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刘月芳

【选修五】级部例会分享——就本学期级部例会中的某个...

  [复制链接]

2

主题

21

帖子

14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9
发表于 2025-4-3 08: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开学生的学习世界
AI赋能课堂,开启智慧学习之旅

学生与虚拟形象互动
与爱因斯坦虚拟形象对话:沉浸式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央管领航素质课软件与爱因斯坦虚拟形象互动,仿佛穿越时空,近距离感受科学巨匠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平板电脑助力课堂活动
课堂互动:学生借助平板电脑参与小组讨论、在线答题等课堂活动,方便获取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的时空界限,显著提高课堂参与度和活跃度。
课堂实景的教育意义
激发学习兴趣:丰富的课堂实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提升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实时学习反馈与指导
及时反馈促进学习:AI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知识。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学习策略,更好地掌握知识。
AI教学的优势与价值
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使教学更加智能化、个性化,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教育领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变革。
学生创意展示
识物小助手卡片设计:学生的创意作品识物小助手卡片具有图像识别、语音播报等多样化功能,展示了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
创意展示的激励作用
激发学习热情:学生的创意作品得到展示和认可,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成长提供动力。
互动环节的教学价值
提供展示自我与交流平台: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交流思想的平台,激发创新思维和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总结与展望

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继续探索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引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深化科技与教育的融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79

帖子

33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1
发表于 2025-4-3 14: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级部例会分享——就本学期级部例会中的某个版块进行分享,重点阐述此版块的内容及自己的收获。
“共聊一本书,共思共成长”:聊《布鲁克林有棵树》
3月31日下午,我们级部老师聊《布鲁克林有棵树》。主持人许璐首先进行内容简介:书中描绘的主人公弗兰茜一家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他们居住在狭小、破旧的公寓里。为了维持生计,母亲凯蒂不得不辛苦劳作,父亲约翰尼虽然是个有才华的歌手,却因酗酒无法承担起家庭的经济重任。他们一家人常常面临着食物短缺的困境,弗兰茜和弟弟只能靠捡垃圾卖钱来补贴家用。但就是在这样贫穷潦倒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出了弗兰茜这样一个充满勇气和能量的小女孩。
闫军娜主任分享:弗兰茜之所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并最终有所成就,这一切都源于家庭氛围的营造和影响。父母虽然在经济生活上极度贫困,但给予了她和弟弟最大可能的关注、包容和爱 。父亲约翰尼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会在疲惫的工作之余,用歌声和故事给孩子们带来快乐。他对待每一个人都真诚友善,即便自己身无分文,也会毫不犹豫地帮助他人。
强华敏主任分享:书中父亲的乐观不仅仅是一种性格,更是一种面对生活苦难的智慧,让孩子们在困境中也能寻得快乐。母亲凯蒂则展现出对生活尊严的执着追求,尽管生活困苦,她始终教育孩子们要保持干净整洁,要有礼貌、有教养。她努力工作,不向贫困低头,用自己的双手为家庭撑起一片天。她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即使是一顿简单的饭菜,她也会用心去准备,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正是有这样的家庭环境,孩子才能成长得乐观快乐。
  从自己读这本书,到听樊登讲这本书,再和同事聊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弗兰茜一家的生活经历让我对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在贫困中相互扶持、相互关爱,用乐观和坚韧面对生活的挑战。这种精神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我陷入思考:我如何像书中的父母一样,敏锐地捕捉班里孩子们的需求,给予他们鼓励与引导,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中成长。遇到班里调皮捣蛋的学生我该怎么做才是更好的助力他们的成长?同事们的发言给我启迪:用爱温暖心灵,让所有学生能够像那棵树一样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在挫折与困境中坚守梦想,用爱和勇气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8

帖子

28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85
发表于 2025-4-15 15: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刁敬娟 于 2025-4-15 15:39 编辑

                                                                                                                       随时做好“感恩”的准备 ---《活法》读书分享                                                                       稻盛和夫的《活法》一书中有一个主题是:随时做好“感恩”的准备。书中说:“我一直告诉自己,事事感恩是提升心性、点亮命运的第一步。”“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感谢。”持有这种心态非常重要。
困难来了,那是成长的机会,应该感谢。好运降临,更是难得,当然更要感谢。
    我非常认同以上书中的这段文字。觉得心存感恩,会更容易随时准备说出“感谢”;心存感恩,内心会更加柔软,会更容易温柔以待他人。心存感恩,也更容易幸运。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自己经历的一个小故事:
    几年前的一天,我带着两三岁的小二宝从新百广场游玩出来准备回家,一推自行车,发现自行车后轮胎瘪了。我一只手推着自行车,另一只手拉着孩子的小手。边走边找寻修自行车的摊位或门店。走着走着,眼前一亮,看到一家门店写着“精修电动车”,心里想:精修电动车,没写不修自行车,上去问问,就有可能性。门口的修车师傅也正在忙活着。我上前询问:“师傅您好,您这儿修自行车吗?”修车师傅回应:“不修,只修电动车。”
    我心里凉了半截,望着眼前长长的大马路,也看不到一个修自行车的摊位。心里想:修电动车的师傅,肯定也会修自行车。所以,鼓足勇气,又试探地问:“师傅,那麻烦您能帮我看一下我的自行车吗?后轮胎瘪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这时修车师傅:“稍等一下哈”。 我:好的,谢谢!
    没过两分钟,修车师傅停下手里的活,对自行车后轮胎一番查看后,说:是气针坏了,得需要更换轮胎的内车带。
    修车师傅:你需要等一会儿哈,我这儿没有自行车的内车带。
    我:好,没问题(心里想:这修车师傅还得去哪儿买自行车内车带呀)
    这时,修车师傅拿起手机:喂,你给我送一条自行车的内车带过来,快点儿哈,这儿有一个女的带个小孩儿等着呢。本来是想让她们去你那儿修的,后来看孩子还小,还得走那么远。干脆你把车带送过来,我给她修上吧。你骑电动车送过来也快、、、、、、
    没过多久,车内带就由另一名修车师傅送了过来,很快自行车就修好了。
    听到两位修车师傅的手机通话,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感恩于修车师傅心底的善良、体谅、破例相助以及另一位修车师傅的配合。感恩于被温柔以待,没有被拒绝。之前就很喜欢的一句话并一直在践行: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   

    通过修车师傅这次破例相助,更坚定了我心存感恩、乐于助人、温柔以待他人的信念,将心底的善良、互助和体谅传递给他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
    具体到我的日常教学中,比如发现个别同学听课状态不如以前,通过与这些同学深度沟通,找出问题原因并及时做出调整。只要这些学生有些许的变化,就及时给与肯定,并表示感谢:谢谢你在老师的课堂上有这样认真聆听的表现,你今天又是进步的一天!大力表扬孩子们表现好的方面,而不是追究着他们的问题不放。温柔以待我们的学生,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心存感恩、善待他人的种子。做善待儿童的教育,从事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的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179

帖子

66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63
发表于 2025-4-16 09: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会琴 于 2025-4-16 09:47 编辑

  假期我们阅读了《高绩效教练》(*Coaching for Performance*,约翰·惠特默著),这本书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提问和引导而非指令式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人发掘潜力、建立责任感并实现目标。将这种教练思维应用于小学教学,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信心和问题解决能力。
1.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责任感
核心理念:通过提问代替直接给出答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实践应用:
   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可以问:“你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决?”“如果尝试另一种方法,可能会怎样?”而非直接告知答案。
效果: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逐渐形成自我驱动的学习习惯。
2. 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自信心
核心理念:通过积极倾听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优势。
实践应用:
在课堂互动中,教师用“你刚才的发言逻辑很清晰”“你的创意让我很惊喜”等具体反馈,强化学生的优点。
通过反思性问题(如“你觉得今天哪件事做得特别好?”),帮助学生关注自身成长。
效果: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减少对教师评价的依赖,增强内在自信。
3. 适应小学生特点
简化语言:提问需符合儿童认知水平(例如用“你觉得怎样做更好?”替代抽象的“你的策略是什么?”)。
结合游戏化: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式融入教练技术(如“如果你是老师,会怎么教这个知识点?”)。
短期目标导向:小学生注意力有限,需将大目标拆解为可操作的短期任务(如“今天我们先练习哪一步?”)
  《高绩效教练》为小学教育提供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框架,通过赋能而非控制,帮助学生成长为独立、自信的个体。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知识传递,更在于培养终身学习所需的底层能力——自主性、批判性思维和情绪韧性。教师在实践中需灵活调整方法,结合儿童发展心理学,将教练技术转化为适合小学场景的具体策略。我们如何通过教练提升个人和团队的绩效,强调以目标为导向,激发内在动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首先要营造宽松、温暖、自主学习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不同学生的情感、思维、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看法,尽管这些看法幼稚的、可笑的,我们都要热情地鼓励他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身心自由,才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自主地学习。音乐课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的乐感,培养孩子的表现欲。让孩子有良好的音乐表现,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教育核心目标。音乐表现有个前提就是他要有表现欲,而表现欲有两个心理基础,一个叫自信心,一个叫安全感,一个孩子觉得我说的对的,觉得我做的是对的,他才敢于表达,敢于表现,如果他不相信自己说话是对的,不相信自己的音乐表现是正确的,他怎么愿意去表现呢?安全感就是他觉得:我这样的表现、这样做不会遭到惩罚,那么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有宽松、温暖、和谐的这样一种课堂氛围,初见一个学生,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教什么科目,把建立学生三感作为首要教学任务:1、安全感,2、亲和感、3、信任感。建立了这三感才能让学生喜欢你,因为喜欢你而喜欢你教的课程,那么,怎样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接受你、喜欢你,愿意和你合作呢?我觉得“赏识学生”是前提。在音乐课前准备,我设计了“说名字”的游戏与学生交朋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握住小朋友说,我是刘老师,我们握握手。接着让他用同样的节奏来介绍自己。在变换交流对象的时候握握手,这个动作也可以变成拉拉勾、跺跺脚。学生可以跟老师做同样的动作,也可以变出自己的花样来。同时在此游戏对话交流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特点,赏识他们,遇到胆儿小的不敢说的,要帮助他们,要等待他们,对思维活跃的同学要艺术性的夸赞他们。对于不大吭声的同学,要学会理解他,鼓励他,这样学生会增强自信心,会自觉的接近你,会有兴趣和你继续合作。
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兴奋点,善于抓住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或稍作改编、或拓展延伸,在问题情境中“找”音乐,从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到大自然的声音-世界音乐博览会,认识各种打击乐器、弓弦乐器、键盘乐器,弹拨乐器并随音乐模仿演奏。在游戏情境中“玩”音乐,通过“我的音量我做主”学会1-5级音量的控制,并在生活中运用。在听赏音乐会中,学会听音乐会的的礼仪,上课的礼仪。始终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让他们自觉的走进美好的音乐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114

帖子

46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60
发表于 2025-4-16 18: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彦平 于 2025-4-16 18:22 编辑

打破教养迷思,拥抱孩子本真

       ——读《园丁与木匠》有感


       在育儿理念百家争鸣的当下,《园丁与木匠》恰似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中关于教养的重重迷雾。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身为国际儿童学习研究领域的泰斗,凭借深厚的学术底蕴与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关于亲子关系与儿童成长的深刻思辨。
    书中,高普尼克犀利地指出,现代父母常陷入 “木匠式” 教养误区。就像木匠依照精准图纸打造千篇一律的家具,这类父母试图按自己的设想与期待塑造孩子,从学业规划到兴趣培养,都设定好明确目标与路线。在生活中,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刚上幼儿园,便被安排各种兴趣班,只为能在未来拥有一技之长;小学阶段,学业成绩成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父母时刻关注孩子的排名,一旦落后便焦虑万分。这种教养方式虽出自对孩子的爱与期望,却在无形之中剥夺了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让他们成为被牵着线的木偶,失去了自我探索与发现的能力。
    与之相对的 “园丁式” 教养理念,倡导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温暖且自由的成长环境。父母如同园丁,精心培育土壤,给予充足的阳光雨露,却不过多干涉每一朵花的绽放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自由探索世界,从生活的点滴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保护,创造力得以释放,他们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钻研,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书中这些观点让我印象深刻:“混乱和无序是童年的主旋律,也是我们人类头脑的优势,我们之所以比马和牛聪明,原因就在这儿;童年越漫长,智力越发达;多样性是面对未知的利器;年轻的大脑天生就要探索……。”作者从人类进化的角度阐述了这些观点,发人深省。这一切都在惊醒我们:作为父母、老师,我们要给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足够的保护,尊重孩子的差异性,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让孩子的智力发展成为可能,应该像园丁一样给孩子创造宽松、温暖的成长环境,给孩子喘息的时间,以掌握他们今后作为成年人生存时所需的知识,帮助孩子在传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以适应未来的变化。不能像木匠那样“精雕细刻”试图有意识地将孩子塑造成某种特定地样子,那样是徒劳的,也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
    书中对孩子学习方式的剖析也让我深受启发。原来,孩子在看似无意义的玩耍、好奇的观察与不停的追问中,都在积极地学习与成长。他们通过模仿、探索、实验,构建着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体系。曾经,我对孩子在家中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摆弄各种小物件的行为感到厌烦,读了这本书后才明白,那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我们不应阻止,而应给予支持与引导,为他们提供更多探索的机会与资源。
   《园丁与木匠》不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明白,养育孩子并非一场追求完美的竞赛,而是一段充满爱与包容的旅程。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应放下焦虑与控制欲,用园丁般的耐心与爱心,陪伴孩子慢慢成长,见证他们
绽放独特的光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2

帖子

7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1
发表于 2025-4-17 16:5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赵慧方 于 2025-4-17 17:00 编辑

深耕传统文化沃土,点亮自主探究之光

    在4.14号级部例会中的第二个版块打开学生的学习世界中,有幸听了宋旭研老师关于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实践的分享,感受颇深。接下来阐述下此版块的内容及自己的收获。
一、单元内容架构:传统文化与自主探究的融合逻辑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脉络,四篇课文从节日民俗、科技发明、建筑艺术、市井生活四个维度构建认知框架。《古诗三首》以诗词为载体,唤醒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纸的发明》串联历史进程与现代科技,凸显文明传承的力量;《赵州桥》通过结构美学与工程智慧,展现古人的匠心;《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以市井长卷还原宋代生活图景。
  综合性学习作为单元核心设计,打破学科边界:
三阶递进:从“分组收集资料”培养信息整合能力,到“小组讨论展示形式”锻炼协作与策划力,最终“成果展示”实现文化表达。
生活联结: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家庭、社区中挖掘文化资源,让学习回归真实情境。
教材首次引入的“综合性学习”打破学科壁垒,以传统节日为纽带,构建“课堂阅读—自主拓展—实践体验”的立体学习网络。从收集节日资料、展示成果到实地研学,学生既是文化的解读者,更是探究的实践者。这种设计让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真实体验,如《纸的发明》延伸出古法造纸与印刷参观,《赵州桥》联结实地研学与纸桥承重挑战,真正实现“做中学,悟中长”。
二、实践活动亮点:让文化“活”在学生手中
1. 节日文化:从文本到生活的转化
学生用手抄报梳理传统节日脉络,以特色作业、美食制作还原节日场景,将《古诗三首》中的文化意象转化为具象表达,让“爆竹声中一岁除”的热闹、“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哀思跃然纸上。
2. 科技发明:古今对话中的探索
古法造纸与活字印刷的手工实践,搭配印刷工厂的现代工艺参观,学生亲历纸张从原料到成品的千年演进,在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中惊叹“造纸术”的生命力。
3. 建筑艺术:从理论到实践的突破
赵州桥研学活动中,学生触摸千年石桥的纹理,聆听“敞肩拱”设计的精妙,又通过“纸桥承重大挑战”将力学原理转化为实践,在失败与改进中感受古人“以柔克刚”的智慧。
4. 文化传播:从倾听者到讲述者的蜕变
“小导游”活动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变为文化讲述者,通过调研家乡景区、设计解说词,将文化自信融入表达,实现从“学文化”到“传文化”的跨越。
三、个人教学收获:在实践中重构教育认知
1. 看见学生的潜力:当给予自主空间,学生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从手抄报的艺术设计到纸桥承重的结构创新,每个细节都印证着“做中学”的力量。打破“纸上谈文”的局限,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展观察力、创造力与团队协作力。如印刷参观时的追问、纸桥承重的反复尝试,展现出主动探究的内驱力。
2. 深化文化理解的维度:教学不再停留于“背诵古诗”“复述历史”,而是通过“动手触摸、亲眼见证、亲身体验”,让文化真正浸润学生心灵。
3. 突破教学边界的启示:企业、景区、家庭成为延伸课堂,教师需扮演“资源整合者”角色,将单一文本转化为立体学习场域。教学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如企业、景区),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活动设计者与引导者,倒逼自身对传统文化的深度钻研。
4. 素养导向的反思:学生在活动中发展的信息处理、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正是核心素养的生动注脚,印证了“实践育人”的深远价值。
  本单元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通过“沉浸式探究”唤醒文化基因。当学生用双手造纸、用脚步丈量古桥、用语言传播文明时,他们不仅在学习“过去”,更在创造“未来”——这或许就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传统文化为土壤,以探究活动为雨露,让每一颗好奇的种子在实践中破土生长,绽放出属于新时代少年的文化自信之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71

帖子

39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7
发表于 2025-4-21 09: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杜红艳 于 2025-4-21 09:51 编辑


探寻思维方式,感悟人生“活法”
  教育家说:多看一些企业家成长的故事。于是,我就翻开了这本泛黄的《活法》。下面是一个关于《活法》的视频,请大家欣赏。
播放视频。
  接下来,给大家说一个我家的小片段:
  上周末,我开车带着俩娃上课外班,大宝和小宝在车上开始吵架。原因是小宝吃巧克力时候,只给大宝剩下了一点点。小宝比较贪吃,经常给家人留零食就留一点点。我也比较偏心,总喜欢哥哥让着妹妹。大宝就可生气呢,在那里训妹妹。
  要是平时,我又会站在妹妹这边儿去教育哥哥:要让着妹妹,保护妹妹,要有胸怀......接着就是,哥哥生气,我也生气,妹妹见证我们生气。
这次,我转了一下思维模式:咱们来对诗歌吧!哥哥一听可开心了,他暗自庆幸:自己上初一了,总比幼儿园中班的小宝知道的多吧。于是,大宝就开始背:“将进酒”,背完不过瘾,又来一首“木兰诗”。小宝的特点就是“邻牙利齿”背东西,赶紧补了两首自己会的唐诗。我也不甘示弱,我背了李叔同“春游”。一场吵架因为思维转变,变成了一次背诗歌,场面瞬间温馨又有诗意。
接下了,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活法》目录中的三个主题:
     锻炼灵魂才不枉此生
     想象的画面必须是“彩色”的
    人生·工作的结果 = 思维方式 × 热情 × 能力
  稻盛和夫提出“人生工作的结果 = 思维方式 × 热情 × 能力”这一著名等式。在他看来,热情和能力都是正向的,只是高低的区别;但思维方式决定了人生的方向,其重要性远超能力和热情。一个积极正向的思维方式,能激发人们的潜能,引领其迈向成功;.而消极的思维,则可能让人陷入困境,难以自拔。既然人生方程式是以乘法来表达,那么首先必须把思维方式发挥到正确的方向。把它想成常识判断下的“善心”就对了。
  反观咱们学校,郭校长在“思维方式”上引领大家,比如今年的新课改,大课中拓展学生的相关学科的思维方式;小课中的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自主拓展课程;在操场小的情况下,每天保证学生一节课户外运动;导师有颗柔软的心,愿意为“淘气的娃”们付出努力;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培养团队精神等等。
  李主任带领我们三年级的数学,在适应新课程改革。大课时合并相关内容的章节,拓展相关的数学思维;小课时模块化知识,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曾经,我在面对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内心充满了恐惧和退缩的念头,认为自己无法完成。我尝试转变思维,将其视为提升自我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去应对时,我发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由此可见,思维方式的转变,能为我们的人生带来巨大的改变。
  我儿子是一个特别有能量,也特别淘气的娃儿。刚开始我就觉得自己怎么摊上这么一个娃呀?后来就转思维方式。既然有能量,就让他往正向使劲,那就跳绳吧。跳着跳着,从刚开始的只能连续跳十几个,到现在一分钟可以跳260多个。这周我儿子代表学校去参加市级比赛。
  我儿子背英语单词和语文生字特别的费劲。以前教他30遍,他背的单词,第二天都就还给我了。后来我就转变思维方式。我和老公开始学习记忆法。图片基因、形象记忆、动词串联记忆,以及定桩。于是我开始突破圆周率的背诵。以前我只能背到3.1415926。现在我默写前100位已经全部正确了,我在挑战前200位的记忆。我希望经过我长时间的努力,我可以突破到500位。我的儿子在我的带领下也突破到了100多位记忆。现在儿子用这些方法去记生字单词,就觉得简单多了,因为顶多10多个字母,那个单词前面有100多个字母。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活着?是执拗?是纠结?是担忧?是争吵?
  还是向稻盛和夫一样,“在于提升心性,锻炼灵魂。”?
  还是向郭校长一样:是大胆尝试有利于学生的课程?
  还是向李主任一样,是用勇气,智慧和学习战胜新课程的困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8

帖子

10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4
发表于 2025-4-22 10: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逸煊 于 2025-4-22 10:40 编辑

笨狼笨狼,教人勇敢善良(打开学生的学习世界例会分享)
作者:汤素兰说:“笨狼是一个善良、天真、充满了幻想和好奇心的孩子,是你,是我,也是他。”
第一节导读课上,我先带孩子们一起来认识奔狼:
在拿到书之后,我先让孩子们看封面,并讨论以下问题
1. 你对狼有什么印象?
2. 你猜猜笨狼是一只怎样的狼?
3. 笨狼如果只有笨,他会成为一个小孩子们都喜欢的角色吗?
4. 你感觉笨狼除了笨,还会有什么特点?
  讨论的过程很有趣,孩子们的积极性也很高,谈到狼,他们普遍都觉得狼是残忍的、凶狠的,而笨狼一听名字,肯定不是一只聪明的狼,他可能很愚蠢,很多事不会做,还经常闯祸。
   如果问题只问到这儿,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想通过后面的两个问题引发学生们对“笨”的深入和辩证思考。笨,可能是淳朴善良,笨,也可能是执着认真,笨,也会让人更加勇敢。虽然还没有翻开书,但是孩子们可以通过这些问题,尽情地去猜想笨狼身上的品质。这也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接着,我们打开了书,这本书很有趣,在目录之前,有一个角色简介表,还有一个笨狼日常问答记录。几个可可爱爱的问题,把笨狼的笨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边读边猜,很多时候,孩子们发现笨狼的方法竟然比自己能想到的还要笨,他们笑得前仰后合。我也忍不住哈哈大笑。由于这是孩子们第一次上阅读课,于是我带领着孩子们一起制定了阅读计划表,告诉了孩子们什么阶段要读的内容和需要完成的任务,并把收获和疑问写到相应的位置,让孩子们清楚每一阶段我要干什么。最后,我们打开书,美美地读了第一篇《笨狼是谁》。
   在后来的推进课上,我收集了孩子们的阅读计划表,发现孩子们对书中聪明的小偷这一节,收获和疑问比较集中。其中,几个孩子的疑问,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善良的笨狼为什么会去偷聪明兔的书?我肯定了这几个小朋友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之后,带着全班一起来想一想为什么会这么做。这一节大概讲的是,笨狼特别想看聪明兔的一本书,但因为聪明兔还没看完,所以聪明兔不借给笨狼看,可笨狼等不及了,于是便趁聪明兔不在家,拿走了他的书,并且还给聪明兔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笨狼今天没来过聪明兔的家,没有拿走聪明兔的书。我和孩子们说,有时候,善良的人也会某些原因做错事,虽然偷东西是不对的行为,但是笨狼的善良并没有消失,重要的是它接下来会怎么做。有的小朋友说,他会把书还回去并向聪明兔道歉,只要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笨狼就还是善良的笨狼。面对笨狼这种行为,我问他们,假如你是笨狼,你会怎么办?孩子们说,再去找聪明兔借,或者直接让爸爸妈妈给自己买这本书。我对他们说,你们这种想法是非常正确合理的。在这个疑问解决之后,我翻阅了孩子的计划表。针对这一小节的故事,有的孩子评价了笨狼偷书的这个认为,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有的孩子评价了笨狼写纸条的这个行为,说这种行为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个成语是一年级上学期妈妈讲故事中一个妈妈给小朋友们讲的,当我在孩子的收获里看到这个成语时,我很惊喜孩子居然还能记住这个成语,并且能把它正确运用,并且当我在班里问的时候,大部分孩子也还能记住这个成语什么意思,甚至还能记住是哪个小朋友的妈妈讲的。这个时候我突然就明白了妈妈讲故事带给小朋友们的意义。还有的小朋友选择辩证地看待笨狼偷书的这种行为,认为虽然他偷了书,但是它诚实,积极承认自己的错误。推进课上的答疑解惑,也让孩子们对笨狼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笨狼喜欢的程度再一次加深了。
   最后的展示课上,有的孩子选择了写阅读笔记,有的孩子选择了画阅读小报,有的孩子选择了在课上给大家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不论是哪种形式,孩子们再提起笨狼,已经不再关注笨狼的笨了,他们觉得笨狼的身上拥有着勇敢、善良、热情、勤劳等很多美好的品质,我想这就是《笨狼的故事》这本书所要教给孩子们的东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76

帖子

3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5
发表于 2025-4-24 15: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例会第三板块收获

第三板块:我是成长的主人——自主管理实践探索
本次例会的这一板块是由班主任老师分享班级自主拓展课内容。老师通过三个阶段逐步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1. 初期观察:给予完全自由(如自由组队、认领墙面展示)。初期暴露出秩序混乱问题,老师保持观望状态,并未干涉。
2. 中期引导:基于前期出现的秩序混乱问题,通过提问沟通(如“如何不给他人造成干扰”“如何不影响隔壁班”),借助同伴影响(小组互相提醒,成果对比),促使学生自主调整音量与纪律;  
3. 后期磨合:通过包容冲突(如打牌争议),协商退让(允许改良玩法),最终实现师生“互不打扰”的自由状态。
通过听取班主任老师的分享,以及其他老师的相继发言,我的收获良多。例如:传统“控制式”教育模式是行不通的,需转向“允许发生”,并通过信任与引导,让学生在真实问题中逐步形成责任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展现自然生长状态。其实大家的主旨都是堵不如疏,“禁止发生”是不切实际的,教师必须学会用合理的方式引导、疏导,并给予学生信任,这样就会发现原来的“猫抓老鼠”模式变得和谐、自主且有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76

帖子

3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5
发表于 2025-4-24 15: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米展展 于 2025-4-24 15:46 编辑

《捉弄人的大脑》
——揭秘大脑的认知陷阱与应对之道
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捉弄人的大脑》,这是一本揭示人类认知偏误的经典作品。作者是法国的神经科学博士,神经学家,临床心理学家——阿尔贝尔·穆海贝尔。本书通过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大脑如何"欺骗"我们,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以及我们如何识破这些陷阱,提高认知和决策能力,做出更理性的决策。
大脑虽然是我们思考和决策的中枢,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大脑会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创造这个世界,继而使我们产生幻觉妄想。例如:大脑容易受到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从而对信息进行有偏差的处理。此外,大脑还会受到情绪、环境等因素的干扰,导致我们做出不理性的判断和决策。
一、重新认识自己的大脑
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案例,揭示了大脑在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捉弄”行为,同时也强调了认识到这些局限性的重要性,以便我们能更加客观的看待世界,避免被大脑的“捉弄”所误导,才能做出更加明智的判断和选择。
理论:
大脑的进化遗留:我们的大脑是为生存优化的,而非追求绝对理性
认知捷径的代价:快速判断的机制常常导致系统性错误
记忆的不可靠性:我们以为记得的"事实"可能完全是虚构的
我们的感知是片面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们的记忆是不可靠的。
我们会“选择性失明”。
六大思维模块(六个难以察觉的思维漏洞)
压力反应机制、确定性幻觉、认知失调、内部与外部控制点、只是错觉、语境的重要性。
二、大脑常见的"捉弄"方式
1. 认知偏误
表现:选择性接受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
我们更容易相信那些和自己“不谋而合”的观点,只收集支持自己观点的报纸、书籍、视频。
大脑倾向于接受符合已有观点的信息,忽视反面证据。
案例:政治立场影响事实判断
应对:主动寻找对立观点,建立“反方思维清单”,强制自我质疑。
2. 可得性启发
表现:用容易想到的例子代替概率判断
案例:高估空难概率因为媒体报道
应对:查找统计数据
3. 损失厌恶
表现:对损失的痛苦大于获得的快乐
案例:持有亏损股票过久
应对:设定止损规则
4. 虚假记忆
表现:坚信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案例:童年记忆的虚构。40%的人会虚构未发生的童年细节。
应对:交叉验证证据
5.记忆扭曲
表现:记忆会随时间和情境被篡改,导致“虚假记忆”。如目击证人的错误率高达30-50%。
解决:记录关键事件的客观细节(如笔记、照片),减少依赖主观回忆。
6.情绪主导决策
表现:恐惧、愤怒等情绪会压制理性判断,导致冲动行为。
解决:引入“10分钟法则”——延迟决策,待情绪平复后再评估。
(可结合《变好的方法》分析探究。)
三、讨论环节
话题一:"大家有没有被大脑'捉弄'过?如何避免或减少被大脑捉弄?"(对哪个认知陷阱最有共鸣?)
总结解决方法:
(1)元认知训练
通过冥想或反思日记提升对自身思维的觉察力,识别自动化的错误模式。
(2)环境设计
大脑追求暂时满足,所以我们有时候很难控制自己。
减少诱惑源(如手机静音)或增加行为成本(如健康零食放在显眼处)。
(3)群体纠偏:组建“理性小组”,通过他人反馈发现自身盲点。
(4)慢思考训练:重要决策前强制24小时冷静期。决策前"睡一觉"。
5)反事实思维:自问"如果相反情况成立,证据是什么?"
6)决策清单(如投资前必查的5项风险)
(7)多元化信息源。
话题我们从书中获取的这些方式方法,对于日后在教育教学中,育儿或者与家人相处中,有哪些帮助呢?
(例:我们经常通过他人的行为来判断他人,但对于自己呢,又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意图来判断自己。例如:我是为你好。日后会多结合大脑的认知缺陷去看待这些问题。)
四、总结与建议
大脑的"捉弄"本质是进化遗留的快捷思维判断模式。需通过系统性方法重构认知习惯。偏差无法消除,但可以被管理。通过识别常见偏误+建立防御性决策流程,可减少非理性错误。如书中所言:"最危险的幻觉,就是相信自己完全理性。","知道自己会犯错,已是智慧的开端。"希望通过这次的交流,我们都能成为更清醒的思考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7-4 03:16 , Processed in 0.1151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