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29|回复: 2

苏未青的主题帖

[复制链接]

1

主题

9

帖子

6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9
发表于 2024-9-29 16: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我们级部共读一本书《我的阿勒泰》,读完以后,感触颇深。正如李娟在她的自序中这样写到:愿你能通过我的眼睛和情感,体会到遥远的阿勒泰角落里的一些寂静、固执的美好。
      在第一辑记忆之中,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中,她给家人买了一只袖珍兔,结果,买回家不到俩月,每只兔子就长了好几公斤,跳都跳不动,还要爬着走,而且还特能吃,甚至到了吃肉的程度。读到这,我彻底绷不住了,笑出声。之后,我羡慕她了,她想养一只兔子,就可以富养。回想起我自己小时候,我喜欢花卉,就把手里的零花钱用来买各种植物的根茎、种子。印象深刻的是,儿时养了的一棵美人蕉。我在集市上买回家,它的根很粗壮,然后把我家院子里的一块地板用铁锹凿开,把根埋入土里,踩了踩,浇上水,也不记得施肥。这种植物生存能力很强,没几天它长出红色的嫩芽,真不是说我对她有多期盼,只是忽然感觉她长得好高啊,都超过我了,邻居来我家说,:“这花长得真高,看着叶子多绿多大。”我瞬间感觉挺引以为傲的。美人蕉开了花是真漂亮,鲜红鲜红的,大老远就被吸引了。我家院子光秃秃的,没有别的植物,这一片美人蕉这一抹红,格外亮眼。我忽然意识到,我种花从来没给父母商量过,只是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有了审美的需求,通过种花来满足,父母从来不干预也不做任何指点,我有时候会向他们显摆我的花儿。每次看到我的那片美人蕉,我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从她的作品中,我找到了自己曾经的经历,那真是一种不错的感受,我的审美起源于我内心的唤醒,落实到我的行动,没有任何横加指责,只是在我的那一片美人蕉身上找到我向往的自由和生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

帖子

6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9
 楼主| 发表于 2025-5-22 15: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在年少不识愁滋味的上初中的年纪,我在读《读者》的卷首语的时候,读过这样一句话说“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当时就有一种莫名的伤感涌上心头。而这种感觉让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遇到难题、困惑、不开心的时候,我也总会把种种境遇往这句话上靠。似乎我在接下来的人生中去不断的求证这个命题的真伪。
我今天聊的主题是这本书里面的主题“伤心的慰藉”听到这个词,我们想到更多的是颓废、悲惨、灰色、忧郁、无意义等等。的确,主人公叔本华这一辈子一直在被人伤心,而且有点惨。叔本华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母亲是个交际花,而且比她父亲小20岁。在叔本华17岁时,父亲自杀,这其实带给叔本华造成很大的心里阴影,他终身未婚,晚年与一只卷毛狗为伴,而且也是到到晚年才因为其作品声名鹊起。尽管他的父亲给他留下很多财富。他却一直痛苦的思考人生的苦难。成为一个绝对的悲观主义者。他说“生命的本质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他说了那句我们特别耳熟的话“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独处,要么庸俗。”他说“人生是一团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痛苦,欲望得到满足就无聊,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那么我们要质疑:既然人生注定痛苦,是否该消极避世?叔本华的回答充满智慧张力。  他主张“清醒地悲观,积极地生活”。就像一位医生先告知病症再开出药方,他让我们直面三个真相:  
首先接纳缺憾:不再幻想“完美人生”,其次 向内生长:减少对外物的依赖,“控制能控制的,放下不能控制的”;  第三通过艺术、学术或帮助他人,在虚无中搭建自己的“意义之桥”。  所以,当我再去审视这句让我少年困惑的那句话“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我明白生活的真相是看清后依然热爱它。就像佛教徒明知红尘多苦,仍以慈悲心入世修行。 愿我们既能如叔本华般保持清醒,又能像佛陀般心怀悲悯。毕竟,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逃避沙漠,而在于学会在沙漠中种出自己的玫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

帖子

6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9
 楼主| 发表于 2025-5-29 15: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长的觉醒》的听书醒悟
每天午饭时间,我会打开樊书,这个时候我和大闺女还有我年逾古稀的妈妈一起,一边认真吃饭,一边认真听书。今天听《成长的觉醒》,大闺女说了一句,:“妈妈,听人家说了吗?不要吼叫孩子。”我的母亲也添了一句:“怪不得现在的孩子好多都出现精神问题,我以后也不叨叨孩子了!”我瞬间被惊愕到了,原来听书真的可以触动一个人的心灵,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事情起因与:我的侄女上小学的学习时候踏实稳重,成绩也还说的过去。家长望女成凤心切,初中时转到衡水,孩子也积极上进,虽然有时候闹情绪,恩威并施,哄哄孩子也就继续学习。上了高中孩子好像一下“醍醐灌顶”了,说学不会了,成绩断崖式下降,妈妈说给她补课,她说浪费钱财,终究还是不想学,甚至有点自暴自弃。父母是急红了眼,在这关键时刻掉链子。奈何家长也是无计可施。这是现象,背后的原因呢?
樊登讲“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如果他的头脑承受了过度的压力,不管是吼叫、过重的作业还是暴力的对待,他的头脑对压力是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我们知道一个事实,孩子爱我们,远胜过我们爱孩子。”难道不是吗?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爱孩子,想把一切最好的送给他,我们深谋远虑,着眼于他的未来,我们在他们的学习上为他们殚精竭虑,我们认为打了孩子,或者吼了孩子,孩子哭15~20分钟后,一般都会主动来跟父母和好。因为孩子无法离开我们,或者我们家孩子没事,皮实,揍一揍,一会儿就笑着跑来了,我们觉得孩子只要笑了就是恢复原状了,好像刚才的暴力对待没有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当我们觉得孩子皮实、很好搞的时候,其实是孩子在努力地维系着我们的家庭,是孩子在努力用他小小的脑袋,一次次恢复他希望找到的那种和平和欢乐。我们不禁思考,家长反而成了孩子成长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我们以为的精心呵护,爱心陪伴,一次次在蚕食孩子的心灵。当有一天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还不明白,还在从孩子身上分析原因。
大脑是一个复杂系统,他会产生自我保护的免疫系统。所以适当放手,何尝不是更高级的爱?生命体系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内在基因而非外在力量的“压迫”,决定了他最终能长成什么样子。
所以,我们先学习如何做父母,尊重孩子,对孩子无条件去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7-4 22:00 , Processed in 0.1040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