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22|回复: 13

赵翠珠主题帖

[复制链接]

15

主题

113

帖子

50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9
发表于 2021-3-12 15: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录一个学期的学习与成长。多读书,多思考,多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13

帖子

50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9
 楼主| 发表于 2021-3-12 16: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学随笔(一)
      在学习“同一天经过的时间”和“经过若干天的时间”,孩子们对于两种计时法(“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无法灵活应用。甚至有的孩子在题中看到“12时计时法”就转换成“24时计时法”,反之亦然。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之中让孩子们都转换成“24时计时法”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之中,有些孩子就发现了有的时候不需要都进行转化。比如“上午7:30到上午11:00”在钟表的同一边,可以直接进行计算。这个时候在课堂上只是让他们说一说,并没有强调所有人都这样做。只是到了后面的练习之中如果出现类似情况,就让应用了相对简便方法的孩子进行讲解,后来我们班孩子在做题时越来越多的开始应用此法。课上进行强调。这样孩子们通过练习自己总结出方法,更利于他们掌握。
      有一部分孩子在学习“经过若干天的时间”时出错,甚至不知道如何进行计算。我们班有个孩子提出“日子就要一天一天的过”,所以计算完一天再计算另一天。但在讲解这类题型时发现有的孩子不知道怎么进行计算,给出的数据随意进行加减。所以后面进行练习时,让孩子都要说一说这一天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那么进行计算“经过时间”时可以避免出错。
      根据孩子出现的问题进行教学的转变,方法的更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13

帖子

50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9
 楼主| 发表于 2021-6-2 15: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学随笔(二)
“认识毫米”这一节课中“估测一摞纸有多少张?”中,有前面的“从测量练习本的厚度”的经验,孩子们提出测1毫米有多少张(可能有部分孩子提前预习了)。有的学生就提出“1毫米的长度太多了,可能不精准,前面测量练习本就是1毫米多一点,所以才多测量几本的厚度”。根据孩子们实际操作,所以我们测量的是“1厘米有多少张(100张),再测量一摞纸有多厚(5厘米),最后估测出有500张”。本练习孩子们运用了前面的学习“渗透转化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13

帖子

50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9
 楼主| 发表于 2021-6-2 16: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儿童技能教养法的感悟与困惑
《儿童技能教养法》是一本引发思考并吸引你无法停下来阅读的书。在每个技能结束时会提出你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但下一个技能就会告诉你解决的方法,引导着你不停地读下去。在这本书中不单单详述了技能还教会了我一些与家长、学生沟通的方法。可以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与家校沟通之中。
读完之后最喜欢第十五个技能,问题解决了,新技能掌握了。很有成就感,就会迫不及待的自己想去尝试一下,解决孩子的问题。但是第一个技能——“把问题转换为技能”成为了拦路虎。对我来说,它太难了。透过各种问题找到要学习的技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孩子也许面临的不是一个问题,他的问题太多了,比如:上课看其他书本,不看黑板;不听老师讲课;手上不停地玩东西;与周围的人说话,很少写作业……哪一个才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呢?究竟先让他学会做什么,才能让问题一一消失,这是我遇到的困惑,遇到的难题。
我把我所了解的关于这个孩子的问题一一列举。又找他原来周围的同学了解,因为孩子们彼此了解,可以说出一些他需要或者加强的技能是什么。先让孩子们说他的有点然后说他需要加强的技能,在他的小伙伴说的时候这个孩子也在旁边,有了前面优点的铺垫,更有利于这个孩子接受他需要学习的技能,并且享受到这个技能给他带来的好处。接着与他家长沟通,如果我们直白的讲孩子的问题,若是非比寻常的家长也许会心平气和与你谈论孩子的问题,但是作为大多数普通家长,他们可能会像受到攻击时本能地自我保护,把过错推给别人。比如说,在家他不这样;也许是他同学的过错;他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他以前不这样,跟着老人的原因……这样很难让我们的谈话进行下去。所以我会根据书上所说,与家长沟通时讲孩子需要哪些改变,我们应如何配合。有了这样的开始家长变得滔滔不绝起来,开始叙述孩子在家的一系列表现,比如,会帮助家长做家务,但是马马虎虎;打扫地面用很长时间,可是又不干净;和老二在一起玩一会就烦……他说完之后,我们就一起分析,孩子要先做到哪一点才会有所改善。分析之后,我们认为孩子需要耐心。把耐心变成一系列需要学习的技能。比如在课堂上端正坐好;能够正视看黑板……后面也按照书上所说进行了实施。可是效果甚微,这个时候会让人陷入迷惑中,我找到的首要学习技能对吗?
儿童技能教养法看似简单但学会不易,必须要花一番功夫才能学会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13

帖子

50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9
 楼主| 发表于 2021-6-8 16: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学随笔(三)
在学习正方形面积时,有孩子脱口而出“边长×边长”。反问孩子“为什么是“边长×边长””,这个时候孩子们说不出来原因,只是说就是这样计算。“要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现在出现的新问题,想一想“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有的孩子回想出“二年级学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正方形的面积也是“长×宽””,在这个基础上有学生补充到“正方形的边不叫长和宽,叫做边长”。在孩子们的讲解下我们确定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边长×边长”,并且也知道了原因。在此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13

帖子

50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9
 楼主| 发表于 2021-6-8 16: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学随笔(四)
学生在学习81页“三个杯中饮料同样多吗?为什么?”孩子们可以快速判断出“二分之一杯饮料不同,因为杯子大小不同”。后面反问孩子“我吃了三分之一的苹果,聪聪也吃了三分之一的苹果,我俩吃的同样多吗?”,此时,就有孩子说“一样多”,发现,部分孩子的迁移能力仍需锻炼,而且教师在讲解后的总结也要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13

帖子

50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9
 楼主| 发表于 2021-6-9 16: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我的“勤”却养出了学生的懒,学生经常都等着老师去督促、等着老师帮收拾……,怎么办?
      我们总觉得学生做事情慢,拖拖拉拉,恨不得立马着手替他们做了,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可是发现孩子的自主意识却越来越弱;有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如何做;有的时候抬头看看你,害怕自己出错......这些情况的发生,我觉得是我太急躁了,是我的急脾气成为了孩子们“勤”的绊脚石。针对自己的情况以及整合班级现状,我做了修整。首先自己慢下来,孩子们处于探索阶段,让他们去探索,去交流,去表达。前期虽然有些费时间,影响了上课效率,但经过这一学期的锻炼,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动手能力,表达方式都有了提高,有时课上稍作引导孩子们就能提出意想不到的方案。其次给孩子们时间,让他们自己实际操作,动脑筋解决问题,我在一旁稍作引导。最后,给孩子“当家做主”机会,让每个孩子参与到作业检查中来,教给他们如何检查,如何督促,遇到问题如何解决。这个学期虽然每次上课之前都会反复强调,但孩子们做的越来越好、越来越顺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13

帖子

50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9
 楼主| 发表于 2021-6-9 16: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在夯实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有效恰当的课外拓展?

      根据孩子目前所学内容进行拓展。比如,我们在讲解课本42页第4题时,孩子们根据前面所学将“植树问题”、“爬楼梯问题”、“裁木头问题”整合起来。有了前面的基础以及课堂的实际演练,学生对于这三大类问题汇总成一类大问题:画图解决问题。并且本次课本上出现的是“两端都种树”的情况,我们班孩子有的就说出还有“一端种,一端不种”、“两端都不种”的情况,这时根据孩子的提出我将这两种情况先让孩子画图,然后教师进行讲解。对于“封闭式种树”的情况课上并没有进行讲解,主要是突然加入的两种情况要给孩子适应的时间,另外根据以往经验孩子对于“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拐角处是否种树争论不休”。

      与此同时,还要对课本上出现的其他知识进行讲解。比如,在讲“认识千米”这一节课时,出现了“我国的万里长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孩子们问我“什么是联合国、它是干啥的、有啥作用......”,感觉自己在“吃老本”把上学时所学的有关联合国的情况给孩子们讲了讲。这一次让我更加感觉到“多读书”势在必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13

帖子

50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9
 楼主| 发表于 2021-6-9 16: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瓦尔登湖》的小思考

      这是一本孤独的书,更像一本日记,猎狗、田园、土地、融雪、汽笛、栗色的马、斑鸠......感受到更多的乃是生命的厚重。孤独是一种难得的境界,梭罗以一种圆融的姿态,向我们阐释了他对自我、对自然、对万物的思考。阅读它,我感觉自己向一艘驰骋于大洋的战舰,沿着未知的航道,去寻找海湾上的灯塔,到最后却发现自己一直禁锢在想象的监狱之中。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梭罗则是一种厚重,他们都是旅人,在寻找一块镜子,从而看到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们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只有永远渗透现实,发觉围绕我们的现实,在宁静的时候,哪怕片刻安静,放下灵魂所有沉重的东西,在大自然中、在宇宙奇趣与命运交叉的城堡里,我们才能明白什么是崇高。   
      梭罗通过自身的实践,告诉了我们一些生活快乐丰盈的秘籍:对物质的要求尽可能的简单,简单得犹如湖边的一片树叶;对精神上的追求永不停歇,最大地丰富自我的灵魂。瓦尔登湖边的生活是那么轻松惬意:“一年只要工作六个星期,就可承担所有的生活费用。整个冬天,以及大半个夏天,我都自由而安静地读书。”“如果我们只尊重不可避免的事和有权利生存的事,那么诗歌和音乐就会在街头回荡。如果我们生活悠闲,办事聪明,我们就会看出,只有伟大和优秀的事物才能永久而绝对地生存,——而小小的恐惧和小小的乐趣不过是现实影子。现实永远使人振奋,令人崇敬。安然坐下,驰骋在精神世界的领域之中,这就是书给我带来的好处。„„我们应该踮起脚尖,将我们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阅读。”   他说“大部分时间内,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最好的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是啊,反观现在这个社会的大环境,尤其是今天的大学生,浮躁、功利、速度和效率。人们承受孤独的能力越来越差,离开了大众,便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寂寞在大肆蔓延,熟不知,这正是锻炼个人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的绝佳机会。在他的行走中,体会自然给予的神力。寂寞在他的观察和思考里充盈并变得很有质感,闪烁美的光辉。在这本书中,梭罗似乎是站在了一个超然的高处――巨大的工业机器消失了,庞杂的社会也已隐去,“满面尘灰烟火色”的人群彷佛原就不存在。只有一个手持一柄斧头的灵魂,在这在最纯净的大自然里采撷精神的诗篇,然后把它们化成清冽的泉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一个至纯至净的深处-只有灵魂可以触及的地方。这让我想到了千年之前陶渊明笔下的那方神奇的水土――桃花源。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渴望的精神圣地,又在另外一个国度重现了,是不是每个文明都是需要一个用以升华的场所来凸现现实的    压力和丑陋,无论是农业文明下的艰难世事,还是工业社会的轰轰吵鸣。都需要一个桃花源或是一个瓦尔登湖来盛放一颗颗渴望孤静的心。  在这个商业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追求这样的生活方式似乎有些逆潮流而行之;可是,在强势商业的滚滚浪潮席卷现代生活每一个空间时,有多少时刻,我们感到家园的缺失、迷惑不已?日渐枯萎的精神世界,又怎么可能支撑一生漫长的岁月呢?
      瓦尔登湖不是海市蜃楼,它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内心的满足才是我们幸福的来源。当原始的欲望得不到遏制的时候,就算得到世界也是不会罢休的。我们依旧会感叹,但愿,让我们感叹的瓦尔登湖越来越少。我们追求的应是,通过不断地思考、汲取,不停地超越昨天的自我,感恩生活,达到一种个体生命永恒向上的姿态。  每个人的心中,都应有一个瓦尔登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13

帖子

50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9
 楼主| 发表于 2021-6-11 17: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学随笔(五)

      学生在学习“认识几分之几”时,孩子们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可以快速的将图形涂色,而且可以读出这个分数。但是部分孩子再找“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的关系时,却说不出来。我感觉是我在让孩子涂色时没有分步进行。在第二个班上课时进行了修改,先用红色涂一份,分数表示是四分之一;再用黑色涂一份,分数表示是四分之一;然后问孩子“涂色部分是整个圆的几分之几”,此时,孩子可以说出是:四分之二。然后再问孩子“四分之二里面有几个四分之一”,此时孩子大部分能说出“有2个四分之一”。对于后面“四分之三里面有几个四分之一、五分之四里面有几个五分之一......”孩子们基本上能做到脱口而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3 03:03 , Processed in 0.07757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