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王静敏

【选修第五项】我的社团课程设计与实施

[复制链接]

6

主题

13

帖子

6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2
发表于 2025-6-26 09: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学期进行了田径的社团开展,在水平二的学生中着重练习了立定跳远。为什么要练习立定跳远,因为立定跳远是一项历史悠久的田径基础项目,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体能训练。现代体育教育中,它被广泛纳入学校体育课程,并成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之一,用以评估学生的爆发力和协调性。并且立定跳远在小学体育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可以发展下肢力量。2.提高协调性与平衡能力。3.增强心肺功能。4.增强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立定跳远”的学习,初步掌握“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形成正确的概念。2.增强学生的弹跳力以及灵敏、速度、协调等身体素质的发展。3.通过游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发展学生跳跃能力。
教学过程:教师(1)教师领学立定跳远的分解动作。(2)教师向每小组学生分发立定跳远的图解,并思考讨论4个问题:①立定跳远是单脚跳的远还是双脚跳的远? ②摆臂的时候手臂是向前摆还是向后摆? ③落地的时候是脚跟还是脚尖先着地? ④落地的时候是直腿落地还是落地屈膝?(3)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并演示动作。(5)教师完整的演示立定跳远的动作并讲解动作要领。动作要领:两脚自然左右开立,上体稍前倾,两臂前后摆动各一次,两腿配合作自然弹性屈伸,然后两臂用力向前上方摆,同时两脚用力蹬地,迅速向前上方跳出,落地时以脚跟先着地。(6)俯卧撑爬游戏。
学生:1.挂图讲解2.示范跳的动作,并做讲解3.学生模仿练习。巡查指导,纠正错误,点明评价要点4.动作准确,流畅,体会踝和膝关节充分屈伸。5.有进行完整动作练习6.横放体操垫进行练习。要求:依格顺序进行。小组之间合作进行,充分体会老师要求的动作,注意安全。7.上肢游戏练习。8.观看示范同学的动作,让学生反思动作。9.进行评价,提出要求,细化动作。
课后评价: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入手,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地合作、探究,在互动中,情感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教学实践,产生对体育强烈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感受体育、理解体育、表现体育的能力。在活动中肯定学生多种不同感受,尊重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发展,使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体验中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

帖子

30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5
发表于 2025-6-26 16: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万嘉惠 于 2025-6-26 16:25 编辑

非遗社团——“扎染”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扎染的历史背景、基本概念、分类及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掌握扎染的基本技巧和流程,包括捆、缝、夹、缚等手法;学会调配染料,了解扎染中常用的染料和色彩搭配知识,并能运用不同的扎染手法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学会运用色彩和图案设计,提高审美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反思等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创作中体验到美的愉悦,提升个人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程内容

1. 扎染历史文化:介绍扎染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从秦汉时期的初步形成,到唐朝的鼎盛,再到现代的传承与创新,让学生了解扎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应用;讲述扎染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以及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如白族扎染所体现的白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等。

2. 扎染基本原理与技法:讲解扎染的基本原理,即通过对织物进行捆绑、缝制、折叠、缠绕、挤压等方式,使染料无法对这些地方进行上色,从而呈现留白的花纹;详细介绍扎染的各类技法,如捆扎法(包括揪起一点捆扎形成放射状圆点、顺成长条捆扎形成条纹等)、缝绞法(平针缝绞形成线状纹样、卷针缝绞得到斜线点状纹样)、夹扎法(利用木板、竹片等夹住织物形成硬直“冰纹”效果 )、打结扎法(将织物作对角、折叠等不同方式折曲后自身打结抽紧)等,并展示每种技法所呈现的不同纹样效果。

3. 扎染材料与工具:认识扎染所需的材料,如常用的白色棉质布料(介绍其吸水性好、上色效果佳的特点)、天然植物染料(如板蓝根提取的蓝靛,讲解其环保、对人体有益的特性,以及不同植物染料所呈现的色彩特点);介绍扎染使用的工具,如橡皮筋、棉线、木夹子、塑料盆、滴管、手套等,以及它们在扎染过程中的作用。

4. 扎染色彩搭配与图案设计:探讨扎染中的色彩搭配知识,如常见的蓝白搭配所体现的清新、素雅风格,同类色搭配营造的和谐统一感,对比色搭配产生的强烈视觉冲击效果等;引导学生进行图案设计,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的事物获取灵感,如动物、植物、几何图形等,设计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图案,并讲解如何将图案与扎染技法相结合,以实现预期的效果。

三、课程实施过程

(一)导入

1. 实物展示:教师展示扎染围巾、手帕、衣物等实物,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扎染作品的纹理和色彩,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漂亮的花纹,你们能猜到它们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这些花纹和我们平时见到的印花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学生观察扎染作品独特的晕染效果和不规则花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故事引入:讲述扎染的历史故事,比如东晋时期扎染技艺的发展,以及在唐朝成为时尚的基本样式,让学生了解扎染悠久的历史文化,引起学生对扎染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扎染。

(二)知识讲解

1. 扎染的历史与文化:通过PPT展示和讲解,介绍扎染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不同地区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强调扎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对扎染的文化价值有深入的认识。

2. 扎染的原理与技法:利用动画演示和实物示范,详细讲解扎染的基本原理,即通过扎结布料防止染料渗透,形成独特花纹的染色工艺;重点示范几种常见的扎染技法,如捆扎法、折叠法、夹扎法等,边示范边讲解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如捆扎时的松紧度对花纹的影响,折叠的方式与图案的关系等,让学生对扎染技法有初步的了解。

(三)实践操作

1. 分组与材料分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 - 5人,为每组学生分发扎染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如白色棉布、橡皮筋、棉线、木夹子、植物染料、塑料盆、滴管、手套等,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如佩戴手套避免染料接触皮肤。

2. 设计与扎结: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喜好,选择一种或多种扎染技法,在白色棉布上进行扎结设计。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尝试不同的扎结方式和图案设计。

3. 染色与晾晒:学生完成扎结后,将布料浸入调配好的植物染料中进行染色。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染色的时间和方法,如浸染的时间长短会影响颜色的深浅,使用滴管进行局部点染可以创造出渐变的效果等。染色完成后,将布料取出,轻轻拧干,然后挂在通风处晾晒,让学生观察布料在染色和晾晒过程中的颜色变化。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

1. 作品展示:学生的扎染作品晾干后,将每组的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展示区,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欣赏到其他小组的作品。

2. 评价环节: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自己小组作品的设计思路、所运用的扎染技法以及想要表达的主题;然后,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从作品的创意、色彩搭配、图案设计、工艺完成度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指出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同时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给予表扬和鼓励 。

(五)总结与拓展

1.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扎染的历史文化、基本原理、技法以及同学们的实践成果,强调扎染作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和学习扎染技艺。

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其他非遗印染技艺,如蜡染、蓝印花布等,了解它们与扎染的区别和联系,制作一份对比表格;鼓励学生利用家中的废旧衣物或布料,尝试进行扎染创作,将扎染技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四、课程评价

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关注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如对扎染技法的掌握程度、操作的熟练程度、遇到问题时的解决能力等;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是否能够积极承担小组任务等。

2. 成果性评价:根据学生的扎染作品进行评价,从作品的创意性(是否有独特的设计思路和新颖的图案)、艺术性(色彩搭配是否协调、图案是否美观)、工艺性(扎结是否牢固、染色是否均匀、是否符合扎染的工艺要求)等方面进行综合打分;同时,也可以考虑学生在作品介绍中所表达的设计理念和主题,给予相应的评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7

帖子

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
发表于 2025-6-30 14: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课程目标
1. 技能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基础踢毽子技法,90%以上的学生能连续盘踢10个以上,逐步提升身体协调性、灵活性与下肢力量。
2.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传统民间运动踢毽子的兴趣,培养坚持锻炼的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团队活动,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3. 文化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踢毽子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趣味故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 。
二、课程内容
1. 基础入门阶段
毽子认知:介绍踢毽子的起源、发展及文化意义,展示不同材质、样式的毽子,让学生了解其特点。
基础动作教学:通过分解练习、模仿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动作,安排每天15分钟的基础动作单独训练。
2. 技能提升阶段
新技法学习:讲解拐踢(用脚外侧踢)、绷踢(用脚尖踢)的技巧,组织学生两两一组互相观察、纠正动作。
- 组合训练:设计简单的组合踢法,如盘踢+磕踢交替,引导学生进行组合练习,每次训练安排20分钟组合动作训练,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组合。
3. 拓展创新阶段
团队协作:开展双人传踢、多人轮踢等团队项目,培养学生配合能力,每周进行一次团队项目比赛演练。
4. 成果展示阶段
  综合训练:巩固之前所学的所有踢法和技巧,强化动作连贯性与稳定性。
三、实施过程
1. 课程安排
每周固定1次社团活动,每次50分钟,学期共16周。活动场地选择在学校操场,确保安全、宽敞。
2. 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法:教师亲自示范标准动作,慢动作分解展示,让学生清晰看到动作细节。
游戏教学法:设计“踢毽子接力赛”“花样踢毽大比拼”等游戏,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
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4 - 6人小组,组内成员互相学习、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
3. 教学流程
热身环节(10分钟):带领学生进行慢跑、关节活动、踢腿等热身运动,预防运动损伤。
知识与技能教学(25分钟):讲解本周学习内容,进行示范和指导练习,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动作。
分组练习与游戏(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或参与游戏,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建议。
总结与放松(5分钟):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小组;带领学生进行拉伸放松,缓解肌肉疲劳。
四、课程评价
1. 过程性评价(40%)
课堂表现(15%):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纪律性,是否认真听讲、积极练习。
进步幅度(15%):对比学生不同阶段的技能掌握情况,评估其进步速度和努力程度。
团队协作(10%):根据学生在小组活动、团队项目中的表现,评价其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责任感。
2. 终结性评价(60%)
成果展示:根据学生在学期成果展示中的表现,如节目创意、动作流畅度、团队配合度等进行评价。
3. 评价反馈
课程结束后,综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果,为每位学生撰写评语,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家长,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8

帖子

25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9
发表于 2025-6-30 15: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崔梦颖 于 2025-6-30 15:30 编辑

“橡皮章雕刻”社团课程设计及实施
一、课程目标
1、学生能够系统了解橡皮章制作的历史及基本工具(刻刀、橡皮砖、印台、转印纸等)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安全使用工具的技巧,确保零安全事故发生。
2、熟练掌握橡皮章制作的基础技法,包括线条雕刻、留白技巧、图案转印等,每学期能够独立完成 6 - 8 个基础图案的橡皮章制作,作品线条流畅、图案清晰。
3、通过观察、模仿和反复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作品中展现独特创意。
5、培养学生对艺术创作的耐心、细心和专注力,使学生在橡皮章制作过程中体验到艺术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课程内容
(一)基础入门阶段(第 1- 4 课时)​​
1、详细讲解橡皮章制作工具的名称、特点、用途和安全使用方法。
2、学习图案转印技巧,包括硫酸纸转印、拓印等方法,让学生将自己绘制的图案成功转印到橡皮砖上。
3、讲解并示范基础雕刻技法,如直线雕刻、曲线雕刻、留白处理等,强调雕刻时的力度控制和运刀方向。
4、学生在橡皮砖上进行基础线条和简单图案的雕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雕刻姿势和方法。

5、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简单图案,运用所学的转印和雕刻技法,独立完成第一个橡皮章作品。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改进。
(二)技能提升阶段(第 5- 8 课时)
1、引导学生设计具有一定复杂度的图案,如动物、人物、风景等,学习如何在图案中融入细节和创意。
2、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图案转印技巧,尝试不同的转印方法,提高转印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3、教授进阶雕刻技法,通过教师示范、视频演示和分步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技法要点。
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从简单的进阶图案开始,逐步提高雕刻难度,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4、学习色彩搭配与印台使用,讲解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如对比色、邻近色的运用。
学生尝试用不同颜色的印台为自己的橡皮章作品上色,探索色彩组合带来的不同效果,提升作品的视觉表现力。

5、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创意,设计并制作一个个性化的橡皮章作品,可以结合自己的爱好、校园生活或节日元素等进行创作。
(三)综合创作与展示阶段(第9 - 12 课时)
1、橡皮章作品装裱与展示(2 课时)
学习橡皮章作品的装裱方法,如制作印章卡、设计展示框等,提升作品的展示效果。
2、课程总结与交流(1 课时)
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分享自己在橡皮章制作中的收获、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三、课程成果
经过一学期学习,大部分学生熟练掌握橡皮章制作基础技能,能独立完成有一定创意的作品,部分学生还尝试了进阶技法;通过作品展示和交流,学生对橡皮章艺术的兴趣持续高涨,审美能力也有所提高。
四、存在问题
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在雕刻技法学习上进度较慢,由于个体差异较大,统一的教学进度难以满足所有学生需求。
五、改进措施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下学期将设计分层教学内容,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任务,为基础薄弱的学生增加辅导课时;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细化量化指标,引入更多可视化评价方式,如使用评价量表,确保评价更加客观、准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9-7 23:36 , Processed in 0.08415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