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1|回复: 0

班级建设真问题、真研究---“当前教育环境下,教师如何...

[复制链接]

4

主题

23

帖子

8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8
发表于 2025-9-30 10: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戒尺”有度
班级建设真问题、真研究---“当前教育环境下,教师如何把握好惩戒的尺度”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惩戒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且极具争议的话题。一方面,适度的惩戒有助于维护课堂秩序、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另一方面,不当的惩戒可能会伤害学生身心健康,引发家校矛盾。
  
在“赏识教育”与“快乐教育”成为主旋律的今天,“惩戒”二字变得敏感而棘手。这其中的“尺度”很难把握,所以在工作中时常陷入困境。“最大的困境就是‘不确定性’。理论上知道惩戒要有度,但这个‘度’在哪里?每个孩子、每个家长心中的标准都不一样。同样是用课下时间补做作业,有的家长认为老师负责任;有的家长可能一个电话就打到了教育局,说老师‘变相体罚’,占用孩子休息时间。我们就像在走钢丝,没有任何保护网。很多时候,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时候就选择了‘沉默’和‘回避’,但又觉得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不好。看着一些孩子因为不敢管而越来越肆无忌惮,我其实也挺着急的、挺替孩儿惋惜了。换个角度,自己本身也是家长,站在家长层面,内心也很矛盾。一方面,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守规矩、懂道理。希望老师管孩子管到位,遇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他尽快成长。另一方面,家长也希望孩子在学校被公平、温柔地对待,不希望孩子受到任何身体或心灵上的伤害。当真的遇到老师批评教育孩子时,不由自主会多想乱想,下意识放大老师的教育,保护孩子自尊心的愿望会更加强烈,就容易产生过激应对。
  从诸多层面看,老师教育孩子方式的模糊性,家长心里的矛盾性,构成了我们教师合理行使教育惩戒权的“迷雾”。
  

  要穿越这片“迷雾”,我们必须先回归本质。教育惩戒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教育惩戒的终极目的是“育人”,而非“惩人”。它的核心在于“教育性”,它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行为的边界及其后果,学会承担责任,从而实现健康成长的一种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握几个原则:
  1.合法性:《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出台,将法律规定的学校、教师的教育权进一步细化,明确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实施规则等,是对学校、教师教育惩戒权的依法确权,同时也对法律禁止的体罚等教师不当管理行为划出红线,将教育惩戒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从法律角度,还会强调比例原则,惩戒的强度必须与过错的程度相适应。批评几句就能解决的,就不要罚站;校内能处理好的,就不要上升到家校矛盾。这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判断力。
  2.教育性 :教育惩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教育,而非单纯的惩罚。惩戒措施需与错误行为性质匹配,如对不完成作业学生,要求重做并撰写反思报告,而非简单罚抄。教育体系研究表明,结合行为修正的惩戒方式能使违纪复发率降低42%。实施惩戒后需进行30分钟以上的心理疏导,采用"三段式沟通法":先共情学生感受("老师知道这让你很难过"),再解析行为危害,最后引导改正方案。应当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帮扶,对改正错误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体现了教育惩戒的教育性原则。
  3.合理性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要求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选择适当措施,与学生过错程度相适应,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一贯表现、主观认识、悔过态度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以求最佳育人效果。这体现了教育惩戒的合理性,避免了惩戒措施的过度或不当使用,确保了教育惩戒既能起到教育作用,又不会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从心理层面来说,我们也要保护学生的自尊。惩戒应针对‘行为’本身,而非否定‘人’本身。应该说‘你打人这个行为是错误的,伤害了同学’,而不是‘你真是个坏孩子’。要让孩子感受到,虽然你的行为被否定,但你这个人依然是被关心和接纳的。
  好的教育惩戒,其本质还是“爱”,当惩戒成为连接规则与仁爱的桥梁时,才能真正实现既有尺度又有温度的教育。
  

  构建一个“有规则、有温度、有支持、有保障”的系统生态,才能让教师敢管、善管,让学生服管、敬管。关于惩戒的路径与探索,我推荐"阶梯式惩戒"模式:
  1.预警阶段:通过眼神提醒、语言警示等方式,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可以设置冷静期(一节课),认识到错误,罢了,如果还是执迷不悟,彼此都深呼吸三次,讲清谈话的要求,开始讲事实,共建同理心。
  2.矫正阶段:采取适当的惩戒措施,如课后谈话、写反思日记等,例如道歉的四个过程步骤:1.把让自己感到后悔的言行用观察的方式描述出来。2.我的言行对他人造成了什么影响。3.坦露自己的内心和情绪。4.表达出自己想要改正的决心或询问他人的诉求。
  3.激励阶段: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强化正向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不当的惩戒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心理创伤。教师在实施惩戒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情绪:避免在愤怒状态下实施惩戒,保持理性平和。
  2.保护隐私:惩戒措施要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避免公开羞辱。
  3.家校沟通:提前与家长沟通很重要。开学初就和家长明确班级管理规则,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遇到问题时,要耐心向家长解释惩戒的必要性和教育目的,必要时可以提供学生违纪的具体证据。老师在对孩子进行较严厉的惩戒前,如果能主动、及时地与家长沟通,说明原因、依据和目的,绝大多数通情达理的家长是能理解的。最怕的就是家长从孩子口中听到一个被扭曲的、片面的版本,然后再去质问老师,矛盾就此产生。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既能维护纪律,又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最后,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共识:
  1.依法依规:严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触碰法律红线。
  2.科学合理: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错误程度,选择适当的惩戒方式。
  3.注重沟通: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争取理解和支持。
  4.教育为本:始终牢记惩戒的目的是教育,而非惩罚。
  实用建议:
  1.制定班级公约: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规则,明确违纪行为及相应的惩戒措施。
  2.记录留痕:对违纪行为和惩戒过程做好记录,留存必要证据。
  3.持续学习:关注教育政策法规变化,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
  4.团队协作:遇到复杂问题,及时与学校领导、同事沟通,寻求支持和建议。
  教师的“戒尺”,衡量的不是错误的重量,而是教育的智慧与责任。把握好它的尺度,需要的不是一份精确到毫米的说明书,而是一场关于爱、责任、信任与智慧的持续修行。这需要教师的勇气与智慧,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需要制度的托底与保障。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共同挥舞好这把“戒尺”,让它落下时,能听见规矩的声音,更能听见成长的回响。最后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愿每一位教师都能手握戒尺,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用恰到好处的约束,托举孩子走向更自由的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0-21 03:12 , Processed in 0.09535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