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366|回复: 15

席文辉主题帖

[复制链接]

7

主题

76

帖子

3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1
发表于 2023-4-20 14: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日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6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春雨绵绵是谷雨最主要的特点。“谷雨”这一节气名称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反映出了节气的农业气候意义。民间在谷雨节气有摘谷雨茶、走谷雨、吃春、赏花等习俗。 
喝谷雨茶
谷雨有喝茶的习俗。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谷雨茶就是谷雨这天采的鲜茶叶制成的茶叶,而且要上午采的。谷雨茶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香气宜人。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
赏牡丹
“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被称为谷雨花、富贵花,谷雨时节赏牡丹已绵延千年。清顾禄《清嘉录》曰:“神祠别馆筑商人,谷雨看花局一新。不信相逢无国色,锦棚只护玉楼春。”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都会在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观赏游玩。
“吃春”
谷雨前后,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人们把春天采摘、食用香椿说成是“吃春”。香椿一般分为紫椿芽、绿椿芽,尤以紫椿芽最佳。鲜椿芽中含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和大量的维生素C,其叶、芽、根、皮和果实均可入药,具有健胃理气,止泻润肤等多种功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6

帖子

3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1
 楼主| 发表于 2023-5-12 16: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次开船”港》读后感悟
总是和孩子们在一起,学习生活乃至娱乐。看到孩子们喜欢的,自己也便尝试着接纳。于是,我和孩子们便有了某些方面共同的默契,比如说读某一本书。
课本上出现的优秀的文章,经常令孩子们由衷的喜欢。如果介绍文章的作者,然后再引出这位作者另一本有意思的书,孩子们会更感兴趣。
严文井老爷爷就是这样来到了我们的面前,携着他的童话作品《“下次开船”港》。
《“下次开船”港》中的主人公是唐小西,小西是一名小学生,他喜欢玩儿,总是一玩就忘记了时间,总觉得才一玩到兴头上,大家就催他回家。他觉得是因为有“时间”,大家才吵他,所以,他把时间小人气走了。灰老鼠说带他去一个地方,叫“下次开船”港,并说那儿没有时间,比快乐还快乐。果然,在那里,没有时间,花是“下次”开,云是“下次”动。
在下次开船港,小西还认识了一群玩具伙伴:小西的影子、木头人,橡皮狗,绒鸭子、小熊和老面人,他和玩具们救出了被坏蛋“洋铁人”、“白瓷人”欺负的布娃娃,并想离开这里。但是港口所有的船上都贴着“下次开”,“不”开、“现在不开”等字,他们没法离开这里。小西终于体会到了时间的重要性,并真心地把时间小人请了回来,万物都又有了时间,船也又开动了……
《“下次开船”港》算是一本很老的童话书了,我上小学的时候就曾经读过,只不过我那会儿没有读完。是因为这篇童话故事是连载在《儿童画报》上,我只看到的童话中的一小部分:唐小西已经到了“下次开船”港,他和自己的伙伴们正在和“洋铁人”“白瓷人”斗智斗勇,正在情况万分危急时刻,故事戛然而止……
记得当时我和同学们一起猜测故事的结局,编写了不止一个两个结局。很多年过去了,还记得当时那种想看后面文字的迫切心情。就像木心先生所说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所以便催生了很多再遇到这篇故事的莫大欣喜。现在的孩子们就没有这种烦恼,当然也没有这种长久等待之后的欣喜。
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时间从不曾为谁等待,“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是如此宝贵,希望孩子们读完故事之后都能用心懂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6

帖子

3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1
 楼主| 发表于 2023-6-5 14: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咕咚》来了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民间故事。课文讲的是一只小兔偶然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提出质疑,大家去看了才明白:“咕咚”原来是成熟的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筋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跟从。
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分成四个部分,并有其相对应的四幅插图。本文也是继一上《小蜗牛》后出现的第二篇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只给部分难读的字注了音,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这一方法,并在一上借助图画猜字、认字、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来猜字、认字。
课文第2-4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先写了小动物怎么做,再写小动物怎么说,有利于学生读懂故事和讲述故事。在本文学习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带着课后问题边读边思考,找出信息来推断“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跑”。
我给孩子们拓展了一篇类似的文章《望天》:
“小查理站住了,高高地扬起了小脸蛋儿,看着天。”故事由此开始设有悬念,究竟小查理在看什么呢?随着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胖太太也跟着望天,随后望天的人越来越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样的叙述方式越来越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当读到故事的结尾,才让人恍然大悟,原来小查理仰头是为了止住鼻血。读文至此,才感觉刚刚人们盲从望天这一幕显得是那么滑稽可笑。
不论是《咕咚》,还是《望天》,都从不同的角度告诫我们,在生活中不论做什么事,都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观察思考,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6

帖子

3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1
 楼主| 发表于 2023-6-6 09: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壁虎断尾再生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知识性童话。
《小壁虎借尾巴》主要讲述了小壁虎被蛇咬住了尾巴,为了逃命而挣断了尾巴。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去借尾巴,但是它们的尾巴都非常有用,不能借给小壁虎。正在小壁虎难过时,突然发现自己已经长出了新尾巴。全文以生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小鱼、老牛、燕子等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以及壁虎尾巴的再生功能。
壁虎尾巴的再生功能,是个常识性的知识,也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在讲课过程中,我没有孤立地讲解或过度拓展,而是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有效突破。课文中三次出现“爬呀爬”,说明小壁虎爬的时间久,爬的路程长,这样的表达与壁虎尾巴自切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再生这个知识点吻合,为后面的小壁虎尾巴再生埋下了伏笔。
壁虎的尾巴有再生功能,这是因为它们体内有一种激素,这种激素能再生尾巴,科学家一般称它为成长素。其实和我们的头发、指甲长出来是一样的。还有些动物也有再生功能,比如蚯蚓,身体断了,可以再长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6

帖子

3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1
 楼主| 发表于 2023-6-9 17: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话不在多
《画鸡》是本册书要求学习的最后一首诗: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它是明代诗人唐寅为自己的画作题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公鸡的威武,写出了它的高洁。把鸡这种家禽的神态气质和报晓天性展现的淋漓尽致。它平时不多说话,但一说话大家都响应,由此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和抱负,从此诗还可看出诗人"不避口语"的写诗特点,富有儿歌风味。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这是写公鸡的心理和声音。诗人拟鸡为人揭开了它一生中不敢轻易说话的心理状态,它一声鸣叫,便意味着黎明的到来。它一声鸣叫,千家万户都要打开门,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
“平身不敢轻言语”,诗人的诗路急转,说公鸡一生不敢随便啼叫,此句的气色收敛,还很低调,尤其“不敢”一词,用的很贴切,为第四句的结句做了铺垫,并对下句有反衬效果。后两句用拟人法写出了雄鸡在清晨报晓的情景,动静结合,运用了诗歌的艺术手法,使两句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树立了雄鸡高伟的形象,表现了公鸡具备的美德和权威。
同样是赞美公鸡,我想起了墨翟在《墨子·附录》中的一段描写。
原文如下:
禽子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而鸣,舌干擗,然人而不听。今鹤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意思是:
墨子的学生问墨子:“多说话有好处吗?”
墨子回答说:“癞蛤蟆、青蛙日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燥,有谁听它们的呢?而报晓的雄鸡,只在黎明时啼叫几声,却能使天下震动。话说多了有什么好处?话不在多,而在于说得适合时机。”
我觉得以后处理问题需讲究方法,尤其是在教育顽皮成性的孩子时,话不在于说得多,而在于说得时机恰当且有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6

帖子

3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1
 楼主| 发表于 2023-6-12 16: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终身成长》中认识自己
读了几遍《终身成长》的文稿,忽然想起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一句“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感觉陶公应该是一位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当然,还有那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主人公吕蒙。
《终身成长》这本书中,主要谈到的两种思维模式,一种叫做固定型思维,一种叫做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最本质含义就是他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不变的,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自己的基本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一般这种人更会有大局观,会不断地向前看。这也是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所应具备的一种思维模式。
一个人身上可能兼具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主动去激发自己对于成长型思维的认知,并且刻意地训练自己用成长型的思维来面对我们的生活。
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清楚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知道自己现在在做什么,并且知道自己还有希望能够做得更好。
以前,当我忽然被要求做一件事情时,有时候脑海中会有固定型思维占主导,表现出来就是某种程度上的自大,或者是妄自菲薄;现在,再遇到类似这种情况,我尽可能修正自己的想法,把它当做是一个机会,一个锻炼自己、让自己日趋完善的机会。就像爱因斯坦做的那三个小板凳,后面做的总会比前一个更精致美观,我们也需要先有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啊。
作为一名教师,在培养自己成长型思维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夸奖学生的时候,注意多夸奖孩子的努力,让孩子意识到他的成功、进步,他的学习成绩的提高都是来自于他用了正确的方法,做对的事。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我觉得只单纯动手实践还是不够的。孔子尚且“子入太庙,每事问”,更何况是我们呢。善于学习,多请教别人能够更快速地完善自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6

帖子

3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1
 楼主| 发表于 2023-6-14 11: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赠刘景文》
听课时,有老师正在讲苏轼的诗《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上课老师将苏轼的这首诗讲的深入浅出,极为传神。人们一般认为秋风萧瑟,可苏轼偏偏赞其为“一年好景”,秋景虽然萧瑟冷落,却有着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橙和橘让秋天变得生机盎然,至此,苏轼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这首诗是苏轼赠给刘景文的。刘景文世家子弟出身却潦倒终身,年近六十,犹朝不保夕。苏轼以此诗勉励,就此诗首句而言,荷所以比君子;而时值岁尾,荷枯叶尽,正以喻君子生不逢辰,难免潦倒失路;次句言菊,菊所以喻晚节,而景文晚年并无亏缺,犹有凌霜傲雪之姿。但人到暮年,加上一生失意,总不免多向消沉颓唐一面着想;而对于读书人,特别是对有理想抱负者来说,却还有收之桑榆、获取丰收的一面。苏轼以此让刘景文认识到前景还是大有可为的。“橙黄橘绿”才是人生最成熟的收缘结果之期,这使刘景文不仅看到荷枯叶尽的一面,还有傲霜雪抗严寒和收成果实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坚持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6

帖子

3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0 16: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
一个好的标题确实能够引发人的阅读兴趣,比如说海德格尔的这篇文章《人,诗意地安居》。
“人,诗意地安居……这是德国19世纪诗人荷尔德林诗中的一句。海德格尔用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来阐释荷尔德林的诗篇,尤其对这一句倍加赞赏。
大自然总是令人神往的。作者住在乡下,在那些访客和夏季度假者的眼中,乡下的景色无疑是美丽的,“整个狭长的谷底和对面同样陡峭的山坡上,疏疏落落地点缀着农舍,再往上是草地和牧场,一直延伸到林子,那里古老的杉树茂密参天。这一切之上,是夏日明净的天空。两只苍鹰在这片灿烂的晴空里盘旋,舒缓、自在。”
对于一位观察者来说,大自然无疑是美的。可作者却从来不是“观察”,他只是“在季节变换之际,日夜地体验它每一刻的幻化。群山无言的庄重,岩石原始的坚硬,杉树缓慢精心的生长,花朵怒放的草地,绚丽又朴素的光彩,漫长的秋夜里山溪的奔涌,积雪的平坡肃穆的单一……”
“观察”景物,会令人惊叹羡慕。
时光迅疾,就好比白驹过隙,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我们可以遇到很多人,遇到很多事,遇到很多我们从不曾见过的风景,就恰如夜空中璀璨的群星。如果我们只是抬头看一眼。也不过是能得出一个结论,星星很耀眼,很美,冷冰冰,且离得我们很遥远。
“体验”则令人回归自身感受,不论体验好坏与否,事后只会让人觉得这世间真好。若想真切的体验,我觉得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全身心的融入其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6

帖子

3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1 14: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朱光潜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美学家,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在《谈美书简》一书中,他谈到了审美态度、审美距离、美感与快感、艺术与游戏、天才与灵感等十多个话题,但最终归结为"人生的艺术化″这一基本命题。
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作者认为,完满的人生见于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这三种活动分别是实用部分、科学部分和美感部分,这三者可以分别但却不相互冲突。
作者认为,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我觉得这种说法弥补了我以往的认知,或者就像我们手握画笔,耗尽心力,终可画出一幅传世名作,但也可能倾尽全力,笔下的画作却不能"成器"。追根究底,与自身的美学修养有极大的关系。
作者说:“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那么,一篇上品文章的标准是什么呢?作者认为,它必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作者列举了陶渊明饮酒诗中的句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见″字,完美的展现出了人与自然相遇不期而遇的美好。“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也是陶渊明生命中的一段文章。
当然,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这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始终独有的一段篇章。正因为这样,所以后世的我们才将它视作为一种艺术的杰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6

帖子

3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14: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宗白华《美从何处寻》
宋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之一,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美从何处寻?
宗白华说:“美是存在着的,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宇宙宽泛无边,所以宗先生采用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散步来接近他。正如他自己所言:“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美无处不在,但是对于美的感知则需要经历一番磨练。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是宋朝的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所载的某尼的悟道诗。
这首诗名字叫“悟道诗”,可见作者正是因为看到这样一枝梅,悟出了禅意。而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就算不懂这里的禅意,也一样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平时我们追求心中所想时,总是舍近求远,眼高手低,却看不到身边的美好,所以往往错过很多。
这首诗提醒我们,让我们明白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美好会一直在我们身边。正如雕刻家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管是艺术的美,还是自然的美,我们都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从而才能时时刻刻感受到美的存在。
当然,对于美的感知,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就像这首悟道诗中的作者,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她的觉悟不够深,也不够高。因为只在自己的心里去寻找美的踪迹是远远不够的。
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也在寻找美的踪迹。他在《兰亭序》里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作者的视野开阔,所以他的书法更多地传达了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
宗白华谈到了王羲之、俞伯牙、陈简斋等许多具有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于美的不同的观念,体现出了他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学理和睿智的思想。在这个喧嚣浮华的社会,让我们对美的感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06:51 , Processed in 0.07845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