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刘月芳

【必修一】打开学生学习世界——不把学生拘泥于教材中。

  [复制链接]

3

主题

54

帖子

25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5
发表于 2025-7-1 15: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破边界,让体育课堂成为成长的多维空间
我尝试突破传统教材框架,通过差异化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拓宽学习视野,提升综合能力。以下是我的具体做法、收获与思考。
一、分层设计跨学科主题活动,拓宽学习维度
二年级:“运动大冒险”情景闯关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将操场变成充满趣味的“冒险世界”。在“丛林穿越”关卡中,学生需要跨过“溪流”(呼啦圈)、绕过“大树”(标志桶),同时完成简单的数学任务——捡起沿途卡片,计算上面的个位数加减法,答对才能继续前进。在“数字城堡”环节,学生需要用身体摆出阿拉伯数字造型 ,并且快速计算出相邻数字的和或差。比如摆出数字“5”,就要马上说出“4+5=9”“5+6=11”。这种将体育与数学深度融合的游戏化教学,让孩子们在欢乐中锻炼体能,培养基础数学思维。
二、推行“学生主控”课堂,激活自主学习动能
在两个年级的课堂中,我均设置“学生主导时间”。二年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软垫、跳绳等器材搭建简易障碍赛道,并共同制定比赛规则,如“碰到障碍物需返回起点重新开始”,同时还要设计赛道上的数学小任务,比如在某个关卡设置“计算卡片墙”,只有算出卡片上的算式才能通过。
三、实践中的收获与反思
这些教学尝试带来了显著成效:二年级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在游戏中自然提升了数学运算能力和反应速度;对我而言,这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打破教材束缚、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需要教师转变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未来,我将继续挖掘体育与多学科融合的可能性,为学生打造更开放、更具活力的学习空间,助力他们在多元探索中全面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48

帖子

58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81
发表于 2025-8-6 21: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年级毕业班自主拓展课程的深度实践与教育反思——班主任视角下的影响解析与实施策略
在新学期开始后,对于自主拓展课程的规划,在玉梅老师上学期打下的自主管理运行模式的基础上,我做了以下的思考和行动:
一开始,其实我也是比较迷茫的,之前的教学中,我们虽然会专门空出一些课时给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活动,比如读书、观影、或者是其他的体育运动,但这些拓展活动有时并没有一定的体系,但这些活动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学生参与时难免流于表面。
本学期开学后,课程表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仅是大课时和小课时的相互穿插,也有了大量的自主拓展课程,以语文学科为例,一周6节语文正课,而自主拓展反而多于语文正课的课时,足足有6-9节(此处我算上了班会课、劳动综实和道法课)。
自主拓展课程的大量增加,告诉我们必须对课时进行合理的规划,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在书本之外,同时,确保学生自主权与教师引导的平衡。
一、多维课程设置对学生自主性发展的立体化影响
1、阶梯式自主能力建构
在开学的第一周,我便带领孩子们进行了自主拓展课程的规划,在这个时间段,孩子们对于自主拓展课程的认识还停留在:只要是自主拓展,那我们就可以做任何我们想做的、能在学校做的事情。在这里,我并没有修正孩子们的想法,因为我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我们过早地参与到学生的思考当中,有时候并不会给学生带来醍醐灌顶的感觉,反而会过早地接触到最终目标,从而失去探索过程中可能收集到的经验和成长。
    我们重新将课表进行排布(出示幻灯片),分别规划了观影、阅读、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美食制作、自习、下棋、项目式学习等课程。
    把原来有一搭没一搭的活动变成每周固定的课程,这给孩子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课程的内容不再是“一次性”的,而是通过有层次的排列,呈现能力培养的梯度结构,比如:
读书课通过"书单自选-阅读策略-分享形式"的三级自主权释放,构建基础认知自主;
小组探究课以"选题立项-方案设计-成果呈现"的完整流程,培育项目化自主;
而美食课通过"食材采购-成本核算-安全操作"的现实任务,锻造生活化自主。
这种层层递进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在不同认知维度中实现自主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2、时间管理能力的隐形提高
每节课35分钟的自主课时,构成了一个微型社会实验室。面对读书、探究、美食等多元任务,学生必须自主规划各板块时间投入。课程开始的头两周我发现,学生普遍无法合理规划时间,但是他们经过不断地摸索和我进行的一定的规划和引导,逐渐学会了合理、自主地分配一堂课的时间板块配比。这对于他们未来的时间规划,起到了一定的锻炼效果。
3、主体性觉醒:从"认知客体"到"意义主体"的蜕变
我们要明白,在班级中,学生始终是“决策的参与者”。受此启发,我在课程中推动学生从“任务执行者”转变为“项目发起人”。例如,小组探究的选题完全由学生自主拟定,教师仅作为顾问提供支持。这种转变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更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是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我们需要注意的尺度:
   1、资源差异导致的参与鸿沟
    比如,在美食课程中,家庭支持度的不同可能造成实质不平等。有的学生能获得专业而充足的食材和设备支持,而基础薄弱者仅能进行简单拼盘。这就要求我们进行相机引导,保证孩子们的平衡心态和创新欲望。
2、脱离虚假自主的认知陷阱
在以往的小组活动或者课堂小组讨论中,很容易出现一种组长独裁制,一言堂的情况时有发生,反应稍慢,或者是寡言少语的同学并未获得许多的话语权,所以,在自主拓展进行的过程当中,我特别注意了分组的问题,不再由以座位、作业小组为单位,而改为大量的自由结组,民主推举主催的方式,把组长这个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岗位,改为督促、提供意见支持的智囊,有效改善了一言堂的小组活动窘境。
3、娱乐化倾向对深度的消解
在初期课程中,美食、观影、解密等课程可能沦为单纯的娱乐活动。需要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或者文字任务,比如在原有班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堂内容,创作“--食记”主题小报、菜谱小报、海龟汤解密小报等方式,将操作实践升华为文化探究。
三、我的思考:
在五彩缤纷的自主拓展课程面前,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不能不去考虑,这些五花八门的课程,是否会让孩子们的心,浮躁起来?所以,我需要提前筹谋,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预防,或者是稳定孩子们的学习状态:
    我延续了玉梅老师培养的孩子们静心读书的习惯,在一开始制定课表的时候,加入了自习课和阅读课,在这两门课上,孩子们完全进入学习状态,或看书,或做练习,在“静心时段”沉淀思维。
再有,我推行了一种叫做"结构化自由"的模式,这个名词我也是最近才看到的,但是这和我正在做的不谋而合:在固定框架(如安全规范/时间节点)内实施"创新冲刺"(每节课35分钟的完全自由创造时间),培育遵守规则前提下的创新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48

帖子

29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0
发表于 2025-8-8 10: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AI技术重塑知识传递方式的今天,小学教育更需打破“教材即全部”的边界,让学习从课本延伸到生活、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结合教学实践,我发现通过具象化的场景设计与AI工具的适度融入,能有效引导学生打开学习世界,在真实问题中生长综合能力、探究思维与自主学习素养。

一、让学习扎根真实场景:从“课本例题”到“生活课题”

教材中的知识往往是标准化的结论,而真实世界的问题却充满变量。我们可以将教材知识点转化为生活化的探究课题,借助AI工具搭建“观察—分析—解决”的桥梁。

比如在“植物生长”单元学习中,不再局限于课本里的“光合作用原理”插图,而是发起“校园绿植养护计划”:让学生分组认领教室外的盆栽,用AI植物识别APP记录植物种类、生长习性,实时监测土壤湿度与环境温度,每天拍照上传至班级云相册形成“生长日志”。当发现某组盆栽叶片发黄时,引导学生用语音搜索工具查询“植物叶片发黄的可能原因”,列出“缺水、光照过强、土壤板结”等假设,再通过对比其他组的养护数据(如AI生成的湿度趋势图)验证猜想,最终形成“针对性养护方案”。

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环境”的课本知识,更在数据收集、假设验证、团队协作中学会了用工具解决问题。有个学生在反思中写道:“原来课本里说的‘植物需要水’,不是随便浇水就行,要看土壤到底有多干——机器能帮我们记数据,但判断该怎么做还得靠我们自己想。”这种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跨越,正是探究思维的萌芽。

二、用AI工具做“脚手架”:从“教师灌输”到“自主爬坡”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跳一跳够得着”的任务设计,而AI工具可以成为降低探究门槛的“脚手架”,让学生敢提问、能尝试。

在“传统节日”主题学习中,我们没有让学生死记课本里的“春节习俗”,而是设计了“我家的节日故事”项目:先让学生用语音转文字工具记录爷爷奶奶讲的“小时候怎么过春节”,用AI老照片修复工具处理家中的旧年俗照片,再用思维导图软件梳理“过去vs现在”的春节差异(如拜年方式、年夜饭食材)。当学生困惑“为什么现在不贴门神了”时,引导他们用儿童版AI问答工具(如“小度儿童模式”)查询门神的文化寓意,结合自己的发现撰写“节日习俗变迁小报告”。

三、打破学科边界:从“单科学习”到“综合运用”

AI时代更需要“T型人才”,小学阶段的学习可以通过跨学科项目,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关联性,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比如将二年级“图形认知”(数学)与“手工制作”(美术)结合,发起“校园标识设计”项目:先让学生用几何绘图APP画出课本里的基本图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观察这些图形在校园安全标识(如“小心地滑”是三角形)中的应用;再分组讨论“班级图书角需要什么标识”(如“安静”“放回原位”),用AI绘画工具(设定“儿童简笔画风格”)生成初稿,最后用硬纸板制作实物标识,并用文字说明“为什么用这个图形”(如“圆形代表提醒,更柔和”)。

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图形特征的数学知识,还在美术创作中理解了“形式服务于功能”,在文字说明中锻炼了逻辑表达。有个小组为了让标识更醒目,主动查了AI色彩搭配工具,发现“黄色+黑色”对比最强——这种对多学科知识的主动整合,正是综合能力的体现。

收获与思考:开放的学习,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些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AI时代的“打开学习世界”,不是否定教材,而是让教材成为探究的起点;不是滥用技术,而是让技术成为学生“踮脚够目标”的助力。

学生的变化显而易见:他们开始习惯在遇到问题时说“我去查一下”,而不是等老师给答案;会主动分享“我发现用这个APP记笔记更方便”,形成了工具使用的互助氛围;甚至会质疑“课本里说的是不是所有情况都适用”,比如有学生发现“课本说‘秋天树叶变黄’,但校园里的松树不变黄”,进而探究“常绿树与落叶树的区别”。

对教师而言,最大的收获是重新理解了“育人”的核心:教育不是把学生塑造成“教材的复制品”,而是培养他们面对未知时的探究勇气、解决问题时的工具意识、整合知识时的系统思维。AI工具终会迭代,但学生在开放学习中形成的自主学习能力,才是应对未来的“不变资本”。

未来的小学教育,或许更需要这样的“留白”:给教材留一点延伸的空间,给学生留一点试错的机会,给技术留一点服务的分寸——让学习真正回归“人”的成长,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广阔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路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9-5 15:15 , Processed in 0.09931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