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班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改变,是取消了班干部制度。对于这个改变,我特意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这一观点的提出最受关注的当属儿童作家郑渊洁曾在2011年发布微博说,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并列举汉奸的三个特点:1.为强权效力;2.告密;3.奴役同胞——由此,他建议取消中小学班干部制度。郑渊洁的批评不无偏颇之处,在当时便有人与之争论,认为言之过重,但郑渊洁尖锐的批评也引发了相当多人的共鸣:因为“官”和“管”的作用被强化,在班干部制度的运用过程中,成人社会的“官本位”意识与“管制”思维,也侵染到了中小学生的世界。加之近年来也不乏有关于某某小学六年级的副班长从三年级起就向同学索要钱财,如有不从,就要被逼吃屎喝尿等极端的个案的频频揭露。虽然有偶发因素,但也折射出班干部制度确实存在一些通病,即“官”与“管”的权力作用之下,即便是低龄的学生也会将腐败的功用发挥到极致——这既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更不是教育的初衷。 所以我在本学期初实施取消班干部制度这一工作时并非像郑渊洁所形容的那样,是因为小学班干部制度在培养“汉奸”。而是取其积极之处,以釜底抽薪的改革气势根除班干部制度的弊端。用“志愿服务”替代班干部制度,实际上是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将官味浓重的管理者变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志愿者,这也是重新树立健康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以志愿者、服务者的角度去看待班级的管理,就不会因为“官”和“管”的迷障,导致对权力的盲目崇拜和滥用。如果能够在这样的理解层面去看待、剖析班干部制度,无论是实行“班干部轮岗制”的改进,还是实施取消班干部制度的改革,都是在回归教书育人的正轨,都值得尝试与鼓励。 为此,我与家委会成员经几次商议后达成共识,共设立了22个岗位,一岗或双人或多人,以自愿报名的方式,使全班55名同学人人有岗位,人人都是志愿者,大家一起为班级服务,为同学们服务。服务岗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每学期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和意愿在做调整。另外在班级文化的设计中特意制作一个志愿服务公示展板,以便孩子们自我督促。 这项工作得到了广大家长的支持和拥护,然而这突如其来的改变也触及了某些家长的私心,但却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公平的。还是那句话:我教室里面坐着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整个世界。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新兴事物的出现都会遭到一番误解与排斥。但身为教育者不就是要永葆一颗充满爱与责任的赤诚之心吗? |