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刁敬娟 于 2025-10-14 15:35 编辑
推开数学世界的大门 本学期,我们以项目式学习为核心,融合多种现代化教学方式,进行了一场“打开学生学习世界”的教学实践,让数学知识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活”了起来。 一、 教师的“导航图”:从“讲授者”到“设计师”与“引导者” 我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旅程的“导航员”和“脚手架搭建者”。我的核心做法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 创设真实情境,驱动核心问题 我们摒弃了“今天学乘法”式的直接导入,而是将每个单元知识融入一个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中。 · 案例:《“数”说我的家乡》—— 大数的认识项目 · 驱动性问题:“如何向一位外地朋友介绍我们家乡(区/县)的基本情况,让他感受到我们家乡的规模与活力?” · 教师做法:我引导学生们搜集家乡的人口、面积、年度GDP、著名景点的游客数量等数据。在接触这些动辄“万”级甚至“亿”级的数据时,学生们自然产生了认知冲突:“老师,这个数好大,怎么读?”“一百万和一亿到底差多少?” 此时,再引入“十进制计数法”、“大数的读法与写法”等知识点,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刚需”,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极大激发。 2. 设计探究路径,搭建学习脚手架 项目式学习不是“放羊”,而是有目的的探索。我为每个项目设计了清晰的探究路径和支撑工具。 · 案例:《家庭梦想购物节》—— 三位数乘两位数及优化思想 · 教师做法:我设定情境:“假如你有5000元预算,为你的家庭策划一次‘梦想购物节’(可购买家电、旅行套餐、书籍等)。” 我提供的“脚手架”包括: · 信息搜集表:引导学生通过电商平台、宣传单收集商品价格。 · 预算规划表:学生需要列式计算总价,并与预算进行比较,自然运用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 方案优化指南:提出“如何在预算内实现价值最大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满减”、“优惠券”等策略,初步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 3. 推动协作交流,让思维可见 课堂从“静听”模式转变为“工作坊”模式。我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进行头脑风暴、分工合作。 · 在《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线与角、图形的运动拓展活动中,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制作、裁剪、探索莫比乌斯带的特性。在协作中,他们需要清晰地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如“它只有一个面!”“沿着中线剪开会发生什么?”),这不仅深化了对“线”和“面”的理解,更锻炼了数学表达和逻辑推理能力。 4. 多元成果展示,实现知识迁移 学习的终点不是一份试卷,而是一个可展示、可讲解的成果。 · 在《“数”说我的家乡》项目中,最终的成果是图文并茂的“家乡数据海报”和小组演讲。 · 在《家庭梦想购物节》中,成果是详细的“购物策划书”和“预算说明”。 · 在《绘制校园平面图》—— 方向与位置项目中,学生们合作绘制了带有比例尺和图例的校园地图,并向校领导进行展示汇报。这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和成就感。 二、 学生的“收获单”:从“学会”到“会学”与“乐学” 教学方式的变革,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成长上。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的变化是显著而喜人的: 1. 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的质变 “数学课太好玩了!”这是学生们最真实的反馈。当数学与他们的生活、兴趣紧密相连时,学习不再是负担。为了完成项目,他们会主动查阅资料、反复验算、精益求精,从“要我学”真正转变为“我要学”。 2. 综合能力与数学素养的升华 · 数感与量感的建立:在“家乡人口”的语境下,学生真正感受到了“80万”和“800万”的天壤之别,数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 · 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面对“预算超支”的问题,学生学会了调整方案、寻找替代品,综合运用计算、比较、判断等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系统性锻炼。 · 沟通与协作精神的培养:在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中,学生们学会了倾听、表达、辩论与妥协,团队协作能力显著增强。 ·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的萌芽:在优化购物方案时,学生们会提出各种新奇的想法;在绘制地图时,会争论哪个图例更直观。他们开始像数学家一样思考,像设计师一样创造。 3. 知识理解与掌握的深度化 通过项目式学习掌握的知识,因其经过了主动建构和多次应用的过程,记忆尤为深刻。学生在解决项目问题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了乘除法、大数认识、图形知识,其掌握程度远胜于机械的题海战术。期末考试中,学生在解决实际应用题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本学期在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实践,正是这样一次“点火”的尝试。通过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方式,我们成功地为学生推开了一扇通往广阔数学世界的大门。他们发现,数学就藏在家乡的数据里、家庭的预算里、校园的地图里。作为教师,我们见证的不仅是学生成绩的提升,更是他们眼中闪耀的求知光芒和面对挑战时自信从容的姿态。这条路,我们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让更多的孩子爱上数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创造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