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5-16 08: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被讨厌的勇气
与大多数人一样,我们总会在某些时刻不自觉的陷入自我厌恶与自我怀疑中,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偶尔也会觉得生活中存在诸多无奈,若是能换一种活法是不是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又或者对于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
想要改变,却又无从下手,最后只能长叹一声:“我又能怎么样呢?"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阿德勒阐述的对自我的解放、对幸福的论述都让我有种耳目一新、醍醐灌顶之感,一如胡慎之在推荐序中所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稍带苦涩,但又可治病的良药。“
一.书籍介绍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是由古贺史健和岸见一郎以对话体的形式所创作的一本心理学著作,它的思想核心是阿德勒心理学,即关注个体的人格完整和社会需求。阿德勒被称为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三大家,比起荣格和弗洛伊德,阿德勒更重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强调如何促使心理层面的改变发生,所以更容易被运用到教育和心理治疗领域。
这本书不仅有权威的学术背景,而且是以对话题展开的,轻松易懂。但最打动我的确是这本书可以直面人生基础底层的课题,比如文中提到“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如何处理自己的人生课题?"……这些都是几乎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生活议题。通过这些议题让读者加深对人性的理解,帮助你发现隐藏在记忆深处又一直影响着自己的“自卑”,让抗拒改变的“借口”无所遁形。不仅分析了生活中种种烦恼的根源,还一一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本书由推荐序,引言,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后记几部分构成。
其中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一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令我感受颇深。
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不干涉他人的课题。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而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这个选项,那么由这种决断带来的后果一一例如成绩不好、无法上好学校等——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也就是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学习”或许是孩子的课题,但“让孩子学习”却是父母的课题。世上的父母总是说“为你着想”之类的话。但是,父母们的行为有时候很明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虚荣又或者是支配欲。也就是说,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我”,正因为察觉到了这种欺骗行为,孩子才会反抗。
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推崇放任主义。放任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而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不是如此,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二.读书收获
1.避免囿于逆境
拿破仑曾说:我有一个忠告给你,做你自己的主人。
掌控自己的人生,是我们个人成长中,绕不开的一个课题。
对此,被誉为“自我启发之父”的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因为,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遭遇。他们总是把自己当下的困顿,归咎于过去不好的经历,有的人甚至成天只顾抱怨,对眼前的苟且却是无动于衷,不去做任何改变。
丘吉尔曾说: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有人面对逆境无可奈何,也有人把逆境当成人生难得一遇的机遇。
2.跳脱出他人的期待
网上一句话戳中很多人的内心:“你敏感的歇斯底里,别人却毫不在意。”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心理: 在人越多的场合越不敢发表自己的想法,担心别人认为自己的想法太低级或者瞧不起自己的想法。 然后开始自我争斗。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过多的自我意识,会束缚自己。”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让我想到前不久自己参加语文素质赛的经历,本来赛场上的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直到我发现当天的评委席上坐着姚校长!一瞬间,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天哪!今天的素养答题是自己最没有把握的比赛环节,一会儿上台如果答得不好,可太丢人!想到这,我巴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脑子里仅存的答题技巧也所剩不多,短短两三分钟的素养答题,我感觉时间都静止了。这还不算完,当天下午的比赛,我又在评委席上看到了玉玲老师,相同的紧张感再次向我袭来……现在回忆起来,依旧觉得手心冒汗!就这样,直到比赛结束,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感受最强烈的不是比赛结束后的轻松,而是纠结于两位相识的评委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
过度考虑周围人的看法,会让你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甚至把自己的人生,困顿在“照顾别人想法”的漩涡里。 正确的做法不是完全屏蔽别人,而是甄别不同的声音,然后坚持认为对的事情。 活在自己的意识里,但不陷入别人的意识中。 只有保持这样的做事原则,才能给一个人带去不内耗的人生。 也是最好的“活在当下”。
正如哲人在书中所说:“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被他人的看法束缚住手脚,随波逐流经常有之,慢慢的就开始发现自己变得不自由,从而失去了追寻自我价值的勇气。也就是说,只有我们拥有了这份被讨厌的勇气,才能变得更加自由,更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