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92|回复: 14

翟鹏飞主题帖

[复制链接]

5

主题

42

帖子

29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9
发表于 2021-6-25 18: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翟鹏飞 于 2021-6-28 09:00 编辑

                                                                                                                                                                                                 阅读课随笔(一)
        新图书馆第一次向学生开放上阅读课,也是孩子们第一次使用代书板,提前通知班主任老师在班里分成10人一组,安排好小组长,进图书馆后由组长统一领取代书板,但是在孩子们借到书找座位时出现了抢位置的情况,阅读秩序有点乱,并及时安排好孩子们的位置。看到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我提前没有想到的,我马上到后勤处找了一些桌牌,按顺序做了相应的桌牌,从新安排了分组,按照学号每个5人一组,第二节阅读课的阅读秩序比上一节阅读课好了很多,孩子们能够很好的按要求就座,阅读氛围安静有序。新图书馆的管理需要我一点点去完善,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2

帖子

29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9
 楼主| 发表于 2021-6-28 09: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课随笔(二)
      在一节阅读课中,发现孩子们都是到一个位置上借书,等到阅读课结束,还书时孩子们聚集到了一起,都在翻找自己的代书板,导致好多学生找不到自己的代书板,现场有点乱,发现这一情况,我马上及时处理,让学生们排好队还书,孩子们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代书板。课后我把这些书进行了分流处理,放到不同位置的书架上,在后面的阅读课中再也没有出现以上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2

帖子

29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9
 楼主| 发表于 2021-6-28 09: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翟鹏飞 于 2021-6-28 09:22 编辑

                                                                                                                                                               阅读课随笔(三)
      在第二轮的阅读课中孩子阅读的秩序好了很多,因为第一次阅读课他们对图书管的环境既陌生又好奇,坐在那里东张西望,不能快速的静下心来听老师讲阅读课上的要求,浪费了一些阅读的时间。第二次阅读课不用再过多讲阅读课上的要求,只是简单的给孩子们做了一下提醒,孩子们就能够很快地安静下来有序进行借书阅读,通过阅读课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课让孩子们喜欢上了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2

帖子

29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9
 楼主| 发表于 2021-6-28 09: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体育教学随笔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项创新活动的完成,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等。比如教材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提升,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能热爱体育,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还可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并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2

帖子

29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9
 楼主| 发表于 2021-6-28 09: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体育教学随笔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性格对于学习具有重要影响,而人的性格与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原参与活动,只是坐在一旁观看或四处走走。经深入询问调查才得知是因性格而导致不合群,针对这一情况,我就亲自出马,领不合群的学生一起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方法,在巡视中不时地过问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小组成员取得的成责,使不合群的学生增添信心、融入群体,此外,还可创设两人合作的比赛,让这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与同伴打成一片。这样日积月累,就能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性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2

帖子

29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9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 15: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翟鹏飞 于 2021-12-1 15:15 编辑

    狂夫
                    【唐代】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译文
万里桥西边就是我居住的草堂,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
和风轻轻拥着秀美光洁的翠竹,细雨滋润着荷花,微风吹来阵阵清香。
做了大官的朋友早与我断了书信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
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自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老了却更加狂放!
创作背景
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夏天,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这首诗就是作于这期间。
赏析
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题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诗却先从居住环境写来。
成都南门外有座小石桥,相传为诸葛亮送费祎处,名“万里桥”。过桥向东,就来到“百花潭”(即浣花溪),这一带地处水乡,景致幽美。当年杜甫就在这里营建草堂。饱经丧乱之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他的心情舒展乃至狂放了。
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岂其食鱼,必河之鲂”,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似对非对,有形式天成之美;而一联之中涵四专名,由于它们展现极有次第,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即沧浪”),便令人不觉痕迹。“万里”、“百花”这类字面,使诗一开头就不落寒俭之态,为下文写“狂”预作铺垫。
这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光景别饶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颔联结撰极为精心,写微风细雨全从境界见出。“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含”比通常写微风的“拂”字感情色彩更浓,有小心爱护意味,则风之微不言而喻。“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两句分风雨,而第三句风中有雨,这从“净”字可以体味,第四句雨中有风,这从“香”字可以会心。这也就是常使诗句更为凝练精警的“互文”之妙了。两句中各有三个形容词:“翠”、“娟娟”(美好貌)、“净”“红”、“冉冉”(渐进貌,这里指香一阵一阵地飘来)、“香”,却安置妥帖,无堆砌之感;而“冉冉”、“娟娟”的叠词,又平添音韵之美。此联意蕴丰富,形式精工,充分体现作者的“晚节渐于诗律细”。
前四句写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令人陶然。然而与此并不那么和谐的是诗人现实的生活处境。初到成都时,他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断绝,他一家子免不了挨饿。“厚禄故人书断绝”即写此事,这就导致“恒饥稚子色凄凉”。这是举一反三、举重该轻的手法。颈联句法是“上二下五”,“厚”、“恒饥”前置句首显著地位,从声律要求说是为了粘对,从诗意看,则强调“恒”的贫困处境,使接下去“欲填沟壑”的夸张说法不致有失实之感。
“填沟壑”,即倒毙路旁无人收葬,意犹饿死。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啊。要是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惟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你看,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筿”、“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自笑狂夫老更狂”。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
在杜诗中,原不乏歌咏优美自然风光的佳作,也不乏抒写潦倒穷愁中开愁遣闷的名篇。而《狂夫》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一面是“风含翠筿”、“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面统一起来。没有前半部分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两种成分,真是缺一不可。因而,这种处理在艺术上是服从内容需要的,是十分成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2

帖子

29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9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4: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满庭芳
                          【宋】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
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译文
微小的虚名薄利,有什么值得为之忙碌不停呢?名利得失之事自有因缘,得者未必强,失者未必弱。赶紧趁着闲散之身未老之时,抛开束缚,放纵自我,逍遥自在。即使只有一百年的时光,我也愿大醉它三万六千场。
沉思算来,一生中有一半日子是被忧愁风雨干扰。又有什么必要一天到晚说长说短呢?不如面对这清风皓月,以苍苔为褥席,以高云为帷帐,宁静地生活。江南的生活多好,一千钟美酒,一曲优雅的《满庭芳》。
创作背景
这首《满庭芳》词作于何时已不可考,但从词中表现的内容和抒发的感情看,须是苏轼受到重大挫折后,大致可断为写于贬于黄州之后,当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三年)之后几年内所作。
赏析
这首《满庭芳》从词中表现的内容和抒发的感情看,须是苏轼受到重大挫折后,大致可断为写于贬往黄州之后。
词人以议论发端,用形象的艺术概括对世俗热衷的名利作了无情的嘲讽。功名利禄曾占据过多少士人的心灵,主宰了多少士人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它构成了世俗观念的核心。而经历了人世浮沉的苏轼却以蔑视的眼光,称之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蝇营狗苟尘俗人生的否定。
词人由世俗对名利的追求,联想到党争中由此而带来的倾轧以及被伤害后的自身处境,叹道:“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但得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因此也无须过分介意。这个思想来自《老子》。与《老子》中“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意同。接着,作者意图在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所以说“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一“浑”字抒发了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一个愤世嫉俗而以无言抗争的词人形象呼之欲出。
过片词人于自叙中夹以议论。“思量、能几许”,承上“百年里”说来,谓人生能几;而“忧愁风雨,一半相妨”,“风雨”自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所“妨”者是人生乐事。苏轼一踏入仕途便卷入朝廷政治斗争的漩涡,此后命途多舛,先被排挤出朝,继又陷身大狱,幸免一死,带罪贬逐,昔时朋友相聚,文酒之欢,此时几于万念皆灰。
下句“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是因“忧愁风雨”而彻悟之语。词人自嘲自解,其中实又包含满肚子不平之气。
下面笔锋一转,以“幸”字领起,以解脱的心情即景抒怀。清风皓月、无际的苔茵、高张的云幕,这个浩大无穷的现象世界使词人的心量变得无限之大。那令人鄙夷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狭小世界在眼前消失了,词人忘怀了世俗一切烦恼,再也无意向外驰求满足,而愿与造化同乐。
最后“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的高唱中,情绪变得豁达开朗,超脱功利世界的闲静之情终于成为其人生的至乐之情,在新的精神平衡中洋溢着超乎俗世的圣洁理想,词人那飘逸旷达的风采跃然纸上。
     词人重在解脱,在感情生活中表达了一种理性追求,故不免要以议论入词。此首《满庭芳》便表现出这一特色。词人“满心而发,肆口而成”,意显词浅,带有口语化的痕迹,似毫不经意,然又颇具匠心。对偶工整的起句成了后世用来议论名利最贴切最形象的概括。
全词结构上,上片着重勾画的是世俗社会的名利世界,下片是人生命运的忧患世界,它们彼此呼应,构成了苏轼面临的人生矛盾。词人在这样的人生矛盾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平行的结构也就在这种内在的思想脉络中和谐地统一起来。作为词人愤世嫉俗与飘逸旷达的两个性格侧面 / 也就因此种结构合理地、有层次地给揭示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2

帖子

29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9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1: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雪
                【唐代】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译文
悲叹痛哭的是数万战死的将士,怀愁吟唱的是独坐床边的杜陵老翁。
乱云低垂笼罩着淡薄的暮霭,急雪翻腾回舞于凛冽的寒风。
瓢已丢弃,酒杯中再无滴酒,炉内无火仍映得眼前一片通红。
数座州府的消息已被隔断,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杜甫在公元756年(唐肃宗至德元载)冬陷居长安时所作。杜甫在写这首诗之前不久,顽固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安禄山叛军展开大战,大败,死伤几万人。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就被叛军抓住,解回长安。
赏析
      杜甫这首诗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长安失陷,他逃到半路就被叛军抓住,押解回长安。幸而安禄山并不怎么留意他,他也设法隐蔽自己,得以保存气节;但是痛苦的心情,艰难的生活,仍然折磨着诗人。
      在写这首诗前不久,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敌人作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消息很快就传开了。
  诗的开头──“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三、四两句──“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瓢弃樽无绿”,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酒茶的。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时,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了,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末了,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公元756-757年(至德元载至二载),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2

帖子

29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9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08: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行香子·过七里濑
         【宋代】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译文
乘一叶小舟,荡着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白天之溪,清澈而见沙底;清晓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下之溪,是明亮的水晶世界。
两岸连山,往纵深看则重重叠叠,如画景;从横列看则曲曲折折,如屏风。笑严光当年白白地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只有远山连绵,重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幻;晓山晨曦,青翠欲滴。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3年(宋神宗熙宁六年)春二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巡查富阳,由新城至桐庐,乘舟富春江,经过七里濑时作此词。
赏析
神宗熙宁六年二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轼,放棹富春江,由新城至桐庐。这一带景色很美,一叶小舟,荡着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如超脱尘世的仙翁。词人用简练的笔墨,满怀深情地描绘了在同一空间并列的事物:水、天、小船、游鱼、白鹭,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图画。
紧接着,用一“过”字领下边的三句——“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使画面飞速地移动起来,高度简练概括地记录沿途的景色和主观的感受。这儿,既是空间的转换,又是时间的推移,更是情绪的波动。船经沙滩,水流湍急,舟飞如箭,使人既高兴又紧张;早晨行船,两岸树木罩上了一层白霜,水面清冷,使人感到寒意料峭;夜晚降临,月亮升起,银白色的光辉洒满了山、树,江水泛着银波,波光莹莹,置身在这清凉透明的世界里,词人仿佛觉得自己的整个身心也晶莹透明起来。
以上是词的上半阕,写水。下半阕开头两句转换写山:“重重似画,曲曲如屏”:两岸连山,往纵深看则重重叠叠,如画景;从横列看则曲曲折折,如屏风。词写水则特详,写山则至简,章法变化,体现了在江上舟中观察景物近则精细远则粗略的特点。富春山水,夙享嘉誉,是东汉严光隐居的地方。严光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当皇帝后,严光隐姓埋名,避而不见。刘秀打听到他的下落后,三次征召,才把他请到京城,授谏议大夫,并百般礼遇。“君臣一梦”,指光武帝与严光同床共卧事。但严光对富贵荣华坚辞不受,仍回到富春江钓鱼。对于严光的隐居,不少人称赞,但亦有人认为是沽名钓誉。东坡在此,也笑严光当年白白在此终老,只留下空名而已。唯有青山依旧,朝夕百态,在人心目。下半阕以山起,以山结,中间插入议论感慨,而以“虚老”粘上文,“但”字转下意,衔接自然。
结尾用一“但”字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三个跳跃的短句,又与上半阕“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遥相呼应。前面写水,后面写山,异曲同工,以景结情。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沉思,都融化在一片流动闪烁、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之中,隽永含蓄,韵味无穷。
        苏东坡经常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但他的感慨总是融化在对自然的永恒和美丽的礼赞中,因而总是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的、生意盎然的美感。这就是为什么虽然某些评论家批评苏东坡消极、悲观,而人们仍然喜爱苏词的主要原因。人们从苏词中得到的,不是灰色的颓唐,而是绿色的欢欣。
谓予不信,不妨将这首小词吟诵几遍,待走进富春江那“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的光洁灵秀的天地之中,难道不觉得肉体和灵魂都得到净化而升华到一种更高的境界之中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2

帖子

29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9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3 10: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唐代】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创作背景
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在夔(kuí)州(重庆奉节)写成的一组诗。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
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宋玉名篇《九辩》刚好与杜甫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风流儒雅”是北周庾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亦吾师”用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中语,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同时表明本诗旨意也在闵惜宋玉,“以述其志”。所以次联接着就说明自己虽与宋玉相隔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后半则为其身后不平。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词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故曰“空”。就像眼前这巫山巫峡,使人想起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它的故事题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阉割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而最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流逝,楚国早已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以讹为是。
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指点点,谈论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来临时。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为此。
显然,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突出特点和成就。但这是一首怀古咏迹诗,诗人实到其地,亲吊古迹,因而山水风光自然显露。杜甫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境况萧条,情绪悲怆,本来无心欣赏风景,只为宋玉遗迹触发了满怀悲慨,才洒泪赋诗。
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以及舟人指点的情景,都从感慨议论中出来,蒙着历史的迷雾,充满诗人的哀伤,仿佛确是泪眼看风景,隐约可见,实而却虚。从诗歌艺术上看,这样的表现手法富有独创性。它紧密围绕主题,显出古迹特征,却不独立予以描写,而使之融于议论,化为情境,渲染着这诗的抒情气氛,增强了咏古的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09:43 , Processed in 0.0786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