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郭振洲

2022上半年机场北郡教师专业阅读

  [复制链接]

17

主题

91

帖子

36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1
发表于 2022-6-14 21: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孔子传》有感
本书我是从去年开始看的,由于工作和各种其他的原因,断断续续地,直到这学期才看完。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这是一本给普通读者看的《孔子传》”,我深受感染,尤其看到最后的部分,不觉泪目。这本书我看得很轻松,也很沉重。轻松的是,这本书写得很简明朴实,沉重的是,这些简洁朴实的语言背后蕴含着博大的儒家文化之根、中国文化之源。在阅读中勾勾画画,也收获了一点体会。
“大学”不是指那些专门的教育机构,不是指那些专门的教育实体,它是指一种学问。这种学间的目的,简言之,就是“学大”,学着让人大起来。如果没有学着让自己大起来,那就是小人;如果学着让自己大起来了,那就是大人,就是君子。简单地说,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就是君子之学。它不是培养人的专业技能,甚至也不是灌输一些静态知识,它立足于培养人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力,让人学会对世界上纷纭复杂的事物做判断,同时培养人的高贵品性和气质,养成人的大眼光、大境界、大胸襟、大志向;不是为了就业,而是为了成人;不是为了一己谋生,而是要为天下人谋生,谋天下太平,争人类福祉! 可见,“大学”的内涵,至少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对于技术的学习,而是提高德行,是养成人格,然后改造社会,这才是大学的最根本含义。
人的一辈子就是学习的一辈子。这学习不只是书本上的学习,还是对事的学习,对人的学习,对人生经历的学习。此前我看过一本讲左宗棠的传记,他在任官期间,虽然事物繁忙,却仍然能撰写了一系列的文章著作。这些文章著作并非是为了写而写,而是在工作中做的调查研究,总结而成。它们的意义并非是形式上的,而是能用于实际的,从实践中得来的。当然,除了左宗棠,我们纵观中国历史,多少人终生为官,也终生笔耕不辍。他们有些是基于实践学习研究,进而著书立说。有些是对于人生经历、国家兴衰的感悟深思熟虑,进而著书立说。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一个学字贯穿始终,我虽然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同样和所有人一样拥有在这个世界生活的机会和经历,有机会为什么不去积极学习?不去认真领悟这个短暂的人生?不去总结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去思索家、国、世界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63

帖子

43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34
发表于 2022-6-15 09: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利用工作之余,我认真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该书写了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
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任务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培养他们具备建设四化的才干,追求真理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持久的习惯和先人后己的情操。于漪老师认为,这种塑造学生灵魂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不仅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且必须坚持“目中有学生”的唯人是教的原则。“目中有学生”,看似容易,做则困难,教师在处理手中的书和台下的人-与学生的关系时常常错位,不是将人放在首位,而是
将书放在第一。于漪老师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时曾说:自己初作教师时,眼睛只盯着教科书,以为钻研了教材,写好了教案,把课文讲出点名堂来,就算完成了任务。后来,她逐步认识到:教学、教学,“教”要在“学生”身上起作用,培育“人”才是教育、教学的大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服从于这个大目标,为实现这个大目标服务。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犹如导演一般。导演的胸中时时有观众,目的在于引导观众进入剧情,调动自己的感情,展开联想和想像,从而受到重陶感染。
    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
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干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60

帖子

2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96
发表于 2022-6-15 09: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孩子心里的教师————读《儿童心理学》有感
现代的父母因为社会发展迅速,所以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会感到有点不知所措。传统的育儿方法能否帮助面向未来的孩子适应AT时代的持挑战呢?竞争激烈的升学情况会否对孩子成长有坏的影响呢?这些都是家长和教师最关心的问题。
为了孩子的未来,当父母的应该尽量争取进修的机会。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家长更有信心地培养儿女。乌莎-戈斯瓦教授的研究是重要的育儿参考资料,从幼儿到青春期。
通过这次读书,让我想到了我现在教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个体,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巨大的差异。而一些所谓的让我们感到头痛的孩子,我现在也能上升到科学的理论的层面来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现在的一切的不良后果,都不是一一朝一夕他们自身愿意形成的,他们都是经历了无数的,长期的多方面的影响才铸就了今天的他们。所以要想帮助这些孩子,我们不能一味的批评教育,让他们改正他们所谓的缺点,而是要真正的索根求源,找到题目的真正的症结所在,再试着慢慢帮助他们克服那一系列的题目。教育的道路固然漫长而艰苦,但我更加坚定而且明确了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50

帖子

17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7
发表于 2022-6-15 09: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也给处于教育前线上的我们指引了方向。

  一、心存博爱,永不言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0

帖子

34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7
发表于 2022-6-15 10: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座理想的儿童乐园
                                        ——《夏山学校》读书随笔
    世界上真有“上课完全自由,孩子们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他们可以一年到头不上课……”这样的学校么?《夏山学校》这本书会让你颠覆对学校固有的认知。这本书是由夏山学校的创办者尼尔编写的,里面完全地呈现了一个以孩子的自由发展为宗旨的儿童乐园。学⽣的学习主要不再是以往的传授式,⽽是以学⽣内在动⼒为主,不强迫学⽣学习,⽽是要让学⽣幸福的成长,快乐的学习。
    “乐园一样的学校”,是夏⼭学校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也是夏山学校的一大特色。学生在这立享受自由、无拘无束,上课、生活都有着无限自由。开始,我很好奇,也很纳闷,学生不上课,也可以选择随时去读书,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去上,那学校是什么样的呢?我想象着……后来发现,学生都以夏山学校为荣,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对夏山学校印象深刻的第二点是学生年纪跨度很大,小的7岁,大的17岁,来自五湖四海,但同学之间和睦相处,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爱,因为爱可以创造奇迹,爱传递着温暖、感动和自强不息。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自信、独立、勤奋,取得了成功。
    在书里,除了感觉到夏山学校的学生很自由之外,还有就是学生们不自私,每个人都健康快乐。正如尼尔说的,夏山学校成立四十多年来未发生过疾病,是夏山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读着《夏山学校》,我的思想也随着不断翻腾着,很多教育中的问题让我们思索和反思,它像一个新生 婴儿样,慢慢的在我们体内生长,长成一个新的“夏山学校”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2

帖子

24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8
发表于 2022-6-15 10: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最近在网上有幸拜读了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部作品,一个普通的最基层的教师,意然获得了总统颁发的“国家艺术奖音”,感动了整个美国社会,我充满了好奇。因此我用心的品读着《第56号教室的奇迹》,自己的内心不时的被感动、共鸣充斥着。雷夫的教育历程和教育信念是那样熟悉而新颖;雷夫的教育观点和信念是那样独特与执着,他的成长经历,对于我们每一个教师都非常有借鉴意义。他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和班级管理形式,值得我们实践和探讨,它就像一面镜子,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教育实践生活中,在什么地方做的不对,哪里需要改进,哪里可以做得更好。读的过程中,我发现雷夫老师对孩子的爱,在书中随处见,充分体现了“爱是教育的根本”,没有爱,便没有教育。雷夫。艾斯奎斯在自序中写着:“像所有真正的老师一样,我经常失败。我睡眠不足,我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着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当一个老师,真的会很痛苦。”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十分好奇。因为他已经是个非常优秀的教师了,身上已经被照上了许多美丽的光环,但他依然能把自己心底里的话真实地表达出来,这让我既好奇又崇拜,一下子我的内心就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愿望有一种很想要去阅读它的心理需求,是因为我从这本来自大洋彼岸的、以前从未知晓的教师的书中,竟然读到那么多熟悉的东西。一直以为,中美两国的教育差异巨大,以为我们在教育中的种,种现实问题人家不存在,甚至以为人家的教育价借观、思维方式都和我们不一样。这本书却让我第一次知道,那个教师在校园中遇到的种种和我遇到过的差不多,那个教师在教学和学生相处中产生的困惑,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正困扰着一些教师;而那个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价值观的剖析,其实都可以来我们这里进行一番验证;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也是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这真的是一本好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44

帖子

19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7
发表于 2022-6-15 15: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赵亚亚 于 2022-6-15 15:21 编辑

《致青年教师》读书笔记

      上学期教师例会有几位老师都分享了吴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师》,听了老师们的分享,感觉这本书中的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所以就去读了这本书。读了这本书之后,让我对现在作为一名老师的行为和心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下面和大家共享一下我读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这本书吴非老师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对我的触动很大。联想到现在许多老师没有把教育当成事业,对教学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把完成任务当成目标,工作就是为了挣份儿工资,于是呼,工作处于被动状态,领导推一推,他就动一动,教学没有激情,更没有幸福感,这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又会怎样呢?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吴非先生说的多好啊,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就要对得起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 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同时自己也因精彩课堂而新鲜着、幸福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具有示范性,在学生面前我们是他们的榜样,学生喜欢模仿。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 封闭的人所为,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巴尔蒙特的诗句曾言,“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如果每个老师都是一个小太阳,那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起码也是带着阳光的种子,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这样的明天,一定是灿烂而美好的。看了吴老师写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之后,我对教师以及教师的形象有了更新的理解,老师要像太阳一样,给予学生阳光。如果老师心中有阳光,就能够带给学生一点改变,一点积极向上,一点正能量。那么学生最起码可以在教室里感受到如同太阳般的温暖,这或许会对他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现代社会人才的选拔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成绩能力,更重要的是一个的人的人格、修养、涵养、为人处世、态度等等非智力水平,知识可以再学习,但是一个人的品格却是青少年时期养成的,如果一个老师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或多或少地给予学生一点正能量,在学生心里播种一颗有爱的种子,再加上一点点阳光,那么以后的日子里,哪怕风雨再大,哪怕学生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他都可以正面对待,因为心中有爱有阳光。
       书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点还有就是吴非老师运用大量事例说明了青年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产生困难的原因。年轻教师由于初入岗位,经验十分匮乏,对孩子们的认识处于空白阶段。这样往往容易使得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对学生的种种行为不理解。教师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缺乏耐心,说话方式不当,都可能形成隔膜,使学生畏惧老师,从而跌去很多学习机会。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主要责任在教师,不是学生做的不到位,而是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阶段,使用了错误的方法,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在实际的运用中事倍功半。而这也正成为困惑广大青年教师的一大难题。如果不能及时的改进,会对初入岗位的教师产生各种障碍。在教学不顺利的时候,教师们要能做点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否有问题?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些人的成长需要靠我们的耐心和勇气实现,如果能时时想到每一节课,每一次次谈话,都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关系到他的人格养成,关系到他个体生命的价值,我们可能会更加重视话语方式,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
      书中还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深意的道理,要当一名合格的老师需要注意学习的还有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81

帖子

4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0
发表于 2022-6-15 16: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璐 于 2022-6-15 16:21 编辑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是著教育家李镇西的作品,这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李镇西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让人不禁感动流泪。没有长篇幅的讲解,有的是充满真情实感的讲述。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了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有事怎样地爱着他,那深厚的师生情让我深深地感动着。
       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用小煤油炉煮上一个鸡蛋给汪斌送去。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在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后,宁玮情绪波动很大,李老师一直鼓励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电话联络,成为宁玮成功人生的最大动力。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李老师支持同学们给他捐款捐物。假期,李老师带着学生步行三十多里山路,来到伍建劳作的田头。齐声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泪水长流。李老师教育“后进生”万同转化的过程,更像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言语之中,是一种幸福的味道,温暖的师生关系,快乐的校园生活。“爱”,就是充满这本书的主旋律。当我在想“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呢?”“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李老师是这样告诉我们的,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爱学生就要走进他们,爱学生要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要把自己当作是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开心、快乐、忧伤、难过。现阶段,孩子们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间和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他们基本上没有步入社会,各方面都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拥有无限的潜能等待被激发、被发掘。小学时期的教育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对孩子影响终身的,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样,根基打好了,小树苗才能长得更健康。学生们一天当中在学校的时间占了大部分,因此和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相处的时间更是很长,在遇到事情时身边最亲近的人就是班主任老师,因此最需要老师对他们的爱,我们要懂得儿童时期孩子们的发展对生命的独特影响,要善于发掘孩子们的生命潜力。
      李老师的爱是真正的平等的爱、打字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深刻感受到的同时,也表达出了自己对李老师的爱。这让我想起了孩子们在我生日时送给我的画或者彩泥捏成的小制作,有画生日蛋糕的、有用彩泥捏小花的、有用彩泥捏粽子的、有用彩泥捏小蛋糕的。所有的付出在孩子们画的一个个小蛋糕、一句句老师生日快乐中都不觉得累,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孩子们究竟是如何知道记得我的生日的,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用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用我们的智慧、宽容和仁爱去拥抱他们,我相信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会有一颗希望的种子,大部分孩子的爱心会随着他的年龄一同增长。希望他们有更加坚强的意志、更加优良的品质去拥抱生活,拥抱社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142

帖子

8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18
发表于 2022-6-15 16: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芬 于 2022-6-15 16:31 编辑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很高兴,读到这本书。但因里面值得研究的知识太多,
不得不细嚼慢咽。真是一本值得老师认真学习的好书。
本书以教育哲学的思考介入当下学校教育,从如何激
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欲求这点着手,展开了对学校教育的
各个基本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学生、教师、教学、学校
和校长六个关键词的哲学解读,阐发学校教育理念,进而
展现好的学校教育的图景。
该书序中说,真正的教育乃是深入我们心灵的、长久
地留存在我们记忆中,并且催人向善的事物。我认为,真
正的教育应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因人
而异的教育,但在我们的班级制授课的教育体制下,又是
很难针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我们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
努力去解决这对矛盾。
给我体会最深是第二章节,使学生成为向学的生命。
幸福的根本在于拥有丰富的内心生活。理想的学生的基本
状态:
1、        开阔的视野。
2、充分的锻炼(培养个人的才能,发掘自我潜能,培
育个性,养成脚踏实地的作风。我觉得还可以添加:培养
意志力、在身体的运用当中了解自己、获得挥洒体力的甜
蜜感)
3、相互的激励。
始终在学习中,在活泼的成长的状态之中(涌动着的
活生生的精气神)。比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向学的
生命。
那作为老师,我们如何唤起学生的向学之心呢?我觉
得学校正是因为有了学生,学校变成了一所生动的学校,
让一堆房子变成了活生生的,富于朝气的教育空间。让学
生成为向学的生命,主要提出学校的教育不止是对学生进
行知识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生气勃勃,永远都处于
一种积极的生命状态。学校教育的好坏不止是看学习成绩
的好坏,更重要的是看培养出的孩子是否朝气蓬勃。如若
你让孩子学,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没有发自内心的自主
学习,那么孩子的学习也是疲惫的,老师的教也是徒劳

向学之心的唤起首先需要学生的自我肯定,积极的自
我认同,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调动自我潜能朝向学习。
话又说回来,我们还是要用赏识的办法来教育学生,让学
生先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然后才能向学,乐学。学生
是活生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因此学生的向学之心还得需

要学生的个人兴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也要有向学之心,
自己先学习,不断的去学习,才能给学生更新鲜的知识,
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

其次作为老师还要在课堂上不断的摸索,仔细的备课,
认真的上好每一节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引导他们
找到学习的门径,让学生对这节课发自内心的想听,体验
学习的快乐,同时也收获学习的成功。当学生告诉我学习
的状态越来越好,能享受学习,并投入地学习,人也变得
越来越阳光,越来越自信,我意识到理想的教育状态可以
成为现实,我知道老师的教育观深深影响并改变了学生。
这就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成为引导学
生向学的这么一位教师,这样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
来也轻松。让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生
命、面对人生。成为向学的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78

帖子

34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3
发表于 2022-6-15 17: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传》心得体会
孔子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其言论和思想早就渗透进了中华民族两千年来的发展轨迹。我们的日常行为与思路,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都深深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尽管读过一些相关孔子的文字,也在思考着其中的道理,然而对孔子一生却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甚至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零碎的精彩语句。机缘凑巧今年正好买会一本《孔子传》。
拿到鲍鹏山先生所著的《孔子传》我就很喜欢这本书,从装帧到内容都透着一股古意,硬壳刷漆,四角方正,封面上三个黑色的篆体字仿佛是一块儿从土里掘出来的远古的砖,流淌着浓烈的浪漫气息。文中作者所理解的孔子更加接近我心中的孔子,他虽为圣人,但依然有着我们凡人的烦恼。其中的某些观点也有突破性。对知识的考证也很细心。
鲍鹏山教授的《孔子传》,以时间顺序,按孔子自述一生的3三十八个字为纲,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为目条理清晰地阐述了孔子生平,从五十一岁出仕,五十五岁开始周游列国,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思想体系传承千年。这样的孔子,其一生就是一部坎坷史,一部传奇史。
鲍鹏山对孔子有深入的研究,也做了大量细节上的考据。他笔下的《孔子传》虽名为传,但不同于以往看过的传记类文学作品,说是关于孔子相关常识的考据,更恰当一些。从这本书的引文中可以看出,作者非常注重文史资料的“信”,以《论语》、《孔子家语》、《史记》等为范文,大量引文注解与前任著作有偏差或有补缀之处,也皆有详细标注。比如茔和墓的区别,茔是坟所在的区域,坟地;坟是棺木准确下埋处;古人不墓祭,因而有墓无坟,这样的细节太多了。我也第一次知道了这个知识。
我想鲍鹏山先生对孔子真正的理解在于,大多数人认为孔子是道德说教,以为孔子提倡道德万能,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鲍鹏山先生在书中认为,孔子并不是一个绝对道德主义者,在很多时候,孔子更加重视制度性,比起缺乏约束的道德,制度性的优势在于它能够保障人的利益。相对于道德而言,人类更加容易被利益所驱使,在不损害任何人的利益下,良好的制度远比空谈道德有效。
《孔子传》让我看到了圣贤的思想行为如何影响了他的时代,和如何给后世人以为政、为人、做事、做人以及各种各样的指引,更加让我看到了圣贤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生之无限困窘和悲壮的现实。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导师,孔子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教育者,众多的弟子,他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即营造出一种轻松自如的交谈氛围,与弟子进行“零距离”地平等交谈。他不以权威自居,不摆专家架子,没有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师道尊严。在这个交谈氛围中,弟子可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这种自由、平等和轻松的交谈,是在当今教育活动中应该最提倡的,也是教育发展很必须的。
人的智慧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活中日积月累和感悟的。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智慧是如何逐步达到这种高度的,虽然我们不必像历史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般去追捧孔子,也不必像历史上某些时刻特意去贬低孔子,但孔子的一生绝对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好好研究一下,其思想依然有无与伦比的闪光之处。我想,作者在此书中选取的言论和故事,尤其适合当代人的学习与反思,也是让大家认识一个真实又合乎情理的孔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12:31 , Processed in 0.0797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