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郭振洲

读书,让我做一个明白人

  [复制链接]

11

主题

67

帖子

47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71
发表于 2021-6-26 16: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周国平的《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
  大学辅导员那句“男生要读王小波,女生要读周国平”仍在耳畔荡漾。不得不说起初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名字,以及它的线装装帧,和配有的精美图片,其次再是他感悟生命的智慧。
  生命本来的样子是什么?自己生命本来的样子又是什么样?当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看完之后,真是感慨颇多,我惊讶于周国平老师把人生命的内在本质,居然剖析的那么透彻,他提到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还讲到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对待生死的态度,面对逆境和孤独的态度,又讲到关于父母教育孩子,学校老师教育学生等问题。
他通过自己对生命的体悟来用文字去唤醒更多人觉醒。他说人生有三个基本的觉醒,生命的觉醒,自我的觉醒,灵魂的觉醒。关于生命的觉醒是让人保持单纯,不要过多的把外在的那些财富、物质权利、地位、名声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不要把这些甚至当成了人生主要乃至唯一的目标。为之耗去全部精力,这样就是亵渎生命,不尊重生命。自我的觉醒就是要知道自己不但是一个生命而且还是个独立特征的生命个体,这个自我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重复的。你必须对你自己的人生负责,做你自己人生的主人,真正成为你自己。关于灵魂的觉醒,他说人是有灵魂的,一个有高尚灵魂的人才会有高贵的人格。要有自己的信仰,才会有真正的灵魂。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
  这本书可以为你我在生命暗淡无光,身处逆境,烦恼挫折时指明方向;可以在大家孤独无助时给予心灵的温暖;也可以帮助人在面对婚姻爱情出现危机时给予明智的处理方法。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那么仅有一次的人生到底应该怎么度过?周国平说,每个个体要尊重生命本来的样子,当好自然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47

帖子

23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0
发表于 2021-6-26 16: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性的弱点》读书分享
     《人性的弱点》是美国著名作家戴尔.卡耐基的作品,它是继《圣经》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畅销书,卡耐基一生最重要、最丰富的经验都汇聚在这本书里。这是一本充满幽默、充满智慧的书。  
     《人性的弱点》每章的内容都丰富多彩。本书的写作不是单纯的由语言堆砌而成,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把做人的道理书写得通俗易懂,让人耳目一新。这些探索来自上千名学员的真实经历。其中的结论,绝非纸上空谈。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每一个章节都会给我不同的感受。开始时有很多东西都了解得不深,只有不断重复地细读以及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经历之后,才能很好地体会书中的道理。它在生活中给人以启迪,让我知道该如何克服自己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点,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某些挫折。
       这本书给予我的启示和鼓舞很多,联想到自己的一些成长经历,作为教师,每当我看着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时,在羡慕他们天真无邪地成长在一个优越的物质环境时,也担心他们的内心世界会越来越多的受到成人世界的侵扰。同时处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很多家长在望子成龙的急切下不断给孩子加压,迫使孩子学习更多知识技能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关注。所以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到身上有一种很重的责任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在传授孩子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去培养孩子面对挑战、战胜自我的能力,使他们成长为一个坚韧不拔、积极乐观、心理健康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48

帖子

19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9
发表于 2021-6-26 20: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彷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MM
“你为什么不试试看进入我的现代、我的网络、我的世界呢?你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好好思考‘打扮’这件事,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你为什么不偶尔去个你从来不会去的酒吧,去听听你从来没听过的音乐?难道你已经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东西?还是说,你已经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定型得不能动弹?”──安德烈
这部由36封家书构成的书,不仅横跨了新与旧,左派与右派,流行文化与人文关怀,更横跨了母与子的世代价值观,集结成这一本精彩的散文集。其实在我们身边,包括我在内,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缺乏适当的形式和机会,以至于两代之间形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会发现,自己越长大越孤单,渐渐的不愿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东西,反而身边的朋友或许比父母更加的了解自己。我们不断的接触更新的事物,渐渐的从父母的世界中远去,偶尔的电话也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枯燥无味。我们都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但是却没有人愿意或者留心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些。我想,我们的父母养我们长大成人,绝对不想看到的是这样的一种结局。看了《亲爱的安德烈》这不书之后,我发现,作为子女,我们是多么的不了解自己的父母。他们渴望了解我们的世界,于是心思急切,于是这样的感觉让我们厌烦。于是我们就会不自觉的离他们更远。但是,我想,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是源自于内心深处爱的喷泉。是爱,让他们管我们管的太严;也是爱,让他们在日益长大的、独立的子女面前手足无措。所以,无论外在的表现如何,内在的实质都是爱。 
 文中的龙应台理智、开明,安德烈年轻、奔放,有自己的主见和生活。母亲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睿智引导和感化儿子;儿子用自己的潮流、活力来感染母亲,开阔她的视野。两代人的不同的人生经历相互碰撞,于是母亲认识了这个18岁的年轻人,儿子也走进了大自己30岁的妈妈的世界。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影响,相互激励。这是一种和谐的母子关系,也是母子双方作出的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54

帖子

29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3
发表于 2021-6-26 22: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侯芬 于 2021-6-26 22:33 编辑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心得体会
                          
      2003年的时候看过一个电影,被里面的情感所感染,当时哭得稀里哗啦的。后来在学校的图书馆借来同名书读,再后来买来此书于家中再读。现在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总时不时地翻一翻此书,这本书就是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是当代女作家张洁的长篇散文。张洁幼年丧父,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度过了几十年坎坷的岁月。最困难的时候,母亲甚至上街卖冰棍贴补家用。后来家境好转,张洁一心期望给母亲一个舒适幸福的晚年,不想因为脑垂体瘤手术后引起血栓,母亲丢下张洁,离开了人世。
      “一个人在五十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要比在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苦多了”!母亲去后,张洁大病。一年多痛苦挣扎,几度命运捉弄,她终于写完了这些不能不写的文字,“了了一份心债”。她追念最后的日子里,宽仁的母亲对女儿的顺从、依赖、忍让,刚强率真的女儿对母亲的体贴、埋怨、痛悔……所有的磕碰、琐碎、缠绵,一夜之间都不复存在,只有这些椎心泣血的文字,诉说着永远的母女之情。
      “我算是大不孝了。妈年事渐高以后,我并没有经常守在她的身旁,而是把她丢给小阿姨,或游走异国他乡、或应酬交际、或忙于写作、或去陪伴我的先生……以为有小阿姨陪伴,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尽管现在我不论走到什么地方都把妈的一点骨灰带上,可这还有什么用呢?在她老迈力衰,最需要我在她左右的时候,我却把她远远地丢下了。” “人人都说我是个孝女,其实我让妈伤了一辈子的心,让妈为我劳累了一辈子。就在她已经没有几日可留的情况下,我还逼着她一会儿起来,一会儿坐下地锻炼……是我把妈累死了。这,谁又能看得见呢?”
张洁是孝顺的,但为了让母亲多活哪怕一天,有对母亲的迁怒,也有对母亲的“恨”,有愤怒也有恐惧,可这仅仅是因为母亲的不配合,怕母亲就这样自暴自弃,怕母亲丧失战胜疾病的勇气……张洁一个人默默承受着所有的一切,甚至宁肯有不孝之罪也要树立让母亲活下去的信心。而母亲为了不给女儿添麻烦,忍受着病痛带来的折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着从椅子上起立坐下的动作;为了让女儿高兴一点,她甚至放弃了对女儿的守护,免得她的“提醒”与女儿的意见相左而伤了她们的感情。母亲与女儿都隐忍着,只为了让对方过得更好。人世间最伟大的感情,就是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
      十几万字、七十几幅图片,详尽记录了母亲生命中最后的八十多个日夜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透漏着对母亲的愧疚之情和自己的悔恨。书中更是充满了浓浓的母女之情、祖孙之情,感受着那份浓浓的亲情,让我们都不会不想到自己的亲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似乎更能体会张洁的那份对母亲的歉疚和思念之情。自己从上中学就住校读书,初中、高中、大学一直在外读书,陪伴父母的时间只有假期。大学毕业后,工作在外,回家依然很少。再后来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老人就从一边变成了两边,回家的次数就又少了,陪伴父母的时间就少至又少了。每想起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就感觉自己应该趁父母健在,多尽尽孝。父母需要的其实并不多,他们只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过得好。而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了让父母看,让父母放心,同时尽自己所能地多陪伴父母。也许现在不能时时陪伴,但至少可以常打电话问候吧。所以现在我养成了几乎每天给父母打电话的习惯。电话中跟父母聊一聊工作中的开心事,聊一聊小儿子,聊一聊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不要觉得无聊,他们每次都会津津有味地听,也会和我聊一聊家里的人和事。每天的电话聊天让我感觉似乎和父母一直这样近。偶尔特别忙,有几天忘记给父母去电话,父母就会打电话过来问:“怎么这几天也没电话了?”父母有时候还会闹一下小情绪,以前总习惯跟妈打电话,后来爸就不乐意了,总给你妈打,就忘记你爸了吗?没有啊,不是和妈说完了也和您说了嘛!爸爸的小情绪让我知道了电话要换着打,这次打给妈,下次打给爸。呵呵,两位老人挺有意思的吧!
      我的这个习惯还影响了自己的老公。老公的父母也没在身边,在老家。结婚之后,我发现他很少给父母打电话问候,所以就时不时地提醒他:该给家里打电话问候问候了。
      每到假期,不管来回奔波多累,我们都愿意回到老人身边,干点力所能及的活,聊聊天。就像歌曲《常回家看看》里唱的一样“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回到家里,老人们似乎更忙活了,恨不得把家里的好吃的都做了让我们吃。每每和他们说不用这样,家常便饭就好,可父母就是不听,依然一桌子菜地做。无奈之下,我们只有尽力地吃,让他们觉得这饭是我们吃过的最美味的。
       这种和父母更亲近互动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后体会似乎更深了。有句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还真是这样,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能更深地体会到父母也是这样一把屎一把尿地把自己拉扯大,供自己读书,读完书又操心自己的工作,有了工作,开始挂念我们的婚事,婚事完了又为我们的儿女……真是操不完的心。有人说,中国的父母不都这样的嘛。是的,可是我觉得父母并不欠我们的,比如他们没有义务帮我们带孩子。如果他们愿意,那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对待他们,所以当婆婆给我们看孩子的四年里,我直到现在都是感激的。没有她,就没有孩子的成长;没有她,我就不会有踏实的心去工作;没有她,就没有现在自己的一切。
所以不管是哪边的父母,我们都该心怀感恩。
       是啊,父母一天一天在变老,陪伴我们的日子一天少过一天,我想作者还想告诉我们:好好陪陪自己的父母,时间匆匆流过,他们一天天在变老不要像自己一样只留下深深的回忆。
       这本书影响了我近二十年,并且现在还在影响着我,反而是年龄越大,感觉越能理解作者的那份疼,那份不舍,那份无奈,那份化不开的情。唯愿自己在生命中尽自己所能去多陪伴父母,陪伴身边应该陪伴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6

帖子

29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9
发表于 2021-6-27 08: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爱玲 于 2021-6-29 15:09 编辑

    《失落的一角》读书感受

    今天,我终于看完了《失落的一角》这本书,它让我受益匪浅。
    故事发生在一个失落一角的“球”上,它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因为失落一角,所以滚得不是很快。它一边滚一边唱歌,可以和蝴蝶聊天,和蜗牛比赛谁“跑”得快。忽然有一天,有只蝴蝶告诉它,你失落了一角,你应该去寻找它。于是,那失落一角的“球”就开始寻找它那失落的一角。一路上遭尽了千辛万苦:雨淋、暴晒、荆棘、箭射……而且它寻找了很多角,有的太长,把它的“嘴”顶出了一个“角”;有的太小,角卡不进去;有的太软,被它“咬”碎了;甚至有的不愿意做它那一角……但最后终于找到了那失落的一角,它十分快乐。但是它发现它再也唱不了歌了。而且因为圆了,滚得快了,再也不能和昆虫聊天,和蜗牛比赛“跑步”了。后来,它也觉得不自在了,所以它又把那一角放下了,于是,它又自由自在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十全十美”的,凡事不能追求“十全十美”,否则可能会因小失大,损失很多,而适当取舍则可以更好,甚至比预料的还要圆满。
生活和学习中的我们,都会认为自己不是完美无瑕的,都想把事情做得“十全十美”。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那失落得一角,每个人都会在无形中寻找自己失落的一角,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我们弄得筋疲力尽,甚至狼狈不堪,还达不到想要的结果。其实在教育中就是这样,我们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是每个人都是“龙中龙,凤中凤”,我们要依孩子的优势顺势发展,享受当下快乐成长,或许这也是当下国家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原因吧!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做这件事的过程,对待每一件事情我们都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保持乐观的态度,学会取舍,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0

帖子

21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4
发表于 2021-6-28 08: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窗边的小豆豆》读书分享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虽然记录的都是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些小事,但每件事都像一束灿烂的阳光,释放着教育神奇的能量,温暖着我们的心灵。这本书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讲述的一个关于自己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从故事中,可以感受到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将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学习以及健康成长。
      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巴学园里,废弃的电车是孩子们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小豆豆说:“在这里,简直就像一边学习,一边旅行一样!” 能够有巴学园这样一所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学校,不能不提到小林宗作先生的辛劳。
      小豆豆有很多怪异的行为,如先打开书桌盖取出笔记本,然后立刻“啪嗒”一声关上盖子,接着马上又打开盖子,从文具盒里取出铅笔,匆匆关上盖子,写得不好或写错了,她又打开书桌盖找到橡皮……可是,小豆豆为什么要这样呢?老师为此感到非常生气,因为这影响了其他孩子的正常学习。可是只有妈妈明白,因为小豆豆从来没有见过那样的桌子,觉得特别有趣就不停地开开关关。面对小豆豆的出格行为,小林校长没有呵斥、没有批评,仅仅是轻描淡写地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理解和信任,所以小豆豆学会了尊重他人、尊重秩序。在小林校长的呵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巴学园还有许多这样特别的孩子,小林校长细心地呵护每一个孩子,给予每个孩子足够的信心。泰明是一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孩子,但是小林校长从来没有让孩子们感到他的缺陷而嘲笑他,也没有让泰明感到过难堪;高桥是个侏儒,当他站在比自己还要高的跳马面前而不知所措时,小林校长鼓励他说:“没关系,你能跳过去的,绝对能跳过去的!”,以此来增加他的信心,在学校召开的运动会上,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却总是第一名,使他成为了每一年运动会中的明星,原来校长先生就是为了高桥这样的孩子而设立各种各样比赛项目的,这些都大大的鼓舞了高桥战胜自己的信心。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明治大学的电气工学系毕业,并且有一个明朗而富有魅力的性格。
      有人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黑柳彻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被表扬、被接受的幸福的环境中。在她的孩提时代,她非常幸运地遇到了小林宗作老师,这位巴学园的校长在今天看来,也是个极其伟大的教育家。小林宗作老师对学生的爱是真诚的,那种爱不是无原则的溺爱,也不是望子成龙般急切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时时处处为孩子们着想的爱。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极富爱心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如此富有爱心的学生,他用爱去照亮每一个心灵,并将爱传递下去。
      在教育的海洋中,我们应该有一双慧眼和一颗童心,俯下身来关注身边的每一颗小豆豆,发现教育时机,用那束温暖的爱的光芒,照亮每个守候在窗边的小豆豆们,对于身边的“小豆豆”,不期待他们个个优秀,但求个个有所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49

帖子

19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2
发表于 2021-6-28 09: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追风筝的人》读书感悟
  追风筝的人,在第一眼看到这个奇怪的标题的时候,我有些茫然,风筝需要追吗为什么要追风筝,原先这是阿富汗的习俗,每年初春,会有盛大的风筝节,许多的孩子会把使出自我积蓄了一年的力量来使自我的风筝成为佼佼者。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着五颜六色的风筝,每一只风筝线的尽头都有一个勇敢的斗士。当然,所有的风筝要在天空中进行决斗,就像一场盛大的搏斗,你必须要把你周围所有的敌人消灭光,你才能胜利。这在我看来,是一场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或者游戏,但在阿米尔那个时候,这对他来说具备着无尚的重要性,因为爸爸,因为父爱,他仅有经过这样才能获得父亲的赞美和笑容,不再是鄙弃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而追风筝,也相当重要,你抢到了最终一个被击落的风筝,那也预示着莫大的荣耀和完全的胜利。于是哈桑,便担当起了重要的任务,就是把那只被阿米尔击落的风筝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发,一切一切的悲伤的来源都在此处慢慢浮现。
  哈桑明白阿米尔的愿望,为了捍卫这个蓝风筝,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也想得到这个蓝风筝的坏小子阿塞夫和他的党羽侮辱,这是阿富汗男人最大的羞辱。这时,阿米尔就躲在旁边观看,孱弱的他没胆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愿跳出来让哈桑把那个蓝风筝让给阿塞夫。于是,哈桑就沦为了阿米尔的炮灰,他付出了鲜血、创伤和荣誉,而换取的只是阿米尔与爸爸亲近的愿望得以实现。当躲着看哈桑被阿塞夫凌辱时,阿米尔一时成了种族主义者,他先是觉得为了用蓝风筝赢取父亲的爱,牺牲哈桑是必须的,接下来,当心中出现一刹那的犹豫时,他对自我说他只是个哈扎拉人想着哈桑对自我忠诚,自我却背叛了他,阿米尔充满了负罪感。事后,阿米尔多么期望哈桑能责骂他,甚至能够打他一顿,而哈桑并没有这样做,还是像以前那样忠诚。越是这样阿米尔越觉得负罪感深重,为了减轻良心的折磨,他便疏远哈桑,最终设计陷害了哈桑,导致阿里不得不带着哈桑离开了阿米尔的家,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阿米尔的父亲亲在明白哈桑离开后嚎啕大哭,阿米尔一向不能理解这是为什么。
  之后,俄国侵占了阿富汗,战争使这个国家满目疮痍,不得已父亲带着阿米尔四处避难,最终到了美国,在那里阿米尔开始了新的生活,成了家,父亲因为癌症的折磨永远的离开了他们。
  但,正如一句话所说:生命在于折腾。一场命运的救赎再次开始。父亲去世后的某一天,阿米尔居然意外得知哈桑居然是自我同父异母的弟弟!回到阿富汗,哈桑已经死去,阿米尔找到他留下的孩子,往事一幕幕,他带着这个小侄儿,决定替哈桑承担做父亲的职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78

帖子

34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3
发表于 2021-6-28 09: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狼图腾》我近年来看过的很有触动的一本好书。作者姜戎是一名插队内蒙古边境额仑贝尔草原十一年的北京知青。为了这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史诗般的小说,作者从1971年至1996 年腹稿了二十五年,初稿于1997年,三易其稿后定稿于2003年。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煌煌五十万言,让我们在书中重新认识了草原狼,重新认识了草原,重新认识了我们的历史,重新认识了我们人类自己。[/code]
  书中几十个狼的故事有机连贯,一气呵成。情节曲折紧张,场面宏大而神奇。有大青马勇敢镇定地独闯狼阵,狼口脱险;有蒙古女人和九岁小孩与狼徒手搏斗,生擒恶狼;有蒙古猎人坐山观狼群设伏黄羊,渔翁得利;有石圈里的飞狼之谜,惊人推断;有狼群与军马惨烈的生死决斗,同归于尽;有白毛风和蚊虫的天灾人祸,生死存亡;有狗和草原狼的你死我活,不共戴天;有人与狼的殊死较量,相存相依;有作者千辛万苦喂大的小狼,狼性不改;以及小狼非凡的命运和悲壮的一生……。最后作者道出了对小狼的忏悔,对蒙古老人的忏悔,对草原的忏悔。震撼了我们现在已经不会轻意感动的灵魂,让我们在读过之后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无尽地思索。
  狼在我的记忆中是凶猛残暴的肉食动物,狼外婆的故事伴随了我们的幼年时代。我们汉语的词汇中关于狼的词语,全是对狼的抵毁和贬低:狼子野心、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狈不堪、鬼哭狼嚎、狼狈为奸……。看来我们的无知和应试教育让我们对蒙古人崇拜的狼从小就存在着太多的误解和偏见。
  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群的中的友爱亲情无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狼在捕食时表现的确极为凶残,但狼只有在饥饿时才捕食,只有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会攻击牲畜和人。这比饱暖思淫欲,物欲横流贪得无厌的人不知要高尚多少倍了。狼天性怕火、怕光、怕人,唯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
  狼的狡黠与智慧,使它具有天生的军事才能。狼顽强不屈的性格,狼的团队精神和家族责任感,使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三十六计中除了美人计外,说不定其余的三十五计都是人跟狼学的。中华民族就是缺少一点点的狼性,当年几个日本鬼子就能扫荡一个县城,赶着几千名老百姓满山跑。有了狼性的民族才不会有羊性的百姓,有了狼性的民族才会有千千万万个黄继光,才会有千千万万个董存瑞。
狼是脆弱的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狼群消失了,多米诺骨牌就要倒塌,与狼为敌的草原狗也会从此衰败。草原上的老鼠成灾,草场会迅速退化,马也变得懒散起来。草原沙漠化了,风吹草低见牛羊就只能变成一种回忆,而牧民也只能从定居放牧改为圈养牛羊。看那一年比一年凶猛的沙尘暴吧,生态已开始失去了平衡。生物的多样性已经被打破,打来打去,打尽了“豺狼”最后遭殃的还不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本书留给我的是深深地震撼和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9

帖子

22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2
发表于 2021-6-28 11: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的遗憾都是成全
       很喜欢这个题目和书中的标题。现在的我喜欢上了林清玄的散文集,也许是因为他的文章里面糅合了佛家的精神所在。读他的文章总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宽容。
  人在世上活着,总觉得自己自在就好。然而有很多的东西我们总是没有想清楚或者说没有明白到。在《所有的遗憾都是成全》这本书中,我更多的看到是自立、反省。
  我是一个老师,但是是一个刚走上讲台的新老师。在过去的半年中,我在各种的埋怨和繁忙中度过,我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总是在下班后回到办公室再忙碌一会儿,但是我却不是最出色,做得最好的那个人。在忙忙碌碌中,我走过了2021的上半年,有些事情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弄不明白,也感到迷茫。
  然后我尝试找回自己的兴趣爱好,尝试晚上放下手机,看一看书。一直到现在才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在读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我失去的东西:自立和反省!
  作为一名教师反省的能力是必要的,在这个能力中我们可以看到之前的工作做得如何,哪里存在不足,班级的管理是怎样的。在阅读中我明白很多,得到很多。失去思考能力的人是不会成长的。曾经我陷在放任自我的沼泽中,现在我想逆水行舟,做到对得起自己!
  我想林清玄的这一段话是可以激励更多的女人“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在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0

帖子

22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9
发表于 2021-6-28 12: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蓝色的彼岸》读后感

      《天蓝色的彼岸》是一部感人至深,触动灵魂的人性寓言,一次温暖的关于死亡和生命的启蒙。这本书单纯,清新,温暖的文字,教会人们学会关爱,珍惜生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最美好的情感,呈送给人们最真切的感动和最伟大的爱,在不可抵挡的人性光辉中感悟生命和死亡。
      《天蓝色的彼岸》主要讲了哈里是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因为一场车祸,他来到了天堂,他在天堂里过得很幸福,但他还是舍不得自己的家人,他的老师同学,他还想和他们告别,还想表达自己的心声,而且他也想完成自己生前没完成的事,人人都觉得,走完人生的旅途,尘世的事情就一了百了了,死后不是长眠地下永得安息,就是进入天堂省心享福。其实不是那么一回事,至少对小孩来说满不是那么一回事,回到人间的哈里看到同学对他的纪念看到家人对他去世的崩溃,哈里感受到不安他要和朋友和家人一次满意的告别,把之前的仇恨忘记送给他们祝福,作者以孩子的口吻诉说琐碎的生活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地鸡毛,但跟生死比起来一切微不足道,告诫我们珍爱生命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从《天蓝色的彼岸》中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生老病死是注定的,也是永远躲不掉的,一生的长与短也仅仅是生与死那么近在咫尺的距离而已,虽然有的时候生死也只是命运轮盘随即决定,我们无从选择,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不可以认命或放弃,我们要健康,勇敢的活下去,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还有了许多新的看法,我知道了死亡并不是一个终点,他不过是另一个生活新的开始。人生中生老病死是已经注定的,也是必然的每个人都会经历,你无法改变它,他也无法改变,我们既然不能改变它,就应该好好地珍惜它,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生命的珍贵与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不可以轻易放弃生命,生命得来不易,人生只有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13:18 , Processed in 0.08189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