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刘月芳

【选修一】营造尊重、平等、友善的校园人际环境——善...

  [复制链接]

24

主题

90

帖子

4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8
发表于 2025-6-27 17: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闫军娜 于 2025-6-27 17:18 编辑

                                                                                                                                      以善为舟  共赴教育星河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我始终坚信,教育是一场以“善”为底色的修行。在日常工作中,善待学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不仅是职业素养的体现,更是构建和谐教育生态的基石。多年来,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做法与心得。
一、善待学生:用爱浇灌,静待花开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需要老师用爱心、耐心和细心去呵护。在与学生相处时,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我会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我会第一时间给予关心和鼓励。记得班上有个内向的孩子,因害怕犯错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我便经常用温柔的眼神和微笑鼓励他,创造机会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便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渐渐地,这个孩子变得开朗自信,课堂上也能积极参与互动了。
      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从不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以宽容的心态去引导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有一次,两个学生因为争抢文具发生了争执,甚至动起了手。我没有立刻严厉斥责,而是将他们叫到身边,耐心倾听他们的委屈,引导他们换位思考,最终两人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互相道歉,握手言和。通过这件事,我让他们明白了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也让班级氛围更加融洽。
     在语文教学中,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节奏,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会为他们提供拓展阅读和实践的机会;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树立学习信心。
二、善待自己:张弛有度,滋养心灵
      老师也是普通人,在为学生付出的同时,也需要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只有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
教育工作琐碎繁杂,难免会遇到各种压力和挫折。我学会正视自己的情绪,不压抑、不逃避。当感到疲惫或烦躁时,我会通过运动、阅读、听音乐等方式来释放压力,调整心态。每周我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去跑步,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让身心得到放松,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我深知持续学习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不仅能更好地服务学生,也能让自己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我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阅读教育书籍和专业期刊,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至关重要。我会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完成工作任务,不把工作带回家中,留出足够的时间陪伴家人、朋友,享受生活的乐趣。周末,我会和家人一起去郊外游玩,呼吸新鲜空气,增进亲子关系;也会和朋友聚会聊天,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这种平衡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也为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善待他人:携手同行,温暖相伴
      教育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一群人的齐心协力。在工作中,我注重与同事、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与同事相处时,我秉持着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工作坊活动,与同事分享教学资源和经验,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当同事遇到困难时,我会主动伸出援手,帮忙代课、分担工作任务。在这种互帮互助的氛围中,我们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收获了真挚的友谊,整个教师团队更加团结、更有凝聚力。
      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伙伴,也是老师的有力支持者。我定期通过电话沟通、班级微信群、到学校面谈等方式与家长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家长的需求和期望。对于家长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我会认真对待,耐心解答。同时,我也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
善待学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是我在教育生涯中始终坚守的原则。这些做法让我收获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信任和同事的支持,也让我在教育这片沃土上不断成长。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爱,以善为本,就能在教育的道路上收获一路芬芳,与学生、家长、同事共同书写美好的教育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72

帖子

3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0
发表于 2025-6-30 09: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1、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
在课堂上,结合教学的内容,深入挖掘教材,注重学生的差异,从不同的层面提出问题,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师生间、生生间互动交流。
教师要创设一个适合于参与交往的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参与交往提供适宜、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与机会,同时还要保证学生的参与交往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3、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理解,是平等的关系。
尊重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理解,才能做到平等,学生才会感到安全,才不会出现有的学生被冷落、被讽刺、被耻笑的现象。
4、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要保持多向、丰富、适宜的信息交流。
课堂上要有适合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合作氛围,有能够充分调动手、眼、口、脑等多种感觉器官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足够的表达个人意见、展示个人才能的时间与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48

帖子

58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81
发表于 2025-8-6 21: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始终在探索如何构建更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教育生态。当我们聚焦"营造尊重、平等、友善的校园人际环境"这一命题时,会发现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学与心理学原理,这些理论共同勾勒出理想教育生态的轮廓。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理解校园人际环境提供了基础框架。在物质需求日益满足的当代校园,学生的社交需求与尊重需求愈发凸显。当教师以平等姿态与学生对话时,实质上是在满足其"归属与爱的需求";当学生获得个性化评价时,其"尊重需求"便得到滋养。这种需求满足的递进性要求教育者必须超越功利主义教育观,将人际环境建设提升至与知识传授同等重要的地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我实现需求作为最高层次,其培育必须建立在前三层需求充分满足的基础上。在友善的校园环境中,学生能够安全地探索自我边界,这种探索本身就是道德觉醒与人格完善的过程。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校园人际环境与道德成长的深层关联。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习俗道德水平"阶段,其道德判断开始超越具体规则,转向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此时,平等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其道德认知从"好孩子取向"向"法律与秩序取向"过渡。
在这种理论视域下,友善的校园环境实质上是道德发展的"脚手架"。当学生观察到教师以平等方式处理冲突时,他们便获得了观察学习的模板;当班级形成互助文化时,学生就在参与中建构着道德判断的框架。这种隐性课程的价值,远超单纯的说教式德育。
存在主义教育理论强调的"学生主体性"原则,为理解"善待儿童"提供了哲学基础。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存在,教育者的使命在于创造条件让其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者"。这种尊重不是放任,而是基于对儿童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这意味着我们要警惕将学生异化为"知识容器"。当引导学生赏析《草船借箭》时,不仅要分析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更要尊重学生对周瑜的不同解读。这种教学姿态本身就是对学生主体性的确认,与存在主义教育倡导的"真实经验"理念形成呼应。
积极心理学中的自我关怀理论,为"善待自己"提供了科学依据。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当教师能够自我接纳、自我调节时,其教学行为会呈现出更高的情感质量。这种正向循环要求教育管理者必须关注教师的心理资本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自我关怀与学生成长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当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允许自己"不完美",在处理学生矛盾时给自己缓冲时间,这种真实的生命状态反而会成为珍贵的教育资源。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的,不仅是知识的权威,更是完整的人格示范。
站在理论交织的十字路口,我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理想的校园人际环境不是自然形成的乌托邦,而是基于教育规律的系统建构。它需要教育者以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为基石,用科尔伯格的阶段理论作指南,秉持存在主义的教育哲学,践行积极心理学的关怀原则。当这些理论要素在教育实践中有机融合时,校园便真正成为了滋养完整人格的生态场域。在这种环境中,每个生命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律,最终实现从"教育对象"到"教育主体"的华丽转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48

帖子

29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0
发表于 2025-8-8 10: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始终认为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是灵魂与灵魂的共振。当我们谈论"营造尊重、平等、友善的校园人际环境"时,本质上是在探讨如何让教育回归"人"的本质,让每个生命都能在阳光下舒展生长。这种教育理想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需要教育者以赤子之心去建构的精神家园。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这一理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要遵守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的天性,这要求我们尊重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价值。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则进一步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单一角色,倡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更是指出,尊重需要是人类个体心理的高级层次需要,只有在尊重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个体才能激发自我实现的需要,展现出创造性表现。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指引着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与调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为营造友善的校园环境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建构者。在语文教学中,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和体验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红楼梦》时,我们可以通过模拟角色、亲身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与内涵;在教学《论语》时,我们可以通过讨论案例、撰写读书笔记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让他们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被尊重与被重视。

教育伦理规范则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了行为准则。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是民主平等,这要求我们在人格尊严、教育参与和权利表达上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提出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这为我们处理师生关系提供了法定依据。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对话机制、实施班级事务投票制等方式,打破传统"师道尊严"的单向服从模式,重构师生作为教育共同体成员的关系。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在营造尊重、平等、友善的校园人际环境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教师的自我修养与职业发展。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提升职业幸福感的干预策略。通过合理调整工作量、提供高效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师团队合作等方式,我们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优化工作环境。同时,通过完善职业发展体系、提供进修和培训机会、设立多元化晋升路径等方式,我们可以满足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此外,加强心理支持与情绪调节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建立心理咨询机制、提供情绪管理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兴趣活动等方式,帮助教师缓解工作压力,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

营造尊重、平等、友善的校园人际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育伦理规范以及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不断反思与调整我们的教育实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以赤子之心去守护这份教育理想,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校园这片精神的沃土上自由生长、绽放光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9-5 15:14 , Processed in 0.0836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