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郭振洲

2022上半年机场北郡教师专业阅读

  [复制链接]

4

主题

57

帖子

30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4
发表于 2022-6-16 08: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读了于永正老师这本书,此书总共十个章节,第四章的童心未眠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想做一个好老师,就要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于永正老师认为,一个童心未眠的教师,是一个具有好奇心。孩子气的老师,是理解和宽容的学生的老师,使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的老师。老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一个真正了解学生的老师,怎能不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因为我一直教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经常视课堂纪律如无物,这是低年级学生刚入校们的特性,也是孩子们童心未眠标志,想要成为一个被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我们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用孩子的心去理解孩子的做法,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进行对话。我们在教育孩子中,最忌讳说教性质的语言。说教就意味着你是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来俯视孩子。当孩子犯错时,最好的方式是心平气和的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如此行事的原因。只有了解了事情的真实原因,我们才好制定恰当的解决方案。最忌讳教师一上来就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指责。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同时还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每个孩子都贪玩,我们不应该要求他们像大人一样做到严谨、刻苦等等,否则,还需要老师干嘛?
适时的激励很重要
每个人都需要被肯定。无论前方的道路有多么崎岖,有了别人的肯定和激励,相信你也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动力。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吝啬自己的激励,不管是物质,还是语言。于永正老师由于小时候感受过激励的巨大作用,因此,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他常常也激励自己的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2

帖子

15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5
发表于 2022-6-16 12: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部分跟帖是我最后写的一部分。其实生活中我更喜欢读一些科普知识类、工具效率类、疗愈心理类的书籍,专业阅读比较难进行,但最近我发现了一本好书——《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发现它是因为和问题学生+问题家长沟通困扰我很久,偶然看到了这本书中“如何和问题生家长打交道?”“问题生教育,怎么叫成功?”,于是,一口气读下来发现真的十分实用。书还在读,现就已经读过的部分摘一两点心得分享。
    先是问题生教育,这本书非常现实地写道:“帮轻度问题生和中度问题生变成一般学生,使他们能随上大溜,以后出现问题用常规教育手段基本能解决,这就是了不起的成功了。……重度问题生,只要经过教师的努力,把他基本稳住了,该学生对集体没有产生多大破坏作用,就是了不起的成功了。要把重度问题生变成非问题生,专家也未必有把握,不能这样要求教师。”而对于问题家长,作者提出教师要抱着医生面对病人的态度,要抱着同情的心态去面对,因为每个问题生身后都有失败的家庭教育做背景,而家长对此负主要责任,并且教师是铁路警察,只管一段,而家长却永远是孩子的父母,教师烦恼一阵子、家长是烦恼一辈子。当然也不是对家长一味退让,对于不讲道理的家长,也要适当抗争,但要注意不要硬顶,可以以退为进,给家长充分的空间去发泄和倾诉,同时也要抓住孩子的问题提醒家长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孩子的问题。
    还有一点关于课堂严重小说小动,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所以不可能完全杜绝,如何把握控制的度、针对不同的行为如何采取干预措施才是教师应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找准原因、对症下药。比如对于因为“表现欲”而小说小动的学生,可以找到他们表现的目的,给予回应或者创造机会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这样的方式属于释放他们的表现欲,这样他们就不必用小说小动这种低级方式来表现自己,这属于“疏”;另外一种就是“堵”,对于有的学生,“不理睬”效果更好,他自讨没趣了就会收敛。
    还有很多种类的问题,这本书都给出了很实际有效的解决方法,我自己还在继续学习,也推荐给正在阅读这个分享的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71

帖子

27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7
发表于 2022-6-16 13: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是弗洛姆对成熟的爱的表达,第一次读《爱的艺术》这本书,是我在二十多岁大学刚刚毕业的时候,如作者在书前言中所说,我确实是期望从这本书中得到爱的艺术的秘诀,从而可以轻松地去爱和获得爱,但虽没获得秘诀,我看完这本书,却被弗洛姆真诚的说理所折服,我很庆幸在年轻的时候就知道爱的艺术是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培养爱的能力,做一个可以爱和值得被爱的人。时间又过去二十多年,经历岁月的风霜磨砺,现在重读这本书,我有了更多的感受,这本薄薄的小书,里面满满金句,我在读后感中提到的,难免挂一漏万,只是期望朋友们看完这篇读后感能有兴趣去读原书。
弗洛姆书中提到,人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最大的需要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超越个人的天地,实现人类的大同。他从人类历史和生活经验出发,历数了人的诸多努力:信仰崇拜、结社、奢侈享受、战争、狂热工作甚至是吸毒等,他认为以上活动并不能真正地摆脱孤独,他认为在人的活动中,即使是创造性的劳动,如艺术家和手工业者的劳动可以使人与他周围世界达成统一,但这也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统一。他说,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是人内心最强烈的追求,这是人类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一股把人类、部落、家庭和社会集合在一起的力量,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从这里出发,弗洛姆论述他的理论,他认为爱是:给予、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
他说,马克思极其优美地表达了给予的含义:如果以人是人与人、人与世界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心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促进和鼓舞他人的人。你同人与自然的每一种关系必须是你真正个人生活的一种特定的、符合你的意志对象的表现。如果你在爱别人,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情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弗洛姆认为,“给”不是自我牺牲,能够给予的人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通过“给”,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他与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也阐述,除了给予,还有关心、尊重、责任心和认识对方,都是构成一份美好的爱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弗洛姆分述了博爱、母爱、父爱、性爱、自爱和神爱的特点,对母爱的描述尤其精彩,我想当年我对这一描述还记得清楚——母爱是无条件的、毫无保留的肯定,一方面关心幼儿并对其成长负有责任,另一方面要使孩子热爱生活。有了这些爱的理论,最后弗洛姆提出了爱的实践方式:有纪律、集中(专注)、清醒地面对自己,耐心、对掌握爱的艺术有极大的兴趣。
需要指出的是,弗洛姆并不仅仅是一个爱的艺术的理论家同时他也是一个爱的艺术的践行者。据曾经担任他助手多年的莱内.芬克的回忆,弗洛姆目光充满温暖,与人谈话直接、亲近又睿智,一语中的。与妻子阿尼斯结婚后不久,她得乳腺癌开刀,他们共同生活了27年,陪伴在妻子身边,甚至影响到了他的学术研究也无怨无悔。而且,弗洛姆对人类的大爱精神让他始终关注那时候越来越尖锐的冷战,他积极地活动,成为缓和紧张局势的美国代言人。《爱的艺术》 ,我喜爱这本对我的生活乃至生命有重要意义的书,最后仍以我喜欢的一首美国歌结尾吧:
Don't hold a grudge or a chip and here's why
切记傲慢与挑衅 只因为
Bitterness keeps you from flying
所有成功都涅槃于苦难
Always stay humble and kind
要时刻保持谦虚和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6

帖子

19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1
发表于 2022-6-16 14: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赵淳汐 于 2022-6-17 08:20 编辑

                                                               读《孔子传》有感

     《孔子传》以完整的传记形式讲述了孔子从青壮年时期到七十多岁去世的事,包含遵循母训、立志学礼、兴办私学、周游列国,到政途失意、潜心授徒、著作春秋等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孔子传》 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 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81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发表于 2022-6-16 15: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记得初登讲台时学校领导就建议我们年轻教师看一看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那时的自己不够踏实,只是匆匆翻阅,并无深入思考与践行。后来的工作培训学习中很多优秀的教师和教育家都多次提到大教育家苏霍姆利斯基,并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十分推崇,因此,我重新把目光放在了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上。
      苏霍姆林斯基的大名相信教育界的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的教育理念更是一直被各国学习效仿。这本书在1981年就以问世中国,书中提到的教育思想具有“普适性”、“先进性”、“丰富性”,是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是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的,因此,这本书也不断出版发行,长盛不衰。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提高业务水平,从而对教育有一番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此外,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学习。
       这世上除了父母,老师是孩子最大的转机。老师的坚持和爱可以像黑暗里的白月光点亮了学生也照亮着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提醒我对每个孩子不要有分别心、不要评判、不要贴标签,用心的去理解共情每个孩子,信任尊重他们,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我很喜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的一段话:“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我想触动内心柔软的力量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吧,用生命影响生命,让这份柔软着陆应该就是成功的自我教育吧!这也才是教育真正的本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6

帖子

20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4
发表于 2022-6-16 16: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学期通过阅读《去情绪化管教》这本书,让我有机会更加深入思考自己的管教学生的方式,更好地正视和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关注了孩子的情绪与需求。
读这本书,我懂得了管教、坚持这两个原则:情感连接和理性引导。
具体实践步骤:
第一、保持冷静,迅速思考:为什么孩子会这样?我希望教会她什么?我应该怎么教才最好?
第二、接纳情绪,表达认同:蹲下来看着孩子,给予温柔的身体抚触,表示“老师知道你不开心,老师会陪着你。”
第三、叙述事实,避免说教。引起共情,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事情,也不会高兴。”
第四、理性分析,积极引导:
如果孩子情绪稳定了,可以开始理性引导。
1、重述事件,帮助孩子理解行为情绪。“刚刚发生了(引发她闹情绪的事件),你不高兴,你做出了(孩子的行为描述)。”
2、引发思考,帮助孩子建立同理心。“你这样做,想达成什么结果?达成了吗?没有达成,那结果是什么?(保持平缓的语气,千万不可咄咄逼人。)
3、提出策略,帮助孩子养成决策力。“一定有更好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你觉得呢?你有什么想法吗?(引导和帮助孩子提出策略。)我认为你的想法很好,这样可以(说说好的点在哪儿),就这样做吧。”
4、追踪效果,积极肯定。及时关注孩子的积极变化,肯定她的进步,表扬她的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2

帖子

29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9
发表于 2022-6-16 17: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作者是尼尔•波兹曼他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为童年的消逝提供一个解释这种现象和以发生的理论。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的深刻见解,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颇具创意的论题: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冲击下,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导致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在逐渐退化,童年在提前消逝。“儿童之所以好奇,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将要知道的东西,成人之所以权威,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如今电视、电脑日益繁盛,特别是电脑,成了孩子们的"玩具"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电子媒体迅速、肆无忌惮地在孩子面前展示成人世界的内容,海量的"怪力乱神"信息冲击着孩子的头脑,导致孩子的好奇心渐渐消失,成人的权威和光环在孩子眼中也失去了大部分,孩子的好奇被愤世嫉俗代替,然后演变为漠不关心,“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的时候,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
童年是生命蓬勃生长的时期,而大自然为它提供了充满同样蓬勃生长的生命环境,在这里,儿童能找到许多同伴,能与树、草、家畜、昆虫谈话、游戏。然而,今天的孩子真是可怜。一方面他们从小远离自然,在他们的生活环境里,自然最多只剩下一点碎片。另一方面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也是非自然的,从小就被电视、电脑、游戏、教辅之类的产品包围,天性中的自然也遭到了封杀,童年正在逐渐消。
让儿童自由游戏,亲近自然吧!大人们不要再急功近利,请学会等待,努力保护孩子充满好奇、幻想、纯洁、烂漫的童年净土,让孩子自己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45

帖子

21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3
发表于 2022-6-16 18: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山学校》——让孩子自由地成为自己
上课完全自由,孩子们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一年到头他们都可以不上课。学校里没有考试,爬树和搭个小窝的重要性不亚于分数。这世界上有这样的一所学校,你会让孩子去吗?相信很多作为家长的老师给出了不确定的答案。但我觉得,如果我还小,作为一个孩子我会毫不犹豫的想去。
在今年的寒假里,我与《夏山学校》这本书相遇了。这本书是英国尼尔先生所写,尼尔先生既是这本书的作者,又是夏山学校的创始人。夏山学校位于英格兰东萨佛克郡里斯敦镇,看似普通中透露着不凡。太多的不可思议,不可想象,都在夏山真实、生动、活泼得展现了出来。
要说对这所学校的第一印象,那便是“自由”。学生在这里享受自由、无拘无束,上课、生活都有着无限自由。关于自由,夏山人说的最多的口号是“我们相信自由,而不是纵容”,在这里自由是有界限的,而界限的制定者是夏山的所有成员。在民主自治会上,大家一起讨论管理制度,也对破坏规则的人进行惩罚。这听上去平平无奇,因为在我们平时的班级管理中,也会制定很多的班级公约。那其中的不同就在于,夏山的班级公约老师也要参与其中,老师同样被班级公约所约束,这就让孩子感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而这种尊重和自由让孩子心中没有了怨气。有的时候我也会在我的班级中感到到孩子的怨气,尤其是在说“你看人家,你再看看你”这样的相关句式时,孩子往往都是哀怨的眼神。但回想小时候,我也是最不喜欢大人说这样的话。所以我们在要求孩子换位思考的时候,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给他们足够的尊重和自由。
关于自由,尼尔先生还说“我们的教育中有多少真的有价值,真正能让孩子表现他们自己。”在有的家庭中,孩子永远处于被动地位。每一个家庭中至少有一个长不大的成人,会自告奋勇地教小孩怎样玩他的电动火车;当摇篮里的婴儿想在地上爬来爬去探索世界时,一定会有人抱他起来放到椅子上。有谁会觉得,当我们教孩子怎样玩他的玩具时,我们便剥夺了他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发现的快乐和征服困难的快乐。生命和人生规划,对于孩子们来说可能是一个宏伟而遥远的命题,但对于这个命题,夏山学校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让孩子“自由地成为自己”
作为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塑造性格比传授知识更加重要。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可能有人会问“老师这个职业会消失吗”在我看来似乎“传道、受业、解惑”都可以智能解决,但孩子的心理发展,人格健康需要有血有肉的我们来守护。
在读这本书时,我被夏山学校强烈的人文精神所触动,Neil(第一任校长)身上有一种光辉,是对人性的接纳、理解和尊重,这种人文精神是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去寻找和坚持的,夏山学校是一个传奇,可能短期内没有办法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实现,但夏山学校中对于学生的爱与包容,对生命的尊重,值得我学习。
最后分享一些书中我喜欢的文字给大家:
1、在学校里,我从来没有特别宠爱的人。当然,我对某些人难免有偏爱,却尽量不表现出来。也许夏山的成功在于孩子觉得他们都被一视同仁,受到一样的看待和重视。我也怕校方对小孩太感情用事,我们太容易把鸭子看成天鹅,或者把一个会涂几笔的小孩看成未来的毕加索。
2、爱意味着对孩子的肯定,这对任何学校都是极为重要的。加入你惩罚或者责骂孩子,你便不可能和孩子走在一起。自由的孩子是不易受到别人影响的,因为他们没有恐惧,而无所畏惧是孩子得到的最棒的礼物。
3、尊重生命意味着欢乐、游戏、爱、有趣的工作、嗜好、笑声、音乐、舞蹈、为他人着想、以及信任人类。它们像是星星上的笑声,来自辽远的宇宙深处,也是生命本身最大的欢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8

帖子

26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4
发表于 2022-6-16 20: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皮亚杰《儿童心理学》有感
      为什么要读皮亚杰?我知道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因而,皮亚杰是我必须读懂读透的一门课程。起初我认真啃读了两大章,晦涩难懂,更何况没有整体感知,对于感知-运动阶段看的有点晕乏,对知觉部分看了有些脱节,不了解各小节间有什么关联。再加上之后的周末晚课程研讨课,因与其他两至三群共读时间重合,因此到第二章后我搁置了2个多月未研读。
      “心理学家大大感激皮亚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皮亚杰对儿童语言和思维的研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发展了探索儿童思维的实验方法,这些方法在今天已被广泛运用。他是第一位对儿童知觉和逻辑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此外,他为自己的课题注入了清新的具有非同寻常的丰富性和开拓性的方法。他并不一一列举儿童在推理方面的缺陷,而是把重点放在儿童的思维特点上,放在儿童具有的东西而不是儿童缺乏的东西上。通过这些积极的探索,他证明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质的方面而不是量的方面。”——节选自《思维与语言》。当然维果茨基大大的肯定皮亚杰所做的贡献,同时也对之严厉批评(后文会叙)。阅读上段时,我是震撼的,早在百年多前,皮亚杰都知道站在儿童视角,去发现儿童的已有经验,运用认知发生学而不是成人视角的“倾灌式教育”,现代教育甚至是我自身不自觉也会装扮成知识与真理的“上帝”,运用“机械操练和娴熟模仿”去刺激反应,甚至以“胡萝卜+大棒”去评价儿童,这恰恰是违背教育哲理的,无疑成人视角的教育最终不过是引发一场残酷的淘汰赛……而皮亚杰基于大量实验数据,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共性,这也方便我们了解并引导我们的教育工作。
      怎样阅读皮亚杰?建议您以浪漫-精确-综合无限循环展开研读。浪漫阶段,整体感知,与已有教学经验、相关儿童发展建联;精确阶段,则为共读研讨阶段,以局部分阶段来如切如磋的研读,把书读薄,内化观念;综合阶段,为下一次深刻领会做准备,也指引我们的教育工作。
      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生学”整体框架浪漫感知,从而精确部分细读,注:几何观念的生长发展四阶段(左三角)、代数观念的生长发展四阶段(右三角)参考《玩游戏、学数学》的“数学发生学”理论。而各阶段的儿童认知共性则需要更精确的如切如磋的读。
      皮亚杰是基于某个年龄段儿童来做的认知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来总结的认知共性。问题就来了,各个阶段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儿童是如何过渡的呢?如:感知运动阶段是如何过渡到表象型智慧阶段?如:儿童在3-6岁是拓扑式的几何观念,而7-12岁是如何过渡到前欧式几何阶段的呢?小学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点线面观念是怎样的?与初中生(形式运算阶段)的点线面观念一样吗?这些都是维果茨基对其的部分批评。而因维果茨基的英年早逝(38岁因肺病去世),其理论知识于多年后才被后人理解并传播。维果茨基对其的批评还有“教学与发展”、“思维与语言”等方面。皮亚杰主张“教学从属于发展”,只有儿童认知发展到了某个阶段,才能展开教学。而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引导发展”,并基于此引入“最近发展区”,假设儿童的已有经验为A,不进行任何学习的背景下;儿童在此基础上自主探索学习达到认知起点B;当儿童遇到认知冲突,无法协调时,老师(同学、家长等)展开教学对话,引导其认知发展到C,那么B到C即为“最近发展区”,也是我们的教学展开环节。而大多成人教育都忽视了A到B自主探索的环节,认为A既是最近发展区的起点,以应试教育为主,多造成机械式教育浪费。在此,皮亚杰主张的“教学从属于发展”其实是忽略了教育的使命与意义,教育就是为了发展学生啊!基于此,晚期的布鲁纳整合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观点,如果把“教学从属于发展”看做是A到B的过程,看做是课堂前测的过程,目的是把握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是科学教学的起点;而把“教学引导发展”看做是课堂对话环节,即B到C的过程,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这样就逻辑自洽了,也最贴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观念。这一切也是《玩游戏,学数学》的科学依据,我的所感所悟还很欠缺,还需要每一次的重温细读来引领认知建构与发展。
      基于“思维与语言”方面的对话,那就需要细读维果茨基著作。这段已有观点又遇问题,先待留。皮亚杰思维语言见于P65.(我的已有观念:皮亚杰认为语言是思维的产物,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目的与动作分离后,萌芽了最初的智慧,思维也随之产生。皮亚杰认为思维语言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产物。而维果茨基认为在婴幼儿初期,哭闹、嘤嘤学语等是前语言阶段;而吃奶、抓握等产生前思维阶段,语言与思维在最初是两条不相关的发展线路,而在感知-运动末期,2岁左右,思维与语言汇合,互相影响,彼此发展。思维与语言的发展线路是成”DNA”式螺旋交替发展。这让我联想到小侄女妞妞,在1岁半左右,她的思维与语言发展是很好的,远超于同龄小孩;然而有一周逐渐的妞妞越来越说不流畅话,饶舌严重,孩子甚至不敢叫爸爸妈妈,这也是认知冲突、思维的发展、生理的发展引起的语言障碍;索性在家人呵护下恢复正常。)之所以说是已有观点,因它与65页的皮亚杰观点还有冲突,我对这块琢磨不够,留作作业待完善。
      基于整本《儿童心理学》,我的现有认知到这里,然而仅是浪漫的过了一两遍,还需要精确细读。然现阶段的我,基于目前的领悟还得再吃透,如儿童视角就是我要修炼的,如“最近发展区”式的教学也是我需要不断前测、跟进儿童认知发展来领悟的。而就各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共性等也是我需精敲细磨领悟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仅以此句送给我要一生细读的书籍——《儿童心理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

帖子

36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3
发表于 2022-6-17 14: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卢梭的《爱弥儿》有感
   《爱弥儿》卢梭的著作之一,这是卢梭关于教育的论述的著作。书中作者通过一个虚拟的人物“爱弥儿”来表达作者对教育方方面面的看法。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好书。“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书中作者是爱弥儿的导师,爱弥儿出生在富贵家庭,但是他是孤儿,从小就用导师带。这样作者就可以充分的利用他自己的教育思想来培养爱弥儿。作者从爱弥儿的出生到以后的成家立业,其中每个阶段的指导和教育都是用他自己那套独特的教育方法,他强调根据自然的法则来培养教育儿童。
  他主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对儿童进行不同的教育和锻炼。他觉得应该根据儿童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教育应该是适应儿童自然发展的准则。让儿童在游戏中学到有用的东西,让儿童在劳动中了解劳动的光荣和神圣,他强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不是只凭书本。
 《爱弥儿》这本书里面详细的阐述了卢梭关于教育的看法,从婴儿到成年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分别举例说明。其中很多教育方法和教育原理对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有很深影响的,如,我们要不能溺爱儿童,让他们在受到小挫折小伤害之后,明白什么是幸福快乐;我们教给儿童的不是知识,而是教他们如何在需要时去获得知识;老师教学过程中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明白学习那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理解,最终掌握。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12:12 , Processed in 0.1639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