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姜波

姜波主题帖

[复制链接]

1

主题

26

帖子

13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5
 楼主| 发表于 2025-9-22 09: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拿到这本书,书名这11个大字很醒目,当时我就想,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在现实中能够帮助我们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读书。在 “序”的部分我就读到了一句话:“阿德勒的心理学特征就在于它明明白白地教大家如何活得幸福,如何坚强地活下去。”哦,看来这本书能让我找到幸福的密码。于是,我开始寻找。
        密码一:活好当下、过好未来  
        这本书第二章标题就是从“从哪里来”变成“往何处去”。阿德勒的观点非常鲜明,他不主张原因论,他主张的是目的论,他认为常将当前的困境归咎于“过去的经历”,本质就是为自己的“不愿改变”找借口。“问从哪里来”就是陷入这种思维方式,会丧失改变的动力。问“往何处去”是主动用目的引导行为。就是告诉我们别让过去定义你,要用未来的目标驱动你。把注意力从“无法改变的过去”转移到“可以掌控的未来”上。而且,阿德勒还说了“其实,连过去也都有可能改变”,他举了一个“被狗咬”的案例。被狗咬:世界是危险的;被好心人送到医院:当你遭遇困难的时候会有人帮助你,世界是美好的。大家看,被狗咬伤这件事没有改变,但故事完全不同了,为什么会改变这么大,因为他赋予这个世界的意义改变了。告诉我们要积极地诠释过往经验中的美好部分,打破自我设下的牢笼,不让自己被过去所困。用书中的话来说,就是:改变诠释的内容,进而改变行动。
了解了阿德勒的这种观点,那么在生活、工作中当我们思考怎么解决问题的时候,目光应该放在当下,放在未来,而不是放在过去。那我们怎么过好此刻的当下?
        书中提到,大提琴家杜·普蕾28岁时突发肌肉硬化症,失去手腕和手指的感觉,一年后的一天早晨,她的双手奇迹般恢复功能,但她不知道这种恢复能持续多久,于是她抓紧时间录音演奏,结果只持续了四天。杜普雷在面对双手功能恢复这一不确定的情况时,没有纠结于过去患病的经历,也没有过度担忧未来功能是否会再次丧失,而是立刻专注于当下,抓住机会进行录音演奏,充分体现了把握当下、积极行动的生活态度,这与阿德勒强调的专注于当下,通过当下的行动来赋予过去意义、实现未来目标的思想相契合。
        学习了阿德勒的这种思考方式,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的重心不是放在过去,接下来要怎么做,或能做些什么,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事。
        密码二:接纳自我、超越自卑
        接纳自卑:
        首先认识到,自卑感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绪,它源于我们对自己的不满和与他人的比较,并非缺陷,并不可耻,所以先要接纳自卑、接纳自我。自卑感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对待它才是关键。阿德勒是世界上第一个讨论自卑感和自卑情绪的人,那么我们就以阿德勒为例,他从小就有佝偻病,大他两岁的哥哥却聪明健康。虽然有这么大的差异,但阿德勒把注意力放在了家庭的援助上,他说:大家都尽心尽力地帮助我,父母已为我尽了一切努力。所以当你对事情赋予不同的意义,改变了诠释的角度,改变诠释的内容,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超越自卑:
        阿德勒认为自卑情结(拿自卑当借口)和优越情结(虚假炫耀)都源于与他人比较的“竞争”意识。所以,他主张放弃与他人的竞争,将周围的人视为“伙伴”而非“竞争对手”。超越自卑的关键是建立“共同体感觉”。所谓“共同体感觉”,就是把自己看作共同体的一份子,视他人为伙伴,主动为他人、为集体做出一些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时,就能获得深刻的价值感,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在生活中,我们不用刻意地消除自卑感,也不要被它困住,而是要有一颗平常心,把自备点当作人生的查漏补缺,一边自卑一边成长。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满足,会更幸福些。
        密码三:课题分离、赋予勇气
        这部分其实也是阿德勒的教育观。阿德勒有一句名言,大家都应该知道,就是: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书中也说到,大抵所有人际关系的纠纷,都来自自己插手管别人的问题,或是别人插手管自己的问题。就像岸见一郎另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里说的,人的烦恼大多源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是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就教育而言,课题分离并不是说父母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而是帮助孩子提升自信,让他勇于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阿德勒把这样的行为称作“赋予勇气”。
        阿德勒说:“我只有在觉得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会鼓起勇气。”勇气的根源在于“自己有价值”的感觉。那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怎么赋予勇气帮孩子找到价值呢?阿德勒认为教育过程中不应通过责骂来对待孩子,因为责骂会破坏与孩子的关系,使孩子无法把责骂者当作同伴,从而无法从责骂中学习。那么,不要责骂,用称赞行不行,也不行。被称赞的孩子和被挨骂的孩子一样,都不是自发性地采取行动。
        阿德勒提倡自己的价值可以通过贡献感获得,例如父母对孩子的等待表示感谢而不是说“你真棒。”,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行为有贡献。还可以通过 “我对共同体有用” 的体验中获得。引导孩子把他人当作同伴而不是敌人,及时遇到对峙的状况,仍要把对方当同伴。信赖他人,建立平等互动模式。通过与他人的合作,通过关爱他人,然后来实现自己价值的增长。
        阿德勒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要培养一个多么听话成绩好的孩子,而是要培养一个拥有直面人生问题的勇气、并具备合作与解决能力的成年人。这样的孩子,无论未来遇到什么挑战,都能凭借内在的勇气和共同体感觉,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幸福。
        阿德勒认为,人的终极目标很简单,就是“幸福”。所有事情都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的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呢?人生,就是一场体验!活在当下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不要认为要等到某个时刻自己才开始真正的生活。
        旅程的意义,不在于到达目的地,而是体验旅程中的每一时刻。人生这场旅程,也是一次我们的体验,体验当下的每一刻,这就是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6

帖子

13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5
 楼主| 发表于 2025-9-26 17: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海鸥乔纳森》这本书他本身的出版经历就十分的传奇,他曾经遭受过19次退稿的命运,终于在1970年出版,所以这本书本身的经历其实已经在讲述不放弃这件事了。乔纳森也是一样,不放弃自己的追求,不向无意义的人生妥协。可能20多岁时或者是给学生讲这个故事时,我会跟孩子们分享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为梦想全力以赴,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但到了我这个年龄再读这本书,却蓦然发现,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中年人生的困顿与觉醒。  
      书里有这么一段话:“大多数海鸥不愿自找麻烦去学更多的飞翔技巧,只满足于简单的飞到岸边觅食,他们并不在乎飞翔,在乎的只是吃。然而对于海鸥乔纳森来说,飞翔远比吃更重要。”
我觉得我现在也像极了这些“大多数海鸥”的状态,安于现状,不愿改变,害怕“自找麻烦”。到了这个年纪,习惯了安稳的工作、固定的社交圈、可预期的生活轨迹。也时常告诉自己:“这样就好,何必折腾?”这段时间不太自律,管不住嘴、迈不开腿,然后就胖了点儿,也会安慰自己,都这个年纪了,胖就胖点儿吧。突然发现,人到中年,最可怕的不是年龄增长,而是精神停滞。
      喜欢待在舒适圈,有一种安全感,但不可否认,这种安全感有时候确实会阻碍我们的自我认知。因此,《海鸥乔纳森》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就是海鸥乔纳森突破自身的认知局限,勇敢地追逐那片自由的天空。他历经种种挑战,甚至不惜与群体决裂,只为实现心中那份对飞翔的热爱。这一过程,不仅是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更是对自我认知的深刻挑战。
       “大多数海鸥”的认知只为吃,而乔纳森是为了飞翔,为了自由。一对比就发现认知不同,行为就不同,做出的决策自然也不同。就像书中写的:乔纳森发现,无聊、害怕和愤怒是海鸥生命如此短暂的原因。无聊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和追求;害怕是被恐惧束缚,不敢突破舒适区;愤怒是负面情绪阻碍了成长和进步。当这些海鸥被自己的低认知主导时,就失去了对生活的主动探索和热爱。
与其受困于自己的认知,不如利用认知突破,那如何突破呢?
      1.向内求      
      乔纳森不被群鸥接受,开启了孤独的自我修炼之旅。通过无数次练习,不断突破飞行极限,飞翔技巧日益精进。曾因一次严重坠海而自我怀疑,甚至决定回归平庸。但很快,刚立的誓言被疾风扫得一干二净,于是重新投入练习,完成了自我超越。
      2.向外修
      乔纳森开启了孤独的自我修炼之旅,因为它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海鸥,他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这个地方对乔纳森就像天堂,在这里,他的速度得到一次又一次的超越。其中一只海鸥叫沙利文,它擅长以思维的速度飞翔,乔纳森虚心向它学习,也学会了通过调整心态控制飞行状态,在飞行中保持内心平静,最终突破了此前因紧张导致的操作瓶颈。这种对外界智慧的开放接纳,避免了“闭门造车”的局限。
      3.向前走
      向前走就是不断进步和成长。我觉得乔纳森真正的成长离不开长老吉昂,如果说沙利文是乔纳森的技术导师,吉昂就是乔纳森的精神导师。吉昂对乔纳森说的三句话对他影响很大。
      (1)“天堂不是一个地点,也不是一段时间,而是一种完美的状态。”
      长老吉昂的话让乔纳森明白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抵达某个终点,而在于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生命的终极目标不是外在成就,而是内在的圆满。这个观点有点类似于禅宗的顿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庖丁解牛的心流状态。
      (2)当乔纳森始终不能有新的突破时,长老吉昂告诉乔纳森:忘掉信念。
当被主观信念裹挟时,容易陷入焦虑,而唯有放下这些人为设定,以纯粹的理解,专注当下,顺应规律,去行动,重体验,才能很好地完成。
      (3)乔纳森,继续努力,学会去爱。
      这句话也是乔纳森后来回归曾经的族群,去教导那些愿意学习飞翔的海鸥的原因。吉昂的教导让乔纳森从一个“鸥群异类”成长为“传承使命者”,也让乔纳森意识到,真正的提升不仅是个人能力的提升,不止于自我超越,更要学会用爱联结他者,了解了慈悲与爱的真义。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是第四章,第四章是2019年才出版,是作者在整理旧文件时发现的,之前出版时并未包含在内。发现后作者决定将这一章重新加入书中,以完整呈现海鸥乔纳森的故事。
      第四章主要就是讲当乔纳森逐渐被供奉为偶像时,事情开始发生变化。海鸥们不再关注他的飞行思想和技术,而是迷信他的细枝末节。直到小海鸥安东尼的出现,可以说,安东尼是新一代的觉醒者、质疑者、精神传承者。
      这部分让我感受到了可悲的一面,当精神偶像被过度崇拜最终沦为了教条;当理想被教条化、制度化后,最终沦为了形式;当理想被简化为口号,原本追求自由的思想变成新的牢笼。
      我很喜欢结尾:你可以叫我“乔”。这是全书精神的升华,意思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我觉醒的主体。当“乔”从一个角色名变成任何觉醒者的自称,书的边界便被打破,故事延伸到了现实,每个合上书后敢于对自己说“我要试试”的人都是这句话的续写者。“你可以叫我‘乔’”,其实就是在说:“从此刻起,我选择为自己而活。”
      五十岁,不再年轻。但乔纳森的故事提醒我们:年龄不是停止成长的借口,我们或许无法像年轻时那样无所顾忌,但依然可以选择“飞翔”——以更从容、更智慧的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6

帖子

13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5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0 17: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生有罪》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一句话:命运由己,不由天。特雷弗就比较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他在充满歧视、暴力和贫困的环境中成长,拒绝接受外界定义的“理所当然”,改写自己的人生轨迹,成为了最好自己。除了他自身的努力外,特雷弗的母亲在她的成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特雷弗的母亲是他的技术导师与精神导师。她传授的实用技能让特雷弗能在严酷的种族隔离社会中生存下来,而她赋予的精神力量则让他能够超越生存,活出真正的自我。
      一、技术导师:立足乱世的生存法则
      1.语言技能:在当时的背景下,特雷弗的母亲坚持让英语成为特雷弗的母语,还让他掌握科萨语、祖鲁语、南非荷兰语等。她母亲这样做让他明白,语言不仅仅是沟通工具,更是一种生存策略。特雷弗自己曾说,语言让他能像“变色龙”一样在不同族群间穿梭,甚至在关键时刻,流利的祖鲁语让他免于被抢劫。
      2.看待世界:当时极其贫困,母亲还竭尽全力购买各种各类书籍让特雷弗长知识、阔眼界,目的是希望特雷弗可以看到世界的可能性。他母亲还创造条件让特雷弗到正常的学校接受教育,让特雷弗可以过上正常孩子的学习生活并鼓励他自由地探索世界,一步步地培养他看待世界的能力。
      3.独立思考:他母亲从不把特雷弗当小孩敷衍,她与他进行平等的、成人式的对话,她也会跟特雷弗讨论一些宗教、社会问题,鼓励他提问和辩论,进行深入思考,表达自己观点。他们还会书信交流,所以特雷弗很早就习惯了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自信地表达出来。这在本质上塑造了他作为脱口秀主持人的核心能力。
      4.生存智慧:母亲的教育并不局限于书本,在危险来临时,她会做出极其果断的决定。为了躲避那个司机的迫害,她毫不犹豫地将年幼的特雷弗从行驶的小巴车上推下,然后自己也跳下去一起逃跑。这种看似极端的行为,是在那个暴力环境中教会特雷弗审时度势和果断自救的残酷一课。
      二、精神导师:塑造自由独立的灵魂
      这位母亲更伟大的地方,在于她成功地解放了特雷弗的思想,让他不被种族隔离的牢笼所禁锢。
      1.打破界限
      当时的制度就是为了将黑人禁锢在特定的区域,他们无法合法自由地离开贫民窟。但是这位母亲带他见识贫民窟外的世界,让他亲眼见证“贫民窟不是整个世界,你现在所处的环境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而非世界的全部。不是生在贫民窟就只能拥有贫民窟思维。”有了这样的认知,在他心里就搭建了“向外走”的可能性。
      2.稳定内核
      特雷弗母亲让他明白,你的价值不由别人的眼光决定,你可以是黑人,是混血,是穷人,但这些标签贴不住你,除非你自己把它们缝在身上。这让特雷弗拥有稳定的内核,不会让外界的恶意定义自己的人生。也让特雷弗跳出别人的眼光,成为最好的自己。
      3.给予自由
      她允许特雷弗去尝试、去犯错、去闯祸。无论是他早期的倒卖生意,还是后来的DJ生涯、喜剧表演,她或许不完全理解,但给予了空间和默许。她选择支持并相信特雷弗自己选择道路的能力。
      4.乐观坚韧
      在遭遇第二任丈夫枪击、子弹穿过头部却奇迹生还后然幽默地对特雷弗说:“从现在起,你就正式成了这个家里最漂亮的人。”她用这种黑色幽默告诉儿子:“你要看到好的一面。”这种在绝境中依然能笑对人生的能力和韧性,是这位母亲留给特雷弗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深刻影响了他后来的喜剧生涯。
      《天生有罪》是一本自传体回忆录,不是一本教育书籍,但字里行间能感受到特雷弗母亲读教育的诠释,之前我们聊的关于教育类的书籍中很多观点都在特雷弗母亲的教育中得以印证。
      这段时间我们读《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那天还听四年级级部聊了《不管教的勇气》,对阿德勒的教育观也有所了解,阿德勒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要培养一个多么听话成绩多么好的孩子,而是要培养一个拥有直面人生问题的勇气、并具备独立自主,能与人合作,能解决问题能力的成年人。这样的孩子不管在他的人生中的某个阶段遇到什么样的人生挑战,都能很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幸福,改写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成为最好的自己,完美地诠释“命运由己不由天”。
      比尔·盖茨在推荐这本书时的推荐语是:特雷弗的母亲是这本书里真正的英雄,她给儿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让他学会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角度看待世界。这正是对这位母亲作为一位伟大导师最精准的概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0-20 23:14 , Processed in 0.11301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