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段燕翠 于 2025-6-10 15:32 编辑
我的“反内卷”行动:让成长自带光芒 作为二年级数学老师,我深知“低竞争、低评价、低管控”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成长留白。这学期,我尝试用“温柔数学”对抗内卷,和大家分享这些故事: 一、理念破局:从“追分”到“追光” 以前总怕进度慢、孩子学不深,拼命刷题、频繁小测。直到发现一个孩子算错简单题,却在错题旁画了朵小花解释“我想试试新方法”,才惊觉:我们总用“对不对”框住孩子,却忘了数学该是发光的探索。于是决定放下“分数焦虑”,把“让每个孩子敢思考、爱探索”当目标,让数学回归“玩与好奇”。 二、行动落地:把数学变成“闯关游戏” 1. 取消“错题批评”,换成“错题故事” 每次作业、测试的错题,不再打叉扣分,而是让孩子写“错题小剧场”:比如算错除法的孩子画“小熊分饼干分不均”,写错长度单位的孩子编“蚂蚁量大树的笑话”。孩子们边画边反思,还互相分享“错题趣事”,曾经怕错的他们,现在举着本子喊“老师看我又发现新错法啦!” 2. 用“挑战卡”代替“统一作业” 摒弃一刀切的练习题,设计“数学挑战卡”:基础卡(必做,比如练习加减法)、创意卡(选做,比如用图形拼乘法算式)、生活卡(实践,比如帮妈妈算买菜找零),孩子能选自己想玩的“关卡”。 3. 课堂“留白时刻”,让思考慢下来 讲完知识点,留出10分钟“发呆时间”:可以画图、编数学儿歌,甚至空想“如果数字会说话”。有次讲完平均分,一个学生突然说“数字们在排队分糖果,3要和6做好朋友,因为3×2=6”,这灵光一现,比做10道题更珍贵。 三、效果:看见孩子眼里的光 现在,数学课不再是“追赶进度的赛跑”,而是“发现宝藏的探险”: • 作业主动完成率从70%涨到95%,因为“挑战卡好玩,想解锁新关卡”; • 错题本变成“创意本”,孩子笑着说“错了也能当小作家”; • 最惊喜的是,课间常看到几个孩子凑在一起,用积木摆数学题、编数学谜语。 “反内卷”不是躺平,而是还给孩子探索的自由。当我们放下对“标准正确”的执着,二年级的数学课堂,真的会开出意想不到的花。让孩子带着好奇而非焦虑学数学,这才是“善待儿童”的教育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