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郭振洲

读书,让我做一个明白人

  [复制链接]

4

主题

51

帖子

18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2
发表于 2021-7-1 21: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暖告别,不负爱与期望
                                                                                     —《爷爷变成了幽灵》有感
       生与死是一组矛盾的存在,死,是中国人⺠讳谟忌深的一件事,但也是无法避免的一件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眼中的死亡和成人眼中的死亡不太一样。有一次班上一学生请了三天事假,他来了后找我诉说,自己的亲人去世了。我从他的眼中看不到悲喜,也不知道他是怎样内化的这个消息,不过我觉得或许这是个契机,给孩子介绍死亡教育,于是我给孩子们推荐了《爷爷变成了幽灵》这本书,里面带给了给我们一些相关的启示。
消除恐惧,正视死亡
    《爷爷变成了幽灵》是由丹⻨作家金·弗珀兹·艾克松所写,插画由 瑞典插画家爱娃·艾瑞克松所绘制,这本书被称为“一个温馨的⻤故事”。这本绘本虽然是在讲关于死亡的内容,但用色还是以温暖的色 调为主,淡化了悲伤的氛围。绘图方面也注重保护孩子们内心的柔 软,爷爷虽然以幽灵的形式出现,但是身上发着光,小男孩⻅到爷爷 后的情绪也是以喜悦为主。文字仍然给人温暖的感觉,能够让学生体 会到爷俩相处的轻松的氛围,而且图文结合的形式更易被低年级的学 生所接受。
      要知道,幽灵或⻤怪是让小学生恐怖的事物,当亲人和幽灵联系在一起,会有怎样的火花呢?绘本里介绍艾斯本最喜欢的爷爷,在大街上突发心脏病去世了,艾斯本再也⻅不到亲爱的爷爷了,他很伤心,趴在桌上,哭个不停。
      人死后会以什么形式存在呢?妈妈告诉他,爷爷变成了天使,去了天堂,但显然,这样的答案不能消弭孩子心中的疑惑和伤心。举行葬礼时,爸爸告诉他,爷爷到地下了,会变成泥土,然后慢慢消失。同样的,艾斯本也不相信爸爸的话。对死亡的美好包装以及过于理性的解释都不被孩童所理解和接受。
      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爷爷变成了幽灵回到了艾斯本的房间。
书上说,如果一个人在世的时候忘了做一件事,他就会变成幽 灵。爷爷觉得不快乐,他不想做一个幽灵。于是艾斯本和爷爷一起找 遗忘的事情。他们去了艾斯本爷爷的家里,看着墙上的照片,爷爷想 起了很多事:在他还是一个小男孩时,哥哥送给他的自行⻋;和奶奶 约会时所得到的那个吻;养了一只猫,可买的一辆⻋却有狗的味 道......爷爷看着照片回忆了很多,但没有想起忘记的那件事。爷爷晚 上又一次到来,他和艾斯本又回忆了很多年轻时的趣事:博物馆的大 象标本、体育场激烈的拳击赛......记忆的碎片在脑海闪过,不过,这 里没有爷爷忘记的事情。爷爷的回忆在这本绘本中占了大部分内容, 这里也是这本绘本让大家觉得温暖的原因,它以爷爷一生中美好的回 忆代替了死亡的悲痛。生命的结束无法避免,但幸福美满的回忆让我 们的人生充满意义,也可以予生者之慰藉。
温暖告别,重新出发
    艾斯本不想爷爷变成幽灵,这天晚上他一直在等着爷爷,可爷爷一直没来,他围着房子转了一圈,他去了爷爷家里,又去了镇子上, 可是哪都没有爷爷,最后他疲惫的回到房间。想不到爷爷正坐在他房 间的橱柜上冲他咯咯的笑。爷爷说,忘记的是你我有关的一件事。艾 斯本绞尽脑汁,想起了好多事:“你总是把糖放在橱柜最上面的抽屉 里。你帮我堆沙堡。奶奶烧猪肝时,我们在一边扮⻤脸。我们在她听 不到的地方讲粗话。我们去钓⻥,可是一条也没钓上来。你使劲地挠 我痒痒,我差一点没被一根棒棒糖给憋死。你有时候身上会有一股烟 草味,你还会唱一首好玩的关于屁股的歌。”艾斯本想了想说:“我 想起来了好多事。你带我去游乐场,我坐过山⻋时差点吐了。我们在 你的花园里挖了一个大坑种树。我的球踢坏了你的郁金香,你冲我大 吼大叫。我们在⻋展上看到了三辆漂亮的赛⻋。我们在看一场无聊的 电影时呼呼地睡着了。”这里有很多祖孙间美好的回忆,我们也跟着 艾斯本的回忆重温了祖孙二人的温暖时光。忽然爷爷不笑了,他想起 来了忘记什么事了,我忘记和你说再⻅了,我的小艾斯本。爷爷和艾 斯本都哭了。但他们也都约定,要时不时的想着对方......
  说说你对死亡有什么样的感觉?
  对孩子来讲,死亡的意义是什么,大概是离别吧,是以后的永不相⻅,天人永隔,但仅仅如此吗,也不是,因亲人离世伤心之余,我们仍可以保存与其美好的回忆,保持爱的能力,不负爱与期望,更好的拥抱以后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2

帖子

33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0
发表于 2021-7-2 08: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
    《万历十五年》虽然以此为题,但实际上万历十五年不过是个引子,黄仁宇只是借在这一年发生的一些不大不小的事情展开文章,把万历十五年作为叙述的线索和落脚点,全面地展示了明代后期万历年间从皇帝到官员国家暗藏的症结,显示了在落后的制度里无论怎样的个人,身处在何等位置,做出怎样的努力,无论是他个人,还是他所想改变和摆脱的社会环境,都被沉重的制度牢牢禁锢着,让个人成为了这制度的牺牲品。既然个人凭一己之力已无法做出任何改变,这制度让明王朝离开了世界的中心,甚至无法跟上白山黑水边上一个小部落的节奏,明王朝已经到了沉没的边缘,落日沉沉,败落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
看起来黄仁宇只是选择了几个独立的人物作为章节来撰写,而实际上他选择的这些人颇具代表性,作者总是把他们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制度与背景中来叙述,他们看起来是个人,他们认识到了自己时代前进与滞后的碰撞中所出现的问题,也付出自己的努力,他们都是作者认为那个时代中的佼佼者,但无论是坚持道德的力量维持复古亦或是某种程度追求自由和变革,结果对于个人命运或者个人的社会追求来说都是失败的。因为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对抗制度,每个人都是制度链条中的一分子,当他想改变这链条时,他无疑会被链条上的其他人所残酷打压,维持守旧平衡的集体力量是强大的,而想阻挡时代的前进也是个人办不到的。因此即使某个人意识到了现实与社会制度的格格不入,他也无法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际,只能感受着社会的暗流涌动而束手无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董素丽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21-7-2 11: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87

帖子

76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3
发表于 2021-7-2 14: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单纯过一生,真好!
——读丰子恺《活着本来单纯》有感
    单纯过一生,真好!读了丰子恺先生的《活着本来单纯》一书,平易纯朴的文字,童真天然的小画,让我的心也随之沉静下来。
    有感一:环境不可改变,但心态可以调节。
    读丰子恺之文,观丰子恺之画,你会觉得这就是他的生活,恬淡、宁静。其实丰子恺的生活并不是真的如他的画作中闲适。1937年,时值抗战爆发,丰子恺带领一家十几口老老小小,一路上颠沛流离,挨饿受冻,日子过得十分艰辛。身处苦难,却不觉其苦,甚至能苦中作乐。正如他自己所说“好在我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足以抵抗”。生活中,他在战乱中逃难,而在他自己的内心,他在“向艺术逃难”——逃向诗歌,逃向儿童,逃向佛法。再看我们现代人,物质生活不知比丰子恺那时好上千倍万倍,但是笑容在脸上却难寻觅,相互之间多是抱怨和不满,急躁充斥内心,我们也在逃难,方向不对,却是越逃越是逃脱不掉,可见内心心态之重要。
    有感二:多角度看待事情,收获意想不到。
    接着叙述“逃难”,逃难本是多么惊慌、紧张而忧患的一种经历!丰子恺家也是这样。但是逃难,出自儿子之口,就变成了最喜欢的事情。孩子看逃难,是家人能够在一起,坐汽车,看大轮船,是出门游览。看待事情的人不同,角度不同,收获也是意想不到的。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有时候换个角度看事情,也许会豁然开朗。
    有感三:永葆单纯的本心,最是弥足珍贵。
    文中丰子恺写到:儿童是能撒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的。我们要向孩童学习,抛却繁杂和杂念,心底深处永远留有一颗纯真的本心,去发现美好!
    单纯做人,认真做事,快乐简单过一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9

帖子

15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5
发表于 2021-7-5 08: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亚米契斯所写的。它采用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长的故事,详细地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对父母、对师长、对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
《爱的教育》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飞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竟使人们宁愿葬送自己的生命来挽救爱?带着这个问题,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长途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这一切的一切,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在这当中,我找到了答案。虽然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特殊,但真的让人觉得很温暖。爱比珍珠更宝贵,比糖果更甜蜜,比水晶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令人快乐,人人都想要而又用金钱买不到的感觉。爱能够将心中的恨化为勇气,它使你微笑地面对生活,使你倔强地反抗命运,它是还魂的仙草,给罪人新生,他是慈爱的母亲,唤浪子回头,它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命运不会让你白白付出,它会用人间最珍贵的爱来回报你。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为它无影无形,所以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成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亲子之爱,如此平凡,但很多人都无法感觉到。安利科有一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为什么呢?我思考着。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最容易忽略。人类是那么伟大,难道竟不习惯人间最平凡的亲情吗?而面对现在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而不是为孩子的错误找理由,但为什么仍有父母溺爱自己的孩子呢?当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的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了《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同时这份心情,也将我在成长道路上碰到的痛恨,化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是我获得的意外收获。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就是坚信有人爱我们。”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 呀!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是吗?在《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是这样但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甚至"消失",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从别的岁月里飘进我生命中的云朵,不在落下雨滴,也不再刮起风雪,只把那融入大自然的爱的色彩,挥洒于我蔚蓝的天空。四季的风吹动着岁月的风铃,奏响迷人的恋曲,如流星般划过天际,仿佛一首纯真的抒情诗、一支幽婉的小夜曲,荡漾在我心头。我感激上帝,谢谢他将我变成人类,这样我才有机会,体验爱的生活。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6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3
发表于 2021-7-5 09: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部独特的心灵成长史
  一部独特的心灵成长史,喜欢把某种详实的过程称为历史,尤其是那种比较稀奇并且独特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总能让人心生稀奇,并且充满对其发展历史的兴味和渴望——有一些东西我们本人永远无法拥有,有一些过程我们永远无法经历。所以,对这一切,只能以幻想和期盼来缓释某种情绪。毕竟,我们只是普通的个人,而不是什么具有神奇能力的神。我们不能回溯过去,但是可以回顾历史,并且冀望将来。
  这是一种有点悲观但是完全客观的叙述。人的聪明智慧之所以值得称颂赞叹,是因为它可以给人们提供很多借鉴,这是经验之谈,是财富和历史,真理和宿命。有时候我们不理解,但是我们却在认真地看。所以在这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书中,我们看的更加真切和生动,它给人们带来的刺激和冲击,有些惊世骇俗,完全震惊人的眼球和心脏。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
  这是一部讲述一个摩门教家庭的生存历史,也是讲述一个摩门教女孩的个人成长历史。摩门教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陌生而神秘的。与全世界许许多多的本土宗教一样,它的信奉者也是局部性的,而它遵行的教义,当然也就不为人所知和理解。正因为其局域性的特点,它的封闭性也就可想而知。我们看到这个家庭的生存状态:父亲母亲和七个孩子,倚靠父亲的劳动力赚取生产资料。更多时候,他们都处在自给自足的状态。
  他们遵守教义,以上帝的名义解释周遭的一切事物。也按照教义来维持生活的各种秩序。但是,这样古老的秩序和现代型社会是有着一定的冲突的,比如医疗问题,教育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内容。不管是个人还是群体,你再封闭保守,只要大环境处在现代社会的境态下,那么你就无法与之脱离而自成孤立的系统。那么,它和这个社会的冲突也就会显现出来。
  书中女主人公的母亲成为一个女巫式的接生婆和治疗师,完全就是这种冲突和影响后的结果。因为不接触现代医疗,没有医生,所以不得不逐渐接受接生的事实,这一方面是条件所限,一方面也是经济制约。在这种影响之下的改变,其实也是一种古老传统向现代化社会过度的过程,从不接触到逐步接受,需要时间和观念的改变。这种改变自然也会深切影响到女主人公的一切。她从一个小孩成长到少女,从未接受学校的现代教育,到认识到现代教育的重要性,这其中是慢慢发展变化的。
  书中三部曲,可以定义为少年的成长时代,青年的求学时代,以及逐渐走入社会取得更多学位和认同的社会创业时代。女主人公对自己的成长经历的描写和叙述是认真而深刻的。所有观念的改变,都是自我心灵的成长和进化。而这个过程也见证了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这是个自由的社会,但是永远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规则,坚持或者改变,最后都会找到自己的清晰坐标。
  女主人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一点。她的父亲母亲也一样,虽然最后导致观念和行为的冲突很难全部化解,可是因为亲情,人类之间最崇高美好的感情的缘故,一切问题都会得到妥善解决。血缘联系着个体之间的亲情,思想却隔膜了人们的观念。可是他们并不彻底矛盾。人世间是美好的,尽管有着艰难困苦。而且正因为有了它们,才使我们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并且充满前进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8

帖子

10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5
发表于 2021-7-5 09: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6

帖子

1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0
发表于 2021-7-5 15: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以前在看《明朝那些事儿》时,当年明月对王守仁推崇备至,花了很多的笔墨写了阳明心学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对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做了传奇式的描写。使我对这位心学的创立者充满了景仰之情。但对他的了解一直也停留于当时那短短的两个章节,一直无缘对心学继续进一步的学习。这次有缘拿到了度阴山所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认真通读了一遍,才真正的比较全面的了解了这个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的心路历程。

 开篇第一章就通俗的解释了阳明学说的核心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使我这个门外女子一下子被吸引到了心学的思想核心,体悟了人生境界的重要意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凡是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二个先决条件。一是确立正确的目标,二是找到正确的路径,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先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才能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王阳明从小就没有立志走科举仕途的目标,而是立志要成为圣贤之人,这在当时引起了老师的不解,但他矢志不移,通过不断的实践加学习,终成一代圣贤。他从格物致知引伸到认识本体,认识客观的“天理”,再把它转换为律己的修养目标,直接追求一种人生意境。这种意境使人能够“心有所主”,王阳明就是一个能坚持自己的观念,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人。他能在人生实践中对各种境遇、事物都运用自如,应对合“理”。这一切都因为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

 实际上王阳明的哲学命题,从“心即理”,到“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其核心所讲的,就是心之“体用”,即“良知”的境界与“致良知”修养的圆融契合。其中,确立正确的目标看起来似乎相对容易,这就是“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这样,圣人才为“人人可到”,使人人“自有担当”。因此,在为学方法及学说体系上,与朱熹不同,他不是“格”、“致”求知,识认客观的“天理”,再把它转换为律己的修养目标,而是直接追求一种人生意境。这种意境使人能够“心有所主”,并在人生实践中对各种境遇、事物,都能运用自如,应对合“理”。实际上王阳明的哲学命题,从“心即理”,到“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其核心所讲的,就是心之“体用”,即“良知”的境界与“致良知”修养的圆融契合。

 王阳明主张“心即理”,这里的心指的并不是物质性的心,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灵明‘,具体表现为人的认知能力、道德精神和道德本性。也就是说阳明心学中的“心”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感觉与认知之心;第二是人与物都共同具有的一种怜悯之情;第三是人本然具有的道德良知,是一种判断是非的道德理性。这里引用一段话来更简单的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这里王阳明所说的心既是一种我们感知外物的能力,也是我们与万物共有的怜悯之情,当我们去感知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才对我们而言具有了意义,由此也可见王阳明强调了人对于外物对于社会的一种价值,与西方著名的哲学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良知是指不依赖于环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也是至善本体在是非知觉上的当即呈现,也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具有价值上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联系上面所提到的心即理中’心‘的三个方面的含义,这里的良知也可以看成是第三层关于道德理性的体现。致良知即指使良知致极致,也指依良知而行,这就与知行合一联系起来了。良知为知,致则有力行之义,致良知这一理论形式把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融合为一,是王阳明一生思想的总结。’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目标,本心是可以无善恶之分并且可以分辨善恶的,但具体的人会因为欲念而使本心染恶,那么久需要我们就要通过知行合一的方法去达到,去尽可能的还原我们的良知之心。

 引王阳明的两句话来认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皆得其理矣。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基于心即理的本体论的,良知之心就是我们要追求和还原的本心,那么我们就只能向内去求得我们的良知之心,这种向内求良知的目的只能通过与向外的行来达到,知行合一是达到致良知的方法。在这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的观点是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对于伦理道德是只知而“终身不行”,只不过是讲之以口耳,并不身体力行。而道德信条如果不能身体力行,则毫无意义。所以,阳明以“知行合一”的命题,强调了道德信条的实践性品格。王阳明主张在道德实践之中,我们要且知且行,知行合一,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思想的阶段。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用这四句话归纳总结王阳明的心学: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即使理,我们无需求理与外,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的本心无善恶之分,但受欲念的纷扰染恶,所以我们要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去还原我们的良知之心。

 王阳明的心学在当代的知识体系中看来,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中,这是属于唯心主义的阵营的思想,但需要指出的是,王阳明的心学更多的是偏向伦理上的道德哲学,而不是关于心物二元主体的讨论。那么,作为一种道德价值体系,王阳明的思想对于当代思想和实践还是会有一些启发的。譬如知行合一,把我们所了解的道德理性和判断,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才能真的使这样的道德理性产生价值。当代道德思想的发展太快,很多人们铭记于心的道德准则却逐渐的消失在我们的行为中。我们都知道老人摔倒要扶,但因为现实的一些原因和考虑,这样一件理所应当的行为也贴上了太多的标签而变得困难。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我们的伦理道德?反思我们的道德理念是否与我们的道德行为一致?反思我们是不是在尽自己所能去致良知呢?

 王阳明的心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时常回想哲人的思想,自己去不断地反思和思考,我们总会有更多的收获,从哲人的智慧之中悟出新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48

帖子

45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6
发表于 2021-7-5 15: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书 读书》给我启示
《教书、读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冷玉斌,小学语文教师,“国培计划”北京大学小学语文课程开发及教学指导专家。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参与编写《新经典•日日诵》《我的母语课》、《新语文读本》等。冷老师所著的《教书 读书》一书,汇集了他近年来在教学、阅读领域的所思与所想,让我从一个侧面加深了对冷老师教育信念、教育主张的理解,也更加敬佩他在教书、读书方面的坚守。  
 每个教师成长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勤于学习、精于实践恐怕是少不了的两大“秘诀”,再加上坚持不懈的恒心和毅力,就一定可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和风格。冷玉斌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一、尊重童心、以童心感染童心
雅斯贝尔斯的一句话,最能说清儿童哲学的主张:“人之初就具有很好的这些种子,小孩会用最简单的问题去问宇宙大千、人情世故、一切的意义,那其实就是一种哲学的种子” 儿童哲学正是要呵护孩子心中哲学的种子,培育成思维的苗圃,而大人也就会找到一条合适的路,走进孩子的宇宙中。
在书中,冷玉斌老师从多个角度向读者阐述了什么是正确的儿童观。比如善于关注学生的情绪,意识到学生在校一天的学习和生活都与他的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在课堂上要善于用儿童的思维、儿童的语言来和学生进行交流,而不是将成人的话语体系强加给他们;比如善于聆听孩子的话语,鼓励孩子提出有趣的问题,好好地和孩子进行讨论;比如教材中的选文,既要尊重作者的本意,不要随意删改,又要相信孩子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不要小看小孩子等等。
教师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儿童观、学生观。要花大力气去研究学生,洞悉儿童的内心世界,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把握儿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要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着力培养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要发展儿童的独立个性。独立的个性是形成创造能力的原动力,是开拓进取品质的心理基础;要善于在知识学习和日常生活之间搭建桥梁,为儿童的精神世界奠定厚实的基础,使儿童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从而以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去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培养他们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和习惯。
于永正老师有句名言:“蹲下来看孩子。”。这个“蹲”字,不仅仅是要求教师身体蹲下来,与孩子保持平等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要。“转换视角”,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比如善于关注学生情绪,意识到学生,在校一天的学习和生活,都与他的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在课堂上,要善于用儿童思维、儿童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而不是将成人的话语体系强加给他们;比如善于聆听孩子的话语,鼓励孩子提出有趣的问题,好好的和孩子进行讨论。教师要俯下身去,与儿童平等对话,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儿童的情感”去体验,用“儿童的兴趣”去爱好。
二、经典的味道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卡尔维诺。  经典名著或名篇,历经时间的淬炼和历史的筛选,就如一座无尽的宝藏,每每打开一次,都会带来新的收获。 读经典会丰富人的文化阅历,增强人的文化责任,促进人生使命感的养成。
读冷玉斌老师的文章,你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他阅读面的宽广、知识的渊博。不同领域专家的重要观点或精彩论述,他总是信手拈来,和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观点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他在大量阅读的同时,非常善于联系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品味知识的价值,提升工作和生活的品质。
我很赞同冷玉斌老师的这一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的本质就是‘联结’。联结书与书,联结书与人,联结人与人。”因为读一本书,想起了此前阅读过的其他书籍,想起了其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因为读一本书,让原本陌生的一个人在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感受他的呼吸、感受他的思想悸动、感受到他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独特的成就……有不少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相识”的。
追寻有智慧的阅读,西方有句谚语:“打开一本书,打开一个世界。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说:“阅读让我们成为移民。”阅读的本质在于,读者可以超越自我的限制,将一切人和一切物感知为一个整体,设想尽可能多的人生,观看尽可能多的事物。追寻有智慧阅读,要和学生一起掌握更多的阅读策略:如何判断文本主旨如何做笔记,如何做批注?如何标注些什么?
读经典可以汲取前行的思想力量。阅读所有的优秀名著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进行交谈。而且是一种经过精心准备的谈话。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不是别的,那都是他们思想中的精华。一天天读书,一天天教书。因为有了阅读,冷老师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使他安定了下来,悟出了“理想的教育无非是师与生都成长为真正的人”。怀着一颗伟大的心,做细小的事情,用自己的爱和关怀,给乡村更多教育的善意。阅读意味着发现联系。因为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最宝贵的服务之一,就是将他们从一本书带往另一本书,所以许多时候阅读的力量胜于教书。
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因为教育上的错误,较之别的错误更不可赦免。教育上的错误正与配错了药一样,开始搞错了,决不能借助第二次或第三次去弥补,他们将携带根深蒂固的污点,通过人生的各个道口及车站。”  
的确如此,一直到现在,但凡说到教育或教学里的“错误”,我总会下意识想到洛克,想到他毫无转圜余地的断语。其实,反过来想,错误的不可洗刷,也是洛克对教育理念的坚信,如果教育者能够做适宜的教育,那么儿童未来携带着,“通过人生的各个道口及车站”的会是什么呢?
三、图画书“幸福的种子”
图画书是一种新兴而独特的儿童文学类型,它不同于我们平时所称的"图画读物""图画故事""连环画""小人书",同一般带插图的书也不相同。
给孩子讲故事,最好要有一个载体,孩子可以一边听,一边看,图画书(绘本)显然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孩子虽然不认识文字,但能够辨析书中那些画面的意象,会有此展开丰富的联想,会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结”,让读书的意义升华。正如作者所说,我相信只要大家有心,播下图画书这颗“幸福的种子”,细心栽培不停顿地一直念下去,总一天,孩子也好,大人也好,他们将共有一棵参天的树。回头望望,这树下我们一起走过的,是属于彼此生命最好的时光。
读冷玉斌老师的这本书,我才意识到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着三个故事:“文字讲述的故事”“图画讲述的故事”“文字和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很多高明的图画书作者,常常用画面的变化来表达作品主角的喜怒哀乐,每一幅图都有其独特的意义表达,文字只是作为辅助的手段,来强化画面本身的意义。一个真正的图画书读者,应该尝试着从文字的角度、图画的角度、文字和图画相接的角度来仔细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和韵味,丰富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认识。
日本著名精神科医生神谷美惠子说:“生命最质朴的感受就是从心底最深处涌出强烈的、跃动的、无法压抑的喜悦。”要让儿童从文字中获得这种喜悦,我想肯定是听。因为具备实在感的语言,会带给孩子音调、韵律、声音的美丽和愉悦。孩子具有很强烈的学习欲望,但他也面临着诸多学习的障碍,包括文字的识别、图画意义的理解、语义的识别等等。“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说:“图画书不是让孩子自己读的书,而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大人将图画书中的故事讲给孩子听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孩子与图画书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大人一遍遍地讲,孩子一遍遍地听,时间长了,这些画面和对应的语言,就会在他的脑海中深深地扎下根。 冷玉斌老师在书中说,自己的孩子虽然不识字,但因为听了很多次大人讲解的某一图画书,可以一字不拉地逐页将故事情节复述出来,这样的情况相信那些坚持给孩子读图画书的家长都经历过,这些优美的故事以及所呈现的绘画,会成为孩子童年生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他的一生产生持续的影响。
因此就请让图画书成为“一颗幸福的种子”,大手握小手,从听开始,和孩子一起共读,让阅读陪伴我们一起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9

帖子

7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0
发表于 2021-7-5 15: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简史》整本书讲述了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三次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写出了从石器时代智人演化直到21世纪政治和技术革命的整部“人类史”。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如果按照一般的历史书的模式,应该记载各个历史时期知名的人物,但这本书并没有这么做。赫拉利写出了绝非一本普通的历史书,他以一种哲学的思维解读历史进程,提炼出人类在漫漫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运行机制和历史法则。这种历史法则使智人从诸多人类中脱颖而出,也让诸多彼此不熟悉的智人们共同协作,得以统治世界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物种。    
      我在阅读整本书时印象最深的便是作者对于认知革命的描述。认知革命到底为何发生?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的大脑连接方式,让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语言来沟通。人类的语言最为独特之处在于能够传达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也就是“故事”一种想象的现实。这种想象的现实让无数陌生人彼此合作,共同发力。这个故事的具体形式是不固定的,随着时代变迁,它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同。在远古时期,它可以是部落巫师;在农业社会,它可以是律法或宗教;在现代社会,它可以是有限公司。不管它是什么,只要把故事说的成功,智人就会有巨大的力量。
这种想象的现实可以让陌生人通力合作,实现目标,产生足以影响整个世界的力量,带领人们走向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13:19 , Processed in 0.08859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