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岩 于 2021-6-28 17:02 编辑
《煤气灯效应:如何认清并摆脱别人对你生活的隐性控制》读后感 这个效应的得名来源于希契科克的一部电影《煤气灯下》,一个叫宝拉的女孩子,因为继承了亲戚一大笔遗产,让另外一个心术不正的人知道了,在他强烈且花样百出的追求下,两个人结婚了。结婚之后,男人就通过各种不同场合下的心理暗示,让宝拉产生自己“出现幻觉”的错误认知,最后差点疯掉。原来,这个男人为了得到宝拉继承的遗产,故意使出这样的诡计,想要使宝拉最终可以疯掉,自己继承遗产。最终,男人的诡计被识破,宝拉被人从精神病院中解救了出来。 在这个电影中有一个细节:男人故意把一盏煤气灯的灯光,人为的忽明忽暗的控制,当宝拉说自己看到那盏煤气灯不停的闪烁时,男人坚定的说,那是她的幻觉。 这部电影中,男人始终“以爱之名”洗脑宝拉,并使宝拉以为自己出现了精神问题,心理学家根据这部电影,就将生活中那些“慢性的心理暗示,使正常的认知被毁坏、扭曲”的行为,称之为“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来自由两人构成的一种关系:一方是煤气灯操纵者,需要扮演凡事都正确的角色,以此保持自我和握有实权的感觉。另一方是被操纵者,总让煤气灯操纵者来定义其现实世界,把对方过度理想化,总期许得到对方的认可。 对其识别和摆脱的困难在于它触发了我们内心无比恐惧的诱因——被遗弃以及我们内心深切的被理解、被赏识和被爱的需求。 在平常的生活中,小孩子最容易成为“煤气灯效应”的对象。由于孩子没有辨别能力,并且生活中的权威就是自己的父母,因此,很容易因为父母的“以爱之名”出现的不断洗脑的错误行为,导致自己成为受害者。 虽然父母都有疼爱孩子的自然天性,可是,一些父母因为自己本身生长环境的性格缺陷和自己错误的教育观念,总是以非常消极的态度去否定孩子的行为,正是家长经常随口说出的话,导致孩子被简单、粗暴的教育模式对待。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事实,可能我们随口说出的一句怪罪的话很轻松,但是孩子却很难辨别真伪,可能会信以为真。 教师和家长可以以更好地方式帮助孩子脱离“煤气灯效应”,比如: 1、尽量不用否定的语气和孩子讲话;更不要给孩子传达“你不行,你的认知是错误的”等负面信息; 2、尽量鼓励孩子独自发现真理,以肯定和积极的态度让孩子保持自信,避免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情愫。 其次,教师要让孩子多多建立交际圈。善于和多个思想的人接触的孩子,更不容易被别人洗脑和控制,孩子不过分的依赖某一个权威,才能真正的得到思想的解放。 比如,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多参加一些知识普及型的讲座,也可以带着孩子多参加一些读书会,多一些交流和思考,让孩子在自己的思想碰撞中,思索这个世界的真相。 总之,“煤气灯效应”尤其会对孩子造成精神上的伤害,使孩子产生自卑的性格,但是,当教师引导孩子多独立思考,并且多多与人交流,还能够尊重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可以有自己的见解、思考,并且多多参加一些读书活动,就能摆脱“煤气灯效应”的阴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