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京媛 于 2025-6-16 10:54 编辑
一、课程背景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聚焦长度单位的学习,要求学生认识厘米、分米、米,理解单位换算并能实际应用。数学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以生动的家庭测量故事,巧妙呈现从非标准测量到标准测量的过渡,与教材内容高度契合。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此绘本提供的生活场景,能帮助学生将抽象数学概念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践行“做中学”和“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是极具价值的教学资源。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绘本阅读,学生熟练认识厘米、分米、米,精准建立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表象,深刻理解单位间换算关系;能够借助身体部位开展简单测量,透彻明晰标准尺子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积极经历“观察绘本情境—大胆猜想测量方法—亲身动手操作验证—深入对比归纳总结”的完整过程,顺利实现从非标准测量到标准测量的过渡,有效培养实践操作与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趣味盎然的故事阅读中,学生充分感受数学魅力,真切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极大激发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强烈意识。 三、课程重点 1.学生牢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清晰建立1cm、1dm、1m的直观表象。 2.学生熟练掌握1米=10分米=100厘米的换算关系。 3.学生熟练且准确地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精准把握“身体尺”与标准尺的联系和区别。 四、课程难点 1.学生精准建立1分米、1米的长度表象,克服其抽象性带来的认知困难。 2.学生深入理解从“非标准测量”到“标准测量”的必要性,有效规避测量误差。 3.学生灵活运用单位换算知识,成功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五、课程过程 (一)情境导入,点燃热情 教师神秘地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身体其实藏着神奇的‘尺子’!今天老师带来一本超有趣的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故事里的小女孩用身体测量家里好多东西,发现了好多秘密,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二)绘本探究,自主发现 1.阅读绘本第1 - 5页:认识“拃”与厘米 活动1:观察思考:学生自主阅读绘本,观察女孩用“拃”测量桌子长度的画面,教师引导提问:“为什么她的拃能当尺子?大家仔细想想哦!” 活动2:动手体验:学生亲自动手用自己的“拃”量课桌宽度,记录“拃”数,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大家量的拃数不一样呢?开动小脑筋想一想!”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人“拃”长度不同,引出标准单位的重要性。 活动3:认识厘米:教师展示直尺,讲解1厘米长度(如指甲盖宽度),学生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拃”,对比“非标准测量”与标准测量差异,思考交流。 2.阅读绘本第6 - 10页:认识“步长”与分米 活动1:故事延伸:学生继续阅读绘本,思考教师提问:“步长和拃有什么不同?5分米到底有多长呢?” 活动2:建立表象:教师用直尺展示1分米(10厘米),学生用手比划1分米,测量自己步长,再用步长测量教室过道,并用米尺验证,感受10厘米 = 1分米关系,小组交流分享。 活动3:单位换算:教师提出单位换算问题,结合绘本情境引导学生计算,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并解答。 3.阅读绘本第11 - 15页:认识“臂展”与米 活动1:感受体验:学生模仿绘本中女孩张开双臂测量大树周长动作,感受1米长度,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1米长度物体(如课桌高度)。 活动2:认识与换算:教师展示1米长尺子,学生用米尺测量教室大物体,记录长度,讨论1米与分米、厘米换算关系,结合绘本情境进行换算练习。 活动3:对比讨论:学生小组讨论“什么时候用身体尺方便?什么时候必须用标准尺?”,每组派代表分享观点。 (三)实践操作,巩固提升 1.绘本情境延伸:帮女孩校准“身体尺”:学生观察绘本中女孩测量沙发长度场景,先测量自己“拃”长度,再计算沙发实际长度,完成后小组内互相检查计算过程和结果。 2.小组活动“我的测量任务单”:教师发放测量任务单,提供测量工具,学生分组测量,记录数据并换算单位,测量结束后小组汇报测量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1.辨析与应用:教师出示生活化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邀请学生上台讲解解题思路和过程,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2.数学文化拓展:教师讲述古代人用“身体尺”测量故事,展示古今测量工具图片,学生认真倾听,分组讨论数学测量发展与生活联系,每组推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五)课堂总结,情感升华 1.知识梳理: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课程内容,学生积极回答,教师补充完善,构建知识框架。 2.情感升华:教师总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大家用心观察,身体和生活中的物品都能成为学习数学的好帮手!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用数学的眼光发现更多生活中的奥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