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子欧 于 2022-5-20 16:15 编辑
项目式学习:将“真实的力量”带入课堂 项目式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方法,通过PBL学生们主动的探索现实世界的问题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领会到更深刻的知识和技能。
项目式学习在美国被中小学普遍采用,锻炼了美国中小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合作和领导力,动手能力,计划以及执行项目的能力。除此以外,对项目的选择也让中小学生更早和更深入的面对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这些能力则是中国应试教育下的孩子缺少的应对来自世界,面向未来挑战的能力。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提供一些关键素材构建一个环境,学生组建团队通过在此环境里解决一个开放式问题的经历来学习。需要注意的是,项目式学习过程并不关注在学生们可以通过一个既定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它更强调学生们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技巧和能力。他们包括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计划项目以及控制项目的实施,如何加强小组沟通和合作。项目式学习过程最初是为了医学教学而发展出来的,从那以后被广为传播, 继而使用在其他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项目式学习这个过程赋予学习者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项目式学习通常是在一个学习小组中进行,学生们在这个小组中有各自的角色,而这个角色会不断轮换。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们的学习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推理来实现的。有一种七部法,包括弄清概念,定义问题,头脑风暴,构建和假设,学习目标,独立学习和概括总结。简而言之,就是搞清楚他们已经知道的,他们需要知道的,去哪里以及如何获得新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信息。老师的角色是通过支持、建议和指导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老师必须要建立学生们敢于接受难题的自信心,鼓励学生们,并且在必要时拓展他们对问题的理解。项目式学习代表了传统的基于论文的教学模式的转变。项目式教学和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非常不同,它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和材料来指导各个小组的学习。
伍德(2003)定义了项目式学习为利用确定环境下的确定的问题来增长知识和加深理解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几个原则如下:
1.学习者自我驱动和自我定义的目标和产出
2. 学生们在返回大组讨论时要做好独立的,自我引导的学习
3. 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讨论在一个小组,通常8-10人,完成学习
4. 关键材料,比如纸质的门诊材料,实验室数据, 照片, 文章, 视频, 病人(真的或者模拟的)
5. 七步法帮助指导项目式学习的整个过程
6. 符合成人学习理论的基础
7.小组里的每一个人都要扮演一个角色
8. 允许通过合作来获取知识
9. 强调团队合作和沟通, 解决问题, 鼓励个人承担责任并分享所学到的知识。
这些技巧对于将来的实践都很关键。
“研究表明,这是一项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在提升学习者的学科知识、沟通技巧、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的同时,培养正向积极思维、问题解决和团队协作能力,给予他们获取实践动手经历和科学探究方法的机会,并创造追求学术卓越的动力。” “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取高阶认知能力和责任感,也是磨炼团队合作、主动投入、学术成就的好机会。” 这些溢美之词描述的正是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它是近两年国内的教学流行词,也是一种广受赞誉、负面批评较少的教学方法。 一、“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又要讲到约翰·杜威了。师生间的“权力游戏”(上):从房思琪说起 中简要介绍了杜威对教育和道德的论断,他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学生时代大家可能都听过师长勉励我们好好学习,“为毕业后进入社会做准备”。在杜威看来,校内学习并非社会生活的“预备阶段”,它本身就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种实践过程。 于是,“做中学/通过实践来学习(Learning by doing)”的提出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这是项目式学习法的理论基础之一。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扮演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从教和学的角度分别来说: 1、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认可他们本身已经具备的知识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主观联想能力,帮助他们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 2、学习过程包含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四项要素,也就是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结合现实情况,多以组员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然后明白知识概念的本质。 真实生活、实践、以学生为中心、协作、会话……当我们把这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就得到了项目式学习法的基本定义: 项目式学习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小组协作、调查研究等方法,解决一个学科领域或真实生活中的议题,并将报告、提案、视频等项目成果向公众进行展示。 二、真实的力量 Authenticity 通过与常见的项目学习进行对比,我们确实能够发现项目是学习更富有趣味性,尤其是它对真实场景、真实生活、真实意义的强调,更容易让孩子们认可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投入、更具自我驱动力。 但实现“真实”不仅需要教师的设计和安排,更需要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投入,难度往往非常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网站PBLWorks的作者约翰·拉莫尔给出了一些有趣的建议。在拉莫尔看来,“真实性”可以被分为“不真实”、“有些真实”和“完全真实”三个程度层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