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王静敏

【必修第一项】聚焦成长型思维

  [复制链接]

1

主题

11

帖子

9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1
发表于 2025-7-1 08: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教学“静心”蜕变之路
     
读完闫老师分享的《一平方米的静心》感悟,我尝试将“静心”理念融入日常教学。起初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这些小小的改变,真的让课堂和班级氛围发生了积极转变。

课前冥想:让心先“静”下来

     我开始在每节语文课前增加3-5分钟的冥想环节。第一次尝试时,教室里充满细碎的窃窃私语,几个调皮的孩子甚至偷偷睁眼嬉笑。我没有急着纠正,只是轻声引导大家闭上眼睛,专注感受呼吸的起伏。慢慢地,教室里只剩下均匀的呼吸声。坚持几天后,状态明显不同,铃声响他们能更快放下课间的喧闹,眼神也更加专注。有一次讲古诗词,在冥想之后,大家对诗词中描绘的意境理解得格外深刻,学古诗《滁州西涧》时有学生说:“感觉静下心后,好像能看到诗人笔下的山水就在眼前,感觉就站在那条小河边!”,闭眼聆听着轻柔的流水音效,“好像真的听到了‘春潮带雨晚来急’的水声!”还有孩子指着书上的渡船插画说:“这小船是不是就像诗里说的,没人撑船却自在漂着?”,这些尝试让我感到很惊喜!

正念观察:让写作“活”起来

     在作文课上,我不急于布置题目,而是带着学生进行正念观察练习。结合观察类习作要求,我把教室窗台上的绿萝搬到讲台前,让大家安静观察十分钟。孩子们起初只是好奇地盯着叶片,渐渐地,有人凑近观察叶脉的纹路,有人伸手感受叶片的触感。写作时,他们的文字不再停留在“叶子是绿色的”这类简单描述,而是充满细节:“叶片边缘像被小剪刀剪出的波浪,阳光透过来时,那些细细的脉络像会发光的小路”“风从窗口钻进来,叶子轻轻摇晃,好像在和我悄悄说悄悄话”。这些充满童趣的表达,让我意识到,当孩子静下心观察时,平凡的事物也能成为灵感的源泉。
     这些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静心”不仅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更是打开教育新可能的钥匙。当老师和学生都能在快节奏的学习中找到片刻宁静,教育便有了更细腻、更温暖的模样。
     闫老师的感悟为我点亮了教学的新方向。通过这些“静心”实践,我不仅在忙碌的教学中找到了内心的平衡,也帮助学生学会了专注、思考和情绪管理。教育是一场需要耐心与宁静的旅程,守住这一平方米的静心,我和学生都在不断成长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7

帖子

4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7
发表于 2025-7-1 11: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长型思维的提出,是让我们教师重新审视自身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授者,而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同行者与引导者。例如,在班级管理中,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我引导他们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把冲突当作学习如何与人相处的机会。在这样的氛围下,班级逐渐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要想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教师首先要成为践行者。面对教学中的困难,新型教学技术的应用、家校沟通的难题,教师自身对待挑战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当我们以积极心态应对困难,将每一次挫折视为提升能力的机会时,便是在用行动向学生传递成长型思维的真谛。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单纯的说教更具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5

帖子

6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4
发表于 2025-7-1 15: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长型思维,对小学教师而言,这种思维不仅影响自身专业发展,更会深刻塑造学生的思维习惯。

一、对待学生:从"定型评判"转向"发展视角"
如:固定型思维评价一个孩子“这孩子数学就是不开窍”  ,转换成成长型思维表现“他需要更适合的方法”   。               

二、应对教学挑战:聚焦解决方案而非归咎
固定思维:"公开课没讲好,因为学生太笨/设备太差"  
成长思维: 课堂效果不佳,反思原因,可能是学生参与度低,可以增加小组竞赛机制;目标不清晰,用图标可视化教学目标。

三、对待反馈:将批评转化为成长燃料
例如:家长抱怨作业太多。固定思维,辩解:"其他班更多!" 成长思维:设计分层作业,基础题(必做)+ 挑战包(选做)

四、专业发展:持续迭代而非被动重复
例如,教案设计, 固定思维:沿用 5 年前的教案 。 成长思维:每学期标注"迭代区"。

五、班级管理:问题即教育资源
例如:当学生冲突发生时: 固定思维:罚抄/请家长。成长思维:转化为教育契机,通过开班会:'冲突解决四步法'演练",来更好的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评价语言:强化过程而非结果

教育的本质不是装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而成长型思维正是那根永不熄灭的火柴。当教师眼中没有"定型"的孩子,只有"成长中"的生命,教室便成了可能性绽放的田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3

帖子

11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5
发表于 2025-7-2 16: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对象:崔梦颖老师
学习内容:班主任经验分享从用力到用心
感悟:真正的教育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对抗赛,而是一场师生共同成长的修行。这段文字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我教育理念中的盲区,也为我指明了专业成长的方向。 教育首先是关系的建立。崔老师把学生放在情感的对立面,管理就变得寸步难行,这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因为过度强调规则而疏远的那些学生。教育不是冰冷的审判,而是温暖的陪伴。当我们放下"管理者"的架子,先做学生的"自己人",教育才真正开始发生。这种关系的转变,不是权威的削弱,而是教育影响力的深化。最触动我的是那个因小弟弟而转变的男孩故事。这提醒我:每个"问题行为"背后都有一个等待被理解的世界。教育需要找到打开每个孩子心门的独特钥匙——可能是某个关键人物,也可能是某次关键事件。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智慧,远比千篇一律的说教更为有效。作为班主任,我们不是与学生对抗的"制服者",而是陪伴他们成长的引路人,这种认知的重构,将指引我在教育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8

帖子

25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9
发表于 2025-7-2 23: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崔梦颖 于 2025-7-2 23:25 编辑

学习对象:杜爱军
帖子内容:
关于 “发奖状问题” 的思考与收获

       这个学期我没给孩子们发奖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怕影响孩子们正确看待名和利的诱惑,已经看到部分同学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名次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方法,一张奖状不应该有的作用已经出现了。比赛总是有输有赢,正确看待输赢,放平心态,虽然当时可能会患得患失,但要适应,还是要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2、另外我们是不是要引导孩子们从小养成一种意识,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要带有目的性,不要为了拿什么名次去做一件事情,对小学生来说可能会不大好理解,用一句话来说可能会更形象一些: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努力就行了,别太在乎结果。
学习收获与思考:
       杜主任总是用最简洁的表达触及最深刻的教育智慧!我们班有个男孩叫李子硕,杜主任从严冬到盛夏,每天大体育课和活动时间关心、帮助、教导这个男孩。终于在临毕业之际,子硕变得更加善良、知上进、明是非,立志初中乃至高中大学都坚持如此,我被杜主任的一言一行感动着......

       拒绝奖状,并非否定奖励的价值,而是警惕“唯结果论”对儿童心灵的异化。当奖状、红花、排名成为唯一目标,孩子的行为带有功利性,就会扭曲竞争真正的目的,忽略对知识本身的热爱或活动的意义。其次,比赛是为了自我提升,相互学习,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在帮助孩子建立弹性心态:允许失败、接受差异,将“输” 转化为反思的契机。这种心态培养对儿童长期发展更重要,能帮助孩子在未来面对学业压力、社会竞争时,能以更平和的态度应对挫折。

       真正的教育,应让孩子在没有奖状的日子里,依然能从探索、创造、合作中找到内在的驱动力,这或许比一张奖状更能承载成长的重量。鼓励孩子的行为而非特点,比如因“喜欢阅读”而读书,而非为获得奖状而读书,这样更能培养内驱力。心理学中的内在动机理论也指出,当行为源于兴趣或责任感时,个体的投入度和幸福感更高。

       于是,我思考:如何让孩子在没有外部奖励时,依然保持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1、成长纪念册收集孩子的作业、手工作品、阶段性收获等,能看到孩子的具体进步。
       2、强化过程性反馈:例如在小组活动后,引导孩子分享“你在这次合作中帮助了谁”“你学到了什么新方法”,而不是有没有拿第一。
       3、通过无奖励活动,让孩子体验做事本身的价值,收获的是被需要的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

帖子

4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7
发表于 2025-7-3 10: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对象:孙丽娜
帖子内容:
好班级:
作为学校最微观的育人场域—班级,是最贴近孩子成长的地方,是每个孩子童年停留最长的地方。什么样的班级塑造什么样的童年,进而影响成为什么样的人。

好班级恰似一棵扎根沃土的大树,没有规整的形状,枝干随性舒展,枝叶疏密有致。师生关系就是粗壮的主干,以宽厚的姿态接纳每一片叶子的生长轨迹,不执着于叶片必须排列整齐,允许它们在风中自由摇曳,允许自然的舒展与探索。学生恰似形态各异的叶片,他们保留着纯真的脉络,有的翠绿欲滴,有的带着虫蛀的小孔,有的边缘微微卷曲,却都在温暖的阳光下诗意舒展。树皮上深浅不一的纹路,是班级共同经历的印记,那些欢笑与挫折交织的时光,如同年轮般赋予大树独特的生命质感,共同构成了这棵大树生机勃勃的模样。
学习收获与思考:
读了这段帖子,我对 “好班级” 有了全新认识。原来好班级不是整齐划一的 “标准化车间”,而是充满生命力的 “大树”。师生关系就像粗壮的树干,老师不用死板的规矩约束学生,而是包容每个孩子的不同,就像大树不会嫌弃叶片形状各异,允许它们自由生长。学生恰似形态各异的叶片,他们保留着纯真的脉络,有的翠绿欲滴,有的带着虫蛀的小孔,有的边缘微微卷曲,却都在温暖的阳光下诗意舒展。学生们各有特点,有的成绩好、有的活泼调皮,但在好班级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得到尊重和成长的空间。​
树皮上的纹路是班级共同经历的回忆,无论是成功的喜悦,还是失败的教训,都让班级更有温度。这让我明白,好班级不是只看重成绩,更重要的是给孩子温暖、包容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童年时光里自由探索、快乐长大,这些经历会影响孩子一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2

帖子

13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0
发表于 2025-7-4 22: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学校研修平台的学习过程中,我对成长型思维“向他人学习”的内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阅读他人帖子时,我意识到成长型思维的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构建认知体系的过程。通过梳理不同作者的思维逻辑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我学会了跨领域迁移思考,将看似不相关的经验进行重组和创新。

这种学习方式让我突破了自身认知局限。我开始尝试用“提问-解构-重构”的方法处理他人分享:先提炼经验中的关键问题,再拆解其底层逻辑,最后结合自身实际需求进行重构。这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主动思考和灵活应用的能力。这也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型思维学习,在于保持开放心态,在借鉴他人智慧的同时,持续迭代自己的认知和行动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9-5 15:15 , Processed in 0.0895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