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北校区“特殊学生导师制”实施方案 (试行版) 根据学校本学期的关键行动,进一步做面向个体的教育。针对各班的特殊学生,我们既要关注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分类教育,更要重点关注学生个体,因材施教。为此我们实施“特殊学生导师制”,建立特殊学生的档案,既包括“问题学生”,也包括出类拔萃者,去除“大一统”的思想,尊重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在校的所有科任老师都有“立德树人”的义务,做特殊学生的导师,帮助学生扬长避短,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一、“导师制”的目的意义 1.提供个性化教育,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需求,促进其学业和身心健康发展; 2.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3.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二、“导师制”的实施步骤 1.导师自主报名。愿意尝试着去引导帮扶学生; 2.确定受导学生。包括学习困难、心理问题、行为异常、家庭特殊等类型的学生; 3.导师与受导学生建立“一对一”的指导关系,了解学生情况,制定个性化指导计划; 4.导师根据指导计划,不拘一格,因材施教地给予受导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5.建立导师工作档案,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导师的工作情况; 6.定期对导师工作进行评估,表彰优秀导师,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导师制工作。 三、“导师”的具体职责 1.做好帮扶前的准备。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明确帮扶目的,了解学生情况,包括课堂表现、同学相处等日常表现。对于特殊情况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策略。 2.灵活选择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方式,比如可以进行手工制、体育运动,可以作为“访问学者”实行走班上课。 3.科学设计内容。帮扶时还要全面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家庭情况和家庭教育情况,给予学生发展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形成家校共育合力。要对学生在校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向家长介绍学生取得的成长与进步。 4.客观做好记录。导师要及时做好帮扶记录,通过多种形式对帮扶效果进行阶段性的追踪,评估帮扶效果,改进帮扶措施,及时调整和改进帮扶方案。 四、“导师制”保障措施 1.参与帮扶的“导师”拥有相当于班主任的权利; 2.学校提供必要的时间、场地等资源,支持导师制的实施; 3.建立导师激励机制,对工作表现优秀的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4.加强导师培训,提高导师的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 5.定期开展导师工作经验交流活动,促进导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提高。 导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要求和问题,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学生可以在导师那里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增强自信息和自尊心,使学生不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在学校形成良性竞争与乐于合作相协调的善意的教育与生态环境。
附:2025年下半年导师制课程清单计划 【实施时间】2025年秋季学期 【涉及人员】全体科任老师 【操作过程】 一、报名阶段——吸纳学生,动态调整 1.提供帮扶学生情况:由各班班主任老师上报需要帮扶的学生,包括学习困难、心理问题、行为异常、家庭特殊等类型的学生,也可以是在某一方面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需要老师在这一方面进行专业引领和搭建平台。 2.导师自主报名、确定帮扶对象:可以在所任班级中选择帮扶对象,最终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帮扶关系。 二、实施阶段——改善关系,因材施教 (一)链接情感 1.多倾听学生的心声。 能够看到学生身上的长处,让他有尊严感,与学生建立链接,取得学生的信任。与班主任老师及时沟通,全面了解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 2.发挥同伴教育的作用。 鼓励学生多交朋友,积极参与班级社团,在同伴中获得价值感。 (二)多元活动 找点事儿做,以事儿为载体。可以和学生共同协商策划活动,师生“同做一件事”,可以一起制作手工、画画儿、同读一本书、同下一盘棋、共同完成一幅拼图、同打一场球等。通过“同做一件事”,可以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加以引导,鼓励评价,让学生收获自信。 (三)关注成长 1.看到进步,用积极评价、增值性评价让学生感到被接纳。 2.跟相关老师沟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和平台。 【呈现方式】 1.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 2.工作记录,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导师的工作情况;定期与各老师交流,了解学生的变化的进步; 3.通过担任导师,对自己的触动,自己的反思; 4.期末交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