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31|回复: 7

关于语文的学科思想方法

[复制链接]

70

主题

181

帖子

97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79
发表于 2020-9-23 08:4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论是哪个学科,都有该学科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科特点,这些学科特点的体现,需要学科教师对本学科的思想方法有一些明晰的认知并体现在每节课的教学中。为什么我们听到一些课后感觉不伦不类,为什么好多新上岗的教师很久也不能“上路”,为什么一些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见到一些"走偏“的观摩课后开始不知道该怎么教学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对于学科的思想方法没有明确的整理和认识。


为帮助大家对学科思想方法的掌握,现把以前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文字发在这里,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里边的观点有本人的,也有一些文字来自研讨教师,请审慎地来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181

帖子

97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79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08: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郭振洲 于 2020-9-23 08:53 编辑

关于语文学科的思想方法
对于什么是学科思想方法,我们还是没必要去细究其标准概念怎么来定义了,经过大家前期的组内研讨和两次例会的研讨,再看看各组最后发出来的研讨文字,我们所明白的是,学科思想方法是学科教学中需要遵循的学科学习规律,学生经历了一次次按照学科思想方法来学习的课堂,便逐步掌握了这些学习规律,就是入门了。
所以,老师研究探索学科思想方法并将其作为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抓手,才是把握了学科教学的精髓,真正来落实课程标准。当我们一次次研读课程标准时,可能还会有好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把握不住,但是当我们真正把握住学科思想方法之后,可能会觉得课程标准的表述远远不如从思想方法入手更清楚明了。当然更不能拿着教师参考用书来执行教学了,也许教师用书的编写者当时就没有课程的意识。
我们曾经提出一个口号叫做“改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也做过一些研讨。现在回过头来看,研讨学科思想方法,选准课堂上的“训练点”,才是用教材教,才会改变教教材的路子。
从课改的角度说,课改的要求是要从“课堂”走向“课程”。那么怎样才算从课堂走向了课程?就语文学科讲,包含以下这些改变:一是不能一味追求一堂课的“完整性”,我们看到的“公开课”“优质课”“赛课”太多了,所以会畸形地追求一堂课的完整性和完美性,但是把这一节课放在“课程”的背景中,放在一个连续的、距离跨度较长的教学过程来看,真的不必追求一节课的完整性,应该追求将几节课、一两周的课、一学期的课作为整体来设计;二是一节课不可负载太多的任务,以后的教材或新教材的编写,将会在“举三反一”的理念下编写出来,课文和篇幅都会增多增长,如果在“精讲”上下功夫,既不必也不可能,所以应该是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自主建构语文素养,一篇课文有一两个“训练点”就可以了;三是不必一味追求一堂课的艺术性,让学生去有效学习,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才是好课的标准。所以教会学生学习规律,让学生体验体悟学习规律,才是我们的努力目标。可见,从“课堂”走向“课程”,师生在课堂上把握学科规律,把握学科思想方法,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抓手。北京海淀区搞的“深度学习”课题研究里就有这样的子课题,但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成果,我们只好自己先研讨学习,虽然不成熟,但也是一项较为有效的课改研究实践。
语文学科最主要的学科思想方法,应该有这些:
1、        阅读:读是最常见的、最主要的思想方法。通过默读、朗读、快速浏览等多种形式的读,达到两种目的:一是促进理解,培养语感;二是以读来表达,与文本共情,吸收语言。好多时候可能不明白文章的特点或者特点不明显时,花一些时间让学生多读就可以了。
2、        语境意识: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句子等,需要放在特定的语境之中进行,避免直接查找字典、资料等,也就是说减少使用工具,联系上下文的语境进行,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办法。生字的学习,要放在阅读环境中进行,即把阅读作为大目标,在阅读背景下认读生字;对于新词和句子的理解,也是要根据文章的前后意思来理解,目的在于对整体的理解。
3、        整体关联:文章的前后表达是一个整体,是相互关联的。把握这种思想,通常需要通读文章,避免断章取义;文章中的各个段落之间也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分别对全文起到相应的作用,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弄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个段落、那个段落,知道其所起到的相应作用;作者所写的文章往往是其特定的环境背景下的产物,与作者的生平、所处的境遇、当时的情绪等均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可以单独称为“知人论世”,也是整体关联的范畴。在整体关联的思想下,理清文章的脉络和结构,是我们中高年级教学中应该关注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的条理性。
4、        咬文嚼字:这是最常见的理解力培养途径,语文就是需要咬文嚼字的,让学生明白字词的本义、引申义等,对词语的掌握更通透一些。这里也包含了品词析句。不再赘述。
5、        类化比较:这是提高认知水平和思考力的有效手段。同一个题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法,也会有一些相同之处。如果把一组相同题材的文章类化比较阅读,学生看事物、认识世界的眼光会更加全面与独到。同样,写作方法类似的一些文章放在一起阅读,对于写作方面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和全面。之所以出现群文阅读的形式,也就是这个原因。另外,我们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单元主题教学,是教学从课堂走向课程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基于这样的原理。
6、        概括归纳:传统课堂里用概括归纳比较多,也是常见的基本的思维训练的思想方法,课改走到哪里也不能没有概括归纳,不多说了。
7、        文道统一:即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教学中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也就是常说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常见的误区就是把语文课上成德育课,只注意理解和提升教育因素,忽视文章的表达艺术。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需要辨别清楚“教(学)课文”和“教(学)语文”的不同,以及“理解课文”与“学习表达”的关系。鉴于传统课的误区,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要学习语言和表达。
以上是主要的语文学科思想方法。
需要特别明确的是:我们研讨语文学科思想方法,目的是为了更大量的阅读,是为了精化课堂的训练点,减少单篇文章的教学时间,增加更多有营养的读物,增大整本书阅读的力度,促进“课程”的改革实施。所以,对于单篇文章或一组文章群文阅读的学习,有一个前提条件:选取好文章,选取营养品。至于教学的方向上,还是要坚持“四多”:多让学生体验,多学习表达,多学习策略,多学习思考。


——————这个帖子是一篇总结性的,具体到各年级教师的一些讨论也跟帖发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181

帖子

97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79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09: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年我代表六年级组来发言,将我们组所研讨的内容和大家做分享。首先简述一下我们的理解,知识、能力与思想方法是学科的三大要素。我们平时的教学和评比都过多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忽视了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那么针对六年级的语文学科,本学期教学中,我们能够体现的思想方法有哪些,如何结合语文课程实现这些思想方法,下面进行较详细的阐述。
我们提炼的第一种科学思想方法就是:咬文嚼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阅字典和词典是不够的。”语文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就要“咬文嚼字”,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作者都呕心沥血地搜寻最贴切的词语来表情达意,尤其注意词语的锤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这些闪耀着作者智慧的闪光点不放,引导学生反复咀嚼,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遭词造句的良苦用心,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适合咬文嚼字的首选古诗词,在六年级上的语文书当中第21课的词二首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里面包括两首《卜算子•咏梅》 ,首先在了解写作背景之后,就可以确定两首词的感情基调不同,陆游定在一个“愁”字,而毛泽东泽定调“笑”。其次,通过品晰词里的一些字,去感受两首词的梅花形象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例如:“断桥”点名了梅花的偏僻、无人欣赏的生存环境;“黄昏”暗示了凄凉,日落黄昏,暮色朦胧,很是凄苦。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几个字又与“寂寞”相呼应。这是陆游的《卜算子》而毛泽东一首,其中的“俏”字用的极好,它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有象征在里面.通过这些文字的推敲,我们可以感受同一题材的两首词编排在同一课,意在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作者所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对生活的感悟和处世态度也不同。这个语文实践就是让学生“咬文嚼字”,通过咬文嚼字,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第二个提炼的思想方法就是:品词析句。六年级上册书的三篇文章托尔斯泰的《穷人》和《跳水》还有林清玄的《百合花开》这样的名篇都是需要运用此方法探究其文学的妙处的。我以《穷人》为例来说明。
《穷人》一文,要抓住人物来分析。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是常用的塑造人的手段,这篇课文也不例外。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呀?••••••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一段文字的描写,能看出来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有害怕,也有自责,更有决断。名篇之所以是名篇,肯定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布局,结构,文字无不初出精彩。
大家都知道,语文是以语言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课文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由一个个字词组成的文字,而每一篇课文必定有些重点字词,这些字词既是一定意义的载体,也是一定情感的载体。它凝聚了作者的情感和对事物的态度。因此,从重点词句入手品析词句,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去解读文本。在落实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三种思想方法就是“整体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迅速、准确地把握整体也是一项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它直接影响着阅读活动的质量。从整体出发去解读文章,能够把局部同整体联系起来,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从而对文章进行正确的、全面的、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我们年级在教研时,就根据文章的特点,将“整体把握”这一思想方法运用到了《最美好的礼物》《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心的翅膀》《为“我不能”举行葬礼》《用奇谋孔明借箭》这几篇课文教学中,“整体把握”不只是把握课文内容,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句、段、篇的结构和恰当的表达方法来显露的,所以把握、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布局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我们的关注点就放在了对文章结构布局的把握,了解文章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并引导学生给各部分内容加小标题,从而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他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品质。《用奇谋孔明借箭》节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教学中,我们就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整个故事的线索,梳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故事的来龙去脉,从而了解故事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四个思想方法就是:朗读。语言凝练,韵味无穷的课文占了很大一部分,比如《长江之歌》、《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世界儿童和平条约》、《地球万岁》、《安塞腰鼓》等,我们把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拿出来归到一起,重点进行朗读训练。以《长江之歌》为例,给我们展示的是一条充满无穷活力的河流,它是有曲调的歌词、更是诗歌,气势宏大,饱含强烈的思想感情,也凝聚着巨大的文化内涵、情感容量和审美价值。我们进行教学处理时,摒弃繁琐的解析,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前提,重在引导学生由朗读到诵读,逐渐强化情感体验,在反复的吟诵中,体会各族儿女对长江的深情、长河的历史和青春活力,相信学生们会感受到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他几篇课文,情感基调不同,如《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重在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江南水乡的水、船、桥、人之间和谐的美;《世界儿童和平条约》体会全世界儿童渴望幸福向往和平的愿望;《安塞腰鼓》要通过朗读体会想象安塞腰鼓表演的场面和表演者的激情。这些课文的处理都是以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第五个方法是:积累运用。针对书中的一些略读课文,比如《山海关》《壮哉!少年游》《挑柴》里面出现了很多四字词语,我们认为课文内衣可以不作为重点处理部分,四字词语积累可以作为重点积累知识掌握。
针对这些思想方法我们将本册的课文先进行了梳理定位,后面的教研中将继续把母语课等更多的内容进行整合,力求让我们的语文课体现学科特点,要体现语文味,要体现语言研习,真正让这些思想方法成为学习的自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181

帖子

97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79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09: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文学科思想方法的思考
一、对语文学科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把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称为“语文”课。而此前,小学的这门课程叫作“国语”,指的是口头语,中学的这门课叫作“国文”,指的是书面语。1949年以后,这两个名称就合二为一,“语文”一直沿用至今。
由此可见,语文只是学科的一个称呼,而且并没有经过理论和逻辑上的推演,也就是说,它并非基于语文自身的逻辑。所以语文学科思想方法的思考为了便于分析和讨论,我个人认为有必要将语文学科的思想方法细化和具体化:
    语文学习方法(思想)
    语文教学方法(思想)
    阅读学习方法(思想):将语文具体化
    阅读教学方法(思想):细化
    写作学习方法(思想):将语文具体化
    写作教学方法(思想):细化
    这样更加便于我们针对一点进行讨论,避免了观念的四处游走。当然,这是一种假设,未必可行。限于自己视野的狭窄、积累的浅薄,细化、具体后的一些思想方法自己也未能明确,仅限于提供一种思路。
二、语文学科思想的方法有哪些?
    语文学科有着相对独立的学习领域。例如:阅读、写作。语文学科至今没有统一的思想方法,要想得出一个统一的意见,几乎也不大可能。我对于语文学科的思想方法的理解比较浅显,现将一些模糊的思考跟大家分享:
1·文体思维
   无论是阅读或者写作,说白了都是一种文体思维。文体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如:诗歌、散文、小说等等。他们有着各自独立的理论支撑,各种文体之间也有着想对独特的特点。根据文体区分进行资源的整合,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例如:将送别诗歌组成一组群文;小小说组成一组群文等等。这对我们的启发:无论是阅读和写作都要依据文体的独特性进行思考。
2·知人论文
   我们所学习的文章或者说文学作品,大多是作者虚构性或者纪实性的写作。要想深刻的理解作品,除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外,大多需要联系创作背景、联系作者的生活,甚至需要联系作者的其他作品,以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内涵。
3·类化法
比如诗歌根据题材可以分哪些类,每一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如何进行景物描写、人物刻画、情感抒发,如何进行语言鉴赏等。
4·圈点勾画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圈点勾画主要是指学生去揣摩、领悟文本,学会带问题阅读,主要适用与阅读中。
三、如何整合?
(一)文体思维
1.故事:《二泉映月》,当教师把握了文本是一个类似传记的故事时,也就明确了文章并非要让我去体会美丽的景色,更多的是通过时间的有关词句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散文的叙事:冯骥才《珍珠鸟》,当教师把握了文本是叙事散文时,也就明确了学生要学习叙事的技巧以及体会的是作者对于小鸟的独特情感。《有个孩子叫咪咪乔》,当教师把握了本文是叙事散文时,也就明确学生要学习文本在叙事上“插叙”的技巧才是文本的关键。《金色的鱼钩》《我的战友邱少云》当教师把握了文本是叙事特性的历史故事时,也就明确了学生可以把握文本“正叙”的叙事方法。《一诺千金》也是同样的道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叙事方法“对比”的学习。
3.信件:张海迪《大自然,你好》,当教师把握了文本是一封信件时,也就明确了学生要学习书信的表达格式、体会书信是传递情感的沟通形式。可以对比五上《我的母语课》中演讲词《杨澜的陈述》。
4.小说人物形象:《祖父·后园·我》,当教师把握了文本是小说时,也就明确了学生主要是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再进一步可以通过对小说散文化的语言进行品味,可以连接整本书课程资源《呼兰河传》。《猴王出世》同样的可以连接整本书《西游记》,从而能更加全面的感受到小说的人物形象。
5.小说叙事视角:《我的母语课第六单元》中《走在路上》是第三人称,而《奶奶的羊角洼》则采用第一人称。
6.动物小说的叙述:《狼王梦》、《小鹿斑比》以及我的母语课第十单元,从中了解“真实”、“拟人化”的表达特点。
7.童话:五上母语课第十四单元是“哲理童话”,体现这寓言性。这可以和《九色鹿》进行整合,去辨析和理解童话的哲理。
(二)知人论文
1.时代背景:冯骥才《珍珠鸟》:当学生了解了文章作者所处于革命的时代时,学生更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除了对小鸟的喜爱,也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感以及对自由的追求。朱自清《匆匆》: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当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当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后,学生也就能够理解作者的失望、对时间的珍视。
2.作者本人:张海迪《大自然,你好》:当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学生也就更能体会出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刻理解。《假如只有三天光明》:当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学生也就更能体会出作者对于时间的深刻理解。
(三)主题类化
关于课程资源的整合,比如课本第二单元,这一个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所以在讲第二单元时,我们就用到了类化教学的方法,不再是仅仅的交给学生某一个单篇的文章,而是把文章归类。第7课《假如只有三天光明》,第8课《现代诗二首》(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9课《生活中最美的时刻》。这几篇文章将作为一个群文系列进行讲解,找出一个群文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感受生命的伟大,去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并且将和《我的母语课》进行整合,母语课的第九单元,主题为“爱与生活”。将他们放在一起,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生命的伟大,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四)咬文嚼字
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就不仅仅是某一方法的运用,而是集合了默读,阅读中思考感悟文章表达的感情,阅读中圈点勾画,咬文嚼字,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等,所以具体到每一篇文章中,这些方法都会综合地运用上。在本册的语文书中就有《珍珠鸟》《鸬鹚》《二泉映月》《猴王出世》包括母语课的《箱子岩》等篇目的文章,都可以让孩子来进行,品词析句咬文嚼字般的学习。 在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时,可以问问孩子们,课文中有哪些地方流露出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你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说说为什么?《猴王出世》这篇文章就可以让孩子们说说哪些文字的描写特别精彩,说说些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为什么运用的好? 咬文嚼字能让孩子们更能走进文字,真切的体会字的色彩和魅力。交给孩子们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方法也更有助于孩子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更好的推敲文字,让自己的文字也严谨而富有色彩。
(五)
速读法:群文阅读《创世神话里的秘密》中,可以重点练习速读——带着问题逐行扫读。
比较法:课本中两首送别诗《渭城曲》和《别董大》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来寻找异同
批判法:《珍珠鸟》一课,文中所表达的是人与鸟相互信赖所创造出的美好境界。但如果我们真正从鸟的角度来看,它从小被禁锢在笼子里,没有看到外面的世界,所以的美好都只是人的一种感受,珍珠鸟的最应该回归的地方是哪里?自由是什么?

    为了加深对于学科思想方法的认识,我特意在网上搜索了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比较思想方法。语文学科中也有比较。例如:生字之间的比较、文章之间的比较、作者之间的比较。等等;此时我其实是茫然的,我不知道语文思想方法是什么?或者应该是什么?因为比较的思想方法可能不仅仅是数学中独有的,语文、英语、科学等等学科中是否也存在着这种思想方法呢?这就引发我们深思,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单从别的学科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和语文学科进行比较,显然是行不通的。例如数学有一定的思想方法,语文没有。语文学科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没有统一的思想方法也许并不是坏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181

帖子

97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79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09: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四年级教研组经过对本学期教材的分析和研讨总结出来的适用于这个学期语文教学的几种思想方法:
一、归纳概括
课标中年段的表述:“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学科特性决定其重要的思想方法在各个年段是呈螺旋上升的。就如概括,在中段首次提出,到高段仍然是重要的训练要素。
四年级阶段,学生已经从形象思维在向抽象思维过渡,归纳概括不仅仅是语言的训练也是思维能力的训练。随着年龄增长,阅读量增加,思维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但在中段起始学习中,我们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不同的策略,使学生有方法可寻,逐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一)鱼骨图----  叙事类文章
鱼骨图是梳理故事情节的一种很便利很实用的思维导图,《我的母语课》第三单元有详细说明,我们可以借助这一单元了学习借助鱼骨图归纳故事情节。学生将故事起因、经过、结果依次绘制在鱼骨图上,即完成对这种情节完整的故事的归纳和概括,鱼骨图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形象化了。
这一方法适用于故事类叙事类并情节相对完整的作品,课本当中可以进行此训练的课文有《炊烟》《赏花》《新年礼物》《孔子学琴》《军神》《球王贝利》《黄继光》《登山》等。
《我的母语课》的第十二单元和第十四单元等。
学生学会这一方法之后,可以利用这些文本进行训练。一般来说小学阶段这一类文章的概括最为常见。



(二)统整——非叙事类文章
没有故事情节的文章怎么归纳概括呢,也可以教给学生方法。
1、找出文章表达中心(主旨)的句子
2、分列出文章内容
3、略去不相干的资料
4、略去重复的资料
以16课《形形色色的植物》为例,可以发现的中心句其实是题目,全文都围绕形形色色的植物来讲,然后分别看每一部分的内容,从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树形或气泡等)的方式将内容形象化,帮助学生梳理合并归纳。这种归纳概括比叙事类文章增加了难度,因为它还包含了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就是分析,我们年龄段尚小,因此可以在将这样的思维训练和课文学习结合起来。
课本中可以进行训练的文章《爬山虎的脚》《鸟的天堂》《观潮》《桂林山水》等,还有《我的母语课》十三单元等等。
归纳概括还涉及到表达,也就是学生能否将思维活动用语言准确简洁的输出,因此在训练中还需要关注细节,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和简练性。

二、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我们理解古人、解读古诗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能让读者从广阔的时代背景出发,身临其境,感受诗人的喜怒哀乐,准确、深入的理解古诗。比如课本第26课有一首诗是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在讲这首诗之前老师就要布置学生查有关陆游的资料,要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罢官归隐,壮志难酬的凄凉境地和南宋王朝面临强敌,国土丧失,政权摇摇欲坠的处境,为学生读懂这首诗做好情感上的铺垫。《我的母语课》第十五单元是几首李白的诗,其中《上三峡》是李白晚年流放夜郎时的作品。诗中从字面上是在写诗人逆水行船的艰难,但实际上是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那么要想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悲苦心境,就要结合诗人当时获罪被流放的境遇来理解。再去对比李白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早发白帝城》,就更能感受到诗人不同境遇时的截然相反的情感体验。

三、还原生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茅盾提出:“应当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历的相似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生活中去看。”我们把作品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去思考,就会有比较深的感悟。比如《新年礼物》这篇课文描写了麦克在送给爸爸礼物过程中的紧张激动的心理活动,最后看到父亲收获惊喜自己也非常感动。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的内心体验就会比较深的领悟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这种方法适用于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能调动他们生活体验的文章,比如课本中的《下雪的声音》、《秋色》、《很短的信,很大的意义》、《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字的敬畏》、《和时间赛跑》、《形形色色的植物》、《爬山虎的脚》、《门前的小树死了》等等。《我的母语课》第四单元“我只是一个小孩儿”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十分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在阅读的过程中都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群文阅读》第八单元的议题就是联系生活来思考,所选的文章都出《自西游记》,故事都是学生熟知的。让他们去重读这些东西就是要学生去联系生活,去寻找故事与生活事件中的相似点,有了相似点就能发现两者的共通之处,从而得到更深的体会,这也正是重读《西游记》的意义所在。
四、细读文本。叶圣陶者先生在《教学十二韵》中说:“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确,细读文本关键在潜心涵咏,涵咏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作者一般不会在文本中重要的地方加着重号,所以我们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因此,读懂文本本首先从语言入手,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这样不但能读到词语本身的信息,引发开去,还会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例如:在《军神》一课中引导孩子们抓住“一声不吭”、“紧紧”、“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居然”等词语,充分感受刘伯承所承受的痛楚和惊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除此之外还重要注意描写沃克医生的神情的词:“怔住了”“又一次怔住了”“再一次怔住了”“惊呆了”及情绪的变化,从侧面烘托了刘伯承的惊人毅力和顽强意志。课本中的第一单元 、第六单元还有《我的母语课》中的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十四单元都要注意用引领孩子们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181

帖子

97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79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09: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三年级教研组经过对本学期教材的分析和研讨总结出来的适用于这个学期语文教学的几种思想方法:
一、质疑问难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儿童学会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质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考,更谈不上创造。只有善于质疑的人,才善于学习;只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要让学生会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拓展学生思维,唤起学生心中奇妙的想象和勇于探索的意识。其实“思”与“疑”一直是语文教学中我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本册课本第四单元的阅读链接《为什么?为什么?……》便是为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而设置的,通过阅读霍金小时候的故事,看霍金是如何质疑,如何思考的;第二板块通过欣赏几米漫画让学生知道看到现象应该如何提问。而群文阅读议题7《自己给自己提问题》讲到了“边读边问”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如果提出了一个好问题,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我们可以通过《巫婆玛姬》《一封信》《外婆园子里的石头》三篇文章让学生学习提问题,并讨论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提问。
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作为训练点的文章很多,比如:课文中《一个新家》《画杨桃》《老鼠夹》《画家和他的孙女》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和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探索世界。还有二单元的《泥姑娘》《巨人的花园》和我的母语课中第六单元老师的眼睛是X射线、第十一单元森林里的童话、第十三单元谁丢了尾巴等等,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或是抓住关键词句质疑,或是在课文内容看似矛盾处质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二、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才能完整的解读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就涉及到教授学生如何搜集整理资料,进而了解古诗词的背景。
首先收集资料是一个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独立、主动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的过程,是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如果将这一思想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孩子们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会得到提升,孩子们的学习资源不只是唯一的语文课本,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在课外收集有关资料,以便更好地学习语文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了解古诗词的意思,这里面的学问可多了,古诗的翻译可不能简单、死板地串联字的意思。这学期我们将古诗词做为一个主题进行教学,并将其分成了“秋” “月”“儿童生活”以及群文阅读中的相关的几组诗,以大家比较熟悉的《江雪》,最后一句如果按词序翻译为“孤独地钓着寒冷江中的大雪”,那就闹出大笑话了。所以必须了解诗人柳宗元写这首诗的背景,才能明白“独钓寒江雪”的真正含义。从哪些方面了解诗的背景呢?1、想办法了解作者的生平,比如《江雪》就是结合柳宗元的生平来理解的。2、想办法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了解时代背景之后,才能读懂诗的深层含义。3、很多诗之间是有关联的,所以我们品读诗人的一首诗的时候,可以再读读这位诗人写的其他诗,这样能更好地了解作品。以上信息需要查阅资料,再整理,知人论世后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可能更加深入。
三、朗读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文章,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同时,也是进行语言、情感熏陶的一种学习活动。而且适用于各个阶段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低中段的语文课文有很多郎朗上口的文章。三年级上册中的《走进大自然》是一首儿童诗,生动的描绘了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愉快地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景。无需理解,孩子们就能通过诵读来体现出作者向往大自然的愿望,渴望融入大自然的心境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我的母语课》以及《群文阅读》中类似的文章也有不少,可以让孩子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朗读学习。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小学生诵读古诗可以提高感悟能力以及文学修养。在本册书中,融入了大量的古诗教学,在古诗教学中,品读古诗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读书节期间,我们年级组的语文教学以诵读古诗为主。将课本、《我的母语课》以及《日有所诵》中的古诗相结合,分别以“秋”“思乡”“童真童趣”为主题进行教学。
四、分类与比较 
在实际教学时我们会发现每篇课文都有很多值得教授的信息,这会导致语文教学中无序性、随意性普遍存在,这也是影响了语文学科教学的效果。所以语文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在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文体、题材、知识的分类与比较,遇到相同的教学材料时要不断地比较异同,提炼共同点让学生把握学习语文的规律,能够逐步实现触“类”旁通,进而实现举一反三。
本册教学中教材在古诗类的课文内容编排上又增加两首,变成了古诗四首,如其中前两首古诗为精读,重在引领学生读懂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求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后两首为略读,让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的读古诗的方法自己独立学习,大体了解古诗的意思并背诵即可,这种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类化比较的学习。如其第二单元的古诗选编的是四首有关乡情的诗,通过对《回乡偶书》《泊船瓜洲》的精讲与学习,让学生理解《回乡偶书》重在物是人非人生易老的感怀,《泊船瓜洲》则借明月表达思乡之情;在自学《杂诗》《渡汉江》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习,这两首诗歌蕴含的情思有相同点又有不同,《杂诗》作者遇到同乡时思绪万千,自己久居他乡,见到从故乡来的人时不知从何说起,最后只问了老乡来时自己家窗前的梅花是否开花,表面看是在问花,实则担心家人处境而不敢问,而《渡汉江》的作者宋之问写这首诗时是贬谪之人,他冒险返回故里时因自己的身份更是近乡情怯,见到来人也不敢问。四首诗有共同的乡情,又因诗人的经历不同而有不同的内涵。放在一起,就是一种类化比较。第三单元的四首儿童诗也是在探讨四首古诗里的孩子给学生留下了怎样印象。整册古诗单元都是在进行类化学习,比较异同。
相同的思想方法也体现在群文阅读的第九个议题,从一组中国寓言故事中统整、分析出它们的异同点。还有母语课中古诗文的选择,每单元都是相关的两首诗。同时,我们把三年级上册课本和《日有所诵》中有关秋的诗进行了整合,进行主题教学,师生共同研读比较,分析写秋诗中所写景与情感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意识。这种方法也能迁移到课本第五单元的三篇中国神话故事及我的母语课》第七单元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等单元的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181

帖子

97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79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09: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年级学科思想方法总结
各位老师好,我是二年级组的吴科,我代表我们二年级组来进行这次的学科思想方法的总结汇报。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的特点,我们将整个体系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识字部分、口语交际和写话部分、并且将其中体现的学科思想方法、课程资源等做了总结分类和整合,首先我先来说一说识字板块:识字与阅读相结合,提高阅读效率
识字部分分为五点:
一、注重总结方法,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主要识字方法
二、积极倡导随文识字,力求认写分流。
三、注重认写同步,互相促进
四、注重学法指导与习惯养成
五、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关注知识的拓展

一、注重总结方法,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识字的方法、规律,并迁移到课外让学生自主找方法、用规律去主动获取识字方法。如课堂上抓住以读课文为识字的切入点,以读句子、读词语、读生字为识字的着力点,引导学生识字,将自己认识的字、词、句与课文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这就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地识读新字,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识字的方法,更好的理解阅读内容。
二、积极倡导随文识字,力求认写分流。
  随文识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从儿童身边的人物、生活这些鲜活熟悉的内容入手,以儿童感兴趣的图画、儿歌、童话故事等形式呈现,或借助拼音,或借助画面,或借助丰富多采的语言形式,给儿童爱与美的启迪,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在教学时借助拼音与儿童感兴趣的图片,用大屏幕展示引导学生识字,给予儿童爱与美的启迪,成功地运用教育的可接受原则和愉悦情趣再认知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创设一种温馨而富有情景的识字环境,使孩子们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去认读生字。
三、注重认写同步,互相促进。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阅读,而低年级的阅读,还在于更好地巩固识字效果。识字要在语言的实践交流中延伸发展,在具体语言情景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如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积极运用生字魔方让学生个别读、同座认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满足儿童识字后急于阅读的急切欲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注重学法指导与习惯养成。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大力倡导见字识字、随文识字、以写促记、认读同步等识字方法,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力求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更应注重读书、写字习惯养成。学生语境、语感训练,时时刻刻提醒他们读书要口到、眼到、心到;写字时做到身正、肩平、足安。
五、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关注知识的拓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反复的美读,在读中识字、读中感悟文情、文意与文美。此外,教师要适时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入情入境地朗读。发挥其感染力,关注每个学生。在此指导的过程中,既要有严格要求,又要有温馨提醒。这样,学生既能理解文情,又能感悟出课文的价值所在。此环节后,及时开展“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达到训练、运用与拓展的目的。
另外,我们还将识字教学进行了多资源整合,在不同文本中渗透多种识字方法,将识字与阅读相结合,提高阅读效率。

因此,当学生掌握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让语文因生活而精彩,让识字因阅读而丰富,就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开拓语文识字与阅读教学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说完识字部分,我再来说一说口语交际和写话方面的学科思想方法:阅读为本,激发学生想象力
1、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低年级同学善于记住故事,童话故事的阅读有利于激发同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阅读方面我们年级整合了童话故事阅读,进行整体教学。
二上教材:《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
《群文阅读》:议题6:童话中的不可思议、议题10:不同故事中的狐狸
《我的母语课》:第十四单元:我想家了
通过群文阅读和单篇阅读的形式,在阅读后谈感受、写感受、续编故事、对比辩论等等形式,激发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
2、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不到位,写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读写相互结合,切实的进行有效的说话与写作训练,对于低段学生而言至关重要。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与品味,设计多样灵活的训练。另外,低段学生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说代写,融口语训练与写作训练为一体。以此为依据,我们组对教材、《我的母语课》、《群文阅读》以及补充资料等进行了整合。
教材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一:有趣的动物。
教材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
补充了:《动物的耳朵》《天鹅梭子鱼和虾》《三只白鹤》《聪明的小兔》四篇关于动物描写的文章。
让孩子们通过阅读,感知动物描写的方法,启发学生通过模仿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在课堂上让孩子们描述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并尝试让孩子们写一写、画一画。
除此之外我们还对童话阅读单元进行整合,内容包括:
教材《狐狸分奶酪》《风娃娃》两篇文章
《我的母语课》第十四单元:《贝尔格莱德除了乱子》、《快乐的狮子》两篇文章
群文阅读议题6:童话中的不可思议
让孩子们通过阅读感受童话的魅力,与此同时设计了,猜结果、续编故事,更改“人物”等环节,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有兴趣的还可以和家长一起编一编、写一写。
读与写要有机结合,切不可分割开来,读是写的基础,儿写则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加入口语训练,以说代写,加入写作训练,以读促写,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到这里为止,关于识字、口语交际和写话、这两大方面已经一一说明,其实在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将资源进行整合不只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吸收知识,更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够对知识有一个体系的构建,将知识分门别类,让他们能够在生活中举一反三,以后遇到相似的问题,也能够运用已经建构过的知识体系将其解决。
当然我们这次所整合的内容或许也有一些疏漏和不足之处,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希望各位老师能提出宝贵的意见。
以上就是我们二年级组老师在本学期教学中关于学科思想方法的一点思考,感谢各位老师聆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181

帖子

97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79
 楼主| 发表于 2020-9-29 11: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郭振洲 于 2020-9-29 11:10 编辑

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最大的困扰就是总觉得时间少、内容多,没有时间多进行阅读和习作,整本书的阅读更是难找到时间。问题在哪里?主要是语文老师不太注重学科思想方法的提炼,一课书总想从字词到阅读的各个环节都舍不得丢掉,生怕落下了一些知识点。其实,语文能力的培养不是几篇课文就可以达到的,是个长期的过程。在实际的日常教学中,每篇课文只突出一两个训练点就可以了,这一两个训练点怎么找到?怎么进行?我觉得需要搞明白语文学科的思想方法,根据单元目标和文体特点,每篇课文选取一两个学科思想方法作为训练点即可,也没必要每一篇课文都要进行教学,该删减的就删减,该缩减教学时长的就缩减教学时长,简简单单进行语文教学,加大整本书阅读的量。

再去看一下前边的帖子里的这段话:课改的要求是要从“课堂”走向“课程”。那么怎样才算从课堂走向了课程?就语文学科讲,包含以下这些改变:一是不能一味追求一堂课的“完整性”,我们看到的“公开课”“优质课”“赛课”太多了,所以会畸形地追求一堂课的完整性和完美性,但是把这一节课放在“课程”的背景中,放在一个连续的、距离跨度较长的教学过程来看,真的不必追求一节课的完整性,应该追求将几节课、一两周的课、一学期的课作为整体来设计;二是一节课不可负载太多的任务,以后的教材或新教材的编写,将会在“举三反一”的理念下编写出来,课文和篇幅都会增多增长,如果在“精讲”上下功夫,既不必也不可能,所以应该是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自主建构语文素养,一篇课文有一两个“训练点”就可以了;三是不必一味追求一堂课的艺术性,让学生去有效学习,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才是好课的标准。所以教会学生学习规律,让学生体验体悟学习规律,才是我们的努力目标。可见,从“课堂”走向“课程”,师生在课堂上把握学科规律,把握学科思想方法,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抓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06:51 , Processed in 0.16833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