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园丁与木匠》一书
这本不仅是关于养育孩子的书,还是关于生命的成长和关系的构建的书,能让我站在一个更科学的角度看待教育家庭和自我成长。
讲书中最后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要做一个悠闲的喝着咖啡的园丁,而不是一个浑身冒汗、挥舞着大斧的木匠。要想真正的掌握“术”得先理解“道”,想要知道怎么对待孩子,就得先知道童年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想要帮助孩子学习,得先明白儿童学习的脑科学原理,其本质是源于人类的演化。 书中提到我们应该做园丁,而非木匠。不是把孩子砍成某个样子,把它塞进一个罐子里,而是要做园丁,打造一个适应性强的花园,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而现在存在的学校教育太过于目标导向,变成了谁能适应考试就显得谁聪明,这样做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要改变学校,来适应不同孩子的大脑发育,而不是给孩子的大脑用药,让他们去适应学校。 这本书当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童年到底是干什么用的?第二个是怎样做园丁?做一个什么样的园丁? 第一个问题,童年到底是干什么的?我认为一个字——玩。在玩当中发展神经元,产生大量的可能性,孩子在这些可能性当中进行选择,删去哪些?保留哪些?不让孩子玩耍,就意味着他只能生成固定的东西。并且这个玩耍是不产出任何成果的,是有趣的,是自愿的,是在安全感的基础上,充满着重复和变化的模式。看似简单的玩,却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奢侈品,家长和老师不敢放手让孩子玩,认为这是胡思乱想是不好好学习,这就走进了木匠思维的误区。 第二个问题怎样做园丁?做一个什么样的园丁?首先是对孩子的尊重和无条件的爱,为他提供舒适的安全的生长环境。其次,书中提到孩子的学习方法中有一种方法叫做“边听边学”,其中提到孩子对你的信任胜过一切方法,也就是我们古话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就像王校长提到的“孩子如果不愿意成为你,管有用吗?孩子如果愿意成为你,还用管吗?”所以育儿先育己,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愿意成为你,自然而然会达到教育目的。读到这里,我想到了我初中的班主任,当时小小的我就立志成为他那样的人,从模仿他的签名,到模仿他的一言一行,他就是我的榜样。我想现在我作为站在讲台上的人,我要为我的学生提供这样的生长环境,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润物细无声,让学生能在这个花园中自由的快乐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