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魔法画师:古诗里的自然探秘 小学四年级信息科技跨学科教学案例 一、设计思路 针对四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以语文教材中《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为切入点,结合科学课“植物的生长”单元,借助国产AI绘画工具,开展为期2课时的项目式学习。通过“读诗→探秘→创绘”流程,引导学生用AI技术再现古诗中的自然之美,培养跨学科思维与数字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 具体目标 信息科技 1. 学会使用简单AI绘画工具 2. 理解“文字→图像”的转化逻辑 语文学科 1. 抓取古诗关键词(景物、颜色、动作) 2. 体会诗句的画面感与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 技术准备: 硬件:平板电脑(1台/组)、电子白板 软件:AI绘画平台 安全措施:启用青少年模式,屏蔽复杂参数设置 学科素材: 古诗卡片:包含诗句、生词注释、景物插图 科学观察表:记录植物特征 AI提示词库:提供“毛茸茸的小鸭”“粉嘟嘟的桃花”等符合儿童语言的词汇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古诗探秘工坊(40分钟) 环节1:猜诗游戏激趣(5分钟) 教师用AI生成《惠崇春江晚景》的模糊画面,通过“局部放大猜物”游戏导入: “这片红红的、圆圆的可能是什么?(桃花)这根细细长长的是竹子还是芦苇?(蒌蒿)” 环节2:跨学科解诗(20分钟) 语文任务:圈出《三衢道中》的“梅子黄时、绿阴、黄鹂”等关键词 科学探究: 对比真实梅子(图片)与诗句描写的异同 讨论“绿阴不减来时路”中的光影变化(联系科学课“影子”知识) 环节3:AI初体验(15分钟) 教师示范用“黄黄的梅子 + 弯弯的山路 + 啾啾的小鸟”生成AI画面 学生尝试修改提示词:“把小鸟换成扑翅膀的蝴蝶会发生什么?” 第二课时:AI创绘实验室(40分钟) 环节1:分组创作(25分钟) 任务选择: A组(基础):用给定提示词生成《绝句》画面(白鹭/青天/黄鹂) B组(进阶):为“沙暖睡鸳鸯”添加合理想象(如小乌龟在岸边晒太阳) 创作指导: 科学细节:提醒“鸭子脚掌有蹼”“桃花有五瓣” 技术技巧:在提示词后添加“儿童插画风格”“马卡龙色系” 环节2:互动展评(10分钟) 环节3:伦理小课堂(5分钟) 通过情景判断学习AI伦理: “小明把AI画的《春江晚景》直接当作自己的作品参赛,这样做对吗?” “我们应该在作品哪个位置标注‘AI辅助创作’?” 跨学科联动: 科学课提前种植豆苗,观察植物生长状态 分层输出成果: 基础层:打印AI画作制作《古诗童画集》 拓展层:用Padlet创建可互动的数字展墙(点击动物弹出古诗朗读) 六、成果与反思 教学成果: 生成AI作品57幅,9幅被选入校园文化墙 学生自创提示词手册 增加户外观察环节:先观察校园花草,再对比AI生成效果 开发“AI小导师”微课:扫码可观看操作示范动画 实施建议 对设备不足的班级:采用“观察员+操作员”角色轮换制 关注技术使用情绪:对生成不满意的学生,引导用“这不是错误,是AI给我们的新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