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丽萍

【必修第一项】我最得意的一节课

  [复制链接]

3

主题

17

帖子

10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7
发表于 2024-10-22 12: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字变变变》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了解数字的形状特点,能够识别并描述数字的基本形态。
技能目标:学会根据数字的形状进行联想,并创造出新的绘画形象。
情感目标:在美术活动中体验到造型游戏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数字的外形特点展开联想,创作出有趣的数字画。
教学难点:数字与物在外形上的相似度的把握和丰富的联想。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范图、学生作业展示板、奖品、涂色工具等。
学生准备:涂色工具及白纸一张。
四、教学过程
1. 激趣与导入
创设情境:观察老师准备的每个数字像什么形状,在黑板上画出该图形展开,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数字宝宝们需要同学们的帮助来打扮自己,变成不一样的数字宝宝。
2. 观察与欣赏
数字外形特点:展示数字0-10的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每个数字的外形特点。
数字变形案例:展示一些数字变形的案例,如数字0变成花环、数字2变成鸭子等,让学生感受数字变形的奇妙。
3. 启发联想与创作
启发联想:通过游戏“请你快快找一找”,让学生在教室里寻找与数字外形相像的东西,并拿到讲台上展示。
尝试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数字进行尝试变形,只画轮廓不涂颜色。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数字添画:教师示范如何给数字添画,使其变成有趣的形象。然后让学生尝试给自己选择的数字添画。
4. 快乐作画与交流评价
作业要求:让学生选择一个最喜爱的数字进行变形创作,并涂上漂亮的颜色。
学生作业:学生开始作画,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
交流评价:作业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自己的创作想法。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的创作。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身边的数字,并尝试创作更多的数字变形作品。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解决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后可以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和分享创作经验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这个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趣的活动和创作实践,帮助学生掌握数字变形的技巧和方法,同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8

帖子

57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73
发表于 2024-10-23 15: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邢颖秀 于 2024-10-23 15:26 编辑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12、13、14页:《雾和云》(1课时)
教材分析
核心概念:(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十)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与要求: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5-6年级 ③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
10.1天气和气候
5-6年级 ①知道雨、雪、雾等天气现象的成因。
横向知识联结: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各种气候和天气变化,学习了风的形成、露和霜的天气现象之后,进一步学习雾和云的原因。
纵向知识联结: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的状态”的学习中,认识了水和水蒸气、冰和水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了水的三种状态。在本册书第一单元的学习中,认识到了水、水蒸气、冰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些为我们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材调整:
(一)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从视频中提取出天气现象“雾”和“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并再次通过视频提取出现雾之前的情境,根据情景推理出雾是水蒸气遇冷形成雾。
(二)探究与发现:
为了验证同学们的推理“水蒸气遇冷形成雾”进而产生以下环节:
fil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ksohtml11444/wps3.png
1.选择材料:
2.设计实验模型:
3.观察实验现象:
4.得出实验结论:
5.通过实验现象由模型→原型得出自然界中的雾是怎样形成的。
6.按照以上步骤,归纳总结云的形成。
(三)应用与拓展:
诗人用诗句记录了云雾环绕的美景。通过诗配乐的欣赏,再次让学生体会云雾的成因以及他们的不同。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科学无处不在。
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学生知道水的三种状态,及他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以及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但是不能很好的和天气现象相联系。
实践基础: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且在实验时能进行仔细地观察,细致的讨论,但是对于科学的处理信息能力相对较弱。
思维基础:学生处于直观形象思维,更多的是通过感觉器官和工具对事物进行感知获得直接经验。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雾和云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本质一样,只是距离地表的远近不同。
科学思维
能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描述雾和云的形成过程。
探究实践
1. 能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模拟雾的形成过程。
2. 用科学的语言、流程图等方式记录并整理实验现象,描述雾和云的形成原因。
态度责任
能够与他人合作实验、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并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雾和云的形成过程。
难点:设计实验模拟雾的形成过程。能够做雾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教学过程:
一、视频情境  提出问题
师: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在看视频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雨后出现了什么天气现象?”
生:我观察到了雾、多云的天气现象。
师:嗯,你观察的非常仔细,他们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雾和云》。
二、探究发现  形成新知
1)依据事实,做出假设
师:请同学们,再次观看视频,出现雾之前又有什么样的景象?
师:那下雨后地面湿和天气冷与出现雾有什么关系呢?
师:雾到底是不是这样形成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2)设计方案,建构模型
师:我们要在实验室模拟雾的形成。我们是不是需要水蒸气和冷空气呀!那如何获得足够多的水蒸气和冷空气?在这里老师提醒大家:冷空气可以由冷的物体产生。
师:现在给大家3分钟的讨论时间,并把你们的材料写在记录单1 中。
师:哪个小组说一下你们的材料呢?
师:看来同学们都由自己的想法。那根据你们的材料设计一个造雾模型,并把你们的实验模型画在报告单2中。在设计实验模型时,我们要以科学、可行、简便、有效和安全为原则。清楚了吗?开始设计吧!
师:哪个小组能来分享一下你们的模型呢?
师:你们觉得他们组的方案怎么样呢?
师:那你们觉得那组的方案符合我们的要求呢?
师:通过同学们的评价我们最终认为在烧杯中放入温水,上面放冰块最合理。那现在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完善自己的设计图。
(3)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师:通过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模型我们知道了实验材料是烧杯温水和冰块。实验方法请同学们读一下:
师:在这里老师温馨提示一下大家,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烧杯上方的实验现象,认真做好记录,把你们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写在记录单2中。完成实验后对本次实验的探究过程做组内评价。全部清楚后请同学们上前面领取材料并开始实验!
师:现在哪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呢?
师:大家的现象和结论是否都是这样的呢?
师:通过我们的实验,谁能再一次说一下自然界中的雾师怎样形成的?
师:我们地球表面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形成雾。
1. 探究云的形成
师:上课之初,同学们还说了一种天气现象云。通过雾的成因以及小鼠标的提示:( )是否能推理出云是怎样形成的呢?
师:你的推理能力可真强啊!真是爱思考的孩子!也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非常多的小水滴和小冰晶汇聚在一起就成了云。
师:诗人描写的云雾景色真的太壮美啦!那你能否用今天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一下诗中出现的现象呢?
三、拓展与应用
师:你说的可真好!能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真的由当科学家的潜质!
师: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小组积分吧!表扬第()他们课上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才会获得这么高的积分,希望其他小组向他们学习。生活处处有科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爱上科学课,下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81

帖子

4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0
发表于 2024-10-23 15: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璐 于 2024-10-23 15:47 编辑

我最满意的一节课《落花生》
——小身躯,大志向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亩、播、爱慕、吩咐”等。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落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4.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感悟并记叙身边事物的特点和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体会落花生的品格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掌握生字词和重点语句。
2. 难点
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猜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谜底:花生)
2. 展示花生的图片,让同学们说一说对花生的了解。
3. 引出课题《落花生》。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 讲解生字词
• 亩、播、浇、吩、咐、亭、慕、矮、榨油、茅亭、爱慕、吩咐
• 强调“慕”的书写。
• 利用同桌互读、全班齐读等方式巩固生字词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课后第一题)
• 学生回答后总结: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2. 重点学习“议花生”部分
• 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孩子们的对话。
•思考: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课后第二题)
•学生回答并总结花生的用途。
• 思考:父亲和孩子们在议花生,可是父亲为什么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
• 小组讨论后交流。
• 总结:花生虽然外表不好看,果实埋在土里,但是很实用,可榨油、可食用等。而桃子、石榴、苹果外表鲜艳,果实挂在枝头,让人一看就生爱慕之心。通过对比,突出花生不求外表华丽,只求默默奉献的特点。
3. 深入理解父亲的话
•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体会花生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品质。
• 提问:你从父亲的话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四)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 引导学生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 提问:作者通过写花生,实际上是在比喻什么样的人?
• 学生思考回答: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人。
• 教师讲解: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借花生不求外表华丽,只求默默奉献的特点,比喻那些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借物喻人”,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
2.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像花生一样的人
• 学生:清洁工、老师、农民等。
• 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人是如何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

(五)总结升华
1. 回顾课文内容,强调花生的品格和借物喻人的写法。
2. 鼓励学生学习花生的品质,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布置作业
1. 继续阅读课文,体会花生蕴含的美好品格。
2. 完成课后小练笔。

四、教学反思
1.要更加注重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默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感。
2.写作手法的反复练习:借物喻人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花生和其他水果的特点,以及作者对花生的赞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并通过小练笔让学生进行了实践运用,还应让学生在课后多加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满意之处:

一、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在讲解父亲为什么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这一问题时,学生们立刻投入到热烈的小组讨论中。每个小组都像一个小小的研讨会,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花生埋在土里,很低调,不像桃子它们那么张扬地挂在枝头。还有的同学说:花生虽然外表普通,但是很实用,能榨油能吃,桃子它们可能更多是好看。看到同学们如此积极地思考和表达,我感到很满意。这说明他们真正在思考课文中的内容,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观点,这种积极思考的态度和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二、联系生活实际的精彩发言
课堂上,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像花生一样的人时,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有的同学说:清洁工就像花生一样,每天默默地打扫街道,让我们的城市变得干净整洁,但是他们却不追求什么名气。还有同学说:我们的老师也像花生,每一天都在默默奉献,教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帮助我们成长,却从不求什么回报。这些回答让我特别惊喜,孩子们不仅理解了花生的品质,还能准确地将其与生活中的人物联系起来,这表明他们对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中,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三、小练笔中的创意表达
课后小练笔中,同学们展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很多同学都写到了“竹子”孩子们感受到了竹子的精神竹子长得高高的,翠绿翠绿的,它不像花朵那样娇艳夺目。但是,竹子很坚韧,它能在风雨中挺立,为人们提供了一片绿荫。它就像那些默默守护我们的警察叔叔,总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出现,为我们的安全保驾护航,却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从这些小练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且能够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让我对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感到非常满意,也让我看到了同学们在语文学习上的潜力和进步。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受到了思想教育,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也会和孩子们一起在语文的海洋里快乐遨游,汲取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多的价值能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64

帖子

2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8
发表于 2024-10-29 16: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双美 于 2024-10-29 16:14 编辑

                                                                       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段动画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一群小动物在森林里玩耍的场景。其中,小兔子有3只,猴子有9只。
教师提问:猴子的只数是兔子的几倍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倍数的概念。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引出倍数的概念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教师提问:在刚才的问题中,我们用到了哪些数?这些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然数和整数的概念。
教师举例说明自然数和整数的区别与联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为学习倍数和因数做好准备。认识倍数和因数
教师结合刚才的问题,讲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例如,9是3的3 倍,我们就说9是3的倍数,3是9的因数。
教师让学生再举一些例子,加深对倍数和因数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个乘法算式,如2x3=6,4x5=20 等,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教师强调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即不能单独说一个数是倍数或因数。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体会它们的相互依存关系。找一个数的倍数
教师提问: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乘法算式来找一个数的倍数。例如,2的倍数有2x1=2,2x2=4,2x3=6.
教师让学生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 10 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所找出的倍数,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和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一个数的倍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74

帖子

4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0
发表于 2024-10-29 16: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单元”教学片段
我上学时学鲁迅单元,只觉得艰涩难懂,老师讲重点讲得很细,但几乎没有一条是我自己感受、分析出来的。现在轮到我当老师了,在讲这一单元前,我自己就有畏难情绪,总担心讲得抽象,讲不明白。就这么纠结到该开新课了,我决定把目标放低点,不要求学生把重点问题分析的头头是道,只期望学生能大胆分享他读出了什么。分享的前提是翻开鲁迅先生的文章愿意读,不怕读,对于我们班的小孩,能做到这点我就欢天喜地了。
课文《少年闰土》容易读,比较有意思,联系联系生活,小组讨论讨论,课后题就解决了。在讲课文时,我刻意营造一种自由交表达的氛围,孩子们对补鸟感兴趣,我们就在这多说多演,气氛起来了,我们紧接着读补充文章《故乡》剩余部分。孩子们要带着问题读,比如“我和闰土长大后关系发生什么变化?”“闰土的外貌变化挺大的,谁知道为什么?”“看看宏儿和海婴的相处模式,你想到了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完我鼓励大家认真阅读并思考,并强调你的感受应该有依据,我问有多少同学课前查了背景资料,举手的也就是平常学习积极的小孩。那节课还有点时间,我就开b站放背景资料视频,孩子们需要了解背景来验证自己的思考是否有偏颇,所以大部分看的很认真。
后面我们先讲了补充文章《从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五猖会》《秋夜》,最后讲课文《好的故事》。文章越来越难理解,理解有困难的同学我鼓励他们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维活跃的同学要有理有据的发言。有了《少年闰土》那节课的学习经验,孩子们自己能找视频资料提前自学;有上学期对比阅读策略的学习,孩子们知道多篇文章一起读比读单篇收获更多,看到《五猖会》中旧式教育的部分,孩子们能和《从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中的封建教育制度做比较;看了不同人对文本的解读,孩子们懂得不盲从他人观点,要有自己的思考;有了轻松交流氛围的铺垫,孩子们下课愿意找我分享自己的课外阅读收获。
这一单元还没教完,目前我最大的收获是,相信孩子相信自己。老师做好教练角色,把学习工具给到位,说清楚为什么要用这个工具,思维灵敏的孩子自己就知道学习了,其他孩子也能被带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36

帖子

14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0
发表于 2024-10-30 14: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佳林 于 2024-10-30 14:10 编辑

                                                                                                                                         课堂微变革《揠苗助长》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而"寓言"就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在教学《揠苗助长》一课时,我尤其关注“教”与“学”关系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文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希望学生对《揠苗助长》中那个不了解事物发展规律的揠苗人行为、心理的分析、对比、了解,让学生明白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然反而会欲速则不达。
      寓言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它能通过一个内容简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奥的道理。因此,课堂上如何结合"寓言"的特点,让学生能更好地学文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趣味导入,理解寓言。寓言是二年级的学生首次遇到的新体裁,所以一上来,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寓言,让学生知道在这则小故事中包含着一个道理。并让学生说说平时看过或听过的寓言故事,让学生从现实的例子中真正理解寓言二字的含义,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后通过学生说的例子中导入我们要学习的一则寓言《揠苗助长》。学贵有疑,我大胆地让学生针对题目去质疑,然后帮助学生归纳出要解决的问题,并打上问好,让学生做到心里有数。
      其次以读感知,以演促演。这则故事很精彩,通过演的方式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演来掌握道理。但是要能演好却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文中人物的心情,语气,动作,把自己当做文中的农夫,才能很好的通过演出再现课文的内容。所以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师生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例如:"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在这一小节中我主要想通过反复的读让学生自己理解农夫那时候的心情,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想象农夫会怎么看,会怎么想,会怎么说,为最后的表演做一个铺垫,让学生在表演中有话说。每一小节都能这样读演结合,以读促演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与小表演的结合,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接着关键词句,促进理解。如"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等,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做做动作,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在说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例如:说说"巴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什么叫"自言自语"?做做"喘气"的样子……对于句子"可是一天、二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则通过3次不同层次的朗读"着急地读,急、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慢,觉得真是度日如年啊"来理解揠苗人因急而感到时间过的非常缓慢,层层递进。在理解"筋疲力尽"的时候不是死板地用语言来解释,而是让学生来做做揠苗人拔苗的动作,说说自己的感受,周围人说说他拔完苗会有什么感觉,什么样子,这样在形象的展示同时通过说话练习就可以非常自然贴切地理解"筋疲力尽"了。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因此,理解寓意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花长时间来说那些道理,是不合适的,他们的认识水平限制了他们抽象地理解寓意。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紧紧扣住课题:《揠苗助长》这4个字,特别是"助",抓住"那个人为什么要揠苗?怎么揠苗?结果怎么样?"这3个前后相关的问题,在充分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读文理解中明白揠苗人的"帮助"是起到了反作用,这都是因为他的帮助违反了禾苗的生长规律。
      这样,寓意的深刻理解就自然地渗透在文本内容之中,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短小的文章故事,通过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精练准确之美,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含义和浅显易懂的语言之间的和谐、融会贯通。即根据寓言简练清楚的内容学习,通过揠苗人可笑的行为与学生自生生活经验的比较,明白寓言深含在文字中的寓意。
      另外,这次教学非常重视词语的积累。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课前的寓言成语的积累,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过听到过的寓言成语,板书在黑板上。二是在教学之后让学生圈圈文中用得好用得恰当的词语,放到积累本中,这样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三是课中对型近字的积累。具体表现在随文识字的时候,引导学生积累二类型近字:和"焦"同部分的字以及和"截"同偏旁的字。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不是浮夸白显的,而是朴实、扎实、真正有效的的语文课。综合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要以文本为主,紧紧抓住阅读这个非常重要的教学途径和手段,重视语文的说话练习,语言的积累,通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感受、体验和理解,再在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读。以及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60

帖子

2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96
发表于 2024-10-30 14: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智芳 于 2024-10-30 15:01 编辑

蝴蝶飞啊飞

一、提出课前任务
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中的一项,
  1.参观蝴蝶标本博物馆,欣赏美丽的蝴蝶并了解有关蝴蝶的科学知识。
2.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来欣赏蝴蝶的美丽和了解有关蝴蝶的科学知识。
二、欣赏蝴蝶的美
提出问题:你认为蝴蝶美在哪儿?
(1)欣赏蝴蝶的自然美:即从蝴蝶的照片中欣赏蝴蝶的美,并寻找蝴蝶翅膀形状的美、花纹的美、色彩的美、飞翔姿态的美。
蝴蝶翅膀的形状――――有大有小,有方有圆,形状各异;
蝴蝶翅膀的花纹――――有点有线,有曲有直,变化多端;
蝴蝶翅膀的色彩――――有红有橙,有蓝有紫,色彩各异,五彩斑斓;
蝴蝶飞翔姿态的美―――有正有侧,姿态万千。
(2)欣赏蝴蝶的生活美:即欣赏运用蝴蝶图案进行装饰的物品,使学生感受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欣赏蝴蝶的绘画美:即从表现蝴蝶的美术作品中欣赏蝴蝶的美,并从中观察作者是怎样表现蝴蝶美的,进而为自己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了解有关蝴蝶的科学知识
在欣赏蝴蝶的同时,适当地融进有关蝴蝶的科学知识,以开拓学生视野,达到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四、表现美丽的蝴蝶
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自己心中美丽的蝴蝶。
即:形式:可采用绘画、剪贴以及自己喜欢的其他形式;
  内容:可是一只又大又漂亮的蝴蝶、2-3只花飞舞的蝴蝶、用拟人手法表现的美丽的蝴蝶宝宝或动手制作会飞的蝴蝶。
五、梦想蝴蝶的美
    在闭上眼睛梦想童话故事的同时回味蝴蝶的美丽。
六、展示美丽的蝴蝶
通过举办“蝴蝶王国”展选举“蝴蝶国王”的活动,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出并评选。
七、评价美丽的蝴蝶
采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法
1.互相评价:在“蝴蝶王国”展中,同学间互相评论、互相交流
2.自我评价:填写自我评价表

                        
 
课后总结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冀教版一年级上学期第十二课《蝴蝶飞呀飞》,学习领域属造型.表现。通过欣赏、了解、表现、梦想、展示、评价蝴蝶的学习,学生对蝴蝶的了解更深刻,对蝴蝶形象表现更加丰满而生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情感。六七的儿童喜欢画蝴蝶,但大部分儿童笔下的蝴蝶往往形象雷同,缺乏对描绘对象的细节表现。在这个阶段,如果能恰当引导学生的观察,能够使他们笔下的蝴蝶形象更加丰满而生动。而且儿童喜欢游戏,喜欢神奇的童话,在他们的童话王国中,小动物们会说话,会有人一样的思维,会……  会有许许多多的梦想,因此,让儿童在游戏和梦想中学习,效果一定会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169

帖子

62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25
发表于 2024-10-31 08: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班级音乐会
教学目标
1.学会控制自己说话的音量,培养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音量说话的意识;记住与识别音量控制标识。
2.了解音乐会各环节的声音控制要求,并能按要求控制音量。
3.建立表演环境安全感,提升学生自信表现音乐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控制音量,了解音乐会礼仪,建立表演安全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能较好地运用音量等级,并学会在生活中控制音量进行礼貌社交。
教具准备
能否真正理解音量控制标识的含义,并在实际场景中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2.复习巩固
教师:上节课下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筹办班级音乐会的任务。在音乐会开始之前,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有关音乐会的礼仪。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听音乐会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回答:听音乐会时,穿着要大方得体,不能穿拖鞋背心;不能随便说话、走动,要保持安静;不能吃东西、喝饮料;手机要静音;不能在演员表演过程中进场,要等正在表演的节目结束后再进入;演员表演完要热烈鼓掌……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记住了上节课我们学过的知识。我们不仅要记住,还要在实际生活中做到。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音乐会礼仪知识,加深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为后续的班级音乐会做好准备,确保学生能够在音乐会中表现出良好的礼仪。
二、我的音量我做主
教师:在音乐会上,作为观众,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安静”。老师相信,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可是能保持多久呢?今天,咱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在音乐会上保持安静的时间最长,奖励他(她)一枚“文明观众”的奖章。
教师:除了要“保持安静”,还要能“控制音量”。音乐会前,我们可以轻声聊天,这时候的音量等级应该是哪一个呢?(出示音量控制标识卡片)请你们用动作表现。
学生选择二级并用动作表现。
教师:音乐会开始了,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等级的音量呢?
学生选择一级并用动作表现。
教师:如果你是演员,正在舞台上表演,你应该选择哪一个等级的音量呢?
学生选择四级并用动作表现。
教师:演员表演完,我们应该热烈鼓掌,此时的音量等级是哪个呢?
学生选择五级并用动作表现。
教师:在音乐会中场休息时,我们可以轻松地聊天,可以选择哪一个等级的音量呢?
学生选择三级并用动作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实践和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控制音量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情境感知能力、应变能力、表演能力、自信心,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社交礼仪,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恰到好处地表现自己,将自己的状态调整至最佳。
三、班级音乐会
“凤鸣山谷班级音乐会”为例展示班级音乐会流程。
1.音乐会开场前
课件呈现音乐会开场前的场景,背景声音嘈杂,提示学生可以轻声交谈,使用二级音量。
2. 音乐会即将开始,播放音乐会提示语。
【设计意图】创设音乐会情境,设计提示语,帮助学生重温音乐会礼仪。
3.按照节目单顺序,主持人麦芽报幕,表演者依次上场表演。
课件中呈现每个节目进行中要保持安静的要求,出示一级音量控制标识。
每个节目串词中设计了第二课时有关乐器方面的知识,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复习相关知识。
每个节目结束后,课件出示五级音量控制标识,提示学生热烈鼓掌。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呈现一场虚拟班级音乐会,让学生沉浸式地体验音乐会的全部流程,使他们获得仪式感和参与感;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欣赏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审美水平,学会欣赏他人的表演,并给予掌声和鼓励;培养学生的文明观演素养,学会在欣赏表演时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让学生收获表演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凤鸣山谷班级音乐会”节目单
四、反馈与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才艺表演和遵守音乐会礼仪等方面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表扬学生的闪光之处,指出仍需要改进之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伊始,通过复习音乐会各环节的音量控制要求,为开展班级音乐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确保学生能够在音乐会中展现出良好的礼仪。通过参与游戏和情境模拟,使学生对音量控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学生在音乐会上的表演非常精彩,他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艺和努力,也让我看到了他们在音乐学习中的成长,我感到非常欣慰。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总体来说,这堂音乐课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音乐教育的魅力和挑战。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音乐教育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1

帖子

11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6
发表于 2024-10-31 16: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佳 于 2024-10-31 16:34 编辑

我最得意的一节课——Word排版设计
本学期五年级的学生以学习Word为主,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Word的基本操作,如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格式、插入图片等。但如何将这些基本操作综合运用,制作出美观、规范的文档,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挑战。
一、教学目标
1.要让学生掌握Word排版的基本技巧,包括字体、字号、行距、段落对齐等
2.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学会如何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排版风格
3.要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温故导入
以一份国庆电子报为例,向学生们展示了Word排版的魅力并回顾了之前学习的知识。这份电子报内容丰富、排版美观,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我告诉他们,这节操作课自己选定主题,运用之前学习的Word排版的基本技巧,制作出这样漂亮的文档。
2.实践操作
听到是自己操作之后,学生们很兴奋,纷纷开始动手制作。在操作过程中,我不断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们遇到的问题。有些学生在图片的选择上犹豫不决,我引导他们根据操作的时间、内容和需求进行选择;有些学生在排版的背景颜色上缺乏创意,我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展示评价
经过一节课的努力,大多数学生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通过学生机提交给教师机。我将他们的作品存到u盘,第二节课在班里和学生们一起欣赏。在评价过程中,听取学生们的声音,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同时,也会指出他们的问题和不足,在课堂上再演示一遍操作,相当于在评价中又复习了一遍知识。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的乐趣和成就感。学生们自己决定主题,会让他们觉得这并不是一个任务驱使着他们操作。在提升学习兴趣的同时,不仅掌握了Word排版的基本技巧,还提升了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并努力解决,这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操作过程中,有些学生的进度较慢,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这可能是因为我对他们的指导不够细致或者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和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进度。
总的来说,这节课不仅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潜力和创造力,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我也会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学生的成长贡献一些力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89

帖子

59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93
发表于 2024-11-1 10: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旭 于 2024-11-1 10:13 编辑

在《穷人》的世界里品味人性之美
     《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六年级语文的一篇经典老课文。小说讲了桑娜与她的丈夫生活贫穷,日子艰难,却主动收养刚刚病故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在自身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仍向别人伸出援手的可贵品质。      
     教学这节课时,我和孩子们在《穷人》的世界里走了一遭,共同感受穷人的人性之美。
     一、读:穷人之穷
    文中没有一处“穷”字,小说为何以“穷人”为题?
    学生找到了很多细节:桑娜坐在火炉旁边补一张破帆;丈夫清早出海,深夜未归;丈夫不顾惜身体……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睡觉还早;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五个孩子需要养活……
    这海边渔民一家,挣扎在温饱线上,是如此贫穷。
     二、辩:该与不该
       生活如此艰难,桑娜该不该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回家收养?
     先只说观点,不说理由。静下心来,到文中去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再畅所欲言。发言空前踊跃,思维火花不断闪现。
     先举手的同学都认为该收养。如果不抱回去,两个孩子必死无疑,不能见死不救;桑娜一家再勤快一点,生活节省一点,总能给两个婴儿一口饭吃;不抱回去良心上过不去;(好一个良心上过不去!这“良心”是什么?“同情之心,怜悯之心!”)
     慢慢地,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了。
     有同学理性分析:“我认为桑娜不应该把孩子抱回去。帮助别人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如果力所不能及,好心有可能会办坏事啊!”有经常帮助别人的同学支招:“是不是可以请富裕的家庭收养这两个孩子呢?”(适时介绍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告诉孩子这个想法可能不现实。)更有同学发出了道德上的思考:“抱回来可能自己的五个孩子都活不好,是救五个还是救两个?”有同学反驳:“说不该的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但桑娜把孩子抱回来,是出于人性的关怀,表现了桑娜是个善良、品德高尚的人。”
     七嘴八舌地辩一辩,孩子们对桑娜的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格有了更深层的体会。
三、品:忐忑不安
     义无反顾地把孩子抱回来后,桑娜陷入了忐忑不安中。桑娜的忐忑不安中,藏着哪些心情?聚焦第9和第11自然段,品读桑娜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的善良。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了?……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不,没有人!天哪,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桑娜的忐忑不安中藏着担忧,她为什么担忧?
     桑娜的忐忑不安中藏着后悔,她为什么后悔?
     桑娜的忐忑不安中藏着自责,她在自责什么?
     关注6个问号,4个感叹号,7个省略号,感受桑娜内心的矛盾冲突。即便是这样,她也没有想过要把孩子送回去,她的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形象就更加高大了。
四、写:欲言又止
     桑娜的忐忑不安中,渔夫回来了。短暂交流后,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上下文,如果你是桑娜,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呢?桑娜可能在想:怎么说?该不该说?说了会有什么后果?……仿照第9段的写法,把桑娜的心理活动写下来。
     崔家耀课堂小练笔:
     沉默中,桑娜想:“我该怎么和他解释?他会打我吗?……直接说抱回孩子的事,他一定会很生气!他现在那么累,我实在不忍心告诉他啊!……要不先说说西蒙的事?再借此机会提到孩子?……毕竟是我自作主张,是不是太过分了?……还是先说说西蒙的死,试探一下他的反应吧!……上天保佑,他一定要接纳两个孩子啊!”
五、感:人性之光
     渔夫和桑娜一样善良,催促桑娜去把孩子抱回来。课堂的最后,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插图上。
     我缓缓描述:“在这温暖舒适的小屋里,七个孩子安然地睡着,发出均匀的呼吸。渔夫提着马灯,静静地看着孩子们。柔和的灯光下,桑娜的脸庞显得格外明亮动人。西蒙的两个孩子是不幸的,他们失去了爱他们的妈妈。但是他们又是幸运的,桑娜和渔夫会像他们的妈妈一样爱着他们。这善良纯洁的人性之美,就是照亮苦难生活的希望之光。”
     孩子们静静地听着。我知道,我们都沉浸在《穷人》带给我们的感动之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04:07 , Processed in 0.08357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