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刘月芳

【必修一】打开学生学习世界——不把学生拘泥于教材中。

  [复制链接]

2

主题

8

帖子

3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6
发表于 2025-3-11 11: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教育理念不断革新的当下,体育课不应再被教材内容紧紧束缚,而应积极打开学生的学习世界,为学生带来丰富多元、充满活力的体育学习体验。挣脱教材局限,将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体育精神培育以及综合素养提升开拓全新路径。
传统体育教材通常以固定的运动项目知识、标准动作规范为核心内容,在有限的篇幅中,无法充分展现体育运动的无限魅力与多元价值。教材既定的教学内容与顺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也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需求。
体育课需要突破教材的框架,融入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可引入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如跳绳、踢毽子、武术等。这些项目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且形式丰富、趣味性强。以跳绳为例,其不仅有单人跳、双人跳,还有花样繁多的多人跳绳技巧,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协调性、节奏感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组织跳绳比赛、踢毽子接力等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他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收获健康与快乐。另一方面,结合现代新兴运动,如轮滑、滑板、攀岩等。这些运动具有较强的时尚感与挑战性,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满足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例如,在学校操场开辟轮滑区域,邀请专业教练进行基础教学,让学生在风驰电掣中感受速度与激情,培养勇敢无畏的品质。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打破教材束缚的关键。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 AI 技术,现个性化教学。利用运动传感器和智能分析软件,实时监测学生的运动表现,包括跑步姿势、投篮动作等,为每个学生提供精准的动作纠正与训练建议。这就如同为每位学生配备了专属的私人教练,因材施教,助力学生更快掌握运动技能。此外,小组合作学习法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在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战术演练和比赛对抗。学生在小组中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共同为胜利拼搏,在实践中理解团队精神的内涵,而不再局限于教材中单纯的理论讲解。
体育课的学习场景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操场。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开展户外拓展活动,如徒步、登山、野营等。在徒步过程中,学生不仅能锻炼耐力和意志力,还能欣赏自然风光,放松身心,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与保护意识。同时,与其他学校开展体育交流活动,组织校际友谊赛、体育文化节等,让学生在与不同学校同学的切磋交流中,拓宽视野,学习他人的长处,感受体育竞技的魅力与包容。
打破教材对体育课的限制,是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必然选择。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学习场景,体育课将真正成为学生强身健体、锤炼意志、培养团队精神的广阔舞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拥抱充满活力与挑战的体育新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

帖子

12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1
发表于 2025-3-11 14: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开学生的学习世界
以一年级下册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为例
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要求突破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学习空间。所以打开学生的学习世界,不拘泥于教材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极具价值的教育理念。那么作为一名一年级数学老师,我有如下做法;
一、  生活场景深度融合
①家庭购物清单:带孩子去超市购物时,引导他们关注商品价格。比如,面包8元一个,牛奶35元一箱。让孩子说说这些数字,理解8是由8个一组成,35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结账时,让孩子帮忙计算简单的价格总和,像买一个面包和一瓶5元的饮料,一共多少钱,强化对100以内数的运算感知。
②日常出行中的数字:坐电梯时,观察楼层数字,从1楼到15楼,让孩子感受数的顺序和大小变化。在马路上,数公交站台上的公交线路数字,认识不同的两位数,了解它们代表不同线路,体会数字在生活中的标识作用。
二、  数学游戏拓宽
①组织“数字接龙”游戏,从任意数开始接力,培养反应与数数能力;“猜数字”游戏,一人在心里想100以内数字,其他人提问猜测,如“比50大吗?”锻炼逻辑思维与数感。
②运算大冒险:制作“运算飞行棋”,棋盘上设置加法、减法运算格。学生掷骰子前进,落到运算格时进行相应计算,答对继续前进,答错后退。结合100以内加减法运算,提升计算能力和游戏策略思维。
三、跨学科融合拓宽
①数学与美术:开展“数字绘画”活动,让学生用100以内数字组成一幅画,比如凑十歌。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加深对数字形状和大小的印象,同时激发艺术创造力。
② 数学与语文:举办“数字故事大会”,要求学生用100以内数字编写故事,像“三只小猪盖房子,第一只小猪用了20块砖,第二只小猪用了35块砖……”,锻炼语言表达和数字运用能力,将数学知识融入语言情境。
四、 利用多媒体拓展:播放动画视频,展示古人计数方法,对比现代计数,拓宽数学文化视野,了解数学发展历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41

帖子

17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4
发表于 2025-3-12 12: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开学生世界———不把学生拘泥于教材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雷锋》一课的探索
在这个 AI 蓬勃发展的时代,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突破传统教材的束缚,全方位打开学生的学习世界,已然成为我们教学工作中的关键任务。今天,我想结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关爱” 主题教学,分享我在课程改革后,为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发展探究性思维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实践经验。
我们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核心展开教学。在 “知雷锋” 环节,单纯依靠教材中的文字描述远远不够。我借助 AI 技术,精心筛选了大量雷锋生平的高清图片、珍贵影像资料以及富有感染力的音频故事。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孩子们的目光瞬间被吸引。当播放雷锋雨中护送一位老奶奶过马路的视频时,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看到雷锋叔叔湿透的衣衫和脸上坚定又温暖的神情,不少孩子发出了惊叹声。这种直观的感受,相较于枯燥的文字阅读,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雷锋的好奇与敬意,学习兴趣瞬间被点燃,为后续深入理解雷锋精神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 “为什么要学习雷锋” 的讨论环节,我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围绕此前观看的雷锋事迹资料展开热烈讨论。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不断穿梭其中,适时引导。有的小组讨论得十分激烈,一位同学激动地说:“雷锋叔叔总是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帮了好多人,要是大家都像他这样,我们的生活肯定特别美好!” 另一位同学则补充道:“他做了那么多好事,都不图回报,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不能只想着自己。” 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们不仅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还学会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雷锋精神的价值,将雷锋精神的内涵真正内化于心。
“寻找身边小雷锋”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将目光从课本与历史中转移到现实生活的重要一步。我鼓励学生在课间、校园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用心观察。他们惊喜地发现,班级里有同学主动帮值日生整理桌椅、清扫垃圾;在学校图书馆,有同学耐心帮助低年级的学弟学妹寻找书籍;还有在放学路上,有同学搀扶行动不便的老人过马路。通过这些观察,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关爱并非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身边的每一个微小举动中,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传递关爱的 “小雷锋”。    为了进一步深化 “关爱身边的人” 这一主题,我们开展了 “颁发表扬信” 活动。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用彩纸、画笔精心制作表扬信。在制作过程中,他们认真思考被表扬同学的具体善举,组织语言书写感谢的话语。当他们郑重地将表扬信送到对方手中时,双方脸上都洋溢着温暖而自豪的笑容。这一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关爱的理解和实践,更在班级中营造了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培养了学生的感恩之心。
通过这一系列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学生们收获颇丰。从知识层面看,他们不再局限于书本上关于 “关爱” 的抽象定义,而是通过亲身体验,将关爱具象化,真正理解了关爱他人的意义与价值。在能力培养方面,探究性思维得到了极大锻炼。从最初对雷锋事迹的好奇探索,到主动在生活中寻找关爱行为,再到深入思考关爱背后的精神内涵,学生们学会了主动提问、观察、分析和总结。自主学习能力也逐步养成,无论是自主观察生活中的善举,还是主动制作表扬信,都体现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活动效果反馈来看,家长们反馈孩子在家中变得更加懂事,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关心家人。在学校,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愈发融洽,互帮互助的现象明显增多。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深刻认识到,在 AI 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与丰富资源,大胆创新教学方式。但同时也要注意,在引导学生进行各项活动时,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引导,避免学生偏离主题。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教学方法,持续打开学生的学习世界,助力学生在 AI 时代茁壮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78

帖子

32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25
发表于 2025-3-13 14: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年级数学上册学习了“最小公倍数”这个知识,课本内容比较枯燥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掌握,我们做了走出教材,走出课堂的尝试,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设计了“公交车上的数学”。这样做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日记已经装入了个人成长袋,不在此地一一展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88

帖子

5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76
发表于 2025-3-14 08: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佳鑫 于 2025-3-14 08:55 编辑

打开学生学习世界,不把学生拘泥于教材中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一、引入生活情境
   在学习“克与千克”时,老师提前准备好一些标有重量的日常食品,如 500 克的盐、1 千克的洗衣粉等。课堂上让学生亲自掂一掂,感受不同重量。然后组织“小小超市”活动,让学生模拟购物,根据商品价格和自己拥有的“钱数”(虚拟货币)计算能购买商品的重量。这样,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对重量单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学会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开展数学游戏
   在学习四边形的认识”后,开展“图形拼图大挑战”游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种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准备足够数量的七巧板、几何图形卡片(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师提出拼图任务和要求,比如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小动物、用几何图形卡片拼出一幅美丽的图案等。学生分组进行拼图比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拼图。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拼图作品,并介绍拼图的思路和用到的图形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快完成奖等。通过这种游戏,学生对图形的特点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组织实践活动
   在学习厘米、分米、米”时,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和米的运用,提升实际测量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开展“测量小能手实践活动”准备足够数量的直尺、卷尺,以及记录用的纸张和笔。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操场,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测量任务,比如测量操场的跑道长度(可分段测量后相加)、篮球架的高度、花坛的周长等。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进行测量,并做好记录。测量结束后,回到教室,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这不仅提升了学生实际测量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借助多媒体资源
   利用动画视频讲解数学概念,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播放小兔子分萝卜的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除法的平均分后有余数的过程。同时,推荐一些数学相关的在线小游戏和 APP,如“数学乐园大冒险”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自主学习数学。
收获与思考:
(一)收获
1. 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课堂参与度明显增强。以前部分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也能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2.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老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通过设计和组织各种活动,积累了更多的教学经验,创新了教学方法。
(二)思考
1. 如何在保证活动趣味性的同时,更好地把握活动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确保学生在玩中学到扎实的数学知识。
2. 活动过程中,如何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和需求,尤其是一些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也能充分参与并有所收获。
3. 随着教学活动的多样化,教学资源的准备和管理面临挑战,如何更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利用教学资源,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7

帖子

9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93
发表于 2025-3-17 18: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开学生的学习世界——跨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需要突破传统教材和课堂的边界,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其综合能力、探究思维和自主学习力。其关键点包括:打破教材局限:知识获取不再依赖单一教材,而是整合多领域资源,将学习与真实世界联结。能力导向: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重视探究、创新、协作等高阶能力。学习方式创新:通过大课时研究、学科活动、自主课程设计等实践性任务,激发学生主动性。
  我、李青老师、黄晶晶老师,从整合学科资源出发,通过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真正“打开”孩子们的学习世界的。
  我从信息学科教学角度分享:
  让技术“活”起来,把创意“秀”出来
  我的任务啊,就是帮孩子们把“脑子里想的”变成“眼睛里看的”。比如,他们设计了一个AI学习伙伴叫“发明萌可”,萌可长啥样?孩子们自己说了算!有的用绘图软件画成机器人,有的设计成会飞的精灵,还有个孩子给萌可加了条猫尾巴,说“这样它挠头思考时更可爱!”
我们玩了哪些“高科技”?
  AI画图——秒变神笔马良:用“智谱清言”输入文字,比如“会呼吸的书包”,AI立马生成一张图:书包上长着树叶,还能随着空气污染变色!孩子们再动手用PS加细节,有个男孩给书包加了涡轮喷气口,说“这样跑太快时能刹车!”(展示图片)
  电子板报——动态展示超酷炫:孩子们把作文、设计图、AI生成的视频片段整合成PPT,有个小组还加了背景音乐——你猜用的啥?《流浪地球》的主题曲!他们说:“我们的发明也要拯救地球!”
技术用得好,真是如虎添翼!不过我也提醒孩子们:“别光顾着炫技,你的发明能解决啥问题?”比如有个孩子用AI生成了一堆华丽插图,但功能设计却漏洞百出。我就问他:“你这书包能装作业本吗?”他一愣,赶紧回去改方案了。
  使用AI工具帮助学生打开视野,改变学生学习的学习方式,通过跨学科教学,综合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79

帖子

43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37
发表于 2025-3-18 11: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版块说明:我们版块的完整名称是“打开学生的学习世界——课堂教学内容的研发和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我们可以提取这样几个动词:打开,就是把学生从课本中领出去,让学生知道获取知识的渠道不止一条,还要提醒学生在搜集和选择信息的过程中,关注信息的可靠性和权威性;研发,意味着我们要让自己像专家一样思考,要在“安全可靠”的老路上搭建新梯子,让教学内容更符合现在的孩子的需要;探索,意味着我们要把自己当作求知欲旺盛的儿童,抱持成长型心态,大胆试试那些听起来很遥远,短时间可能看不到的成果的新的教学方式,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在这一板块,老师们分享的行动内容,都是以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发展探究性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相信通过我们的交流探讨,我们级部的老师会实现专业和心态上的变化,我们的孩子也能更自主、有活力。
穆:今天的分享由我和辰云老师聊聊“AI在课堂中的使用。”我对电脑不太灵光,去学习使用ai网站于对我来说也是突破。
其实从去年开始我们就感受到,“人工智能正加速推动学校教育进入知识之上、问题中心、打破学科的新时代。”这也引发了很多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会过度依赖AI,比如说用AI搜题,最后锻炼的是AI的能力,而非学生自身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觉得在引导学生使用AI工具前,应该把“合理有度使用AI”这一理念传递到位。接下来我会结合我们课上使用AI的例子和大家交流:
1.AI是赋能者而非替代者,它无法代替你的真实体验、个人经历和深度思考。
比如第二单元学生要掌握“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第一篇课文给了梗概内容,学生能够用小标题列举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遇到哪些事。该学《骑鹅旅行记》了,找梗概这一步我替学生做了,把教参上的梗概直接给他们,接着我画了这样一幅图给孩子:你们作为人类要借助梗概,总结小标题,并且在小标题后简要说说每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接着deepseek负责把你总结的内容,变成能生成思维导图的指令;最后Xmind负责把指令变成美观的思维导图。
我培训了两个孩子,选出两组总结的内容,课上由学生操作生成思维导图。因为试用时我把免费额度用光了,课上我们只能看我用教参后的梗概做的导图,学生发现人梳理出主要内容后,AI可以帮我们提炼出更简洁的关键词,要想用AI画出清晰的思维导图,关键还是学生先读懂文本。
接着,我指导小老师用Kimi把学生写的主要内容做成PPT,一部分孩子还是很感兴趣的。我们还尝试用即梦AI生成这本书的介绍视频,但是这个ai生成的视频时间很短,目前还没有找到更好的视频生成工具。
这样孩子们会意识到和AI讨论问题前,自己要先思考,再参考AI给出的答案,对比自己和AI答案的差异。让AI为我所用,而不是成为助力AI成长的工具人。
2.AI是它是你双向互动的队友,而不是单向向你输出的老师。
虽然队友有问必答,但你不要只满足一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向队友持续提问,提问时要有明确的要点,包括目的、背景和具体要求。不断追问,挖掘知识的深层细节。
有了前两课的学习经验,再学习第三课《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孩子们自己找来梗概,总结故事主要内容。因为短时间读不完整本书,我们尝试通过和AI对话来进一步了解汤姆索亚。比如课后可以问问AI,它认为汤姆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如果你对汤姆的勇敢感兴趣可以继续追问,豆包也会自动生成一些提问,帮助你就某一点深入学习。
等孩子们读完书后,我想请他们梳理总结自己的疑惑,尝试自己解决后再和AI对话交流。
结语:AI的出现是机遇也是挑战,学生要培养自律,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合理运用AI并懂得节制。这样AI才能真正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为学习增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83

帖子

33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0
发表于 2025-3-19 10: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开放教学之钥,启学生综合素养之门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如何打开学生学习世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小学一年级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基础素养的关键时期,若将学生局限于教材,不利于其全面发展。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打开学生学习世界,培养语文综合素养:

1. 拓展阅读资源: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有限,教师应推荐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课外读物,如简单易懂的绘本(《大卫上学去》《我爸爸》《我妈妈》等)、拼音读物(《小鲤鱼跳龙门》《一只想飞的猫》等)。还可以在班级设立图书角,定期更换图书,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交流阅读感受。开展阅读活动,如“故事大王”比赛、亲子阅读打卡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拓宽词汇量,增强语感。

2. 联系生活实际:语文源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广告牌、商品包装、店铺名称等,认识常见的汉字。学习关于季节的课文时,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观察不同季节的景色变化,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景象。布置生活中的语文实践作业,如让学生制作家庭物品标签、写简单的日记记录生活趣事等,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教师可以制作精美的PPT,将课文内容以图片、动画、音频等形式呈现,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学习古诗时,通过动画展示古诗的意境,配上优美的音乐和朗诵,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古诗的韵味。利用在线教育资源,如教学视频、互动游戏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比如,一些识字APP中的游戏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巩固所学的汉字。

4. 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手抄报制作等。在朗诵比赛中,学生可以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课本剧表演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手抄报制作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举办语文主题活动,如“传统文化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故事等,通过讲故事、唱童谣、做手工等形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5.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创作: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自主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如在学习关于动物的课文后,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动物的知识,并在课堂上分享。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如写一句话、画一幅画并配上文字说明等。对于学生的创作,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6. 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让家长了解开放教学的理念和重要性,鼓励家长在家中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例如,家长可以每天陪伴孩子阅读,与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带孩子参加文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组织家长进课堂活动,邀请有特长的家长到班级中给学生分享知识或技能,如有的家长擅长讲故事,有的家长擅长书法等,丰富教学资源。

7. 融合其他学科知识:语文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学习关于自然的课文时,可以结合科学知识,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等;在学习数学相关的词语时,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进行分类和比较。通过学科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应打破教材的束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创造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

帖子

5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9
发表于 2025-3-19 15: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赵慧方 于 2025-3-26 12:43 编辑

                                                    打开学生学习世界——不把学生拘泥于教材中

                                                              第3单元--辨认方向

一、教学困境剖析

在传统的“辨认方向”教学中,多采用讲授法,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东、南、西、北以及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方向的概念和特点。比如,告诉学生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让他们记住面对东方时,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等内容。在讲解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复合方向时,只是在黑板上画出方向坐标,告诉学生如何根据基本方向去判断。学生看似掌握了知识,可一旦脱离课堂,面对实际生活场景,就很难准确辨认方向。这种方式下,学生虽然能在书面测试中答对相关题目,但在实际生活中,当需要运用方向知识去解决问题时,却常常感到困惑。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开始重新思考教学内容的研发和教学方式。我意识到,方向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应该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和理解方向。于是,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
   二、教学内容创新研发
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时,我带领学生来到学校操场。早晨,我们一起观察太阳升起的方向,确定东方。然后让学生们亲自面向东方,去感受和体验其他三个方向,通过分组记录下来四种不同的方向,通过亲身体验,总结并统一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接着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并且利用历史知识告诉学生为什么是东北不是北东。例如,学校的鹿鸣书苑在操场的西北方向,攀岩墙在操场的东边方向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不仅认识了这四个新的方向,还能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回到教室之后,让学生们制作方向板。结合方向板记录下来学校的各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这样校园地图也就有了。结合地图进行教学。我让学生们观察中国地图,找出自己家乡所在的位置,并说一说家乡在地图上的方向。
   三、教学方式变革实践
         1. 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探究任务。例如,让小组合作制作方向板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积极交流、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在教学方式上,也进行了一些变革。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想法。我让学生们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辨认方向。学生们积极思考,有的说可以利用北极星辨认北方,有的说可以根据树木的生长情况来判断方向等在时,然后,让学生们以学校为中心,绘制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并标注出沿途经过的标志性建筑和方向。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将方向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讨论如何利用身边事物辨认方向时,小组内的成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同时,我还鼓励学生们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例如,有学生提出:在阴天没有太阳的时候,还有哪些更准确的方法可以辨认方向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2. 户外实践教学: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公园等户外场所,进行实地辨认方向的教学活动。在校园里,让学生们站在不同的位置,说出自己面对的方向以及校园内各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在公园里,让学生们利用指南针等工具,寻找指定的目标地点。通过户外实践教学,学生们亲身体验,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四、教学成效与反思
   经过这样的教学内容研发和教学方式变革,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他们不再觉得数学知识枯燥乏味,而是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非常有趣和有用的。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们也能够更加准确地辨认方向,运用方向知识解决问题。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小组合作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户外实践教学时,由于学生人数较多,管理难度较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教学更加高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0

帖子

11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2
发表于 2025-3-20 09: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穆琴 于 2025-3-20 09:25 编辑

打开AI时代的学习世界——以第三单元教学为例

    一、大课时教学研究:整合与拓展
    传统40分钟课时难以让学生深入探究知识。55分钟的大课时教学可以进行主题式学习。例如在第三单元,把《小公鸡和小鸭子》《树和喜鹊》整合在一个大课时。前半节课,学生深入阅读课文,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角色间的情感;后半节课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像这样互相帮助、相互陪伴的例子?学生分组讨论后,用简单的发言表达想法。这样打破了单篇课文的界限,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与联想能力,还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与交流时间。在之后学习课文《怎么都快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与伙伴友好相处。开展“我是好伙伴”实践活动,例如帮助同学解决困难、与同学分享玩具等,并记录自己的感受。
    二、学科系列活动:趣味中求知
    围绕第三单元“伙伴”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举办“伙伴故事分享会”,让学生提前准备与伙伴相处的小故事,在课堂上分享。还进行“伙伴诗歌创作”活动,课上先展示简单的诗歌范例,引导学生仿照创作关于伙伴的诗歌。在故事分享中,学生锻炼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诗歌创作激发了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对“伙伴”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书本。
     三、自主拓展课程设计与实践:激发内在动力
     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围绕第三单元设计自主拓展课程。如对动物感兴趣的学生,以“课文中动物的生活习性”为主题设计课程。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询问家长等方式收集信息,然后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讲解。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 通过这些教学实践,在AI时代,打开学生学习世界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与探究中收获知识与成长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5-13 12:15 , Processed in 0.08729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