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许璐 于 2025-6-25 16:11 编辑
落实章程,构建自主班级生态 《章程》第三十一条实践:以儿童为中心,构建自主发展班级生态。要落实学校《章程》第三十一条,我读出了需紧扣“儿童立场、自主管理、多元评价”这些核心,从班级建设、评价改革等维度,搭建学生自主成长平台。下面谈一谈我在实践中的一些日常教育行动。 一、班级管理:构建志愿服务岗位体系
(一)岗位设计:基于班级需求,尽可能覆盖全员参与 依据“取消班干部制度,落实班级志愿服务岗位”要求,我先独自梳理班级日常运转需求,之后在班级当中我引导全班学生一起积极思考、发现班级所需岗位及合适人选。这学期的“矛盾调解员”是班里的一个女生最先想到的,起初我也曾有过设想,又担心学生处理不好就没有将次岗位列入计划而在班级中讨论时,当这位女生提出后很多同学都在点头赞同,见此情形,我说出了自己的担心,我让学生不要一时兴起,仔细思索一下能否胜任,学生们思考后给了我肯定的答案。于是,我想,那不如一试吧。我们将管理细分,涵盖学习、生活、文化、安全四大板块。 学习支持岗:如“领读员”(早读带领诵读)、“课前准备小助手”(整理讲台)、“作业收发员”(收交作业)等; 生活服务岗:有“卫生督查员”(监督值日、维护教室整洁)、“牛奶搬运员”(为同学们领取课间奶)、“课间饮水机管理员”(保障同学接水秩序)等; 文化营造岗:包含“黑板报设计师”(策划主题板报)、“文化墙管理员”(日常维护班级文化墙)等; 安全保障岗:设置“课间安全巡视员”(提醒危险行为)、“电器管理员”(开关多媒体、电灯、电扇与空调)、“门窗守护员”(放学检查关闭情况)等。 每个岗位清晰标注职责、服务周期(每月轮换),让学生明确“做什么、怎么做、如何评” 。 (二)岗位实施:自主申报+动态轮换,激活自主意识 学期初,开展“班级岗位招聘会”,学生通过“自主报名+现场竞聘”双向选择。自己要提前想好“想承担岗位、自身优势、服务计划”,比如学生申请“卫生督查员”,会在竞聘时讲述“我擅长整理,能监督同学垃圾分类,每天午间提醒值日小组,让教室更干净” 。竞聘现场,学生上台阐述想法,全班投票选出“岗位服务者”。同时,建立“志愿者名单”,每月末,现任岗员与下一轮岗员进行“交接仪式”——面对面沟通工作问题、分享经验,确保岗位服务持续衔接并张贴新的志愿者名单。 通过“自主选岗→履职实践→轮换交接”环节,学生从“被管理”转向“主动服务”。比如“课间安全巡视员”,原本需老师反复提醒的奔跑、追逐行为,学生自主发现后,会用“志愿者身份”友好劝阻:“咱们岗位约定要守护安全,你跑太快容易摔倒,一起慢慢走呀” ,责任意识与自主管理能力自然养成。 二、评价改革:从“筛选人”到“培养人”,构建多元评价生态
(一)日常评价:弱化竞争,聚焦成长 践行“低竞争、低评价、低管控”理念,我摒弃“排队式打分”,设置了道德积分表。每一周到两周开展“小复盘”,学生自主梳理收获,分享成长故事。老师补充鼓励:“你这周主动整理图书角,让大家找书更方便,加分背后是责任意识的进步,值得为自己骄傲!” 用具体行为关联成长价值,让评价成为“看见进步、强化自我认知”的工具。 (二)多维度评价:搭建多元展示平台,重塑“优秀标准” 打破“成绩唯一论”,构建“五星成长榜” ,从“品德力、学习力、合作力、实践力、创造力”五个维度,每月评选“班级闪耀之星”: 品德力之星:挖掘“日常善意”,像默默帮同学捡文具、主动给老师递粉笔的学生。 学习力之星:不看分数看“学习态度”,如坚持主动预习复习的学生; 合作力之星:关注小组活动中的“协作贡献”,像组织分工、化解矛盾的学生; 实践力之星:表彰参与劳动、社区服务的行动者,比如长期参与校园清扫的学生; 创造力之星:鼓励“奇思妙想”,如设计班级文化墙、班级公约、改编课本剧的学生。 每月最后一周,举办“星光发布会”,获星学生上台“讲述成长故事”,其他同学用“优点贴纸”互动(写下想学习的品质)。比如“实践力之星”分享“放学后,看到班级有垃圾就随手捡起来,就像我们在家里爱护家庭卫生一样,这样我们也可以待的更舒适” ,把实践体验升华为品德认知。通过多元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发光点”,构建“善意竞争+乐于合作”的班级生态。 同时,将“自主管理、多元评价”与学科教学融合。语文课开展“小组合作编剧本”,用“合作力+创造力”评价。让章程要求从“班级管理规则”,融入日常教育的每一个细节,真正实现“引领学生责任意识,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目标。 通过以上实践,班级逐步形成“人人有岗、人人能评、人人成长”的生态:学生从“等待安排”到“主动服务”,从“害怕评价”到“期待成长”,真正在自主管理与多元评价中,成为班级的主人、成长的主角。这正是落实章程“善待儿童、促进自主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也为五年级学生迈向青春期,埋下“责任、自主、合作”的成长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