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 清华经管学院管理学教授、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可持续社会价值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组织行为与领导力、商业伦理、非市场策略、高等教育创新等。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公众号 立德树人工作中,不管是大学还是中学、小学,以上这十对概念都值得慢推敲、细琢磨;准确把握这十个“不等于”,帮助教育者和学习者,以及关心和影响着教育的人,树立更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树立更为立体多元动态和面向未来的教育评价观,指导实践,改变行为,革新面貌。而没有意识到这些不等号的存在,把不等号的左右混为一谈,往往会带来育人工作中不容忽视的各类偏差,深刻影响教育成效。 2016年12月第一次在教书育人研讨会上分享“十个不等于”,之后成为新教师入职教育的常规内容,2017年也以此为主题给全校新生做过成才教育报告。近十年间,因着时代的发展和语境的不同,交流分享的内容也迭代了多个版次。最近一次是前不久在香港教育大学与清华大学教育学院的联合论坛上,结合AI对教育的影响谈“十个不等于”,英文主题词用了“eduAI and10 beyonds”。 AI呼啸而来。“以人为中心的AI”这个理念,很容易地就达成共识,获得了价值认同。但若是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不知是否会让人觉得惊诧?这,这还用说吗?不以“人”为中心的话,还能称是教育吗?我倒觉得,不必惊诧,尤需深思。 让我们试着用这十个不等式的左边减去右边,“教育——教学”,“器识——知识”,“成长——成绩”,等等,一起重新审视得到的这些个差(difference)——这最是AI时代,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应该重视、重拾和重置的。
教育中诸多习以为常的做法,实则并非天然合乎情理;那些耳熟能详的教育理念,其背后的深层逻辑与实践要义,却鲜少被认真拆解与体认。若要探讨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机遇与挑战,学校教育如何守正革新,不妨退身反观,通过比较看着相似其实迥异的十对概念,洞察其内涵,厘清其分野,帮助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更透彻地把握教育本质。 1.“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恐怕是最常被连在一起顺着说的两个概念,说的听的也不怎么觉得该有啥分别,但却是最该先好好琢磨清楚的。教育不等于、不止于教学,尤其是这个“育”字,包含了大量且丰富的“不教而教”、滋养成长的内容。这属实也是当下学校教育中的短板。 学校里,教学常以系统化的课程作为依托,而教育泛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饱含丰盈细节的校园生活、课外安排都是达成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这些既可以通过规划去推动,也可以营设氛围来影响,但成果却多由其中鲜活的生命个体与有机的活动实践来创造并决定。倘若教学成效的评价需要用成绩单作为一种载体的话,教育成果的长效性、复合性与隐含性特征却让衡量颇费思量。我曾把教育成果划分过成人、成才、成群三类,其中的成群、成人,相当程度上更有赖于教学之外所得到的濡染。 学校教育通常也还包括着招生和职业规划与发展,而教学只是聚焦在学期间的学业完成;从对教育质量的贡献而言,生源与去向,都极端重要,是学校这个生态系统的活水、势能。和什么人在一起学习成长,这个基本面有时会决定着能怎么学、会如何成长,自我期望和进取劲头大不相同。而去到哪里做成啥样,个体的发展质量与群体的结构质量,以及学校的持续发展,相互造就,构成教育生态的关键环节。招生不只看考分,就业不去看起薪,都有其重要的价值引领意义。 ...... 2.“课程≠课堂” 课程有预习复习,有延伸开展的多元活动。课堂,不论现场还是线上,只是课程教学其中一个环节的载体。某些情况下,完全不依赖于课堂,课程也能有效实施。尽管焦点都在课堂,但其实课前、课后同样构成课程的有机脉络,并直接关系到课程成效。 对教师来说,用好课堂之外的多样方式与参与课程的学习者进行有机互动,是提升学习效果包括课堂表现的重要路径。当课堂因为规模较大而无法实现个别关照,在课堂之外的场景更像是学习者激发好奇心与创造力的沃土,通过鼓励学习者活用课程内容,让更多的学习成效显现在所谓的课外学时中。 管理教育项目的课程安排中,常把案例的小组研讨做成堂前规定动作;低年级的通识教育大课堂,课前阅读与小课研讨等课程组成要素,是达成学习成效不可或缺的关键。课堂之外,作业和考核若得到有心设计,常常成为课程学习的亮点,那些富有创造性的大作业和考试的题目以及创新性完成的故事,早已成为届届学生口口相传的学校教育传奇。 而行动学习、田野调查为主的课程,课程的教与学都发生在广阔天地间,拓展至社会肌理中,其核心要素是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教室空间。 ...... 3.“上课≠听课” 4.“名师≠名嘴” 5.“总结≠结论” 6.“笔记≠记录” 7.“成长≠成绩” 8.“器识≠知识” 9.“体育≠育体” 10.“集体≠班级” 仅供内部学习,篇幅限制,阅读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AC2xY3TWSaTDtQErTIMEV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