验套餐,边用基督教七宗罪检测仪给自己做体检,最后还能像孔乙己数茴香豆那样,乐呵呵地数着人生剩下的甜。毕竟,谁规定不能左手《金刚经》消业障,右手炸鸡配可乐?须知最高境界的修行,是下班后站在熏肉摊边参禅:“今天二月十九,猪头肉还吃不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

帖子

5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9
 楼主| 发表于 2025-3-19 10: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廖建勇 于 2025-3-19 10:02 编辑

东西方智慧中的幸福二重奏

在伦敦泰晤士河畔沉思的罗素,与八百年前杭州净慈寺的慧开和尚,或许都不曾想到,他们关于幸福的哲思会在时空长河中形成奇妙的互文。当理性哲学家的逻辑推演遇见禅宗诗偈的空灵意境,当西方实证精神碰撞东方顿悟智慧,关于幸福的真谛在思想的碰撞中显露出超越时空的永恒光芒。

一、水与岸的对话:内在与外在的辩证

罗素在《幸福的智慧》中建构起精密的幸福工程学,他将人性比作需要灌溉的沃土,认为"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这位数理逻辑大师以几何学般的严谨,论证外向性兴趣对幸福的决定作用:当我们将目光从自我焦虑的漩涡中移开,投向星辰大海、艺术科学,就像在生命之河上架起通向幸福的桥梁。这种外向型的幸福观,恰似希腊哲人漫步学园时的从容。

慧开的禅诗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智慧形态。"春有百花秋有月"的意境中,幸福不是需要追逐的幻影,而是澄明心境对自然节律的映照。当宋代文人还在为仕途沉浮辗转难眠时,这位僧人却道出"若无闲事挂心头"的玄机。这种内向观照的幸福观,犹如中国水墨画中留白的智慧,在空寂处生发无限生机。


看似对立的东西方智慧,实则构成辩证的统一体。向外探索的激情与向内观照的静穆,恰似江河奔涌与堤岸守护的共生关系。当现代人被信息的洪流裹挟时,这种辩证智慧恰能提供平衡的支点。

二、镜与灯的隐喻:自我超越的路径


罗素犀利地指出"自我沉溺是不幸的根源",这位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思想家,目睹了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带来的灾难。他主张通过智性活动实现自我超越,将个体生命融入人类文明的长河。这种超越性追求,犹如但丁《神曲》中穿越地狱的旅程,在克服自我局限中实现精神升华。
慧开则提供了更具东方色彩的解决方案。"闲事"不仅指俗世纷扰,更深指对"自我"概念的执着。禅宗公案中"本来面目"的追问,正是要打破"我执"的幻象。当临济义玄大喝"逢佛杀佛",破除的正是对任何固定概念的依附,包括对"幸福"本身的执着。


两种超越路径在本质上都指向同一个真理:幸福不在于强化自我,而在于消解自我。就像庄子寓言中的庖丁解牛,当个体生命与天地韵律达成共振,幸福自会如月光般自然倾泻。


三、钟摆与涟漪:动态平衡的艺术


罗素描绘的幸福图谱充满动态平衡的智慧。他既反对苦行僧式的自我压抑,也不认同享乐主义的放纵。这种"有节奏的生命"理念,暗合中国"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传统。就像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勿过度"的箴言,提醒我们在进取与知足间保持张力。
慧开的诗境则将这种平衡推向更高维度。"夏有凉风冬有雪"不仅是自然现象的罗列,更是对生命本质的彻悟。禅者眼中的四季轮回,既是现象界的生灭变化,也是心性本体的如如不动。这种"动静不二"的智慧,恰似《易经》阴阳鱼图案的永恒流转。


现代人在这双重智慧的映照下,既能保有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勇气,也能领悟到"看山还是山"的禅机。当我们既能热烈地拥抱生活,又能超然地观照生命,幸福的真谛便在这动态平衡中自然显现。


站在21世纪的十字路口回望,东西方智者关于幸福的思考,如同两条发源于不同山脉的河流,最终汇入人类精神的海洋。罗素的理性之光与慧开的禅意之月,共同照亮了通往幸福的道路。当我们学会在外向探索与内向观照间自在穿行,在自我实现与无我境界间从容流转,或许就能领悟到:幸福从来不是需要追逐的目标,而是生命本然状态的澄明显现。就像春日百花无需刻意绽放,秋夜明月自然辉映长空,当心灵去除造作的涟漪,幸福的倒影便清晰可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5-14 04:32 , Processed in 0.09102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