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崔梦颖 于 2025-7-2 23:25 编辑
学习对象:杜爱军 帖子内容: 关于 “发奖状问题” 的思考与收获
这个学期我没给孩子们发奖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怕影响孩子们正确看待名和利的诱惑,已经看到部分同学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名次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方法,一张奖状不应该有的作用已经出现了。比赛总是有输有赢,正确看待输赢,放平心态,虽然当时可能会患得患失,但要适应,还是要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2、另外我们是不是要引导孩子们从小养成一种意识,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要带有目的性,不要为了拿什么名次去做一件事情,对小学生来说可能会不大好理解,用一句话来说可能会更形象一些: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努力就行了,别太在乎结果。 学习收获与思考: 杜主任总是用最简洁的表达触及最深刻的教育智慧!我们班有个男孩叫李子硕,杜主任从严冬到盛夏,每天大体育课和活动时间关心、帮助、教导这个男孩。终于在临毕业之际,子硕变得更加善良、知上进、明是非,立志初中乃至高中大学都坚持如此,我被杜主任的一言一行感动着......
拒绝奖状,并非否定奖励的价值,而是警惕“唯结果论”对儿童心灵的异化。当奖状、红花、排名成为唯一目标,孩子的行为带有功利性,就会扭曲竞争真正的目的,忽略对知识本身的热爱或活动的意义。其次,比赛是为了自我提升,相互学习,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在帮助孩子建立弹性心态:允许失败、接受差异,将“输” 转化为反思的契机。这种心态培养对儿童长期发展更重要,能帮助孩子在未来面对学业压力、社会竞争时,能以更平和的态度应对挫折。
真正的教育,应让孩子在没有奖状的日子里,依然能从探索、创造、合作中找到内在的驱动力,这或许比一张奖状更能承载成长的重量。鼓励孩子的行为而非特点,比如因“喜欢阅读”而读书,而非为获得奖状而读书,这样更能培养内驱力。心理学中的内在动机理论也指出,当行为源于兴趣或责任感时,个体的投入度和幸福感更高。
于是,我思考:如何让孩子在没有外部奖励时,依然保持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1、成长纪念册收集孩子的作业、手工作品、阶段性收获等,能看到孩子的具体进步。 2、强化过程性反馈:例如在小组活动后,引导孩子分享“你在这次合作中帮助了谁”“你学到了什么新方法”,而不是有没有拿第一。 3、通过无奖励活动,让孩子体验做事本身的价值,收获的是被需要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