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 -----教育的真谛与使命
张桂梅老师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更是一面清晰而深刻的镜子,映照出我们教育初心与使命。我认为,她对一线教师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第一,她是“理想信念”的灯塔,启示我们:教育是点燃希望、塑造灵魂的伟业。 在华坪女高,张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可能被贫困和偏见埋没的女孩。但她看到的,不是她们的现状,而是她们无限可能的未来。她坚信,“一个女孩受教育,可以改变三代人”。这份信念,支撑着她拖着病体,走过十几万公里的家访路;这份信念,化作了女高墙上那句震撼人心的誓言:“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是“燃灯者”,而非“教书匠”。 我们传授知识,但更要传递信念。在面对学习困难、家庭环境复杂的学生时,我们是选择抱怨和放弃,还是像张老师一样,看到他们身上的光,并努力去点燃它?张老师让我们反思,我们的课堂,是否只关注了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精神的成长?我们的言行,是否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关于奋斗、关于尊严、关于理想的种子?教育,始于知识,成于品格,终于信念。 这就让我想起了我上一届的一个孩子——李昊泽。这六年来,我亲眼见证了他的生长和蜕变。刚入学时的昊泽,自理能力差得让人心急,衣服常常穿得歪歪扭扭,书包里的书本乱作一团,桌面永远堆满杂物;课堂上更是“神游天外”,眼神涣散,完全跟不上听课的节奏,作业自然也大多空白。起初,甚至忍不住想:这样的孩子,能跟上队伍吗? 但就像张桂梅老师能在大山女孩身上看到未来一样,李老师也在昊泽身上发现了一束微光——他酷爱读书。不管是历史故事、科普绘本还是文学小说,只要拿到书,他就会立刻安静下来,眼神里满是专注,连周围的嘈杂都影响不了他。李老师抓住这个点,开始像呵护火种一样呵护他的这份热爱。 李老师特意在班上设了“大讲堂”,第一次就点名让昊泽上台。起初他紧张得攥紧衣角,说不出话,李老师笑着鼓励他:“昊泽读的书可多了,他知道的故事,说不定我们都没听过呢!”在李老师的引导下,他慢慢开口,讲起书中的历史人物,竟说得有条有理。同学们的掌声响起时,看见他眼里闪过从未有过的光亮。从那以后,李老师常找他聊书里的内容,甚至让他当“小老师”,给大家推荐好书。 这份被看见、被肯定的力量,渐渐蔓延到了学习的其他方面。他开始主动收拾书包,因为想快速整理好东西去看书;课堂上,他偶尔会抬起头,因为听到我讲的知识点和他读的书有关;作业也慢慢有了字迹,哪怕只是零星的几句答案。到了六年级,昊泽不仅能把自己的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成了班级的“读书小博士”,作文里满是积累的好词好句,连曾经薄弱的数学,也因为逻辑思维在读书中得到锻炼而有了起色。 看着昊泽的变化,我更懂了张桂梅老师“燃灯者”的含义。教育从不是强行改造,而是精准点燃。昊泽曾经像蒙尘的灯盏,“爱读书”就是那根灯芯,我们要做的,就是轻轻拨亮它,让这束光慢慢照亮他的整个世界——从书本到课堂,从习惯到品格,最终让他相信自己也能成为“高山”,拥有向上生长的力量。 第二,她是“仁爱之心”的丰碑,启示我们:教育的底色是爱,是毫无保留的奉献。 张老师没有自己的小家,女高的学生就是她的全部。她节衣缩食,把工资、奖金全部用在学生身上;她身患重疾,却常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这种爱,超越了血缘,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责任与担当。她记得每一个孩子的困难,她用严苛与温柔并济的方式,逼着她们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人生。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源于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 这种爱,体现在不厌其烦的讲解里,体现在对学生情绪变化的敏锐察觉里,体现在对学生未来人生的真诚关切里。我们或许无法做到张老师那样的极致,但我们可以努力做到: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次鼓励,少一次否定。让我们的教育,带着温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张桂梅老师的严慈并济的教育。她对学生的爱深入骨髓,却从不是无原则的纵容——她会为学生挡下外界的风雨,也会在学生偷懒懈怠时严厉批评,这份“严”与“慈”的平衡,才是真正滋养成长的养分。这一点,我在前几天和7班那个小女孩的相处中,有了格外真切的体会。 那个孩子之前就常因一点小事在课堂上情绪波动,我总想着多给她些关注和安抚,怕她缺乏安全感。可没想到,前几天我的课上,她又一次毫无征兆地大哭起来,声音尖利,完全不顾及正在听课的其他同学,眼神却时不时瞟向我,分明是在用这种方式索要即时的关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之前一味的迁就与回应,非但没帮她学会情绪管理,反而让她把我的爱和关注当成了“利器”,助长了她不顾及他人的自私苗头。 张桂梅老师说“要逼着她们走出大山”,这份“逼”里,正是藏着原则的爱。想到这里,我压下了立刻上前安慰的冲动,选择了沉默。我没有看她,而是继续讲课,同时用平稳的语气对全班同学说:“课堂是大家共同学习的地方,不管有什么事,我们都要遵守纪律,先举手示意。有不懂的地方很正常,跟着大家一起听,课后或者小组交流时,老师随时都在。” 我的沉默显然超出了她的预期。她的哭声从一开始的大声啜泣,变成了带着情绪的号啕,最后竟然直接从座位上跑到讲台边,跳着脚哭,双手还不停挥舞,试图用更激烈的动作打破我的“漠视”。我知道,一旦妥协,之前的引导就会功亏一篑,更会让她误以为“哭闹就能掌控局面”。我始终没有回头,坚持把知识点讲完。 时间慢慢过去,身后的动静渐渐小了:挥舞的手垂了下来,跳脚的动作停了,号啕变成了呜咽。等我布置完练习让大家动笔时,余光瞥见她已挪回座位,头埋得低低的,肩膀还在抽噎,但手里的笔已经落在练习本上,一笔一划地写着。 下课后,我第一时间联系了她的家长,没有指责,而是客观说明课堂上发生的情况,并坦诚地指出:“孩子渴望关注是正常的,但用打扰他人的方式索取,本质上是一种不顾及集体的自私行为。我们需要一起配合,让她明白爱与规则是并行的——老师和家长都爱她,但这份爱要建立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家长也坦言,在家中确实过于迁就孩子,愿意和我一起调整教育方式。 从那以后,她果然很少在课堂上肆意哭闹了,偶尔想求助时,会怯生生地举起手。这让我更加明白,教育里的“慈”,是看见学生的需求;而“严”,是教会他们规则与尊重。就像张桂梅老师用严苛的作息和学业要求,为大山女孩铺就出路一样,我们的爱,需要裹上原则的铠甲,才能真正帮孩子养成健全的品格,这才是对他们更长远的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