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王静敏

【选修第一项】我的“反内卷”行动

[复制链接]

2

主题

27

帖子

10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2
发表于 2025-5-29 09: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我班的地管控表现为:
自主空间大:给予学生较多自主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式和参与活动的权利,让学生能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制定学习计划。• 规则弹性化:规章制度不过于严苛和细致,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回旋余地,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引导式管理:教师更多地扮演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知识,而非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3

帖子

7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1
发表于 2025-5-29 14: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彤 于 2025-5-29 14:40 编辑

                                                                       卸下教育的重负----我的“反内卷”教学实践
      本学期,我持续探索“反内卷”的实践路径,将“低竞争、低评价、低管控”的理念渗透进日常教学,让教育回归生命成长的本质。
      重塑师生互动的权力结构:我打破传统课堂中“教师主导”的定式,把讲台变成“共享空间”。每周设置“学生讲堂”,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分享内容——从自创的童话故事到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从拿手的折纸技巧到喜欢的绘本。我退居为倾听者与记录者,用手机拍摄孩子们神采飞扬的讲解,制作成“小老师成长纪录片”。这种角色的转换,让原本单向的知识传递,变成了双向的智慧碰撞。
       消解任务“标准化执念”:语文作业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抄写与习题,而是变成了“选择清单”。学完一个单元后,孩子们可以选择为课文配插画、录制故事音频,或给作者写一封信。没有截止日期的催促,也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孩子们反而更愿意花时间打磨作品。或者为孩子们设置“学习盲盒”,每个盲盒里装着不同类型的趣味任务,比如给校园植物起名字、用方言朗诵诗歌、收集生活中的比喻句等等,孩子们可以根据心情和时间自由抽取,完成后还能在“创意墙”上展示。
      消融隐形的竞争壁垒:班级里不再设置“小红花榜”“进步标兵”等评比机制,取而代之的是“星光银行”。孩子们每一次真诚的分享、每一个暖心的举动、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能存入“星光币”。这些代币不能兑换奖品,却能换取特殊体验——和老师共读一本书、担任一日班长、为班级选择午休音乐。当竞争的焦点从“超越他人”转向“成为更好的自己”,教室里流动着互助与欣赏的温暖气息。
      如今,我的课堂不再追求“完美秩序”,而是充满了真实的生命力。孩子们在自由舒展中爱上语文,在彼此看见中收获成长。这场反内卷的教育实践,让我坚信:教育不是雕刻统一的模具,而是守护万千生命独特的绽放姿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

帖子

7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1
发表于 2025-5-29 14: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让花成花,树成树,努力做善待儿童的教育!就英语学科而言,不再以考试排名论英雄,放宽学习方式限制,大幅减少考试次数及作业量。秉承“三低”理念,致力于打造更人性化,利于学生成长的学习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4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9
发表于 2025-6-3 16: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英语学科来讲,我理解的“反内卷”活动就是让孩子们如何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知识,并能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把课本学到的单词和句子能够自然的运用到生活中。因此具体到课堂中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拒绝“超前加压”。 不强迫学生超前学习超出课标要求的内容,只适量补充和实际相关的内容,比如在学习第五单元动物园的动物中,关于老虎的描述,课本中学的单词描述老虎不确切,就适量补充的一个fierce(凶猛的)让喜欢老虎的同学能说一说老虎的特征。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基础的单词,句子,多设计孩子感兴趣的游戏让他们参与其中。
二、课堂活动:减少“机械竞争”。弱化排名比较:分组活动时不强调“哪组最快答对”,而是鼓励“每组分享一个独特的表达”,比如用英语描述最喜欢哪个农场动物时,重点听内容创意而非速度。多设计合作型任务:如小组分角色表演,哪怕有的同学只是说一句简单台词,让内向的孩子也能参与,避免少数活跃学生“垄断”课堂。 多样化互动形式:除了举手回答,增加“悄悄话传递”(学生小声对同桌说英语句子)、“身体动作猜词”等非竞争性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安全感开口。
三、作业与评价:告别“量大于质”在布置默写单词时增加选择性,从每单元单词表的单词中挑出5-10个容易出错的单词默写:画一幅图写出相关的三个单词,比如画一个动物,可以写出这个动物的单词,还有它的特征的单词和它的颜色的单词。多布置一些口语表达的作业,比如学第三单元时,布置了用英语说一说“What do you do to be clean and tidy?”
多元评价标准:不以“全对”为唯一标准,课堂表现中加入“是否敢开口”“有没有鼓励同学”等维度,比如给主动提问的学生贴“勇气小星星”,而非仅奖励答对题的人。
四、学习氛围:回归“兴趣驱动”融入趣味元素:用英语动画片段,如《Peppa Pig》导入课程,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感受语言魅力,而非单纯背单词。连接生活场景:课堂主题围绕“周末活动”“我的房间”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让英语成为交流工具,而非考试内容。比如带学生用英语“整理书包”,增加实用性。
     “反内卷”的核心是让孩子在无压力的环境中感受英语的趣味性,保护学习热情——毕竟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愿意开口说”比“会多少难句子”更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9

帖子

4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6
发表于 2025-6-3 16: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心建议老师们别被“内卷”绑架,小学本来就是培养兴趣的阶段,让孩子们笑着学、玩着学,比啥都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

帖子

8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3
发表于 2025-6-5 08: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往的教育中,我曾不自觉陷入“成绩导向”的惯性思维,用排名、奖惩强化竞争,用频繁考试量化学生表现。但目睹学生因过度压力产生的厌学情绪和人际矛盾后,我开始反思:教育不应是一场你追我赶的竞赛,而应是尊重差异的成长旅程。“三低”理念的核心,是将儿童从评价牢笼中解放出来,以信任与支持激发内驱力。例如,我将“每个孩子都有独特价值”作为班级文化基石,摒弃“唯分数论”,转而关注学生的性格特质、兴趣特长与情感需求。
    本学期,我以班级为实践场域,通过理念革新、行动优化与动态调整,探索了一条回归教育本质的“反内卷”路径:
    低评价:减少量化打分,鼓励质性反馈
    作业与课堂表现不再以分数评判,而是采用“成长档案袋”与对话式评价。档案袋中收录学生的创意作品、反思日记和同伴互评记录;课堂上,我用“你观察得真细致!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思路吗?”替代简单的“对”或“错”,引导学生关注思维过程而非标准答案。例如,在语文写作课上,学生互评时用“我喜欢你描写晚霞的比喻,让我仿佛看到了火烧云!”等具体反馈,既增进了交流,又避免了评价焦虑。
    这段时间以来学生们也发生了变化: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小组合作中争执减少、创意增多;原本抗拒学习的学生开始主动分享阅读心得;学生不再因为没考满分哭泣,而是会兴奋地和同学们分享他发现的新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

帖子

5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7
发表于 2025-6-9 09: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一个幸福的老师,拒绝内卷的洪流,也不躺平成沙。
做我能做的,问心无愧;
做我该做的,脚踏实地;
做我想做的,滋养灵魂;
守一方讲台清明,护一方心灵自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84

帖子

32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25
发表于 2025-6-9 10: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核心的每月素养提升点中,从减少学生心理负担、尊重个体差异、倡导共情互助出发,将“反内卷”行动贯穿于教育实践:
以共情替代竞争,化解同伴压力:改变传统“榜样示范”模式,不再公开表扬或批评学生行为。例如,当发现学生因作业未完成而焦虑时,不进行全班通报批评,而是私下沟通询问原因。组织“互换角色”情景剧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因未完成作业被指责的孩子、因被比较而失落的学生,通过角色体验,理解他人感受,减少因竞争产生的恶意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我,希望被如何对待”。
以理解优化评价,消解外在压力:摒弃用统一标准衡量学生的道德表现。在评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关行为时,采用“温暖行为记录卡”。学生可互相记录对方体现换位思考的瞬间,如主动分享文具、耐心帮助同学讲解难题等。这种评价不打分、不排名,仅作为班级“温暖故事”在班会课分享。例如,学生主动帮助因特殊原因无法值日的同学打扫卫生,其行为被记录后,大家用掌声和拥抱表达认可,让善意传递取代冰冷的评分。
以信任降低管控,赋予自主空间:班级事务中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减少强制安排。在小组合作任务分配时,先让学生自主报名任务角色,若出现冲突,引导他们通过协商解决。如在“班级公约”活动中,完全由学生自主讨论制定规则,教师仅作为倾听者和引导者。学生在讨论中自然提出“不强迫他人做不愿意的事”等条款,通过自主管理,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内化为行动准则,营造出平等、包容的班级氛围,有效避免因过度管控带来的逆反与内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4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9
发表于 2025-6-10 15: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段燕翠 于 2025-6-10 15:32 编辑

我的“反内卷”行动:让成长自带光芒
作为二年级数学老师,我深知“低竞争、低评价、低管控”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成长留白。这学期,我尝试用“温柔数学”对抗内卷,和大家分享这些故事:
一、理念破局:从“追分”到“追光”
以前总怕进度慢、孩子学不深,拼命刷题、频繁小测。直到发现一个孩子算错简单题,却在错题旁画了朵小花解释“我想试试新方法”,才惊觉:我们总用“对不对”框住孩子,却忘了数学该是发光的探索。于是决定放下“分数焦虑”,把“让每个孩子敢思考、爱探索”当目标,让数学回归“玩与好奇”。
二、行动落地:把数学变成“闯关游戏”
1. 取消“错题批评”,换成“错题故事”
每次作业、测试的错题,不再打叉扣分,而是让孩子写“错题小剧场”:比如算错除法的孩子画“小熊分饼干分不均”,写错长度单位的孩子编“蚂蚁量大树的笑话”。孩子们边画边反思,还互相分享“错题趣事”,曾经怕错的他们,现在举着本子喊“老师看我又发现新错法啦!”
2. 用“挑战卡”代替“统一作业”
摒弃一刀切的练习题,设计“数学挑战卡”:基础卡(必做,比如练习加减法)、创意卡(选做,比如用图形拼乘法算式)、生活卡(实践,比如帮妈妈算买菜找零),孩子能选自己想玩的“关卡”。
3. 课堂“留白时刻”,让思考慢下来
讲完知识点,留出10分钟“发呆时间”:可以画图、编数学儿歌,甚至空想“如果数字会说话”。有次讲完平均分,一个学生突然说“数字们在排队分糖果,3要和6做好朋友,因为3×2=6”,这灵光一现,比做10道题更珍贵。
三、效果:看见孩子眼里的光
现在,数学课不再是“追赶进度的赛跑”,而是“发现宝藏的探险”:
• 作业主动完成率从70%涨到95%,因为“挑战卡好玩,想解锁新关卡”;
• 错题本变成“创意本”,孩子笑着说“错了也能当小作家”;
• 最惊喜的是,课间常看到几个孩子凑在一起,用积木摆数学题、编数学谜语。
“反内卷”不是躺平,而是还给孩子探索的自由。当我们放下对“标准正确”的执着,二年级的数学课堂,真的会开出意想不到的花。让孩子带着好奇而非焦虑学数学,这才是“善待儿童”的教育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

帖子

19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7
发表于 2025-6-11 14: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卷” 与竞争的本质差异,在于是否指向真正的价值创造。竞争本是推动个体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良性机制,如教师通过学习提升技能,其核心是在规则框架内以能力博弈实现共赢。而内卷则是竞争的异化 —— 当资源增量停滞,个体陷入非理性的 “军备竞赛”,如学生为分数投入超长学习时间却忽略能力培养, “努力” 却未提升效率,最终导致群体陷入 “越努力越内耗” 的困局。打破内卷,需重构评价体系,让竞争回归对真实价值的追寻,而非陷入形式主义的消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9-7 21:17 , Processed in 0.10457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