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梁蓓 于 2025-6-26 14:56 编辑
《鲁滨逊漂流记》和《格列佛游记》整本书对比阅读
教学设计
本次教学设计围绕《鲁滨逊漂流记》与《格列佛游记》整本书对比阅读展开,以学生为主体,设定文本分析、自主探究等多元目标。通过前置阅读、资料准备做铺垫,以学生自主设题、分组研讨为主,搭配过程与成果双重评价,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与思维活力 。
一、课程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深入理解《鲁滨逊漂流记》和《格列佛游记》的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培养文本分析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共同设计研究话题、研讨交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二、课程准备
提前要求学生自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和《格列佛游记》,做好阅读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疑问和感兴趣的内容。
教师准备相关的拓展资料,包括书籍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文学评论等,制作成资料包,供学生在研讨时参考。
准备课堂讨论所需的便利贴、大白纸、马克笔等工具,用于学生记录想法和展示成果。
三、课程流程
(一)导入环节(5 分钟)
教师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鲁滨逊在荒岛上眺望大海,另一张是格列佛躺在小人国的土地上被小人捆绑。提问学生:“看到这两张图片,你们能联想到什么故事?这两个故事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通过简短的交流,引发学生对两本书对比阅读的兴趣,自然导入本节课主题。
(二)学生自主设计研究话题(15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两本书的内容,从主题、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思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4 - 6 人一组),讨论自己感兴趣的对比点,共同设计研究话题。例如:
鲁滨逊和格列佛的人物性格有哪些异同?他们的性格对其冒险经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鲁滨逊漂流记》和《格列佛游记》都描述了主人公在陌生环境中的生活,这两个陌生环境的构建有何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两本书在叙事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对读者的阅读体验有什么影响?
从两本书中看 18 世纪英国社会的不同侧面,作者分别通过哪些情节和描写来体现?
每个小组将设计好的研究话题写在便利贴上,贴到教室前方的大白纸上。
(三)话题筛选与分组研讨(20 分钟)
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共同浏览所有研究话题,对重复或相似的话题进行合并。
采用投票的方式,选出 3 - 4 个大家最感兴趣的研究话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重新选择小组,围绕选定的研究话题展开深入研讨。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之前准备好的资料包,供学生查阅参考。研讨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大白纸和马克笔,将讨论的思路、观点和结论进行梳理和记录。教师在教室里巡回观察,适时给予指导和建议,但不主导讨论方向。
(四)小组展示与全班交流(20 分钟)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小组的研讨成果。展示形式可以是口头讲解、图文演示等,时间控制在 5 分钟左右。
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在展示结束后进行提问、补充和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从观点的准确性、论据的充分性、分析的逻辑性等方面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思维的碰撞。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和交流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和创新之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与拓展(10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两本书的对比阅读进行总结,强调对比阅读在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拓展任务: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对比点,撰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对比分析文章;或者以两本书为灵感,创作一个新的冒险故事,融入自己对社会、人性等方面的思考。
四、课程评价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话题设计、展示交流等环节中的参与度、表现和贡献,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思维能力。
成果性评价:对学生的课后拓展任务进行评价,从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或者创作故事的创意、情节、主题等方面,评估学生对两本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以上课程设计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和思维碰撞。你对课程环节、时间安排等方面有其他想法,或有修改需求,欢迎随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