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刘月芳

【选修二】激励学生高级道德层次的自我教育——我要成...

[复制链接]

8

主题

98

帖子

43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33
发表于 2025-4-30 17: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美乐 于 2025-4-30 17:55 编辑

   一、依托同伴影响,营造正向道德氛围
   打造“道德小榜样”机制。每月通过学生民主投票选出在“顾及他人”行为表现突出的同学,如主动帮助学习困难同学、积极参与班级公益劳动等。同时,组建“道德互助小组”,让榜样学生与其他同学结成对子,共同完成“每日一善”任务,如为请假的学生搞值日等。在这个过程中,榜样学生通过带动他人强化了自身道德认知,其他学生在模仿和实践中逐渐从“遵守规则”向“顾及他人”层次迈进,班级形成了“人人争做好事,处处可见温暖”的良好氛围。
   二、引导自我反思,促进道德内化升华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自我反思能力,我通过“道德成长日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求学生每天记录自己的行为表现,并对照道德层次进行反思,如“今天我有没有做到顾及他人?如果没做到,应该怎么做?”同时,每周开展“道德成长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反思和进步,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在持续的反思和分享中,学生逐渐从“被动遵守”转向“主动思考”,开始自觉构建自己的道德规范,向“内在天性”层次发展。部分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以前我做好事是为了得到老师表扬,现在我觉得帮助别人是因为我内心觉得应该这么做,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然而,学生的道德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仍有部分学生停留在“遵守规则”层次,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激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助力学生实现从“他律”到“自律”、从“外在规范”到“内在天性”的道德升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106

帖子

61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10
发表于 2025-5-12 12: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教育无疑占据着核心且关键的地位。它宛如一盏明灯,不仅照亮学生成长的道路,更塑造着他们的灵魂与品格。学校所倡导的高层次道德教育六个层次,从避免麻烦、得到回报,到取悦他人、遵守规则,再到顾及他人以及达到内在天性的自我规范,为我们的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清晰且系统的指引。这六个层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生动且准确地映射出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道德认知水平与行为发展轨迹。从开学之初到现在,我们在班级自主管理课以及处理学生矛盾后的即时教育中,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有机渗透
为深度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内省意识,我们精心设计并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详细回答五个极具启发性的关键问题:
1.“我现在处于什么阶段促使学生对自身当下的道德行为模式进行审视,例如有些学生意识到自己常常因为害怕老师惩罚而遵守纪律,处于 “避免麻烦” 的层次;而有些学生发现自己努力表现是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处于 “得到回报” 的阶段。
2.“我想要达到什么层次”,激发学生对更高道德层次的向往。不少学生表示希望能够达到 “顾及他人” 甚至 “内在天性” 的层次,展现出他们积极向上的态度。
3.“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道德理想。有的学生希望成为遵守规则、善良、有爱心、能为他人带来帮助的人,这种思考为他们的行为提供了内在动力。
4.“我的言行举止是否受到其他人的尊敬”,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开始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许多学生意识到只有提升自己的道德层次,才能赢得他人真正的尊重。
5.“我对自己还有哪些规则要求”,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我约束的标准。学生们制定了诸如 “认真听讲”“不说脏话” “换位思考”等个性化的规则,加强了自我管理。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学生们的自我认知得到了显著提升,开始主动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朝着更高的道德层次努力。
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榜样,学习身边人。在班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令人感动的场景:有的同学主动帮助其他同学讲解难题,这一行为被其他同学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有的同学在班级卫生打扫中总是积极主动,不怕脏、不怕累,他的认真负责也带动了更多同学参与到班级事务中来。
我们将这些榜样事迹落实在文字上,在自主拓展课进行诵读,并公开表扬对方。这种方式不仅让榜样同学获得了成就感,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清晰的学习目标。同学们纷纷表示,看到身边的同学能够做到如此优秀的行为,自己也更有动力去学习和模仿。通过榜样的力量,班级中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道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有效推进。
通过开学几周的不懈努力与积极的探索,我们在班级道德教育方面取得了小小成果。学生们的道德认知水平有所提高,行为习惯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班级中洋溢着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在一次课间活动中,三位同学不小心碰撞,找到我来处理问题,在询问中,一学生说“老师,我没有换位思考”,在那一瞬间,我深知前期的努力没有白费,然而,我也清醒地认识到,道德教育路程漫长,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67

帖子

39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4
发表于 2025-5-13 09: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用科学史点亮道德之光
   在教授《光的传播》这一课时,我发现五年级学生正处于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期。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能够理解更复杂的社会规则和道德观念。基于这个特点,我设计了以"海伦·凯勒与安妮·沙利文"为案例的教学活动。
   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们进行了一个特别的实验:蒙上眼睛,仅凭触觉来完成光的折射实验。孩子们需要用手触摸特制的盲文实验器材,尝试理解光的传播规律。短短几分钟内,教室里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感叹声:"老师,我完全摸不准位置!""这个凸透镜怎么调整角度啊?"
   这时,我适时地展示了历史上真实的案例:海伦·凯勒是如何在安妮·沙利文的帮助下,通过特制的触觉教具来学习科学知识的。我们通过网络资源观察了19世纪盲文实验器材,包括带凹凸标记的光学测量仪、可触摸的几何模型等。孩子们惊讶地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工具,背后凝聚着多少智慧和坚持。
   最让我惊喜的是随后的课堂讨论。一个学生提出:"为什么现在的科学实验室很少考虑残疾人的需求?"这个问题立即引发了热烈讨论。有同学说:"不是他们不想做实验,是我们的设备没给他们机会。"还有同学反思:"科学应该是属于所有人的,不能因为身体条件就把人排除在外。"
   这次教学实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后,不少学生自发组成了"科学无障碍小组",开始想要尝试设计适合视障人士使用的实验器材。他们计划创造声音提示的光学仪器、触觉温度计等简单但实用的工具。更可贵的是,这种道德认知的提升延续到了其他单元的学习中。
   这个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当科学史以体验式、情境化的方式呈现时,不仅能传授知识,更能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障碍,自然而然地开始思考科学公平、社会包容等深层次的伦理问题。这种由内而外的道德教育,远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0

帖子

16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4
发表于 2025-5-28 15: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璐 于 2025-5-28 15:34 编辑

用君子之道陪孩子们慢慢长大
当班主任这几年,我总觉得,教孩子做人比教知识更重要。小孩子就像小树苗,得一点点扶正,才能长得直。我们班的孩子刚满七岁,正是学规矩、养习惯的时候,但光靠老师说“不准这样”“必须那样”,他们可能转头就忘。所以我试着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君子之道”变成他们听得懂的话、做得到的事,带着他们一边学,一边想: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和别人都开心?  
一、把大道理变成小故事
二年级的孩子听大道理容易犯困,我就把《论语》里的话编成身边的事。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给他们讲故事:  
“昨天小明的橡皮被同桌碰掉了,他马上大喊‘你瞎啊!’,结果俩人都气哭了。如果换作是你,橡皮被碰掉了,你希望同桌笑嘻嘻说‘对不起,我帮你捡’,还是冲你吼呢?”孩子们抢着说:“当然是前者!”这时候再告诉他们:“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呀,你不喜欢的事,也别对别人做。”好好说话非常重要。
现在班里孩子闹矛盾,经常能听见他们自己念叨这句话。上周小航排队被踩了脚,本来要发火,突然自己捂住嘴,转头对后面的同学说:“你是不小心的吧?下次小心点哦。”把我给看乐了。
二、让规矩看得见摸得着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话太文绉绉,我就带着孩子们动手做。开学第一周,我们围在一起商量班规,像“上课发言要举手”“借东西要说谢谢”这些,都是他们自己提的。最后把二十条班规写在彩色卡片上,挂成“规矩树”,孩子们说:“这是我们自己种的树,谁都不许扯叶子!”  
二年级的孩子管不住自己,光靠说教没用。我们班有个“时间小管家”活动:早晨到校十分钟整理书包,课前两分钟摆好书本文具,放学五分钟收拾抽屉。我在黑板上画个大闹钟,分针走到哪儿就该干什么。刚开始总要我提醒,现在只要我一指钟面,孩子们就会互相提醒:“快快快!君子守时,规定的时间做规定的事!”  
三、每天进步一点点
我在教室墙上贴了“君子成长榜”,每个孩子都有朵小花,花瓣上写着“说话温柔”“主动帮忙”“承认错误”这些小事。每天放学前五分钟,大家闭着眼睛想一想:“今天我有没有做让小花开的事?”不用说出来,自己悄悄往花瓣上贴颗星星。有个小姑娘连着三天给同桌捡铅笔,第四天偷偷告诉我:“老师,我的小花已经开了三瓣了,比真花还好看。”  
每周五的班会课是我们的“君子茶话会”。孩子们坐在地毯上,轮流说两句话:一句夸别人——“我要谢谢小雨,我摔跤时她扶我起来,特别像‘爱人者人恒爱之’里的小君子”;一句说自己——“我今天收作业凶了小宇,明天我要好好说话”。刚开始孩子们只会说“他借我橡皮”,现在能说出“他明明自己急着用,还把最后一张彩纸分给我,这就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四、把书本里的君子变成身边人
二年级孩子崇拜英雄,但孙悟空、奥特曼离他们太远。我就把“君子”变成活生生的人。教室后墙贴满了“今日小君子”的照片:小涵午饭时默默把汤碗摆整齐,我说这是“规矩小君子”;阳阳坚持两周每天帮值日生擦黑板,当选“坚持小君子”;最调皮的磊磊主动承认打碎花盆,成了“诚信小君子”。  
现在孩子们走路都挺着小胸脯:“老师,我今天能不能当小君子?”有家长跟我说,孩子在家也会问:“妈妈,我这样算不算‘厚德载物’?”
五、做错事要像小君子一样担当
小孩子难免犯错,但怎么面对错误才是关键。我跟他们说:“君子堂堂正正,做错事不躲不藏。”班里有个“认错三步走”:  
1. 坦坦荡荡说“对不起”:上学期小欣把同学的绘本撕破了,她低着头来办公室:“老师,我不小心弄坏了小美的书,我想用零花钱赔她一本。”2. 想办法弥补:后来她自己画了道歉卡,还帮小美整理了三天书包。3. 下次记住教训:现在她借东西特别小心,还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有次浩浩和同学抢球撞倒了花架,他第一时间跑来报告:“老师,花瓶是我碰碎的,但我不是故意的。”我还没说话,旁边孩子就拍他肩膀:“你敢承认错误,就是光明磊落的小君子!”
六、小班会里藏着大智慧
课间十分钟是孩子最容易闹矛盾的时候,但我发现,这也是最好的教育机会,所以利用班会课及时进行道德教育非常有必要,也很有成效。
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碰:有孩子翻同桌书包找玩具,我就问全班:“如果你最喜欢的卡片被拿走,你着急吗?‘不问自取非君子所为’哦!”现在孩子们借东西前都会问:“我能看看你的橡皮吗?”  
捡到东西要归还:我们在走廊设了“君子招领处”,谁捡到铅笔、尺子都放进去。小宇在操场捡到五毛钱,非要等失主,我说可以交给老师,他摇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得自己守着才安心。”  
说话玩闹要有分寸:男生玩游戏时爱推搡,容易受伤,这叫没有分寸,我告诉他们做人要“言有尺,行有度”。“你叫别人‘笨蛋’,他心里就像被冰碴子扎了;要是说‘你刚才跑得好快,真棒!’,他就能开心一整天。”这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现在他们输了游戏会说:“下次我肯定赢你!”而不是气呼呼地甩脸子。  
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这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班里推行“君子诺言卡”,答应别人的事就画个勾。上次朵朵答应帮生病的萱萱记作业,结果自己发烧了还打电话让妈妈转告我作业是什么。  
七、教他们和自己好好相处
小孩子发脾气只会哭闹打人,我就教他们“要表达情绪而不是发泄情绪”。我们在班会课上玩“情绪小瓶子”:
“当你生气时,心里就像摇晃的可乐瓶,如果直接打开瓶盖(发脾气),可乐会喷得到处都是;如果轻轻拧开一点缝(说出来),让气慢慢跑掉,就能平静下来。”现在有孩子吵架,会一边抽泣一边说:“你拿走我的本子,我心里可乐瓶要爆炸了!”另一个孩子居然接话:“那我帮你拧开一点点缝好不好?”
收获比我想得更多,带这届孩子两年,有些变化让我特别感动: 过去收作业时总有人嚷嚷“我没带”“忘写了”,现在会有孩子主动举手:“老师,我昨天生病没写完,中午补上行吗?”课间看到一年级小孩摔倒,我们班孩子会围过去扶人、拍灰、送纸巾,像一群小大人。
慢慢走,陪着他们长大。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些孩子将来能不能都成君子,但至少现在,他们知道了:说让人舒服的话,自己也会开心:守规矩不是为了怕老师,而是让自己和别人都方便;做错事不可怕,不敢认错才丢脸;帮助别人时,心里像开了朵小花,学习这些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更好更优秀的人。
教育就像牵着蜗牛散步,急不得。我继续把“君子之道”揉碎了、化开了,放进每一天的早读、每一次的谈心、每一堂的班会课里。看着这群小不点渐渐长成明事理,知荣辱,懂进退,有分寸的模样,我想,这就是当老师最幸福的时刻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51

帖子

2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1
发表于 2025-6-4 09: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年龄与认知特征如下:在道德认知上处于“他律道德阶段”(以规则和结果判断对错),但可通过具体情境向“自律道德”过渡(开始理解意图和同理心)。在语言能力方面能使用简单英语表达需求与情感(如“I feel happy / sad”“Can you help me?”)。在行为动机上渴望教师表扬、同伴认可,对“公平”“帮助”等概念敏感。  
因此我的教育目标是帮助孩子们从“被动服从规则”转向“主动反思与选择”,例如:不插话是因为“尊重他人”(而非“怕被批评”),帮助同学是因为“关心”(而非“获得奖励”)。  
结合以上,在我的英语课堂采取以下激励措施:
1. 用“情境体验”替代说教。
2. 通过“选择权”培养责任感:在小组任务中赋予学生角色选择权(如“Leader”“Material Helper”“Speaker”),角色责任促使学生自我约束,违反分工时同伴会提醒:“You said you would help!”  
3. 反思性提问引导自我评价
4. 将道德目标融入语言任务:“Be a Kind Superhero”主题任务:学生用英语制作“善行卡片”(如“Help clean the blackboard”→“I can be helpful!”);每周评选“Kind Words Star”(使用最多礼貌用语的学生)。孩子们久而久之自发用“Thank you”“Excuse me”替代中文,班级氛围更友善。  
三年级学生的高级道德自我教育,需通过“体验-反思-行动”循环实现。英语课堂因其情境性、互动性,成为培养同理心、责任感的天然载体。当学生用英语说出“I choose to help”而非被迫服从时,真正的道德觉醒正在发生。s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通过学科融合与人性化引导,我们完全可以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出既会“说英语”更懂“为何说”的完整人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47

帖子

99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93
发表于 2025-6-5 07: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我教育需持之以恒
小学二年级学生通常处于7 - 8岁的年龄段,他们的认知开始从直观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但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此时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且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基于这些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采取了多种方式激励他们进行高级道德层次的自我教育。

多样化激励方式
故事引导
故事是这个年龄段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我精心挑选蕴含高尚道德品质的故事,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讲述,讲完后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比如问他们“孔融为什么要把大梨让给哥哥姐姐呀?”“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这样让他们在生动的故事中理解尊老爱幼、勇敢助人等道德观念。

榜样示范
在班级中树立身边的榜样。留意那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善良、守规则、乐于分享等良好品质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例如,有同学主动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我会在全班面前表扬他:“某某同学主动帮助同学,这种乐于助人的行为非常棒,大家要向他学习。”让其他学生明白这些行为是值得尊敬和效仿的。同时,我也会讲述一些英雄人物、科学家等的事迹,拓宽他们的榜样视野。

情景模拟
创设各种与道德相关的情景,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比如模拟在公交车上遇到老人的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乘客和老人,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应该怎么做。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能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道德行为的意义。

规则制定与反思
和学生一起制定班级规则,让他们参与到规则的讨论和制定过程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规则制定好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严格执行。每周安排一次“反思时间”,让学生回顾自己本周的行为,思考自己是否遵守了规则,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有进步的学生给予奖励。

取得的成果
道德认知提升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学生们对道德行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们能够理解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等道德概念,并能在日常交流中准确地表达出来。在讨论故事和情景模拟时,他们的发言更加积极,思考也更加深入。

行为习惯改善
班级里乐于助人的现象明显增多。在课堂上,同学们会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生活中,也会关心身边的小伙伴。遵守规则的意识也增强了,课堂纪律明显好转,大家都能自觉遵守班级规则。

自我反思能力增强
在“反思时间”,学生们能够认真地回顾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不足。很多学生能够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表示会努力改正。一些原本比较调皮的学生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班级氛围和谐
良好的道德教育营造了一个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互相帮助、互相尊重成为了班级的主流。大家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激励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高级道德层次的自我教育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通过故事引导、榜样示范、情景模拟和规则反思等多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水平,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9

帖子

51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10
发表于 2025-6-5 10: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学课堂激励学生进行高级道德层次的自我教育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深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自我教育能力。特别是在小学这个重要阶段,学生们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思维开始逐渐成熟,是引导他们进行高级道德层次自我教育的绝佳时机。下面,我将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数学课堂上是如何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并通过三个具体的学生实例来说明所取得的成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道德认知
  在数学课堂上,我经常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道德教育提供土壤。例如,在教授加减法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小收银员”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分成小组,轮流扮演顾客和收银员,通过模拟购物和结算的过程来练习加减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收银员多找了钱,顾客应该怎么办?如果顾客忘记了拿找回的零钱,收银员又应该怎么做?
  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还学会了诚实守信、公平交易等道德准则。他们开始意识到,数学不仅仅是数字和符号的游戏,更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
实例一:小明的诚实
  小明是班上一个内向的孩子,但在一次“小小收银员”活动中,他扮演的收银员在结算时多找了顾客5元钱。面对这个意外,小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将多找的钱归还给了顾客,并诚恳地道歉。他的这一行为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和老师的表扬。小明通过这次经历,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诚实的意义,也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
二、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在数学课堂上,我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倾听意见、共同决策等道德品质。在小组合作中,我会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分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和责任感。
实例二:小红的包容
  小红是小组中的组长,她在一次讨论中遇到了难题:小组成员小李总是提出与大多数人相反的意见,导致小组讨论进展缓慢。面对这种情况,小红没有选择抱怨或指责,而是耐心地倾听小李的想法,并尝试从他的角度理解问题。最终,在小红的包容和引导下,小组找到了一个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案。这次经历让小红学会了包容和尊重差异,也让她在团队协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三、挑战自我,提升责任感
  在数学课堂上,我鼓励学生挑战自我,尝试解决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通过设立“数学小能手”等荣誉称号,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一些个性化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承担责任。
实例三:小强的坚持
  小强是班上一个对数学不太感兴趣的孩子,但在一次挑战自我的任务中,他选择了一道难度较大的题目进行尝试。虽然一开始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小强并没有放弃,而是利用课余时间向老师请教、向同学讨论。经过几天的努力,他终于攻克了这道难题,并获得了“数学小能手”的荣誉称号。这次经历让小强明白了坚持和责任的重要性,也让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取得的成果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的数学课堂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还在道德教育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学生们在数学学习中逐渐形成了诚实守信、团队协作、挑战自我等高级道德层次的自我教育能力。他们开始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更加积极地与同学交流合作,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同时,我也发现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他们更加懂得尊重他人、关心集体、乐于助人。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他们的学习成绩上,更体现在他们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上。
总结
  进行高级道德层次的自我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创造、去引导,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的同时,也能在道德的天空中翱翔。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成为既有知识又有品德的新时代接班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

帖子

14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1
发表于 2025-6-6 14: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年纪小、理解能力有限,用有趣、简单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高级道德层次的自我教育更有效。作为数学老师,可以从课堂、作业、活动等多个方面入手,把道德教育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具体做法和可能取得的成果如下:
一、激励一年级学生进行高级道德层次自我教育的方法
1. 用有趣的数学故事传递道理
在教数字、加减法这些知识时,给学生讲有意思的数学小故事。比如,讲《小兔子分胡萝卜》的故事:兔妈妈拔了8根胡萝卜,要分给兔哥哥、兔姐姐和兔宝宝。怎么分才公平呢?引导小朋友一起思考、计算,最后得出每只兔子分2根,还剩2根的结果。讲完故事后,和小朋友讨论:“如果有的小兔子多拿,有的少拿,会怎么样呀?”让小朋友明白公平、公正的重要性。
再如,讲《小猴子的合作建房》,小猴子们想建房子,可是搬不动大木头。通过大家一起想办法,用加法计算需要多少只猴子合作,最终成功建好房子。从故事中,小朋友能学到团结协作的意义。
2. 课堂游戏培养规则和合作意识
开展“数字抱团”游戏。老师喊出一个数字,比如“5”,小朋友们要迅速抱成一团,人数凑成5。在游戏过程中,告诉小朋友要遵守规则,不能推搡别人,也不能故意不加入团队。通过这个游戏,让小朋友知道遵守规则才能让游戏顺利进行,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反应能力和加法运算能力。
组织“小组数学拼图比赛”。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套数学拼图,拼图上有数字、算式等。小组成员要一起合作,通过讨论、计算,找到正确的拼图顺序,最快完成的小组获胜。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小朋友互相帮助,会的同学教不会的同学,让大家明白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取得好成绩。
3. 在作业和练习中培养认真和诚信
每次布置数学作业时,和小朋友强调要认真完成,不能抄袭别人的。可以用一些简单的话来提醒他们,比如“作业是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只有自己认真做,才能知道哪里学会了,哪里还不会”。
设计“作业小明星”评选活动。对书写工整、计算准确、独立完成作业的小朋友,在班级里进行表扬,并奖励一颗小星星贴纸。积累一定数量的星星贴纸,可以兑换小奖品,如铅笔、橡皮等。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小朋友认真对待作业,培养诚信的品质。
4. 数学实践活动增强责任感
安排“班级物品统计员”任务。让小朋友统计班级里的桌椅数量、垃圾桶个数、图书角的图书数量等。每个小朋友负责一项统计工作,完成后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统计结果。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小朋友对班级事务的责任感,让他们知道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要为班级做事。
组织“帮助小同学”活动。如果发现有小朋友在数学学习上遇到困难,比如不会数数、不理解加减法,就安排学得好的小朋友当“小老师”,一对一帮助他们。在帮助的过程中,“小老师”要耐心讲解,被帮助的小朋友要虚心学习。这样既能让学习困难的小朋友进步,又能让“小老师”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二、取得的成果
1. 道德观念初步形成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小朋友们在日常的数学学习和活动中,慢慢有了公平、合作、诚信等意识。比如在分学习用具时,他们会主动说“要平均分,这样才公平”;在小组游戏里,会主动邀请落单的小朋友加入,一起合作完成任务。
当老师提问时,小朋友们会举手发言,遵守课堂规则,不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这些都说明他们开始理解并践行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则。
2. 学习习惯和态度变好
在作业方面,大部分小朋友都能认真书写,仔细计算。以前经常粗心大意、漏题的情况减少了很多。因为他们知道认真完成作业才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也明白抄袭是不对的行为。
在课堂上,小朋友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积极参与各种数学活动。遇到难题时,不再马上放弃,而是会尝试自己思考,或者向老师、同学请教,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3. 班级氛围更加和谐
通过各种小组活动和互助活动,小朋友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他们学会了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班级里充满了友爱和温暖的氛围。比如,当有小朋友在数学比赛中失败时,其他小朋友会主动安慰他:“没关系,下次我们再努力!”
小朋友们对班级的归属感更强了,都愿意为班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无论是统计班级物品,还是参与班级的数学文化布置,大家都积极参与,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4. 自我教育意识开始萌芽
虽然一年级小朋友还不太能理解“自我教育”这个词,但他们已经开始有了一些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行为。比如,有的小朋友会在做完作业后,自己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错误;在小组活动中,会提醒同伴遵守规则。这些行为说明他们正在逐渐学会对自己的学习和行为负责,为今后更高层次的自我教育打下了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89

帖子

60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08
发表于 2025-6-9 15: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佳鑫 于 2025-6-9 15:51 编辑

激励学生高级道德层次的自我教育
一、结合数学学科特点的激励方式
1. 用“规则意识”具象化道德行为
  二年级学生对“遵守规则”有直观认知,将课堂纪律、作业规范等与“诚信”“责任感”结合。例如:
• 布置口算练习时,强调“独立完成”是“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若发现抄袭,不直接批评,而是问:“如果老师算错了题,却说是别人教的,你会觉得老师诚实吗?”用具体行为引导学生理解“诚信”的意义。
• 小组合作做数学游戏(如“数字拼图”)时,制定规则:“每个人都要说出自己负责的数字逻辑,不能只让一个同学做”,让学生在遵守规则中体会“团队责任”。
2. 用“数学故事”渗透价值观
  选择包含道德元素的数学小故事,引导学生讨论。例如:
• 讲“高斯速算”的故事时,强调高斯不因为题目多就敷衍,而是认真观察规律,引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不放弃,是对自己的坚持”。
• “小松鼠分松果”的故事:5只松鼠分23个松果,怎么分公平?让学生在讨论“平均分”时,理解“公平”“分享”的意义,并联系到班级中“分文具”“排队”等场景。
3. 用“错误反思”培养责任意识
  数学作业中难免出错,老师不强调“对错”,而是引导学生“对错误负责”。例如:
• 发作业本时说:“今天有同学算错了题,但主动用红笔标出来了,这就是‘勇敢面对错误’的表现,就像医生发现病人的问题会想办法解决一样。”
• 让学生自己整理“错题本”,并在封面上画“责任树”:每改正一道错题,就画一片叶子,让学生直观看到“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成果。
二、取得的成果
1. 行为习惯上的直观改变
• 课堂中打断他人发言的情况减少,学生逐渐学会“举手等待”,因为老师常说:“就像计算时要等前一步算完才能算下一步,倾听别人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 作业抄袭现象减少,部分学生会主动说:“我算错了没关系,但不能骗老师,就像数数不能乱数一样。”
2. 初步建立“自我管理”意识
•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会主动提醒同伴:“我们要轮流说,不然就不公平了”,将数学中的“秩序”概念迁移到人际交往中。
• 遇到难题时,部分学生会用老师教的“分步思考法”自我鼓励:“先算第一步,就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搭就不会倒。”这种“分解困难”的思维,也暗含了“坚持”的道德品质。
3. 用数学语言表达简单的道德判断
  当老师问“为什么要帮助同学讲题”时,学生会说:“就像加法一样,我帮他=他懂了+我也复习了,两个人都有收获,这是‘双赢’。”这种用数学概念(如“双赢”类比加法)的表达,体现了将抽象道德转化为具体认知的能力。
三、核心逻辑:从“具体行为”到“道德认知”的过渡
  二年级学生的“自我教育”并非达到“高级道德层次”,而是通过数学学科的具象化场景,让他们先形成“好行为”,再慢慢理解“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例如:
• 先学会“做完题检查”(行为),再理解这是“对自己的结果负责”(道德认知)。
• 先遵守“小组讨论轮流发言”(规则),再明白这是“尊重他人”(价值观)。
  这种引导方式符合低年级学生“先做后懂、以行促知”的认知规律,为后续抽象道德教育打下基础,而非急于让他们达到超越年龄的“高层自我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138

帖子

84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40
发表于 2025-6-10 11: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简篇】追寻成长的光标——六年级6班"道德发展六层次"思辨之旅
https://www.jianpian.cn/a/1c8us3 ... 0&s_uid=61609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9-7 21:14 , Processed in 0.09059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