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4-11 09: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探索传统文化之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智慧之源,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长青的光荣与梦想。我们要积极探索华夏文明之根,传统文化之源,才能铸就中华民族之魂。
上学期(虽然是几年前的活动,但是犹如昨日。),我们学校进行了每月一事活动,二月份的活动主题是“学会吃饭”,三月份的活动主题是“学会做人——我是小雷锋”,四月份的活动主题是“学会走路”,五月份的活动主题是“学会感恩”......为了让活动精神感染每一位同学我们班排练了小剧场《雷锋送大娘回家》、《孟母三迁》等。并在学校每月一事的启动仪式上进行了展演。
小品《孟母三迁》的排练过程让孩子们收益匪浅。我先让孩子们观看《孟母三迁》的故事,然后让他们思考自己适合哪个角色,到我那报名。当看到孟子的母亲倪氏时,突然有个同学说:“老师,孟子的母亲不姓‘倪’。”另一个同学立马反对:“我前两天刚看的这个故事,就是倪氏。”其他同学也跟着响应起来,有说倪氏的,有说仉氏的,争论激烈互不相让。这时,我问大家:“你们是想老师告诉你们,还是回去自己查资料找答案。”孩子们都想为自己找证据,一致回答自己回去找答案。探究姓氏源流,了解不同姓氏的发展历程实际就是在了解中国的历史演变过程,这也是我让他们自己查答案的目的。学生们通过查资料、问父母、上网等方式一步一步探究孟母的姓氏,既丰富了知识,又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姓氏文化。最后确定孟子的母亲姓”仉”。
关于孟母的姓氏问题,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个谜。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孟子》未见记载。最早给孟柯立传的西汉太史公司马迁,以及最早为《孟子》作注的东汉学者赵岐,都没有片言只语的交代。就是在“孟母三迁”这个著名典故的出处《列女传》中也找不到一点蛛丝马迹。一直要到孟柯死后一千八百多年的明朝中叶,撰写《疑耀》一书的张萱才告诉我们:孟柯的母亲姓讥。但名字仍然不得而知,只好称她为“讥氏”。
在排练过程中,我正在指导大家如何根据故事情节展示自己的表情动作,杨韫琳说话了:“老师,孟子并不是因为搬了三次家受环境的影响才成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的。其实,就算搬到学堂旁,他也并没有用心读书,他在学堂上了一段时间,感到上学没意思,还逃课了呢?”
“啊,是吗 ?”
“对呀,他母亲把自己辛辛苦苦织的布剪了,用来告诫、教育他,所以他的成功离不开母亲的用心教育。”
我故作惊讶地说:“是吗,我怎么没听说过,你们其他人知道吗?回去查查,咱们明天继续排练。”
这一问题,又激起了他们探究的欲望,除了问父母、查书、上网。张天艺还专门给国外留学的姑姑打电话求证,学习气氛异常热烈。
最后大家都知道了,“断织教子”的故事,《三字经》里不是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么有利的证据吗?
有了之前的争论、探究、积累,表演孟子的同学把孟子的顽皮、知错就改表演得像模像样,表演母亲的同学把母亲的慈爱、严厉表演得非常到位。让激情在舞台上尽情飞扬,参与过程让孩子们在探究思考中体验,燃起思维的火花。
这个小剧场,触及了学生的心灵,使孝敬父母这种美好的情感内化成一种自觉的道德行为,同学们纷纷把爱父母、爱家庭的行为落到实际行动上。
除此之外,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还会引导学生探究节日的文化之源,汉字的文化渊源,饮食文化之源等等。
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探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多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