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吴旭 于 2022-6-30 11:11 编辑
问题1、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担心“放”会让学生偏离思维轨道或者达不成教学目标,因此,存在对学生思维引导过度、抓得过紧的问题,这也多多少少影响了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怎么把握好“度”,既有对学生的思维引导,还可以达成教学目标? 我的思考: 1.学习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实际上是一种交往和互动,只有交往和互动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互相启发和补充。有时候孩子的思路往往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非常多有新鲜感的内容,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鲜活起来,而这样的生动有趣是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想象不到的。所以在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分享。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就可以。 举例:三下习作单元是奇妙的想象。孩子们提出了非常多有意思的想法: 在宇宙的另一边,人们都倒立着走吗? 在宇宙的另一边,水是从低处流向高处吗?
在宇宙的另一边,是猫狗养人当宠物吗?
在宇宙的另一边,考0分才是最棒的吗?
在宇宙的另一边,人生下来是100岁,然后越来越小吗? 我有一本书,上面有各种地方,只要我用手指一点或者一念咒语,就可以去到任何我想去的地方。 我有一部手机,只要我一伸手,手机里的东西都能变成真实的。 我可以种一座房子,长出来很多房子,送给每个老师一栋。 2.我们不能被教学目标牵着鼻子走,而是要在“放”的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地将教学目标融入进去,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又完成学习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