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郭振洲

2022上半年机场北郡教师专业阅读

  [复制链接]

4

主题

55

帖子

3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20
发表于 2022-6-20 15: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国坤 于 2022-6-20 15:24 编辑

     《准备》是一本讲述教育应该怎么做的书。正如它的副标题所说:我们必须让孩子做好准备,不能让运气或环境决定他们的未来。
     《准备》这本书的作者是黛安娜·塔文纳,她是美国新型教育理念的开拓者,是萨米特公立学校的联合创办者和首席执行官,二十年间开办了15所萨米特公立学校。萨米特中学从无到有,敞开了收学生,只要报名就收,不用测试。尤其是对那些走投无路的家庭和孩子,她全盘接收。令人惊讶的是几年之后,在这所充满奇迹的学校,所有的毕业生不仅都达到了大学的招生要求,录取率高达98%,而且这些学生十分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知道未来的目标,以及如何为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做好准备。因此萨米特学校被评为美国最优秀的高中,最具挑战性的高中,获得众多的奖项和荣誉。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被可汗学院的创始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萨尔曼·可汗、人大附中校长、清华附中校长等17位国内外教育专家合力推荐,本书还入选了比尔·盖茨的年度书单。这所只创办了十几年的学校,怎么能够在教育界引起这么大的轰动,被这么多教育家一致地推崇和重视?
      在书中,作者道出了这所学校的成功之处:萨米特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帮助每一个孩子准备好大学甚至工作以后的所需知识和工作方法,并且能够拥有掌握幸福的能力。塔文纳在萨米特中学创立了一套与“流水线教育”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项目式学习和自主学习。
      首先是项目式学习。塔文纳了解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没有课堂参与感,缺乏学习热情,听课效果差。于是她决定通过采用让学生做项目的学习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在项目式学习中,老师的任务是给学生设定项目,然后帮助他们完成任务。这些项目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种挑战,而且这个问题或者挑战必须与学生本人或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做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克服挑战。
       萨米特的项目式学习多种多样,比如有一个历史课题项目:我的行李箱,假如你现在要时空穿越,回到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去见林肯,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跟林肯汇报,请问你的行李箱里都要装什么东西,并且说出为什么。这个课题项目特别有想象空间。就好比我们要穿越到古代,没有电,没有火车,没有飞机,要回去办事,只能带一个行李箱,带什么东西能够帮助我们在那个时候活下来,完成工作,哪些是生活必需品。所以必须得了解当时历史发生了什么事,人们是如何生活的,穿什么、吃什么等等。这样一来就开拓了学生巨大的学习空间,他需要学很多东西,才能够解决这个行李箱的问题。
      在“亲爱的编辑”项目中,学生会通过亲身扮演作者和新闻媒体记者的角色,了解他们是如何利用逻辑和逻辑谬误去说服观众或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这让我想到了樊登老师讲述他在大学教传播学时的一个例子。从第一节上课他就告诉学生,整个班现在分成多个组,每个组注册一个公司,一家传媒公司,起好名字并要确定好目标;再比如当讲报纸那一章的时候,就让学生出报纸,当讲杂志那一章,让他们研究杂志的历史,出一本属于自己的杂志。老师讲的部分很少,都是学生讲。因为有项目导向,学生也觉得特别好玩,就好像自己在创业一样,去筹办一张报纸、一个杂志。所以到最后会发现,学生需要掌握的那些关于报纸和杂志的知识,他们都很好地掌握了,甚至比老师要求的还知道的多。因为学生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更出色,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项目学习。
      正如塔文纳自己说:这些课题项目并非临时植入的,它们是学生的日常作业,深入探讨、规划、调研、制作模型、写作和大量的批判性思考,取代了单纯的授课,学生和老师一同完成这些课题……项目式学习把教育的责任主体翻转过来,从老师的教学任务,变成学生自己的挑战。项目式学习让学生自行选择项目,学生更有参与感,也更有学习的热情。这种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方式,在实施初期受到了来自家长的重重阻碍。家长担心在这种模式下孩子的成绩会怎样?能不能通过考试?实践证明,萨米特高中的孩子参加美国标准化考试,他们的表现比其他高中的孩子要优秀得多。项目式学习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牢固,理解也更透彻。总之,项目式学习为学生在未来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做好准备。
       第二种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塔文纳认为,要想让一个孩子学会自主学习,最重要的三个关键词叫作:精通、自主和目标。总的来说就是要让一个孩子给自己定一个高的目标,并且这个目标要能够实现他对学问的精通,而且他是自主来掌握这些东西。
       自主学习者往往要具备以下五种特征:随机应变、寻求挑战、坚持不懈、直面挫折、适时求助。
       关于自主学习,塔文纳校长详细介绍了学校每天一小时的自主学习时间。这一个小时的时间,专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他们可以选择与同学或老师一起研究各种课题。制定目标、共享目标、执行目标、反思复盘。
最开始的一步,就是要把目标制定下来。萨米特的老师通常会问,你这一个小时的目标是什么。目标不是随意制定的。目标的制定,按照“SMART目标”原则。制定的目标要是具体的(Specific,S)、可衡量的(Measurable,M)、可执行的(Actionable,A)、实际的(Realistic,R)和有时间限制的(Timebound,T)目标。
      共享目标就是把每一个人的目标共享出来。老师们把一份记录所有学生的目标投影到白板墙上,这样每一个学生就可以看到其他人的目标了,一方面是相互监督,另外一个方面,大家会比较,会让目标更加实际。老师对于学生制定的目标,逐个指导,帮助调整。执行目标。学生或选择独立完成,或多人结组。每过十分钟,一名志愿计时员会提醒大家剩余时间,这样更容易掌控自己的进度。
      反思复盘。在结束的前几分钟,老师会让孩子们停下来,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老师们先会问,在整个过程中哪里做得好,为什么?学生们纷纷回忆刚才自己做的好的地方。当然老师也会问学生,哪里做得不好,为什么?学生则是要说出刚才执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所以在项目式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模式下,学生批判性思维、设定目标、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有效沟通、项目管理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这些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工具,一种能够保持终身学习的工具,一种能够为未来做好准备的工具。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孩子并不是在一瞬间长大成人的,老师和家长要帮助他们掌握必备技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他们才能真正适应社会。这才是教育的意义。
      最后想用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思的一句话结束此次的分享,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0

帖子

22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9
发表于 2022-6-20 15: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祁培峰 于 2022-6-20 15:37 编辑

《面向个体的教育》 读后感


    《面向个体的教育》是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贵先生近年来的教育随笔结集, 围绕学校管理展开简洁而系统地阐述了作者在学校管理中的探索实践和深入思考。在没有接触李希贵这个人之前我就已经听过他的“语录” 比如“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没有仓库的学校是一种理想它其实是想告诉人们学校里不应该有库存起来的资源”、 “跳出教育看教育需要擦亮我们的第三只眼睛”等等。这个学期里我从《面向个体的教育》里真真切切地领略了李希贵博大的教育思想并从中得到了不少的震撼和启发。
    李希贵是现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历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 ,同时也兼任国家督学、 中国教育学会理事等,但纵使头顶着这么多闪光的头衔,他仍然坚持自己朴素的教育观,并且不断探索师生关系,促使校园成为人人受益的乐园。
     李希贵校长坚持要为各类不同个性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要为老师们的教学创造更加宽松、和谐的氛围,将学校真正建设成一所属于孩子们的学校。 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应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应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孩子们的幸福感,很多孩子内心空虚,虽然拥有很多物质但是内心是缺乏关爱的,家长注重吃穿住行,很少关怀他们的心里需求,很多学生在家中长期得不到父母关注,到学校才寻求老师和其他孩子的关注,通过看书我觉得孩子心里的满足感比学会概念要重要,当然不能割裂开学习与幸福的关系,学生能从学习中寻找自己的价值,这是我们应该引导的。

我们要用一双慧眼发现每个个体独特点,发现他们擅长的方面,提供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学校就是
我们提供适宜的土壤、水份、气候、养料,帮助幼苗成长的地方,幼苗需要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也需要我们的教育情怀。 当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焕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最好的自我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让我们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视角来看我们的孩子,放大教育的的智慧和力量 以塑造孩子美好的人生为方向而奋斗。
     春秋时期孔夫子尊奉“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教育理想,在李希贵先生所著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描绘了一个属于我们教育人的理想国。李老师在书中说“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和爱好和不同的精彩人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对于“放手”这个词的理解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尊重并相信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和自主权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创造体验活动的乐趣教师要把握大的方向并给予指导。多读书心中有主多写笔下就生花。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阅读,他们有兴趣并且能够培养他们内在文化素养的书籍。这样他们能在广泛的知识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甚至是潜能,同时自己也会为定一个适合的理想为之努力,而不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催促中硬着头皮学下去。在学习上鼓励每位学生选择一种合适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我们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寻找和完善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出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很多喜欢表达的孩子都很期待小练习,他们认为是展示自己的机会。

    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当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中抬不起头且毫无进展,不妨减轻他们的学校任务,让孩子们喘口气,寻找自己的价值,这样他们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善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35

帖子

20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0
发表于 2022-6-20 17: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教师的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是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终其一生的心血之作,是公认洞悉教育本源和教师自我完善的教育必读经典。全书100条教育箴言,饱含对教育、教学的深度洞察,为教师理解学生、大众理解教育传承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点,勾勒了教师在教育旅途中获得长久幸福的路线图。全书将理论熔铸于生动感人的教育故事中,助力一线教师和教育专业学生理解教育,让复杂的教育问题变得简单。
我们教授、灌输给孩子们的知识和技能,有可能得五年、十年后才会显现出来。
读《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给出了经典的建议。热爱是第一位的,凡事因为热爱,故可以克服很多困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二位是学习,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终生与书籍为友,“问梁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经常更新自己的知识,使教科书成为你知识海洋里的一滴水。无论你到图书馆多么容易借到任何所需要的书籍,还是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库,以便于受到一种环境的熏陶,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购买三种书籍:专业知识、名人传记、心理学,这些对自身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者必须有非常细致的美感,因为自己身为一名教师,会在无形中对孩子产生影响,即便是是否戴眼镜这样的一个小问题,孩子们也会注意的很细致。莫忘记的是终生与书籍为友,在经验的累积中成长。第三是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教育要分层,不可能齐头并进,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是千姿百态,各有各自的想法,所以教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因材施教。教师要制定远景计划、专题计划、每节课的计划,以便于每节课可以顺利的展开,教育没有偏离航向。教师要写教育日记,是个人的随笔和札记。记日记能教会我们思考问题。
   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所教授的内容,做终生的阅读者和学习者,有计划的组织安排课程,做好教学日记,每一条都必不可少。做为教师人手一册进行学习很有必要。这又回到第二条:学习,阅读!
  我深知自己教育教学经验很少,所以想从前辈的经历中探索出什么,在教育的道路上,要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58

帖子

25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1
发表于 2022-6-20 18: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作者写到,要问凉水什么味道,你不亲自尝尝就无法明白。无论你怎么说明,真正的味道,只有我自己喝过才会明白。
这是一本宫崎骏从十岁读到七十岁的小说,这本书被选入了日本小学的教科书,是日本中小学生的必读书籍。
看到书名不要以为是‘一碗鸡汤’,主人公是一名中学生对待外界世界的感知感动和感悟。其实真正永恒的价值观,必须经得住孩子们刨根问底的质疑,而且孩子自己探索出来的真理才能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因此,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有必不可少的良知,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两大支柱。
阅读这本书,孩子们可以获得珍贵的品格教育,年轻人可以获得启发性思考,中年人可以得到坚守的勇气。所以,无论是哪个年龄阶段,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力量将。
我们的人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如何解决并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一味得听从别人的 想法,我们只会不知不觉把真正的自己丢在脑后。但其实尊重内心做最真实的自己,才是过好这一生最重要的事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54

帖子

30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2
发表于 2022-6-21 11: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消逝的童年》温暖一生
   这两年网络上关于童年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那么到底什么是童年?幸福的童年是什么样的童年?我们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童年?在《消逝的童年》一书中不但给了我们详细的阐述而且更多的给我们带来了思考!
   本书共分两部分,分别是“童年的发明”和“童年的消逝”。作者提出了“什么是童年”,“童年是怎么产生的”和“童年是怎么逐步消逝”等问题,通过教育,阅读能力,家庭,羞耻心,媒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童年的消逝。本书中波兹曼认为,童年理念存在主要取决于社会的大众媒介形式,印刷媒介有效地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相隔离,由此发明了童年;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模糊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界限,由此导致童年的消逝。
     一、教育
    作者指出,希腊人为我们预示了“童年”这个概念。虽然在希腊流传下来的塑像中,没有一尊是儿童的,希腊文学作提及儿童的部分几乎没有。由此可见,希腊人对儿童这个名词是没有什么概念的。但是,尽管这样,他们对教育的热心使得儿童这个角色具有了一点特殊色彩。
   而罗马人借用了希腊的教育思想,它提出了童年定义的部分含义。他们发展出超越希腊思想的童年意识。他们开始把成长中的孩子同羞耻的概念联系起来,即宣传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尤其是性秘密。
   在中世纪,由于社会条件,儿童的死亡率居高不下,这就让当时的很多成人不能对儿童投入过多的感情,所以在中世纪,童年的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没有教育的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这些都导致了中世纪童年不存在。
   二、阅读能力
   在印刷时代,为了能够把自己的思想宣传出去,许许多多的人需要有读写能力,因此,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接受。因此,欧洲文明重新创造了学校,从而使童年的概念也变成社会必需的了。正如书中所说“印刷创造了一个新的成年定义,即成年人是指有阅读能力的人;相对地便有了一个新的童年定义,即童年是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然而电视等媒介出现后,虽然人们在电视上听的到语言,虽然语言有时也确实重要,但是图画在主宰观众的意识,传播才是最关键的意思。用一句最简单的话说,就是人们是在看电视。人们不阅读电视,也大会去听电视。
   三、羞耻心
   早在罗马时代,古罗马的修辞学家昆体良就写过一篇出色的探讨教育的文章,他谴责同辈们在罗马贵族儿童面前所表现的无耻行为。同时,他还说,羞耻的概念部分在于相信有秘密存在。所以当时,就有人提出了童年的部分定义,即宣传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尤其是性秘密。
   在中世纪,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在中世纪人的心目中,玩弄儿童的生殖器官是一种广泛传播的传统,但是,在今天,这种传统可以让你做30年牢。”
   在人类文明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是羞耻心。但是,印刷强化了人们对头脑和身体的二元论的看法,从而助长了对身体的蔑视。印刷赋予了我们的是脱离躯壳的头脑,但是却留下了一个我们该如何控制身体的其余部分的问题。羞耻心正是这种控制得以实现的途径。但是,印刷为我们提供的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家长和学校仍可以通过控制儿童所读的内容来保持这种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距离。直到现在,儿童与成年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区别,还是成人拥有据信是儿童不易知道的信息。然后在儿童走向成年的过程中,我们分阶段向他们揭示成人的秘密(如性秘密),至“性启蒙”为结束。
   但是,电子媒介的出现,尤其是电视,它使家长没法监督和控制孩子来获取信息。因为电视是不区分“成人”和“儿童”的;因为电视不能像书本一样,被藏在柜子里或者放在架子上束之高阁,让儿童够不着。电视的符号形式在认知方面是毫无神秘可言的。所以,我们可以断定,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
   四、家庭
   随着童年的形态变得具体起来以后,现代家庭的形式也渐渐开始成形。家长的期望和责任变得越来越重大,而且含义也越累越丰富,因为父母演变成监护人、看管者、保护者、养育者、惩罚者、品德和品位的仲裁者。
    成人之所以会被儿童崇拜,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但是电视等媒介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微妙的平衡。电子媒体肆无忌惮地揭示一切文化秘密,它已经对成人权威和儿童的好奇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五、媒介
   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书本得以成为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当然语言也可以。这一媒介的出现,使得读书能力成为成年的必备条件,也成为了儿童与成年的区别之一。
   后来,电报出现了。电报是第一个使信息的传播速度超越人体速度的传播媒介。电报面向的是全世界,而不是某个个人。但是不同于报纸,它的信息没有可以辨认的来源。因此,电报开始使信息变得无法控制。慢慢地,电报开始争夺原来属于家庭和学校的信息控制权。电报开始改变儿童所能享用的信息的种类、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信息的先后顺序以及体验信息的环境。
   再后来,电视出现了。以前,由于儿童还没有掌握足够的“阅读态度”,所以学校在课程设置时,不同年级的儿童阅读不同等级的书。这造成的结果就是不仅在儿童和成年之间,甚至在年幼的儿童和青少年之间,也竖起了屏障。然而,电视的到来,使这个信息等级制度的基础崩溃了。儿童和成年人具备同等资格来感受电视所提供的一切。电视开始侵蚀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
   另外书中提到了一个现象——儿童的成人化和成人的儿童化。举个例子,“在过去的10年里,童装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过去毫不含糊地被认作是‘儿童的’服装,现在已经基本上杳无踪影。12岁的男孩现在穿三件套的套装去参加生日聚会,而60岁的男人则穿牛仔服去参加生日聚会。11岁的女孩穿高跟鞋。……人们在纽约和旧金山的街头随处可见的、成人妇女穿着的小白袜子和仿儿童式的放口系带鞋。自16世纪来通过一招的方式来辨别儿童的方法已行不通了。随着儿童概念的减弱,童年的象征性标记也必然随之减弱。”因为媒体的发展,成人垄断信息的局面被打破,不加制约地将所有信息都强加给了所有人,童年不复存在,技术打破了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界限,两者之间的信息交换不仅带来了成人化的儿童,也催生了儿童化的成人。童年一些独有的东西已经商品化、品牌化,它的享有对象不再仅仅限于儿童。以“童话”的变化与发展为例,童话原本是儿童的读物,但是童话的传播和包装形式随着媒体的进步发生了改变,由此童话的性质也已经发生了改变。黑色童话和暗黑童话电影的产生就是很好的例证。
   去成人化是我们现在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美,是孩子需要还是孩子喜爱?还是我们的思想对于孩子思想的侵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46

帖子

27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0
发表于 2022-6-21 20: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文明之光》有感
人们在谈论历史时总习惯谈论王侯将相,但是很少有人探讨文明的发展和由来。就像书中所说:在历史上,人类对强者的崇拜,对权力的兴趣比对文明的兴趣更大。翻开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历史的教科书,基本上都是讲述王侯将相攻城略地的丰功伟业,帝国的扩展和兴衰,很少讲述世界各地区对文明的贡献。时过境迁,人们会发现,经过历史的涤荡,这些王侯将相其实剩不下什么影响,虽然他们的故事很好听,很好看。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会是这些权力争斗吗?答案是否定的。而是人类的科学,音乐,商业,农业文明。《文明之光》这套书给了我们很好的机会去了解这些文明的由来,并使我们大致了解文明要去往何方。就如书中所说:人总是要有理想和信仰的。本书与教科书的不同之处是虽然短短的三册书远不能概括世界历史的原貌,但作者也坦言 ,“写书的目的是和读者交流,既然是交流,作者就必须要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在本书中作者多方求证,细节穷尽,力图恢复其历史原貌,添加了大量历史细节、趣味故事、人物背景,读起来并不觉枯燥,增长了我的历史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44

帖子

17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6
发表于 2022-6-22 09: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霍雅丽 于 2022-6-22 09:10 编辑

            培养学生成为优雅生活者
       《好的教育》读后感

   最近读了唐江澎校长的 《好的教育》。这本书中,唐江澎校长对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闸发得真切、实在、我受到了很多启发、感悟颇深。
唐江澎校长提出,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青少年学生成为"四个者”一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前三个“者”顾名思义、很好理解,但是优雅生活者应该如何去培养呢?很多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优雅生活者,听起来就很优雅,但是我们有很多学生,他们都是来自农村或者偏远地区,能上学对他们来说就已结很不容易了。唐江澎校长是这样阐释的:“不管哪个地区的孩子,他都应该有一种审美能力,能够欣赏山川自然之美,欣赏作品中间的艺术之美,能够欣赏他人的卓越,有包容心,平和,从容,在我眼里许许多多的孩子,他就是穿校服,简单的校服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也很优雅。
   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去培养学生成为优雅生活者呢?
   其实,在点点滴滴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让孩子感受文化之美。孩子们可以在语文课上感受到诗词歌赋的情感与魅力、在数学课上享受与数宇斗智斗勇的成就感、在英语课上欣赏不同语言文化的奇妙、在音乐课上与美丽的音符共舞、在美术课上挥酒想象、提笔作画......除了课堂知识,我们也应该注重德育工作、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穿着干净、整洁,有优雅的生活姿态,欣赏他人的卓越,给这个世界带来属于自己的美感和快乐。
   从我自身出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语文文字的魅力是无穷的,何不敞开思路,让学生尽情发挥,品读自己喜欢的文章诗歌,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让语文课成为孩子们思想飞跃的舞台。看了唐校长对于培养优雅生活者的解释,我忽然明白,也许我的一点小小的努力或许可以在孩子们成为优雅生活者道路上起一些作用,这就是作为老师的成就感。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立德树人。我会继续不忘心、不断学习,和学生共成长,成为名副其实的优雅生活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3

帖子

13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0
发表于 2022-6-22 09: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个学期中,我认真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是于老师的“封笔之作”,是他从教50多年的全面总结,在这本书中,于永正老师用平时的语言,鲜活的事例。让读者身心感到愉悦,也给了我深刻的感悟。
  怎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呢?对于这个问题,作为老师的我也是思考过的,也提问过我的学生,但是答案多种多样。如:“有好的才学,风趣幽默,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于永正老师的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就是想让学生喜欢,首先要喜欢学生。只有老师喜欢学生,学生才会加倍的喜欢老师。其实我们所教的每一个学生都是非常渴望自己的老师,都能喜欢自己。而于永正老师在书中总结自己为师之道时,有三点让我印象深刻。1.温和、包容、调和待生                于老师在第一章用自己和甘草三大特性一一做了比照。首先像甘草一样温和,一个学生曾在作文中这样形容于老师的笑,“于老师的笑是最温和,最有效的批评。”学生在语文课上画画,在课后闹矛盾。于老师不是像其他老师一样拉出来批评,而是一笑化之。用最温和语言化解学生的尴尬,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有让学生颜面尽失。其次,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于老师用了这样一句名言“先处理心情,在处理事情。”对待学生,要包容,出于理解的那种包容,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那么那些“火”可能自然而然就熄灭了。再想想我,我是一个脾气不太好的老师,可能是因为个别学生的不听话,现在再想一想于老师书中所说的,对学生又有什么可以不包容的呢。最后,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中庸之道”是儒家观察世界,处世行事的基本思维方式。西方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类似的话,过度和不足乃是恶行的特征,而适中则是美德的特征。两位哲学家的见解惊人的相似。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至高的道德境界。
  于老师她就是甘愿做甘草,做一个动脑子的人,做好人,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的,善待学生的人。带着思考教学,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少走弯路,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2、关注、赞赏、尊重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很多的前辈都和我说过这句话。于老师在书中介绍到,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他的影响很大,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她,如果老师能做到喜欢每一个学生,教育无疑会进入别样的境界。但是于老师认为,如果要做到这一点,还是很难的。书中提到美国教学家托德威特克尔的一段话:“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么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虽然这句话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我觉得会不会有点儿做作,但后来仔细一想,如果你能够做出喜欢他的样子,那你的内心至少也不会讨厌他吧。
  对于如何能够做到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于老师给出了这样的建议:讲课时,眼观六路,用亲切的目光看着每一个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以专注期待,鼓励的目光,看着发言的学生;课外活动时,加入到学生跳绳的行列……而光有这些还不够,还缺了最重要的,那就是微笑。微笑是老师的名片,脸上有笑学生就会有亲切感而无惧怕感。
3、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了教师以身示范在教育中的作用,大量的教育实践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当教师的言行一致时,教育的效果最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48

帖子

2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0
发表于 2022-6-22 11: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的语言力》
语言的力量远超我们的想象。有时候领导一句表扬或鼓励都会让我们工作更加有动力,一句不当的批评可能会打消我们的积极性,一句适时的批评也可能会促使我们及时反思从而进步。成年人的我们都尚且如此,何况学生呢?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拥有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力量。掌握如何在恰当的时机使用恰当的语言是我们必修的课程,因此,我向大家推荐这本《教师的语言力》。
作者三好真史是大阪教育大学教育学系毕业、市立小学教师、心理咨询师。毕业后在小学任教,一直从事语言能力的相关研究。代表作有《改变孩子的3分钟小故事》《班级游戏101》《道德游戏101》等。
这本书是一本辞典式的应用方法手册,内容便于查找,轻松易懂、代入感强。整体结构简单明了,将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语言分为表扬、批评、提问、鼓励、反向激励五种类型。根据每种类型的具体场景分别介绍了教师可以应用的10种方法。
这本书的内容太丰富,在这里我将表扬的语言这一部分节选分享给大家。表扬可以说是师生交流的基础,学生受到教师的表扬会非常开心。正因为受到表扬,学生才会重复某种行为,这被称为强化。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会不断得到方方面面的强化,从而获得成长。作者认为,教师所运用的所有教导语言最终都会与表扬的预言产生联系。在批评学生后就要表扬,如果批评之后什么都不做的话就会伤害学生。同样,提问、鼓励、反向激励之后都需要表扬,无论对学生进行何种教导之后都不应该忘记表扬,表扬可以促使学生抱有积极向上的态度。
为了避免“虚假表扬”,作者指出我们在表扬学生时应避免使用恭维、奉承的表达方式。在表扬时要注意以下3点。
1.        立即表扬。表扬的语言是需要当场“迅速地”传达给对方的。表扬的语言是有“保质期”的。行为心理学的理论指出,60秒内的表扬是有效的,60秒后就会错失表扬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抓住机会,发现学生有好的表现时立即表扬。
2.        多表扬。每学期开始,教师要尽可能多表扬学生。在这期间,最好保持一定的不规则性。当学生有两次表现优秀时,只表扬其中的一次,或三次当中只表扬一次,在每次表扬之间保持一定间隔。
3.        3项内容相结合。将语言、接触、奖励结合起来,可以进一步提升表扬的效果。所谓接触是指拍拍肩膀、相互击掌等身体接触,这样可以使成功的体验更容易被留存在记忆中。此外,应尽量避免采用“价值极高的物品”作为奖励。
那么如何提升表扬水准?书中告诉我们要养成表扬的习惯。当教师进入教室时必须开启“表扬模式”。为了能够顺利开启表扬模式,教师要充分利用从早上起床到与学生相遇的这段时间,做好“切换模式”的工作。练习表扬的语言可以有:称赞餐具、称赞早饭、称赞家人、称赞自己的鞋、称赞通勤方法、称赞坐在自己面前的人、称赞校门等等。一路做好准备,进入教室面对学生时就能够接连说出表扬的话。
根据表扬的不同场景,书中介绍了10种不同的方法。分别有惊讶法。夸张法。意见法。比较法。赋予价值法。传闻法。模范法。感谢法。令人高兴的比喻法。敬佩法。(ppt)每一种方法书中都给了详细的介绍和使用方法,甚至连相关用语都有,非常适合没有过多表扬词汇的我们学习。
时间关系这里只分享一个书中的案例。更加精彩、实用的内容我诚挚地邀请大家自己去阅读和思考。
之前:这是教师常用的表扬方式,可以看到并没有起到我们期待的作用。 更优解是什么?作者也给出了范例。 对于那些听惯了人们对自己评价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还按照他人惯用的评价来表扬他,就会让他觉得“又是这样”,有时反而会使他不高兴。教师不妨考虑一下能不能从不同角度来表扬学生,比如对擅长踢足球的学生说“你的足球踢得真好”,如果学生经常听到这种评价,他就不会特别高兴。如果说“你读了很多书,你的知识储备对写作很有帮助”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新鲜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可以以尝试发现学生新的一面为目的来寻找他们的优点。                                                                                                                                                                                                                                               
其实这本书我并不算完全读完了,因为我发现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我还不能完全得心应手地运用其中的方法。这本书需要反复阅读反复实践才能发现其中的精髓,将书中的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最后借用作者的一句话:如果教师能够拥有语言的力量,就可以给学生带来勇气,激励学生发挥出他们的能力。表扬赋予学生乐观积极的力量,批评赋予学生反省进步的力量,提问赋予学生自省发现的力量,鼓励赋予学生勇敢坚定的力量,反向激励赋予学生奋发向上的力量。希望每位老师都能让合适的语言成为一道光,照亮学生幼小的心灵和人生前进的道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2

帖子

33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0
发表于 2022-6-22 16: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传》读后感
         最初拿到鲍鹏山先生所著的(孔子传)时,尚未翻开,内心便觉得大概又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书籍,因此便将其放置一边。直到后来同事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想:读起来特别有意思。于是带着好奇心和探究欲翻开了这本书。。 . . . .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不仅是了解孔子传奇人生的过程,也是不断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之前一直认为孔子的一生充满着神奇色彩,他所做的事也肯定都是些不平凡的伟事,后来才发觉,原来孔子最开始和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但重要的是,他比我们多了一份努力,一份坚持,一份好学!孔子的人生不可复制,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他的教育思想以及人生哲学,纵然不能做到一模一样,也要努力向其靠近。下面是我阅读这本书感触最深的几点:
       学做减法。孔子有一次带着弟子们做了一个有关“宥坐器”的实验:当它里面没有装水的时候,它是倾斜的,你把水装到一半,装到正中国的时候,它是端正的;装满的时候,它就倾覆了。并以此告诚弟子们:“一旦自满就要倾覆,一旦骄傲就肯定要倒台”。我们需要牢记孔子的四句话聪慧要用愚笨来守;功绩要用谦让来守;勇敢要用畏怯来守;富有要用谦卑来守。孔子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人生要学会做减法。我们总是想着自己还缺少什么,还想要得到什么,想让自己得到的更多,实际上我们更要学会的是舍去。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只有摒弃急躁、骄傲、贪欲等等,心里面到达一种平静,那可能真是幸福。
       以直报怨。生活中,当我们看到有人“以德报怨”时,总是会忍不住赞美这个人高尚的品德和豁达的胸襟,但孔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以德报怨”不如以直报怨”。孔子认为,如果你以德报怨,那你拿什么来报德呢?正确的做法是用公正来对待仇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是啊,当一个人做了错事时,我们只有让他承当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和后果,这样他才了解这样做是不正确的,假设我们以德报怨了,做错事的人并没有承当任何后果,那么他接下来很有可能会继续做坏事,因为他觉得反正做坏事和做好事一样,不仅没有惩处,还把“道德”当成了奖品,赠送给做坏事的人了,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所以,我们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让坏人得到公正的对待,既不特别宽恕他,也不过分报复他,让他得到他该得到的。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孔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表达,也是我们心之向往的完美人生,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12:30 , Processed in 0.07823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