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郭振洲

2022上半年机场北郡教师专业阅读

  [复制链接]

13

主题

68

帖子

27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1
发表于 2022-6-29 15: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范雅佩 于 2022-6-29 15:47 编辑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
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
第一,甘草性温、味甘。于老师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也是“温”的最佳体现吧。
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包容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于老师提到一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一定不能带有情绪或者是戴“有色眼镜”去处理,那样对学生是不公平的。
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作为老师,要和蔼可亲,温文而雅,但一味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但一味地严厉也是不行的,那会让教育变得更糟糕!于老师不愧是智慧的老师,他懂得在“温”与“严”之间把握好“度”。于老师把他的做法形象地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54

帖子

23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8
发表于 2022-6-29 16: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鲍鹏山老师《好的教育》有感

这学期我读的教育专著是鲍鹏山老师的《好的教育》,初听这本书是在樊登讲书上,听完后,觉得鲍鹏山老师讲得好极了,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好的教育,因此,我又买来这本书,认真地研读起来。
这本书首先就讲到了什么是好的教育,鲍鹏山老师认为:好的教育一定是人的教育,是人自身的教育,是让人变得更完美、更强大,使人的情感变得更丰富,理智变得更健全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生从学校里出来,他首先是个人,然后才是人才。而这里的“人”,就和鲍鹏山笔下的完美的、强大的人是一样的,可见学校教育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品质,而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工具。
春秋时期的孔子就非常注重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如我们现在学生学习《诗经》,我们更多注重知识性教育,如学完《诗经》后要名牌它总共有多少篇,分为那三类,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等,而孔子在讲《诗经》时,更多培养学生的“兴、观、群、怨”,即情怀、观察力、判断力、责任感等能力,孔子所进行的教育就是主体性教育,是我们现在教育所缺少的东西。
接下来,这本书讲到了教育的两大使命。鲍鹏山老师认为教育的第一个使命,就是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化,把人类历史上的传统文化一代地传承下去。鲍老师特别提醒到,这里的传统文化不是去记住文化的知识,而是通过文化使人文明化。文章中引用了孔子要子贡葬狗的故事,孔子的一条老狗死掉了,孔子并没有简单处理掉它的尸体,而是让他的弟子子贡按照理解埋葬了它。从这个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内心是多么柔软,这个事后,相信子贡也深深感受到了老师的善良,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孔子去世后,子贡总共为老师守了六年陵,这足以说明孔子关于人心灵教育的成功。
教育的第二个使命是什么?就是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技术,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这就和知识、科学、技术有关。我们看看今天的教育重点在哪里?在第二个层次,就是拓展知识的边界。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记住更多的知识,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学者、专家、科学家,能够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增加新的知识,把新的科学和技术不断地推向进步,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改善人类生活的物理的空间。这个使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别人看得见、摸得着,我们的教育也是这样做的。
纵观现在的教育,为了让孩子不输到起跑线上,家长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突飞猛进,可孩子自身的素质他们却很少关注,那什么是素质教育呢?是孩子小小年龄就会弹奏一首特别好听的曲子,会画一幅失分精彩的画吗?鲍老师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认为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但是它本身不是素质,而在我们听到一首音乐、看到一幅画或读到一本书时,如果心境有了变化,那才是真正的素质。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本身的培养,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63

帖子

2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5
发表于 2022-6-29 17: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夏山学校》有感

一直以为 .小林校长创力的巴学园是世界上最自由、最开放的学校也直以为,这样的教育“乌托邦”只会存在黑柳彻子笔下的巴学园里。今夜,口气读完英国尼尔先生的《夏山学校》-书 ,才知道原来巴学园并非梦想,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尼尔先生创力的、被报刊称为“放任学校”的夏山学校就是这样所梦中的巴学园。那么,夏山学校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尼尔先生是这样描述的 :
我们决定办所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学校。在那里,上课完全自由,孩子可以上课,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他们可以一年到头不 上课在那里,爬树和措个小窝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分数在那里,如果 想的话,你可以冲着老师大喊大叫;在那里,规范日常生活的各项规定是由大家一起民主协定的:在那里 ,如果孩子想的话,他们可以整天玩....
是什么造就了夏山的传奇,是什么成就了孩子们的幸福人生?我以为,"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给孩子最大的宽容.给孩子无穷的关爱"是尼尔先生和他的教师团队成功的关键密码。充分的自由孩子们不用为了学业的优异而放弃自己的游戏时间 ,也不用为了完成讨厌的作业而放弃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不用为了坐在课堂上听老师无聊的讲授而放弃了解大自然、走上社会乃至无所事事发呆的时间。让孩子做他自己,不逼孩子做任何事,成就了夏山。最大的宽容所有地方不上锁,允许孩子们损坏工具;天热的时候,允许孩子们吃饭时打赤膊,允许孩子们随处脱衣服、扔裤子,允许孩子玩喧闹的游戏嘉奖少年犯的偷窃行为;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干预孩子成长,不给孩子们压力,不审查孩子的读物:把不重要的事就当成不重要的事,决不斤斤计较。消除权威,不训导孩子,成就了夏山。无穷的关爱永远让所有孩子(包括最小的孩子)全权选择他们每日的饮食让每个孩子在星期天早上补足他们的睡眠,有时连午饭也不吃真诚信任那些少年,有礼貌地对待他们在学校里,我从来没有特别宠爱的人。对孩子视同仁,一样的看待和重视,平等的爱成就了夏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60

帖子

29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6
发表于 2022-6-30 09: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夏山学校》有感
    一开始接触《夏山学校》这本书的时候是被它这样一句话给吸引住了,它是巴学园的原型。这本书畅销全世界几十年,夏山学校成了教育典范,让全世界都为之倾倒。那这所学校究竟有何魅力和奥秘让人们着迷?带着重重谜团,我开始了阅读。

   寒假里,我仔细阅读了这本名著,知道了夏山学校位于英格兰东萨佛克郡里斯敦镇,普通中透露着不平凡。是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因材施教的典范, 充满着无穷的活力
“乐园一样的学校”,是夏山学校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也是夏山学校的一大特色。学生在这里享受自由、无拘无束,上课、生活都有着无限自由。开始我很好奇,也很纳闷,学生不上课,也可以选择随时去读书,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去上,那学校是什么样子呢?会不会过于散漫而没有规矩呢?通过读书我发现,学生都以夏山学校为荣,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

   夏山学校令人印象深刻还有学生年玲跨度很大,小的7岁,大的17岁 。来自五湖四海,但同学之间和睦相处,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爱,因为爱可以创造奇迹,爱传递着温暖、感动和自强个息。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 都自信、独立、勤奋,取得了成功。

    夏山学校的学生很自由 , 但不自私,每个人都健康快乐。大家随性自由的生活,但仍然用纪律约束自己,讲卫生,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为自己也为其他人创造优美的环境。大家参加劳动,都是自愿参加,都主动去做喜欢的事情。夏山学校的每个人都充满幽默感,大家口出妙语,幽默中饱含着友善和欢笑,处处有欢乐,活力十足。
  《夏山学校》给了我们更重要的启示是学校让孩子做他自己,不去强迫他去不喜欢的事情。少说教,多包容、多微笑和爱,让学生获得最多幸福和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9

帖子

14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9
发表于 2022-6-30 10: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作者是尼尔·波兹曼,他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二本书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为童年的消逝提供一个解释这种现象和以发生的理论。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具体地说,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而第二部分作者则将我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谷登堡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这本书写得很通俗,作者在书中回顾了童年产生的历史,童年的发展和命运,最后揭示出这样的一个事实:童年在消逝。

  本书作者并不是极力反对电子时代的发展,只是给人们提醒一下,让我们对电子时代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作者很缅怀印刷时代,这是表达怀念的一种方法,即通过对比。

  电视的信息,是呈现给每个人的,并没有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分级,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可以接触到各种信息,这也加速了他们童年的消逝。在以画像和影像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显得愈发重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认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50

帖子

22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3
发表于 2022-6-30 10: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潇卉的主题帖

本帖最后由 刘潇卉 于 2022-6-30 10:31 编辑

夏山学校

        该书是英格兰教育家A.S.尼尔对其所创办的夏山学校的经验总结。夏山学校以帮助常规学校中的“问题儿童”走出困境,重新获得身心自由的发展,并最终成长为杰出的音乐家、科学家和数学家而闻名于世。书中总结了尼尔在夏山学校的教育实践经验,通俗易懂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生动的对话案例,引导读者为解决相关的教育难题展开思索。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此书引导我反思如何在现有教育体系中,借鉴《夏山学校》的成功经验,培养出幸福的孩子。
       相信孩子自身拥有具足的善性,让学校适应学生而非让学生适应学校。当一个问题孩子和更多问题孩子在一起之后,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吗?夏山学校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纵使是“问题孩子”不论其“问题”是不爱学习、爱逃学、爱吵架、有偷盗行为,还是其他,他们的天性依旧善良,聚集在一起的无法无天的野蛮孩子,经过恰当的教育和引导之后可以成长为健康自由的孩子。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帮助孩子恰当度过自私自我的阶段,探究其多方面的兴趣,重视其感情体验,借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使个体成长为成功者。尼尔对成功的定义为“能快乐地工作、积极地生活”。我想今天我们学校的教育同样需要对孩子善良的本性具有信心,并恰当地理解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帮助孩子们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关注家校合作。“家庭比学校更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自身的问题会传递给孩子。今日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家校合作体系,家长学校的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家长理解并认可学校的教育理念,否则,学校的努力将会因家庭教育的不足而倒退。要引导家长坚信孩子的天性是好的,避免家长把自身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告知家长应经常检讨是否因想满足自身权威驱使孩子做某件事,或为说脏话等小问题训斥孩子。对于所谓的“问题孩子”,学校不仅关注孩子的问题本身,还要问:他的背景如何?他的家庭快乐吗?他的父母经常告诉他真话吗?相比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家校合作能够充分关照到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2

帖子

14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0
发表于 2022-6-30 10: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教育》读后感

看到《好的教育》这本书的名字时,我第一反应就是什么是好的教育?
在大部分人眼里,成绩好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呢?分数高成绩好就是好的教育吗?
鲍鹏山教授说:我觉得好的教育一定是人的教育,就是人自身的教育、人的主体性的教育,而不是人的某些功能性的教育。一般人理解的教育,就是使人具备某种能力,比如考试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乃至于人与人之间交际的能力、领导力等等。我们只是通过教育赋予孩子一种能力,这是我们很多人对教育的理解。但我对教育的理解是:教育让人本身变得更完美、更强大,使人的情感变得更丰富,理智变得更健全。这样一种主体性的、完善的教育,我觉得才是好的教育。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咱们小时候都学过《诗经》。老师们教《诗经》的时候,会告诉你《诗经》是古代民间诗歌总集,一共305篇,由孔子整理等等。考试的时候就让你填空,一定要填对,填错就没分了。但是《诗经》真正带给人的那种感受,给人内心的陶冶、享受,却不是重点。
我想“兴、观、群、怨”这四个字就把什么是好的教育概括出来了。
“兴”,鲍老师的解释是唤醒,就是我们要让一个人通过教育被唤醒,要让他的内心充满生命力,产生渴望做事的动力,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和抱负,培养他的家国情怀,这是第一项功能。
“观”就是看,你要能够博览群书,你要能够理解艺术,理解人类文化史上的成果,要提升阅读量,提升理解能力。这是“观”的内涵。
“群”,就是你要有社会责任感、群体意识,你要有对社区、国家负责的精神,这是“群”的内涵。你不仅是为自己解决问题,更要为大家解决问题。
“怨”就是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你会对现实有一些不同意见,并且通过教育,你能够把这些不同意见恰当地表达出来。
如果中国人真的都能有中国人的文化内涵,能够有强大的心理的力量,能够“兴、观、群、怨”,那就太好了。
让孩子多读一点书,将来可能就考孩子的阅读量、思考能力、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情感的丰富性。哪怕将来考的不是这些,如果孩子有了这个能力,当他面对那样的题目的时候照样可以得到高分。更重要的是,孩子有了这样的能力以后,不仅仅能通过考试,还能通过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75

帖子

27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2
发表于 2022-6-30 10: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教育专著-------《56号教室的奇迹》

   《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是一位美国的传奇教师,他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但他仍然坚守在他的56号教室,他对教育和学生有信徒般的坚持、父亲般的亲切,还有哲人的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他用他的智慧、爱心和力量,证明着一个人能够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着最大的奇迹。他用爱心的力量让56号教室变得无比开阔,变成一个任由孩子们自由舒展,健康成长的乐园。合上书本细细品味,雷夫老师的以下做法值得我借鉴和学习:

一、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于孩子品格的培养。在近25年的教育实践中,雷夫老师深信:着力于孩子品格的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教书育人的根本落脚点是育人。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自己有限的数学课堂中培养孩子的品格,助力孩子的成长?值得我认真思考。或许,数学学科不及语文学科有华丽的词藻,优美的文字,朗朗上口的诗句;不及英语学科有漂亮的思维导图,动听的歌曲,有趣的游戏;但我们能够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找到事实的真相,用认真细致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独创性的方法找到最优化的解决方案,更能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收获成功的喜悦,这正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企及的。拥有条理清晰地思考问题的方法,独创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缜密推理的验算态度,不正是我们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品格的精髓所在吗?课堂教学中着力于孩子品格的培养,这是一个慢的过程,需要凝聚所有学科教师的合力,在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教学中一点一滴的渗透,才能静待花开。

二、学生品格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书中雷夫老师反复强调“道德培养的六个阶段”理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在日常教学中,雷夫老师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因孩子们对雷夫老师的信任,使得雷夫老师在工作中更加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孩子们也因为有了这样富有爱心,又充满活力的老师而学会了遵守规则、为他人着想、自我计划、自我教育。而这一切的获得并非是教师最初的目标,而是教师在不断地实践反思后才渐渐明白的教育的真谛。只有回归教育的本真,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用充满童真的眼光看世界,才能够真正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因为每个孩子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现成的模板,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充满爱的教育智慧,还要有“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这样的信念支持,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帮助孩子不断地完善自我,实现每一阶段的目标,完成品格的塑造。

三、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陪伴。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既是学生良好品格形成的引领者,又是不断完善学生品格的监督者。雷夫老师在文中和我们分享了如何培养卓越优秀的孩子的几点心得:

1.尊重时间。让孩子体会:过去创造现在,现在塑造未来。

2.练习专注。孩子不能专注,往往跟大人有关。

3.避开电视。教导孩子为何电视、计算机能够夺走他的潜能,引导孩子自己做决定。

4.做出决定。有周全的计划,才会有明智的决定。

5.肯定自我。任何值得做的事,都尽力做好行行出状元。

6.不要自私。教导孩子同理心,让他们了解他们并不是宇宙中心。

7.懂得谦逊。满招损,谦受益。要真正成功谦逊是必要美德。

8.选择学校。提醒孩子无论就读哪一所学校重点在于对自我人格的健全。

9.坚持到底。生命不是短距离冲刺,是一场马拉松长程赛。

从雷夫老师的心得我们可以看到,一名优秀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能拉长一节课四十分钟的教学时间,但我们可以拉长课程的维度和延展度,让四十分钟的教学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每天一节的数学课能够给孩子带来什么?不仅仅取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更取决于课堂之外的教师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有人在评论中这样写道: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品格的形成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需要不断地修炼自身,完善自我。拥有渊博的学识,收放自如的气度,从容淡定的处事方式,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信才是对教师职业最好的诠释,这正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同仁倾尽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四、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个人魅力。在雷夫老师的精心教育下,使得他班里一届又一届平常的学生成长为一批出色的人才,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这与雷夫老师秉承的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雷夫老师提出:孩子并非天生卓越,需要父母及教师不断地灌注正确的价值观。为了能够让孩子在无比强大的能量中获得启发,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走出教室外,人生都是无限宽广的学习体验!雷夫老师身体力行,他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向户外去观看一场精彩的棒球比赛,并跟随着比赛的推进,他旁征博引、寓教于乐。并在教育中融入不同的元素,传递品格教育,引领孩子建立自己的特质,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成就精彩人生!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能够成就精彩人生,与雷夫老师的个人魅力是分不开的。雷夫老师广博的学识,开阔的眼界,宽广的胸襟,充满智慧的爱心无不令孩子们深深折服。这正是一名教师的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正是这种人格魅力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促使他们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成就了自己美好的未来。掩卷深思,既被雷夫老师的这种热爱教育的挚念所深深感染,又被他的这种无怨无悔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同为小学教师的我又该做点什么呢?或许他的这种境界、高度是我无法企及的,但是他对教育的这种挚爱的深度和广度值得我不断学习。

读完雷夫老师的书,不禁让我思绪万千。雷夫老师25年的从教生涯,既平凡又伟大。他朴实无华的语言,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处处令我感动,又令我心生惭愧。回顾自己十几年的从教生涯,虽无愧于心,但与雷夫老师的境界相去甚远。好在,此时幡然醒悟还不算太晚。

余下的时光里,我将会不断地修炼自我,谨言慎行,更加用心上好每一节课,用爱心感染每一个孩子,让有限的光阴传递出无限的力量。

相信,在明天,当再一次面对渴求知识的双眼,我会更加自信笃定,从容面对,面带微笑,静待花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43

帖子

20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9
发表于 2022-6-30 11: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皮亚杰《儿童心理学》有感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皮亚杰,他是我们心理学上的一位著名人物,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父亲亚瑟·皮亚杰是纳沙特尔大学的一位教授,主要是研究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学。由于皮亚杰的父亲所学的是人文领域,所以他十分重视皮亚杰的科学观念,更着重于培养皮亚杰对于事实的讲求与爱好;皮亚杰的母亲丽贝卡·杰克逊则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她坚持让皮亚杰接受严格的宗教训练,并且为皮亚杰选择了一位对哲学颇有研究的教父科努特。
  皮亚杰是家中的长子,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皮亚杰有机会去接触与思考有关哲学和科学的知识,进而发展出了一套属于皮亚杰他自己独到的思想与见解。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一生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的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了长足的发展。
  皮亚杰在《儿童心理学》这本书中主要讲了以下三个方面:1、读懂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2、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3、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施教。
  任何一个孩子,他的任何一种言行,你再无法理解,他的背后必定存在某种原因。2020年9月份,我在邯郸市一所学校实习,班上有这么一个孩子,每到中午就故意发出各种怪声,老师多次说教还是不改。经过多次和他接触后,我问他为什么午睡的时候总是发出怪声呢?他说:“睡不着。”“为什么睡不着呢?”他哭丧着说“我想妈妈了,妈妈不要我了,老师也不喜欢我。”后来我了解到,他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从小缺乏母爱,幼儿阶段的安全依恋没有得到满足,试图通过发出怪声这种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不安,并引起他人对他的关注。对于这样的孩子,教师必须投入更多的关爱,让他感受到母亲的温暖。
  通过这个案例可知,在教育岗位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教师对儿童行为的理解、评价,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建立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水平的基础上。但是,在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地把儿童心理学运用到儿童的学习生活中。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比如说:破坏性行为、注意力分散等,我们不能简单地从表面来分析孩子身上存在着哪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本源来自于孩子的心理问题。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切忌脱离儿童的发展规律而进行施教,只有建立在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上的教育才是真正适宜儿童的教育。读完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我更加认识到了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
  皮亚杰是瑞士杰出的心理学家,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在《儿童心理学》中提出了儿童发展的认知要经历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通过以上的四个阶段,儿童从最初的反射性探索行为的小婴儿逐渐成长为具体的的、符合逻辑思维的成人。儿童只有在前一阶段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开始后一阶段的学习。儿童应当顺着这四个阶段的顺序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
  皮亚杰提出,经验是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的,随着新的经验不断地获得,儿童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完善,美国教育家杜威也强调了经验的重要性,他认为,课程应当以儿童从环境中自己探索得来的经验为主,只有取之于儿童生活经验的,才是儿童感兴趣的、才是真正适宜儿童的。因此,经验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儿童对源自于自己生活经验的的教学内容更感兴趣,注意力也集中,他们能七嘴八舌地说出很多让你出乎意料的事情来。
  此外,儿童不仅需要从环境中获得经验,也需要社会交往。社会交往中的规则、文化、语言、数学等加速着儿童的认知发展。正确的、适宜的社会经验加速儿童的发展,不正确的、不适宜的社会经验会阻碍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实习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一个叫小夕的孩子,她的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差的,活动中我向她提问的时候,她总是支支吾吾地不敢说什么,非常紧张。经过了解,原来是因为她体质比较弱的原因,她妈妈从小把她关在家里不让她出去。后来通过和她妈妈的沟通,让她了解了孩子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我发展的本能,对于儿童的教育,一定要在熟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才能真正明白儿童需要的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58

帖子

25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1
发表于 2022-6-30 14: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作者写到,要问凉水什么味道,你不亲自尝尝就无法明白。无论你怎么说明,真正的味道,只有我自己喝过才会明白。
这是一本宫崎骏从十岁读到七十岁的小说,这本书被选入了日本小学的教科书,是日本中小学生的必读书籍。
看到书名不要以为是‘一碗鸡汤’,主人公是一名中学生对待外界世界的感知感动和感悟。其实真正永恒的价值观,必须经得住孩子们刨根问底的质疑,而且孩子自己探索出来的真理才能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因此,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有必不可少的良知,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两大支柱。
阅读这本书,孩子们可以获得珍贵的品格教育,年轻人可以获得启发性思考,中年人可以得到坚守的勇气。所以,无论是哪个年龄阶段,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力量将。
我们的人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如何解决并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一味得听从别人的 想法,我们只会不知不觉把真正的自己丢在脑后。但其实尊重内心做最真实的自己,才是过好这一生最重要的事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12:15 , Processed in 0.08195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